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署以來,兩岸經濟合作互動頻頻。在兩岸正式統一之前,通過一體化經濟組織讓兩岸人民在經濟上先統一起來成為可能。而經濟的統一,微觀上要依托企業,中觀要依托各產業。所以文章依托相關自組織理論,以兩岸產業協同為研究對象,試圖提出一些合理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兩岸;產業協同;序參量;分析;建議
一、 引言
自中國國民黨在中國臺灣重新執政以來,兩岸交流、尤其是經濟交流越來越熱絡。2010年6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簽署后,兩岸經濟合作互動頻頻。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兩岸正式統一之前,通過一個類似于經濟一體化的組織讓兩岸人民在經濟上先統一起來是可能的。經濟的統一是一個宏觀概念,具體而言,微觀上要依托企業加強合作,中觀上要依托各產業加強協作。臺海兩岸的經濟合作,肇始與20世紀80年代大陸改革開放,自20世紀90年代起進入快速發展通道。目前,中國大陸已穩居中國臺灣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以及最大貿易順差來源,中國臺灣也于2011年度成為大陸第七大貿易伙伴。兩岸的經貿合作不斷發展的根源在于兩岸在區位優勢上的互補性,中國臺灣具有資金、技術、管理經驗上的先發優勢,而大陸所具有的廣闊的市場、充足的勞動力以及多年高速增長的經濟正是中國臺灣孜孜以求彌補的短板。雖然中國臺灣島內曾經出現過不和諧因素的干擾,但是兩岸經濟一體化的歷史趨勢如大江東去、不可阻擋。臺海兩岸區位優勢互補的現實,決定了兩岸經貿合作呈現出很強的自組織性。因此,本文試圖應用自組織理論,對兩岸的經濟一體化進行分析。
在自組織理論中,協同學處于一種動力學方法論的地位。是組織如何保持自組織活力的重要方法論,它所研究的重要概念和原理,特別是序參量原理,對于系統自組織的演化以及使得自組織程度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就臺海兩岸的經濟系統而言,利用序參量原理,尋找促進兩岸經濟一體化的決定性因素,具有很強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 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關于臺海兩岸經濟一體化的的研究成果很多。唐永紅從兩岸在經濟相互依存性、經濟市場規模、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經貿政策可協調性四個層面,分析了兩岸實現制度性經濟一體化的可行性,同時研究了實現兩岸制度性經濟一體化的路徑,提出了建立開放性次區域自由經貿區的構想;鄭王瑩通過研究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實踐,總結了兩岸經濟一體化需要借鑒的經驗;劉瑛華從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入手,提出了兩岸經濟一體化的漸進模式:機制上從功能一體化到制度一體化、形式上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空間上從次區域突破到向全區域擴展;王治以東亞一體化為大背景,對兩岸經濟整合的幾種模式進行分析,提出了以構建兩岸共同市場的作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目標。
在自組織理論的經濟應用方面,蔡紹洪、汪勁松等研究了從企業聚集到企業群落、到產業集群、到創新網絡的協同演化路徑;鄭文智、孫銳通過對系統自組織規律的研究,提出在推動區域產業集群生成和升級的過程中,由于自組織過程不存在組織者,因此政府不可以成為集群演化過程中的組織者甚至控制者,政策目標應該使政府行為成為集群演化過程中的內部相互作用的一個因子,依賴于其他元素推動集群創新網絡和復雜性的形成;蘆彩梅、梁嘉驊中山小欖鎮五金集群為例,建立了產業集群協同演化的動力學模型。
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將自組織協同演化理論應用于臺海兩岸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研究中,力求實現理論和現實的合理銜接,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三、 自組織理論概述
1. 區域經濟系統的協同與競爭分析。
區域經濟系統的演化發展,是以內部各要素、子系統的競爭和協同作為原動力的。區域系統內部的產業、行業、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協同來自于市場力量,這種力量主要體現在通過產品或要素價格的變化,引導資源在區域間進行轉移,導致區域間的競爭和發展不平衡。隨著區域間競爭的發展,根據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優勢企業逐漸戰勝、淘汰劣勢企業,通過收購兼并的形式,在產業內進行重組整合,進一步加強自身競爭力。從區域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即表現為由競爭走向協同。
