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將TOE模型和UTAUT模型相結合擴展后引入到電子政務系統采納研究之中,通過采納外部變量和內部采納行為兩方面來探討電子政務發展的內生動力,從政府主體和公務人員個體的角度來分析電子政務系統采納過程中的影響因子,借助對政府公務人員的調研訪談,通過實證研究驗證模型假設,對電子政務應用實踐具有一定意義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信息技術采納;電子政務;TOE模型;UTAUT模型
一、 前言
電子政務建設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實施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問題和矛盾,諸如各個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系統對接問題,政府管理制度與信息系統間的不協調現象等等,都使得實施過程充滿了坎坷,而且最終影響了實施效果。本文希望將組織采納的理論模型和個體采納的理論模型相結合,由外及內分析組織采納理論模型中因素與個體采納理論模型中因素的影響機理,從而得到電子政務系統采納的內生規律。
二、 理論基礎和模型框架
在構建本研究的模型框架時,首先考慮到的是組織技術采納理論中的TOE模型,原因在于:Tomatzky和Fl-eischer(1990)提出的TOE模型認為,組織對一項創新技術的采納受到技術本身特征(T)、組織(O)以及環境(E)等三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技術特征主要關注技術本身的一些特征;組織因素是指應用技術的組織類型、組織規模等因素;環境因素指組織外界的壓力、挑戰等;本文嘗試將TOE模型與個體技術采納理論中的UTAUT模型相結合,拓展TOE模型。
另一方面,在個體采納行為研究中,許多學者研究了個體用戶內在信念和態度對使用行為的影響,Swanson指出,源于社會心理學的意向模型,如理性行為理論(TRA),是研究用戶行為決定因素的潛在理論基礎;Davis在研究信息技術接受時借鑒TRA,建立了TAM模型,TAM模型提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信息技術的使用行為由意向決定,意向由人們的態度和感知有用性決定;態度由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共同決定;感知有用性受感知易用性和外部變量的影響;感知易用性也受外部變量的影響。后來Venkatesh和Davis一起提出了TAM2模型,是繼TAM之后又一有較大影響的模型,包含了能夠估計有用性和易用性知覺的外部變量。2003年,Venkatesh和Davis將8種模型,根據實證比較進行整合,提出了“技術采納與利用整合理論” UTAUT),該模型打破了原有的TAM結構將有用認知和易用認知拆分開來分別歸入了績效期望(Performance Expectancy)和努力期望(Effort Expectancy)兩類因素。實證結果顯示,UTAUT對使用行為的解釋力高達70%,比過去所知的任何一個模型都更加有效,管理者可以使用UTAUT來衡量新IT技術的引入,并預測與解釋使用者接受IT技術的行為。
綜上所述,國內外專家學者提出了很多信息技術采納的模型,但是,研究分別圍繞著組織和用戶這兩個層面各自展開,而所有個體對信息技術采納的態度、行為和個體間的相互影響,基于系統的涌現原理,必然體現在組織整體信息技術采納的過程和效果上。基于這一前提,本文將TOE模型和UTAUT模型結合在一起研究。
1. 外部因素變量定義與相關假設。
(1)技術背景。
①技術—任務匹配度。信息系統的使用是為了服務于某種任務,信息系統采納對于組織中的個體而言,其主要意義在于可以借助信息系統提高組織中個體完成其所擔負的工作任務。個體對于某種信息系統的采納意圖或者采納行為,并不完全取決于信息系統自身的復雜程度,或者是使用者對該信息技術的主觀態度(如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而是在于這種信息技術與個體所擔負的任務之間的匹配程度。
對政府組織中的特定電子政務系統而言,要充分考慮系統使用者的學習成本和使用成本。提出如下假設:
H1a:恰當的任務—技術匹配度和績效期望有正相關性。
H1b:恰當的任務—技術匹配度和努力期望有正相關性。
②可選擇性。信息技術可選擇性是指可供選擇的完成特定任務的具有相近效率和操作復雜度的信息技術范圍。在此,可選擇性具體指在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主要是指軟硬件環境和組織制度)下,個體是否可以自由選擇并以極小成本切換完成任務的信息系統。提出如下假設:
H2a:可選擇性和績效期望有正相關性;
H2b:可選擇性和努力期望有正相關性。
③就緒度。信息技術就緒度指組織在實施或者應用某種信息技術前在信息技術方面的準備成熟度,包括組織在軟硬件投資、信息技術采納所需的智力資源與培育體系、組織使用信息技術的歷史與技術經驗累積等。政府機構實施電子政務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要依賴政府的IT部門或相近機構、組織總體上對IT類技術應用的經驗積累以及組織的信息基礎設施狀況。信息技術就緒度越完備的機構,一方面具有了解信息技術優勢的能力,因此能夠對實施信息化進行有效分析;另一方面現有的豐富的基礎設施為實施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同時對過去的實施應用的經歷,形成了使用信息技術的經驗,因此在實施過程中具有保障和促進作用。信息技術就緒度越高,說明組織應用信息技術的經驗越豐富,或是擁有的資源越豐富,組織能夠把握和掌控實施信息系統的能力越強。提出如下假設:
