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由于本次會議距離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地球首腦會議已有20年,因此也稱為“里約+20”會議)于當地時間6月20日上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開幕,包括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內的120多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齊聚一堂,共商全球可持續發展大計。“里約+20”會議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全球環境大會,聯合國193個成員國中共有186國派出代表團參會,與會者包括近萬名各國政府代表團、5000余名NGO以及3000多名記者。
當地時間6月19日,經過艱苦的討論和談判,“里約+20”會議最終就成果文件——《我們期待的未來》達成一致意見。不過,對于在這些歷年參加過巴厘島、哥本哈根、德班氣候大會的廣大參與者與關注者而言,本次會議談判的艱辛程度也在意料之內。值得一提的是,20年前,一位名為珊文·鈴木(SevernSuzuki)的12歲加拿大女孩自費前往里約熱內盧,并在大會上作了一篇主題為“為地球未來擔憂”長達5分鐘的主題發言;可巧的是,在本次會議上,同樣有一位名為布列塔尼·特里爾福德17歲新西蘭女孩在本次會議開幕式后,面對120多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發表了演說。
本次會議繼續重申了20年前設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這一會議原則,并引入了“綠色經濟”的概念。前者是因為受到了77國集團以及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支持而得以繼續保留,后者則主要因為在不少務實主義者看來,未來世界最終要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因此本次大會必須要將環保理念與現代社會的市場理念列入其中。隨后,《自然資本宣言》會議文本由此應運而生,該文本主張重新認識自然資源,將自然資源列為與社會、金融資本同樣重要的要素,以便通過金融的方式實現對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扶貧和環境的保護。
誠然,正如很多環保主義者所批評的,在討論金融如何可能成為環境保護的工具前,首先需要討論環境本身是否會成為金融擴張的工具。顯然,這種擔憂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從政府到企業,各個代表對于“綠色經濟”概念解釋權的爭奪,也恰恰反映出它們試圖洗滌自己破壞環境的形象。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于自然資源索取的步伐迅速加快,在日益增長的人口和日益膨脹的欲望之下,自然資源一度被人們認為是大自然送給人類的免費贈品。正是在這一觀念的支撐下,在過去數百年里,人類創造的財富遠遠超過了此前幾十萬年人類創造財富的總和,但與此同時,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掠奪也導致了諸如地球資源日益耗盡、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以及淡水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正分別以每年6%和4%的速度消失的嚴重后果。更重要的是,國家和企業這兩種組織形式,開始有能力成為龐大資源的占有者和巨額財富的創造者,這就使得從上世紀中、后葉開始興起的環境保護浪潮必然會遭遇這樣一個尷尬事實,即最有能力和最有力量去保護環境的主體,恰恰是環境的破壞者本身。
可喜的是,目前世界各國對于環境的保護力度也在不斷增加,這才有了兩次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可持續發展大會。只不過鑒于各國發展程度不一,以及對本國利益的錙銖必較,才導致長期以來,人們面對全球政府會議所形成的各種宣言失望常常多于希望的局面。正如本次會議上一位名為庫密·奈度的國際環保組織領導人所吐露的心跡:“我們期待的未來,今天顯得又遠了一點……”。
但悲觀情緒和空洞的宣言往往無助于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克服,與會者最最終達成了“惟有行動才能真正拯救整個人類的未來”的共識。整個“里約+20”峰會從始至終也一直強調立即行動的重要性,即推動全球環境的改善,注定不僅僅是某一群體的責任,而是所有公共機構、私營機構、社會團體,乃至我們每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個體的共同責任。
(據南都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