通過上述競爭—協同的發展路徑,區域系統的各個子系統、經濟主體形成緊密的發展關聯,互惠互利、優勢互補,通過自身的協同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系統的發展。
綜上所述,競爭與協同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一個復雜系統的辯證統一,系統中的不平衡和非線性導致競爭,競爭的結果是趨向協同,反過來,一定程度的協同又會引發新一輪的更進一步的競爭。
2. 序參量原理。
在方興未艾的自組織理論研究與應用中,學者們一般把序參量當作用來描述與物質性質有關的有序化程度、以及伴隨的對稱性質的一種變量。在系統從平衡到不平衡、從無序到有序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諸多變量,相對于其他稍縱即逝、影響有限的“快變量”,其存在發展具有持續性,在系統演化中起到決定作用的那個“慢變量”,便是我們努力尋找的序參量。
(1)序參量的宏觀性。
協同學是從宏觀上進行的是復雜系統研究,這種研究的主要特征是大量化、整體化,運用的研究工具也必然具有宏觀性,序參量正是這種在復雜系統的大量子系統的大規模運動中,從紛繁復雜的無序運動中甄別出有序決定因素的宏觀參量。
(2)序參量的形成機制。
對于系統而言,序參量是內部自生的,而不是外部強加的。當系統處于平衡態時,各子系統的運動是無序、獨立,不相關聯,這時系統中都是稍縱即逝的快變量,不存在序參量。而當系統處于由平衡到不平衡,由無序到有序的臨界狀態時,各子系統由競爭而引發協同,就會導致序參量的出現。
(3)序參量的作用。
序參量在形成以后,就會對系統的演化產生支配作用,決定系統演化的性質和方向,成為演化過程中的主導力量。對研究者而言,掌握了序參量,也就控制了系統的發展進程,因此,尋找序參量成為協同學乃至整個自組織理論的關鍵命題之一。
四、 兩岸區域經濟系統的序參量分析
在區域經濟系統這個復雜系統中,主導產業很可能是決定系統演化的序參量。主導產業帶動著整個系統的經濟發展,決定著系統的產業結構。區域產業結構的演進,正是通過對主導產業的改變實現的,因此我們認為,主導產業符合區域經濟系統序參量的理論條件。
1. 主導產業是區域產業結構的核心。
現代經濟發展本質上是一個結構問題。在區域經濟系統中,各個產業不可能是齊頭并進、不分高下的。在發展速度上有快慢之分,例如珠三角地區的電子制造業發展迅速,而鋼鐵、石化等重工業發展相對遲緩;在經濟作用上有強弱之分,例如珠三角已成為中國的制造業中心之一,傳統農業在區域經濟中的比重和貢獻值日趨下降。
在對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規律:區域經濟的發展取決于與其主導產業的增長。我們進行經濟結構分析,就是要認識到保持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其主導產業的領航作用非常重要。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沒有主導產業的區域,其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中國改革開放前后的經濟實踐,充分說明了這一規律。
綜上,區域的主導產業決定了區域能否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是區域經濟發展這架高速列車的發動機。
2. 主導產業具有序參量的基本特征。
第一,主導產業描述的是區域經濟中的產業成分,不是某一個具體廠商的行為,對主導產業的研究,是對區域經濟整體的考量,因此,主導產業是一個宏觀宏觀變量,符合序參量的基本特征。
第二,主導產業是在區域經濟系統演化過程中,依據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逐步發展起來的,它經歷了由弱到強的發展壯大過程,經歷了由次要地位到主要地位的進化,這個過程正是符合序參量的基本定義。區域主導產業的產生不是人為的或外界因素強加于系統的結果,而是源于區域經濟系統內自組織的條件和機制。這符合序參量產生的一般規律。綜上,對照序參量原理的跡象要素,我們可以發現主導產業具有序參量的基本特征。
3. 主導產業正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序參量。
根據區域產業理論,產業的演變將會對區域經濟產生綜合性的影響,包括區域發展、社會需求、投入產出比、生產效率、人員就業以及社會文化等多個方面。如果演變產生的新產業不是區域的主導產業,這種影響將是局部的、輕量級的,不會對區域經濟構成重大的、決定性的改變。而如果發生演變的是區域的主導產業,那么整個區域經濟結構將產生根本性的變革,成功的主導產業轉型,將帶動區域經濟進行跨越式的發展,使整個區域的社會、經濟、文化都產生深遠的變革,例如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江蘇昆山逐步將主導產業由傳統農業、輕工業向IT制造業轉變,使這個小小的縣級市成為全球IT產品生產的重鎮,主導產業的轉變給昆山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綜上,從自組織理論的角度分析,主導產業正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序參量,決定和支配著其它變量和系統整體的發展變化。