H3a:就緒度和績效期望有正相關性;
H3b:就緒度和努力期望有正相關性。
(2)組織因素。
①需求優先級。需求優先級指組織對于信息系統需求的迫切程度。政府機構與企業組織不同,企業組織是以經濟績效為先導的,采納信息系統的行為必然是以經濟利益為先導的;而政府機構作為非盈利性組織,建設電子政務系統的行為是以該部門服務公眾的效率為導向的,不同的政府機構由于其職能、服務對象的區別,對電子政務系統需求的迫切程度有很大差別,往往是需求優先級越高的部門,其建設電子政務系統的熱情、投入和成功率就越高。提出如下假設:
H4a:需求優先級和績效期望有正相關性;
H4b:需求優先級和社會性因素有正相關性。
②領導層態度。領導層的態度是指組織領導者對某一特定行為接受與不接受的反應。從獲得實際資源保障的角度看,得到領導支持和參與的項目,意味著能得到豐富的資源支持,因為領導層控制著支撐信息技術采納的各種資源,得到領導層偏好態度的項目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其他各種配套資源。領導對電子政務采納的態度傾向或支持程度,一方面,直接表現在組織的決策過程中;另一方面,領導層的行為將會影響組織員工在采納過重中所使用的解釋框架,影響到員工對技術采納的關注程度,從而造成組織整體的信息技術采納傾向。提出如下假設:
H5a:領導層態度和績效期望有正相關性;
H5b:領導層態度和社會性因素有正相關性。
③組織溝通。組織溝通是以實現組織目標為目的,組織或組織內的個體之間通過各種媒介和渠道,在履行管理職責和管理職能的過程中,有目的的進行信息、觀點和情感的交流。組織的溝通行為看似包含在組織行為之中,但實際上組織溝通和組織的管理行為與業務行為有所區別和側重。而對于電子政務系統的采納,從最開始的推廣階段到最后的平穩運行階段,組織確實需要在溝通上做出很多努力,尤其是在對組織內部的溝通,無論是政府文件的傳達還是宣傳推廣、不管是制度規定還是非正式的小道消息傳播,都可能對個體用戶對電子政務系統的認知和使用態度產生影響。溝通環境的暢通有利于在政府機構內推廣應用電子政務系統。提出如下假設:
H6a:組織溝通和績效期望有正相關性。
H6b:組織溝通和社會性因素有正相關性。
(3)外部環境。
①利益相關方壓力。在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過程中,利益相關方(服務對象和相關政府機構)的壓力對政府采納電子政務起到了助推作用,這方面壓力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近年來我國公民意識的上升,電子政務系統可以提供公開透明的政府信息;公民信息素養的提高,要求利用電子政務系統來提高公共服務效率;有密切公務聯系的其他政務機關和組織已經采納電子政務系統開展活動,傳統的工作模式已不適用,迫于需要也需要采納相關電子政務系統。提出如下假設:
H7a:利益相關方壓力和績效期望有正相關性。
H7b:利益相關方壓力和社會性因素有正相關性。
②強制規范壓力。強制規范壓力主要來源于擁有權力的并制定行為準則和流程制度的組織,包括:政府、行業協會。這些擁有權力的組織掌握了組織生存發展所需的資源,因而會影響組織行為。政府通過行政命令進行調控,使政府機構采用電子政務系統,而且往往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建設過程,因為我國政府機構呈現比較強烈的垂直管理特點,若某國家部委采用某類電子政務系統,出于統一管理和便于管理的目的,則其管轄的下屬機構也會采用同一電子政務系統。有研究表明,制度理論在外部制度壓力對政府決策影響力與結果方面顯示出了很強的解釋力。
H8a:強制或規范性壓力和績效期望有正相關性;
H8b:強制或規范性壓力和社會性因素有正相關性。
2. 內部因素變量與相關假設。
(1)績效期望:個人相信IT系統的使用可以幫助其在工作上獲得更好表現的程度。個體獲得較高程度績效期望的來源于其他一些信息技術采納和創新中模型中的變量,如有用認知(TAM)、外在動機(TAM)、工作適配(MPCU)、相對優勢(IDT)、成果期望(SCT)等。
(2)努力期望:個人認為系統是否便于使用的程度。個體獲得較高的努力期望來源于易用認知(TAM)、復雜性(MPCU)、易用(IDT)等變量。
(3)社會影響:個人意識到他人認為其是否應該使用新型信息技術的程度,包括主觀規范(TRA)、社會因素(MPCU)、映象(IDT)等。
H10:績效期望與使用意向有正相關性;
H11:努力期望與使用意向有正相關性;
H12:社會影響與使用意向有正相關性。
H13:績效期望與使用行為有正相關性。
3. 結果變量與相關假設。最初的TAM模型中把使用意向和使用行為作為用戶信息技術接受的結果變量。此后為了探索TAM模型中的結果變量,不同的學者采用不同的變量。一些研究者只采用使用意向作為結果變量,刪除了使用行為來預測和解釋技術接受,而另一些研究者偏愛只采用系統使用行為作為結果變量,刪除了行為意向變量來預測和解釋技術接受。本研究認為只采用行為意向作為結果變量可能存在一定的預測風險,因為行為意向并不一定會導致使用行為。而只采用使用行為這個變量又可能缺少了最直接也是最有預測力的行為意向這個變量。同時采用使用意向和使用行為這兩個測量因變量能很好地避免這個爭論,所以本研究同時納入這兩個變量來構成結果變量。
