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壟斷行業或者參與國企改制重組,并不等于打破壟斷。文章基于封閉經濟條件下混合寡頭壟斷的市場環境,探討在我國國有壟斷領域引入民營資本的效率問題,討論了基于可觀察信息的市場結構規制思路,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民營資本;國有企業;壟斷;效率
在過去三十多年里,民營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民營企業在生產效率、組織管理等方面具有突出優勢。2012年民營經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新36”條實施細則于上半年陸續出臺,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資委、商務部等二十多個部門參與其中,旨在解決“玻璃門”、“彈簧門”的現象,進一步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的投資領域,包括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和政策性住房建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商貿流通、國防科技工業、重組聯合,同時鼓勵民資重組聯合和參與國企改革①。但是民營資本進入這些領域,或者通過參股、控股、資產收購等方式參與國企改制重組,并不等于破除壟斷,也可能會加劇壟斷勢力。從現實來看,我國民營資本進入國有壟斷領域一直面臨著以下主要障礙:法律和體制保障不足;進入成本(技術投入成本、固定投資成本、準入許可證等)過高;企業融資較為困難等。
一、 引入民營資本的理論分析
按照相關政策規定,我國民營資本進入國有經濟領域主要有以下四種形式:民營資本作為獨資企業,進入市場;民營資本作為獨資企業承接外包服務,公共部門從民營企業購買服務然后向公眾供給;民營資本參股國有企業;民營資本控股國有企業。進一步可以歸納為3種模式:民營企業的市場準入、公私合作供給機制以及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改革。本文基于封閉經濟條件下混合寡頭壟斷的市場環境,探討在我國國有壟斷領域引入民營資本的效率問題。
假設市場中存在兩種類型企業:國有企業(包含國有獨資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和民營企業,且同類型企業之間不存在差異。通常認為私人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決策目標。國有企業通常由國有股份和私人股份構成,由于國有企業通常還擔負一定的社會責任(如提供就業崗位、保證供給數量等),因此國有企業的最優生產條件往往不同于民營企業。關于民營資本的進入壁壘問題,Broadman(2000)將轉型經濟體中民營企業所面臨的進入壁壘分為:管制性壁壘和市場性壁壘。管制性壁壘主要是指來自政府的管制約束,市場性壁壘主要是指來自規模經濟、產品差異以及絕對成本方面的進入障礙②。民營資本進入市場,首先需要突破管制性壁壘,然后是市場性壁壘,這兩個階段的成本構成總的市場進入成本。下文將對三種民營資本進入模式進行理論分析。
1. 民營企業的市場準入。根據產業經濟理論,寡頭壟斷市場中新競爭者的進入,將會影響現有的市場格局。國有企業將社會總福利部分納入到目標函數,從理論上講國有企業的供給產量應比民營企業更高。但是現實并非如此,在一些領域,如鋼鐵、電力等出現了產能過剩的情形,而在醫療衛生、教育等領域卻是供給不足、效率低下。國有經濟中的委托代理問題、行政壟斷等因素,使國有企業的供給效率受到質疑(Zhang,1997;劉小玄,2004;劉小玄、趙農,2007),通常認為國有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創新效率均低于民營企業(吳延兵,2012)。
我國國有壟斷行業的產品價格通常由國家發改委直接定價或進行定價干預,因此民營企業進入國有壟斷行業,可能實現以下兩種市場均衡狀態:與現有國有企業形成古諾寡頭壟斷均衡;或者成為斯塔克爾伯格寡頭壟斷均衡的產量追隨者。在古諾寡頭壟斷環境下,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處于同等競爭地位,且市場中的企業數量越多,市場競爭程度越高,供給效率越高。在古諾寡頭壟斷均衡下,民營企業的盈利程度主要取決于其生產成本和市場進入成本,民營企業只有在非虧損狀態時才會選擇進入市場或繼續留在市場中。
歷史的市場進入順序往往決定了斯塔克爾伯格寡頭壟斷的產量領導者地位(瓦里安,1997),當前我國的民營企業進入市場只能處于產量追隨者的地位。在斯塔克爾伯格均衡下,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程度對總產量的影響較大:當處于產量領導者的國有企業私有化程度高于某一水平時,斯塔克爾伯格均衡下的總產量高于相同市場結構的古諾均衡總產量,這時國有企業的產量高于其在古諾均衡下的產量,民營企業的產量低于其在古諾均衡下的產量;當其私有化程度低于這一水平,斯塔克爾伯格均衡下的總產量將低于相同市場結構的古諾均衡總產量。