五、 政策建議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認定區域主導產業是兩岸經濟區域的序參量。因此,我們應該通過積極培育和扶持主導產業發展,加深兩岸經濟的協同。
1. 以協同發展為宗旨,促進兩岸共同發展。兩岸應該在區域協同發展機制創新上求突破,以新的發展模式,協調兩岸的利益關系,使兩岸內各地域單元(子區域)和經濟組分之間協同和共生,以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促進海峽兩岸的全面發展。
2. 以整體優勢的發揮為目標,整合兩岸資源。經過60年各自相對獨立的發展,兩岸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資源差異性較大,互補性也較強。因此,通過整合兩岸資源,有助于形成資源共享型協同發展模式。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依賴兩岸在協同過程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等多種途徑,進行雙向的整合,能夠形成更好的整體效應,可以有效降低區域內的交易成本,從而提升整體競爭力。
3. 以各自的比較優勢為基礎,加強兩岸經貿往來。臺海兩岸資源稟賦不同,各自都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所以,應該加強區域間貿易往來與合作,最大限度發揮比較優勢,利用優勢因素,實現優勢互補,催化兩岸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經濟體系。當前,應以落實ECFA的各項協議為重要著力點,并陸續展開后續相關的談判溝通,使ECFA的內容更豐富、更充實,惠及兩岸更多的產業,促進兩岸在更多領域內的合作與發展。
4. 以培育主導產業為抓手,完善兩岸產業合作機制。主導產業是兩岸協同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創新產業合作模式,培育主導產業,應該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內容。對于中國臺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如LED、芯片制造、IC設計、醫療器械等,利用大陸的具有的廣闊市場和高水準的制造能力,實現兩岸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5. 以提升微觀活力為基礎,支持兩岸企業加強合作。兩岸協同優勢的發揮,有賴于兩岸企業的發展。從大陸的角度,不應只是一味地給予臺商優惠政策,而是應該加強市場化建設、深化制度革新,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從打造民族品牌的高度,促使兩岸企業攜手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唐永紅.當前兩岸制度性經濟一體化的經濟可行性考察.臺灣研究集刊,2007,(1):82—89.
2. 唐永紅.當前兩岸制度性經濟一體化實現路徑探討.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6):61—69.
3. 鄭王瑩.區域經濟一體化實踐與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創新.東南學術,2005,(5).
4. 劉瑛華.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與兩岸經濟一體化.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6,(6).
5. 王治.東亞一體化與兩岸經濟整合模式研究.特區經濟,2009,(1):13—15.
6. 蔡紹洪,汪勁松等.區域企業群落向產業集群演化的自組織協同機制.經濟問題探索,2007,(3).
7. 鄭文智,孫銳.基于系統自組織演化的區域產業集群政策選擇.華東經濟管理,2006,(12).
8. 蘆彩梅,梁嘉驊.產業集群協同演化模型及案例分析.中國軟科學,2009,(2):142—150.
9. 孫志海.自組織的社會進化理論——方法和模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10. 黃紹臻.海峽經濟區的戰略構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11. 曹小衡.關于兩岸經濟合作之研究.經濟前沿,2006,(Z1):32—33.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自組織理論的臺海兩岸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戰略研究”(項目號:70773004)。
作者簡介:宗剛,產業經濟學博士,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科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李鵬,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