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國集團(G20)的主要成員國正準備發(fā)起一個緊急會議,以應對美國爆發(fā)逾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旱災和黑海產糧區(qū)作物歉收所引發(fā)的糧食價格飆漲問題。
法國、美國和G20主席國墨西哥將在8月底舉行電話會議,考慮是否需要召集一個緊急國際會議,旨在避免2008年糧價躥升導致多個較貧窮國家爆發(fā)騷亂的歷史重演。
與此同時,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中國北方數省玉米主產區(qū),正在遭受黏蟲災害,而南方的中晚稻和東北一季稻區(qū)稻飛虱、稻瘟病等病蟲害,也在蔓延。
除來自病蟲害的威脅,加之處于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女性化、業(yè)余化的局面下,糧食自給率下降等問題也無疑給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帶了諸多不確定因素。
病蟲災害程度重于常年
河南信陽一農戶劉澤峰擔心他家的水稻會減產,因為此前長期的干旱讓他家的秧苗比往年晚栽近1個月。在他家稻田邊上那條河流上游,有河南省商城縣吳河鄉(xiāng)掌店村的兩座人工水庫。盡管如此,掌店村仍在兩個月前遭遇了特大干旱。
來自信陽市農業(yè)局的消息稱,是次旱災直接導致信陽市的20.4萬畝水稻不能插播、16.6萬畝旱地未播種,受旱作物面積高達121.70萬畝。被稱為“小江南”的信陽,自2009年到2012年連續(xù)4年發(fā)生旱災,其中2011年發(fā)生了1952年以來最嚴重的干旱。連年干旱讓劉澤峰愈來愈覺得糧食不好種,但他總是想方設法把糧食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譬如在后期采取多施肥、勤除草等方法。劉澤峰之所以想方設法希望穩(wěn)住糧食產量,這對曾經遭遇過大饑荒災難的信陽人來說,糧食能夠豐收對農民而言比什么都重要。
跟信陽的干旱不同的是,今年以來,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遼寧、天津等地,正在飽受黏蟲災害。
官方最新數據顯示,中國黏蟲發(fā)生面積近5000萬畝,嚴重發(fā)生面積650萬畝。發(fā)生面積之大、危害程度之重,北方局部地區(qū)玉米已經出現絕收。截至8月16日,東北三省農作物受災面積73.25萬公頃(合1098.75萬畝),其中絕收面積4.23萬公頃(合63.45萬畝)。隨著災情蔓延,這一數據還可能會上升。
與此同時,南方中晚稻和東北一季稻區(qū)稻飛虱、稻瘟病等病蟲害發(fā)生程度也重于常年,已累計發(fā)生3億畝次。目前正是主要農作物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病蟲防控的重要時期。農業(yè)部的官員警告稱,部分地區(qū)農作物病蟲害呈加重態(tài)勢,對秋糧生產構成嚴重威脅。
盡管如此,中國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發(fā)布的8月份主要糧油作物面積和產量預測報告指出,將今年的玉米產量從上月預估數下調50萬噸至1.97億噸,較上年增加2.19%。
2012年小麥總產量預計仍為1.18億噸,較上年增加0.51%。該中心曾于今年6月調降過該數字,主因就是病蟲害。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此前撰文表示,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干旱和洪水威脅到中國糧食產量的穩(wěn)定,他敦促政府加大糧食儲備,嚴格保護可耕地和水供應。按長期平均值考量,極端天氣條件可能給中國糧食年產量造成10%-20%的損失。但鄭國光警告稱,全球變暖導致干旱、洪水、病蟲害加劇,中國糧食年產量波動幅度可能擴大至30%-50%。
糧食供需面臨突出問題
我國糧食產量規(guī)劃目標不斷提前完成,但自給率大幅下降。而2007年6月頒布的《全國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十一五”規(guī)劃》目標是,糧食產量年均增長0.65%,2010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wěn)定在5億噸以上。事實上,當年我國糧食產量就超過了5億噸,“十一五”糧食產量年均增速為2.46%,產量目標提前完成,增速目標遠超預期。
2009年11月,我國又頒布了《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guī)劃(2009-2020年)》,其主要規(guī)劃目標是,2020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5億噸?,F實情況是,2011年我國糧食產量就達到5.7億噸,產量目標提前9年實現,糧食生產似乎已高枕無憂。
然而,我國糧食自給率卻在逐年下滑,2010年已低于90%,遠遠低于2008年11月《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guī)劃綱要(2008-2020年)》的規(guī)劃目標,即我國糧食自給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稻谷、小麥和玉米為100%。
