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數情況下,“豆腐渣”一詞都是代表負面形象的貶義詞,用來形容人的時候,它也總是作為“一枝花”的反面。其實,豆腐渣正如它的本意——制作豆漿時產生的殘渣。其中一個“渣”字也顯示了人們對它的態度,即沒有多少用途的廢品。
不過,從營養價值的角度說,豆腐渣實在是“養在深閨無人識”的尷尬角色。眾所周知,大豆是一種極為優質的營養食品,主要包含三類成分:蛋白質是常見的植物蛋白中唯一的優質蛋白;大豆油主要為不飽和脂肪,與動物脂肪相比更加有利于心血管健康;而碳水化合物中主要是膳食纖維,因為它只增加飽腹感而不產生熱量,從而有利于控制體重。而且,大豆中還含有一些可溶性的纖維能夠被腸道菌群發酵,從而產生一些有助健康的小分子,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益生元”的作用。
在制取豆漿的過程中,大部分的油和蛋白質都被浸取到了水中,剩下的不溶成分就構成了豆腐渣。但豆腐渣中卻蘊含著相當多的蛋白質和少量的脂肪。大豆中的纖維以不可溶纖維為主,基本上都會被留下。也就是說,豆腐渣是膳食纖維的優秀來源,甚至還帶有比較多的優質蛋白,以及大豆中相當含量的礦物質。
不過,作為食品,豆腐渣實在難吃。雖然膳食纖維對健康大有好處,但是不可溶膳食纖維往往口感粗糙、一進口就滿嘴鉆,口感就像吃了一口粉筆灰。再有營養的東西,難吃也就沒有了號召力。所以,除了實在吃不起飯的窮人,很少有人愿意去吃豆腐渣。在傳統意義上,豆腐渣都是作為飼料而進入了牲畜的肚子。
因此,要充分利用豆腐渣的營養,就必須改善它的口感。一種傳統的辦法是對它進行發酵。蛋白質在發酵中會被水解成氨基酸或者多肽,進而產生濃郁的香味。大豆蛋白中富含谷氨酸,所以發酵的豆制品跟味精一樣有“鮮”味。大豆中的蛋白質含量高,充分發酵之后就可以得到醬油。但由于豆腐渣中的蛋白質含量不如大豆,所以就產生不了那么濃郁的味道,也不會成為醬油。不過,發酵中也會產生一些水解纖維的酶。膳食纖維經過一定程度的水解,口感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經過發酵的豆腐渣,被稱為“豆豉”,雖然跟大豆做的真正的豆豉不同,但也還是可以算作一種風味小食品。即使不能算美味,至少也是充分利用了豆渣的營養。不過,發酵畢竟很麻煩,直接改善豆腐渣口感的思路,是把豆腐渣打得更細,然后加到其他食物中。傳統的豆漿都“磨”得不夠細,得到的纖維顆粒很大,加到其他食物中依然能夠感覺出來。現在的豆漿機幾乎可以把豆腐渣打得跟面粉一樣細,操作起來也相對容易。
這樣的豆腐渣,最簡單的就是加入雞蛋做成“豆渣雞蛋餅”。當然,膳食纖維沒有互相粘在一起的性能,用“豆腐渣”來形容劣質工程著實形象。要把它做成“餅”,要么加入比較多的雞蛋,要么加入一些面粉。在適當的比例之下,再加入合適的調料,“豆渣雞蛋餅”幾乎沒有了“豆腐渣”的口感,在營養、口感和風味上均能達到很好的統一。
在現代食品工業中,這些“原生態”的思路得到了升華,從而形成了大豆深加工的系列流程。第一步大豆脫下的皮,也可以用于生產膳食纖維。第二步脫皮的大豆經過浸取,可以把豆油幾乎全部分離出來。剩下的“豆餅”主要是蛋白質和纖維。在以前,豆餅也只是用作牲畜飼料,直到后來從中分離出大豆蛋白。這種優質的食用蛋白甚至被營銷成了保健品。豆餅分離蛋白質后生剩下的大豆纖維,比豆腐渣更加“豆腐渣”,因為其中含有的蛋白質和油含量更低,纖維含量更高,直接吃的話,口感也就更差。
食品工業界的科學工作者們當然不甘心。要知道,把牲畜飼料變成人的食物,從來都不乏吸引力。大豆纖維加工的基本思路就是通過水解,改變纖維中基本單元的連接方式,從而改善口感。更深度的水解可以把不溶的纖維大分子打開,把分子變小,從而增加其溶解性。如果把溶解的那部分分離出來,就得到了可溶性的膳食纖維。與不溶性的纖維相比,可溶性膳食纖維的魅力就更大了。它可以方便地加到其他食品飲料中而不影響口感,甚至能夠增加食品的穩定性。此外,可溶性膳食纖維還可以帶走一些膽固醇,到了大腸更容易被細菌發酵,由此可能產生的健康價值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