8月13日,手機大佬—摩托羅拉移動宣布將在全球裁減摩托羅拉移動部門員工4000余人,被裁人員中大約有三分之二均來自美國以外,總人數接近2700人,其中中國區部門占1000人,占到了裁員總人數的37%,裁員范圍涉及北京、天津、南京、杭州、上海等城市,其中北京總部裁員700人。早在2011年8月15日,谷歌就曾宣布其將以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往日的這條消息早已震驚業界,但如今摩托羅拉中國的大幅度裁員信息,是否也預示了一個手機2G時代的終結和手機智能終端的興起呢?一個前沿行業的開拓者落到被跨行業并購和大規模裁員的境地,摩托羅拉之路緣何如此起伏?
衰落的下一個是誰
“兄弟!冷漠,你就是下一個!”這個煽情的口號出現在北京望京東路一大廈前的廣場上,而在廣告牌的背后就是摩托羅拉公司中國總部。觀察此次中國區被裁減的兩個重點部門:云服務團隊裁員60%、用戶體驗中心裁員100%,摩托羅拉管理層似乎力求最大限度地保存其核心技術軟硬件的開發實力,對云服務和用戶體驗這些略帶超前或后續服務的軟部門忍痛割愛。
員工們之所以抱怨其遭到“暴力裁員”,一是裁員根本沒有給員工選擇的機會,僅在谷歌放風“擬在”全球裁員4000人后3天就向員工們發出了裁員的通知;二是裁員的方式非常簡單粗暴,僅在裁員消息傳來的第二日,被裁員工就收到了解除勞動合同的協議,48小時內必須走人,沒有約談,沒有溝通。而摩托羅拉方面給出的補償方案為“N+2”,N指本公司工作年限補償一個月工資,2是多加兩個月工資,其中N的倍數按當地公布的人均工資水平為準,2的倍數按摩托羅拉公司的實際收入水平為準。此外,持有摩托羅拉期權者,期權則立馬折現。摩托羅拉方面認為,此補償方案符合國家法規規定,不僅如此,公司還有“額外關照”。
員工方面則認為,摩托羅拉的補償方案未提及員工平時放棄法定年假休息為公司工作應該獲得的3倍日薪補償,也未提及摩托羅拉員工享受的額外公積金福利如何補償的問題。
谷歌顯然已經對遣散成本做好了預算,谷歌對外界表示,4000人的遣散補償成本將不超過2.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5億元),此項支出要在谷歌第三季度財報中體現,按此預算,裁減4000人的人均遣散費約為6.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9萬元),如果中國區被裁員的員工拿不到這個補償費平均數,那就可以理解成中國區以外的3000人的補償水平高于中國區被裁減員工。
此次參加抗議的員工提出的訴求有其合理合法的依據,摩托羅拉方面于8月20日對補償方案做出修改,同意補發法定假日加班的3倍日薪,補發額外住房公積金補償。據某被裁員工透露,僅增加補償的部分就可能達到4萬元左右,大致體現了摩托羅拉這個全球化巨頭高于本地企業的薪資福利水平。
另據谷歌二季度財報顯示,其攬入旗下的摩托羅拉二季度營收12.5億美元,虧損2.33億美元,就此可以理解谷歌緣何在三季度如此大手筆裁員以節省人工成本,如果摩托羅拉移動接下來的營收狀況依然未見好轉,那么,下一個是誰?
