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金庸先生將自己耗資千萬建成的西子湖畔“云松書舍”捐贈給杭州市人民政府。但時過多年,有群眾向媒體爆料,反映“云松書舍”已經改為高檔會所,會所以金庸武俠為主題,最低消費每人500元起,加上酒水,每餐動輒上萬元,菜式為杭幫菜和譚家菜。
事后有關部門不認可“云松書舍”存在會所化的指責,但沒有否認高檔餐飲的存在。金庸先生的“高風亮節”卻成為少數人牟利、少數人觥籌交錯、少數人消費得起的所在,此消息傳出,引起公眾尤其是“金庸迷”們的憤怒。
名人住宅被拿來進行商業開發,牟取經濟利益,此事雖然不雅,但在中國所在多有,嚴格來說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云松書舍”的新聞卻有兩個與眾不同的關鍵點,使其可能成為一件影響巨大而且惡劣的“丑聞”:其一,它牽涉到金庸,而堪與金庸的影響力相比者,在近幾十年的中國,兩只手數得過來;其二,它牽涉到“捐贈”,有慈善被褻瀆,赤子之心遭玷污的情感成分在內,弄不好就會成為與郭美美事件、特區政府捐贈學校被拆相并肩的一大慈善丑聞,可能給中國困境中的慈善事業雪上加霜。
在網上,已經有不少人說出類似的氣話:金庸捐贈書舍成高檔會所這事告訴我們,就是在大街上撒錢也別隨便捐東西。由此可見,這件丑聞除去傷了人心,所傷害的,其實還有中國慈善的公信力。中國的善行與良心,就一點點在各種層出不窮的類似“丑聞”中,被消耗殆盡。
當然,把自己的財產捐贈給政府,跟慈善還有很大區別,但一般公眾卻很容易將之視為一體,事實上,“云松書舍”被捐贈給杭州市政府之后,其產權就已經屬于全體市民,從這個角度講,以“慈善”視之也無不可。
而正是這種“捐贈與慈善”性質,使得“云松書舍變會所”成了一件丑聞。試想,如果“云松書舍”不是金庸所捐贈,而是某個政府部門在西湖邊上建造的樓堂館所,它在進行商業運營的時候,即便定的價格再高,再會所化,還會有如此大的反對聲浪嗎?筆者認為多半不會有。據金庸好友、原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張浚生透露,在1996年“云松書舍”建成后,“金庸覺得書舍建得太美滿了,又在西子湖畔,不應由他一人獨享,應公諸同好,讓普通人都能分享美景,所以決定將“云松書舍”無償捐贈給杭州市政府,這是金庸捐贈書舍的理由,同時也是把書舍托付給政府囑托。對于如何“讓普通人都能分享美景”,當地有關部門在接受捐贈之初,就負有道義上的責任。
由于整個“云松書舍”建筑龐大,占地3200平方米,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管理維護需要一定成本,因此,有關部門進行一些商業運營也情有可原,比如最初游客在書舍喝茶人均消費35元,雖然也不太便宜,但總歸不算太離譜,還可歸入為普通人服務一類,但后來發展成“最低消費每人500元起,每餐動輒上萬元,消費以單位為主”,盡管這不屬于會所式服務,但也已是明顯通過價格把一般老百姓排除于外,使美景只供部分特殊階層消費,也難怪網民聞之會憤怒和傷心。
像這種為了追求暴利,圈售公共資源,服務有錢群體的事例,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比如,故宮的建福宮被改建成全球頂級富豪們獨享之私人會所的“會所門”;又比如五一小長假期間被無數人詬病的景區天價門票。它們的共同點就是,代替公眾管理公共資源的管理者誤把自己當成地主,毫無忌諱地以這些公共資源來盤剝公眾。
最后,在這個“云松書舍門”中,還有很隱蔽的一點值得一提,就是當初“云松書舍”初建時,3200平方米的占地屬于杭州市政府提供,西湖之畔,寸土寸金,有關部門又憑什么將國家土地劃撥私人呢?而這種土地權不明不白的房子住著又怎能舒心呢?或許這也正是后來金庸先生“事了拂衣去”,只住了一晚就決定將“云松書舍”又送回給政府的原因之一吧。
(作者為中國新聞周刊時政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