(1)使用意向:指用戶使用一項特定信息技術主觀意向的強烈程度。行為意向反映動機的驅動對個人行為的影響。根據計劃行為理論,個人有越強的行為意向,個人將會越努力去實現行為在管理信息系統和其他領域,使用意向與行為結果(如技術使用,成交量和購買)之間的強相關系數為0.50左右。
H14:使用意向對使用行為有正相關性。
(2)使用行為:是指個體采用一種或幾種信息技術的行為。在用戶能夠完全控制自己意志的信息技術使用環境下,通常用戶使用的程度會影響使用績效。這個預期是TAM和其他相關信息技術使用模型的基礎,并且被其他的理論觀點所支持。但是,信息技術使用行為只是使用績效提升的一個必要而非充分條件,因為如果個體不能夠充分或者正確使用某種信息技術,不會認識到信息技術的使用可以轉化為使用績效的提高。
三、 數據分析和假設檢驗
1. 信度分析。信度是一種綜合評價問卷體系是否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與穩定性的有效分析方法。信度表示對于同樣的測量對象,應用同樣的觀測方法得到同樣觀測結果的可能性。最常用以檢驗測量條款信度的指標是Cronbach's ɑ值。Cronbach's ɑ系數的意義在于個體在這一測量條款的測定得分與如果詢問所有可能條款的測定得分的相關系數的平方,即這一測量條款能獲得真分數的能力。一般來說,Cronbach's ɑ系數越高,內部一致性越高,Cronbach's ɑ達到0.7以上就可以接受。本文所有變量和總量表的Cronbach's ɑ系數值均在0.7以上,這說明本研究所設計的調查問卷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2. 因子分析與假設檢驗。因子分析的核心是用較少的互相獨立的因子反映原有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因子分析是一類降維的相關分析方法。它是通過考察一組變量之間的協方差或相關系數結構,來解釋這些變量與為數較少的因子(即不可觀測的潛變量)之間的聯系。通過對測量量表進行因子分析,可以檢測量表的構建效度。構建效度分析也就是提取主因子的過程。主因子的提取可以用較少的綜合指標來概括存在于各個變量中的各種信息,還可以有效降低研究變量的維度。
本文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Principal Factor Ana-lysis),并以最大轉軸法(Varimax)作為轉軸方式,因子個數的取舍以特征值大于1為標準,變量的因子負載(Factor Loading)以大于0.55為標準,否則,作舍棄處理。KMO檢驗結果顯示為全部大于0.6,適合做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體檢驗的統計值的顯著性概率為0.000,達到顯著水平。經過計算,本文提出的因子通過驗證性因子假設。最后,根據AMOS的處理結果,對本文的研究假設進行驗證,刪除P值大于0.05的假設。
結合訪談調查結果和修正后的模型可以發現,與以往普遍在企業中的實證研究不同的是,在政府機構中領導層的態度對電子政務的績效期望和努力期望認知影響并不明顯,由于企業屬于盈利導向的組織,信息技術如果可以明天提高企業的績效,高層領導愿意支持信息化戰略;而在政府機構,職務晉升要遵從人事組織制度,且是以政績為導向的,且各部門預算受到國家統一預算編制的約束,這也在一定程度限制了電子政務投入自由度,導致政府部門高層領導對電子政務的熱情不高,在一定程度影響下屬采納電子政務系統的積極性。
外界壓力對于電子政務系統的采納影響大于組織因素,在當前信息社會下,政府向公眾提供公開透明可信的信息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電子政務系統在這方面正在發揮更多的作用,隨著越來越多的機構利用信息系統向公眾提供信息服務,很多相對滯后的機構也開始感覺到采納電子政務系統的緊迫性,另外,政府機構間的信息孤島給社會發展帶來諸多不便之處,機構間信息共享和政務系統對接也使得很多機構加快實施電子政務系統。
參考文獻:
1. 鐘明. 電子政府: 現代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實現途徑.中國軟件科學,2003,(9):27-31.
2. 劉文雯,高平,徐博藝.企業信息技術采納行為研究綜述.研究與發展管理,2005,17(3): 52-58.
3. 胡安安,姜江,黃麗華.基于信息技術用戶接受理論的ERP系統實施模型研究.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28(8): 20-26.
4. 高平. 企業ERP實施過程中的用戶采納模型及實證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和諧信息化及復雜系統視角的企業動態能力構建”(項目號:09BTQ 023)。
作者簡介:徐峰,山東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山東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生;聶彤彤,博士,山東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孫亞男,山東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講師,山東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