“同病相憐”的諾基亞
提起摩托羅拉這位手機大佬的衰落,我們不能不把目光移到另一移動通信產業巨頭—芬蘭的諾基亞公司身上。縱觀昔日手機市場的混戰史,是摩托羅拉和諾基亞兩強對陣的時代,而今日之戰則是蘋果和三星的天下。
1994年是摩托羅拉手機事業的高峰期,據統計,當時摩托羅拉公司占據著世界手機市場份額的32.5%,諾基亞約占世界手機市場份額的21%。而1994年同時也是世界手機產業一個革命性的轉折期,當時歐洲建成了全球第一個數字化移動通信系統,手機開始從模擬化向數字化轉移。
經過5年的較量,以諾基亞為代表的2G數字化手機徹底取代了模擬化手機,隨之而來的便是諾基亞的時代。有統計數據表明:1999年諾基亞的全球市場份額為31%,摩托羅拉則降到了15%,2000年更降到13%。盡管1996年摩托羅拉對手機的結構設計作出了革命性的貢獻,即StarTAC的翻蓋式結構為手機帶來了小型化的新風,它極大地滿足了當時集成電路元器件水平之下能夠達到的小型化需求。
1996年以后的近十年,摩托羅拉的市場份額一直徘徊在15%左右,在翻蓋設計之后形成的超薄設計風尚中,摩托羅拉在2006年迎來了其手機市場的第二春,2006年,摩托羅拉宣布其超薄系列Razr的銷量達到了5000萬臺。
然而好景不長,2007年,摩托羅拉的市場份額僅有9%。較低的市場占有率給摩托羅拉帶來了一個致命的傷害,疲于擴充市場份額和保證公司利潤的摩托羅拉也無力顧及新技術和新產品研發。此時諾基亞則恰恰相反,他們在高市場份額下追求的高回報,使其在成本控制上極為嚴苛,這同樣也抑制了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
2007年對手機產業也是一個標志性的年份,就在摩托羅拉的市場份額跌破兩位數的同時,蘋果公司的第一代iPhone驚艷面世,iPhone的出現,是對以摩托羅拉和諾基亞為代表的第一代手機產業競爭格局的徹底顛覆。其實在2004年,摩托羅拉并非沒有尋找到突破的機會,當時尚處萌芽狀態的蘋果手機研發部門曾與摩托羅拉組成戰略合作關系,共同開發具有播放iTunes格式音樂的娛樂化手機,取名ROKRE1,也許因為數字化音樂的優化尚未達到市場受眾的認可,ROKRE1最終以慘敗告終,摩托羅拉就此罷手,而蘋果卻堅持走到最后,從而迎來了iPhone面世。
2008年,曾經在中國風光無限的摩托羅拉中國公司,悄悄地做了一個有意思的舉動,把中國總部從北京CBD搬到現在的位置。CBD是北京地價最高的商務區域,摩托羅拉中國公司把CBD的標志性大廈“摩托羅拉大廈”易主,轉讓給了新加坡淡馬錫投資集團。當時就有分析人士指出,摩托羅拉中國總部把價值如此高的物業轉讓出手,是因其財務狀況出現了問題,才迫不得已把物業轉賣他人借此套現。更具象征意義的是,摩托羅拉與諾基亞的結局可謂殊途同歸—二者都投入了美國軟件巨頭們的懷抱。諾基亞時至今日仍算是“獨立”企業,但世界上最大的軟件商微軟是其大股東,諾基亞現任的CEO就來自微軟公司;摩托羅拉的變身則更為徹底,2011年8月,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軟件商和市場占有率第一的手機操作系統—Android的擁有者谷歌以128億美元收購了摩托羅拉移動通信部門。
微軟入主諾基亞和谷歌并購摩托羅拉移動都基于同一個出發點—手機的操作系統。業界主流觀察意見認為,諾基亞之所以不得不選擇與電腦操作系統軟件霸主微軟的Windows聯姻,主要是其頑固堅持自主研發的塞班手機操作系統遠不及蘋果的iOS系統先進好用。
而谷歌野心勃勃地以天價拿下摩托羅拉移動,則是因為其開發的手機操作系統Android占據了智能手機操作系統50%以上的市場份額,也就是說,全球一大半的智能手機用戶都在使用谷歌的專利軟件。盤點一年來的市場較量結果,微軟入主諾基亞后收效甚微。而谷歌麾下的摩托羅拉移動也顯然沒有沾到Android的光,在虧損2.33億美元之后開始收縮業務,也在加大幅度裁員。
現代移動史的遲暮英雄
筆者認為,蘋果之所以成功,借助的是喬布斯帶領的蘋果團隊強大的軟件背景和工業設計創新,一個蘋果從核心軟件到核心硬件的完整體系,保證了iPhone、iPad強大的市場控制力和研發效能。
三星之所以成功,其手機液晶觸摸屏專利技術功不可沒。眾所周知,三星是做電腦配件和數碼電器出道的,三星地看準了谷歌開發的Android系統的高性價比和開放性參與體系,彌補了自身研發核心軟件的不足。
消費數碼電子產品具有明顯的先入為主特征,一旦摩托羅拉成為消費者內心的參照標準,摩托羅拉則會風光如舊,一如BP機時代和翻蓋設計時代成為一代天驕。但在進入“3G+智能化”時代之后,蘋果顯然是時代的標準,三星之所以在銷量上擊敗蘋果,是消費者認可了三星在有些層面已經超過或者至少不比蘋果差,而且Android帶給消費者的是更加靈活的體驗。
也許消費者已經把摩托羅拉定格在其標志性的超薄樣本Razr時代,皆因摩托羅拉在Razr之后未能引領新的手機產品潮流,如果摩托羅拉與蘋果在ROKRE1上的聯手能堅守到最后,則今日之iPhone也許會有摩托羅拉的一份元素。
摩托羅拉先把商用BP機應用帶給世界,再把商用移動電話帶給世界,世界也曾經把摩托羅拉尊為行業的大哥大,歷史證明,在現代移動通信技術的道路上,不可能只有一代大哥大,也許,這才是世界的精彩之處。
(作者為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品牌中國聯盟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