2. 公私合作供給機制。當民營企業面臨的需求方為公共部門時,那么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的關系屬于公私合作供給的一種形式,即民營企業生產某些產品或服務,由國有企業采購作為半成品或者作為成品向公眾供給。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公私合作供給是對單一公共供給或單一私人供給的效率改進(Gouveia,1997;Rosenau,2000;王永欽等,2010)。在國有壟斷領域鼓勵民營資本與國有企業之間的合作供給是改進效率的可行方式,由此民營資本運營下的生產效率優勢與國有企業的供給保障能夠有效得到結合。但是這種機制并非適用于所有情形,只有在該產品或服務的供給具有較多產業鏈的情況下,該機制才能夠充分發揮其優勢。
3. 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改革。民營資本通過參股、控股、資產收購等方式參與國企改制重組,其本質為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改革。事實和相關研究已表明,我國國有企業中國有股份占比的下降,有效提高了國有企業效率(胡一帆等,2006;白重恩等,2006)。國有企業私有化程度的變化,將影響到企業的生產效率和供給產量水平,同時會對現有的市場結構產生一定影響。在只存在國有企業的寡頭壟斷競爭市場中,不管是古諾均衡還是斯塔克爾伯格均衡,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程度越高,其產量越高。進一步地,在斯塔克爾伯格均衡中處于領導者地位的國有企業具有更強的利潤攫取優勢,領導者的利潤水平高于其在相同條件古諾均衡下的水平(瓦里安,1997),因此領導者會極力鞏固其當前市場地位。在斯塔克爾伯格均衡下,社會福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處于領導者地位的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水平。
二、 基于可觀察信息的最優市場結構規制
在鼓勵發展民營資本、促進國有壟斷領域改革的過程中,國家發改委這一部門扮演著政府規制者的重要角色,其掌握著一項重要權利即審批權。這里將基于政府規制者的視角,討論多種情形下的最優規制策略。由于信息不對稱,規制者可能無法準確掌握需求函數及企業成本函數的信息。設定規制者可以觀察的信息集為: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數量、企業產量、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程度。
1. 古諾寡頭壟斷市場環境。當該行業中企業總數不變時,市場結構變化并不影響各類企業的利潤最大化產出水平,產出水平最高的那一類型的企業數量越多,行業總產量越高,因此最優的市場結構為只保留產出水平最高的企業。當該行業中企業總數量改變時,也即民營企業進入市場,根據經濟學原理可知,完全競爭市場下的產出水平是帕累托最優的,因此最優市場結構為足夠多的企業數量,以達到完全競爭市場狀態。鑒于不同類型企業間的生產效率差異,在完全競爭環境下,單位企業產出水平越高,行業總產出水平越高,因此最優的市場結構為只存在數量足夠多的高產出企業且已達到完全競爭狀態。
由上述結論可知,當該行業中企業總數量不變時,規制者可以通過終止或放寬某些企業的行業經營權,或者對企業進行私有化或國有化,以實現優化供給效率的目標。比如,假設規制者所觀察到情況為民營企業產出最高,此時規制者可以終止某些國有企業的經營權并放寬私人企業進入的經營審批,也可以對國有企業實施一定程度的私有化,當然,規制者也可以放寬多種類型企業進入市場的經營審批以增加總的企業數量,這些都是可以改進供給效率、打破壟斷的規制措施。
2. 斯塔克爾伯格寡頭壟斷市場環境。在斯塔克爾伯格均衡下,情況就更加復雜。國有企業處于產量領導者地位,市場中追隨者企業數量的變化將影響到領導者的產量決策。處于領導者地位的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社會總產出。因此市場企業數量不變時,最優市場結構為處于領導者地位的企業是民營企業。當企業數量改變時,企業數量越多社會總產出水平越高、壟斷利潤空間越小,因此最優市場結構與古諾市場環境相同,即只存在數量足夠多的高產出企業且已達到完全競爭狀態。
規制者可以通過企業重組、限制經營權、放寬市場準入、國有化或私有化等方式,調整市場中不同類型企業數量所占的比重,或是增減市場企業總數,以實現抑制壟斷利潤、提高行業總產出、增進社會總福利的目標。其核心思想為盡可能地促進競爭、抑制壟斷勢力。只有為新進入的民營資本創造出有利的競爭環境,才能夠充分發揮其效率優勢,否則很有可能進一步加劇壟斷勢力。