在中央政府強有力的政策干預下,2011年糧食增產4.5%,自給率也略有提高。但從今年前4個月的海關統計數據來看,我國糧食進口2599萬噸,同比增長43.3%,按此進度全年糧食進口大約7800萬噸,糧食自給率將再度下降到90%以下,我國糧食安全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
尤其是大豆對外依存度過高的負面影響凸顯,玉米和小麥存在步大豆后塵的風險。據了解,1995年,我國進口大豆占全國大豆總供應量的比例為5.6%;2000年上升到39.4%;2011年則高達80%。在此背景下,我國既沒有干預國際大豆市場價格的能力,也失去了對國內價格的宏觀調控能力,國際大豆價格將在國內形成連鎖反應。豆價上漲直接影響豆油價格,并帶動其他食用油價格上漲;同時,作為重要飼料原料的豆粕價格同樣上漲,飼料價格的上漲推動肉類價格上揚,所謂的輸入型通脹由此產生。
現實中,大豆對外依存度過高的負面影響已經凸顯。值得警惕的是,2010年以來玉米和小麥的此種風險也已經顯現,今年前四個月尤為突出。2008年之前,我國玉米貿易始終保持順差,2010年逆差激增至144萬噸,2011年在國內玉米增產8.2%的基礎上還進口了175萬噸。今年前四個月,我國玉米進口已經超過176萬噸,超過去年全年,按此速度,全年進口將超過500萬噸,自給率下降到98%以下。
除此之外,消費升級增加糧食需求,飼料用糧成為糧食需求增長量的主體。有研究表明,發(fā)展中國家由低收入階段向中等收入階段轉變時,消費結構相應地處于快速升級階段,突出表現為直接消費用糧數量停止增長或開始減少,但畜產品消費急劇增加,畜產品生產所需的糧食需求呈爆發(fā)性增長。
確保糧食安全物流大有可為
病蟲害的威脅、糧食供需的失衡,都給我國農業(yè)安全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前瞻產業(yè)研究院糧食物流行業(yè)研究員劉瑞柏表示,歷年來,除了自然災害引發(fā)的糧食減產,我國還面對著由人口數量決定的糧食需求剛性大,糧食供需緊平衡態(tài)勢一直存在。同時,生產地域的不均衡導致了國內糧食主產區(qū)與主銷區(qū)脫節(jié),這使及時、穩(wěn)定的糧食流通顯得十分必要。而發(fā)展糧食現代化物流不僅有助于糧食市場供應,還有助于穩(wěn)定糧食價格。
眾所周知,現代糧食物流體系是以現代科學技術和先進管理為手段應用到糧食流通各環(huán)節(jié),將糧食生產、收購、運輸、倉儲、裝卸、加工、配送、信息等環(huán)節(jié)有機結合并形成完整的供應鏈,優(yōu)化糧食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所共同構成的一個協調高效低耗的糧食物流體系。實際上,早在建國初期,為了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中國實行了統購統銷政策,即糧食的生產、收購、運輸、保管和銷售由中央集中統一管理。
加入WTO以后,為適應新形勢,國內糧食行業(yè)開始實行糧食市場化改革,除國家掌握的中央儲備糧源和地方政府掌握的地方儲備糧源外,訂購糧食逐步放開,并最終完全走向市場,形成了以市場為主導的糧食物流體系。不過,離現代糧食物流體系的目標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前瞻產業(yè)研究院發(fā)布的《2012-2016年中國糧食物流業(yè)市場研究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國內要實現現代糧食物流要高度重視以下問題。
首先,國內倉儲設施不能適應散糧接卸的需要。經過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幾次較大規(guī)模的糧食流通設施建設,我國糧食倉儲體系基本形成,糧食儲存?zhèn)}容不足、設施落后的問題得到緩解,糧食倉儲條件大為改善,但對于糧食物流過程至關重要的中轉倉儲能力總體不足且嚴重不平衡。
其次,運輸方式落后,專業(yè)化運輸工具短缺。全國85%的糧食采用傳統的包糧運輸方式。整個流通環(huán)節(jié)需要經過多次灌包、拆包,包裝資材耗費大、拋灑損失多、摻混雜質情況嚴重。而現行鐵路糧食運輸工具一般為敞車、棚車,不適應散裝化、集裝化運輸的要求。散裝糧專用火車效率高但數量少,且受運力、體制限制僅能在東北地區(qū)配置。
再次,裝卸自動化水平低,作業(yè)效率低下。絕大部分糧食的裝卸仍采用傳統肩挑背扛的人工搬倒裝卸方式。包裝糧難以實現機械化作業(yè),很難實現快速調運、裝卸,作業(yè)效率低下,成本很高。目前國內正在大力發(fā)展糧食散裝化。散裝化要求糧食不經過任何包裝,使用專門的倉庫、裝卸機械、運輸工具作業(yè),這種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各個環(huán)節(jié)的作業(yè)效率,降低作業(yè)成本,減少在途運輸和裝卸時間。
劉瑞柏認為,由于糧食物流的相對落后,我國每年糧食產后損失量達500億斤。而有著“北大倉”之稱的黑龍江墾區(qū),2011年糧食生產取得“歷史性突破”,其總產量也不過407.4億斤。年損耗500億斤糧食,意味著每年有一個多黑龍江農墾區(qū)的糧食產量消耗于無形。
由此可見,推動中國糧食物流現代化已經成為中國糧食安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月17日,我國國家糧食局公布《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十二五”建設規(guī)劃》,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合計投資118億元建設糧食現代物流項目(不含土地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