三、 政策建議
基于上文的理論分析,給予民營資本平等的競爭機會是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根本。一方面需要繼續深入推進國有壟斷企業的私有化進程,另一方面應積極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本文提出以下四方面政策建議:
1. 區分行業間差異性,靈活實施多種合理引資方式。政府在選擇具體的引資方式時,應充分考慮行業特征。例如,教育、醫療這兩類公共服務具有“軟公共品”的性質:事前難以掌握服務質量的信息,屬于經驗品(Experience Goods),只有購買并享受該服務之后才能了解其質量;其質量認定較為復雜③。因此,在教育、醫療行業直接大力實施私有化,會存在較大的道德風險,應該在維持足夠規模的公共供給基礎上,引入民營資本提供多樣化的教育及醫療服務。在電力、通信等行業,實施業務外包等公私合作模式則更為直接、有效。在某些初期投資成本規模巨大的行業,如鐵路、重要能源等行業,實施民營資本參股的模式可能更為可行。在市政公共事業領域,對國有企業實施私有化、引入民營企業競爭等方式都比較可行。
2. 在具有超額壟斷利潤的行業領域,最大程度地放開市場準入,降低準入成本。放開市場準入,最重要的是在項目審批權方面對民營資本的傾斜。另外,民營資本的分散性特征使得其整體資金實力存在不穩定性,高昂的進入成本往往使得很多民營資本望而卻步。政府應積極打破管制性壁壘,一方面減少對民營企業進入的限制條件,另一方面實施公開、透明的項目競標機制以減少尋租空間,這些都是降低準入成本的可行措施。
3. 充分運用財政、金融政策工具,以刺激民營資本進入利潤激勵不足的行業領域。我國國有壟斷經濟中以行政壟斷和自然壟斷為主要特征,但并非所有國有企業都擁有超額壟斷利潤。價格管制的存在,會對民營資本追逐利潤最大化的決策行為造成一定影響。在一些產能過剩的領域如鋼鐵行業,企業生存狀況堪憂。在一些壟斷利潤空間有限的領域,政府應組合運用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政策吸引民營經濟進入,從而推動行業生產效率改進和產業結構升級。積極拓寬民營經濟的融資渠道,在融資規模以及貸款利率方面給予民營資本更多扶持。對于民營資本在社會福利事業等非營利性行業的投資,政府也應給予較多的稅收和融資成本優惠。
4. 實施更加靈活的公共定價機制,健全國有企業成本信息披露機制。在我國大多數國有壟斷行業,當前實行的是以直接定價為主的價格機制,由于政府部門對企業真實成本信息的掌握程度有限,所以“成本加利潤”的定價方式并不能有效限制超額壟斷利潤。該機制通過行政力量保證了部分公共產品的低價供給,但是對于那些可以由私人經濟供給的公共產品及服務來說,卻是一種低效的定價方式。因此,在引入民營資本、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中,應適時調整相應的定價機制。另外,通過建立健全國有企業成本信息披露機制,政府管制部門可以深入掌握企業真實成本信息,從而為定價過程提供更為科學的依據。
從“舊36條”的出臺到“新36條”及相關細則的頒布,逐步為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出更有利的市場環境,但這些還遠遠不夠。只有破除體制上的壟斷權力控制,才能夠充分發揮民營經濟的效率優勢,否則一旦民營資本向當前壟斷勢力妥協,那么很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壟斷勢力。
注釋:
① http://business.sohu.com/20100727/n273788424.
shtml.
② 汪偉,史晉川.進入壁壘與民營企業的成長——吉利集團案例研究. 管理世界, 2005,(4).
③ 王永欽,徐海波.社會異質性、公私互動與公共品提供的最優所有權安排.世界經濟,2010,(4).
參考文獻:
1.王永欽,徐海波.社會異質性、公私互動與公共品提供的最優所有權安排.世界經濟, 2010,(4).
2.瓦里安.微觀經濟學(高級教程)第三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997.
3.吳延兵.國有企業雙重效率損失研究.經濟研究, 2012,(3).
4.白重恩,路江涌,陶志剛.國有企業改制效果的實證研究.經濟研究, 2006,(8).
5.胡一帆,宋敏,張俊喜.中國國有企業民營化績效研究.經濟研究, 2006,(7).
6.汪偉,史晉川.進入壁壘與民營企業的成長——吉利集團案例研究.管理世界, 2005,(4).
7.曾軍平,楊君昌.公共定價分析.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9.
作者簡介:葉軍,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貿易系博士生;王文靜,南開大學經濟學院財政系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