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探討了討價還價能力對技術擁有者的最優授權策略及消費者剩余和社會福利的影響。結論表明在橫向市場結構中,技術授權雙方的討價還價能力不會影響生產性技術擁有者的最優授權策略,但會提高單位產出費和單位收益費授權方式下的消費者剩余和社會福利。在縱向市場結構中,上下游企業的討價還價能力會影響非生產性技術擁有者對最優授權方式的選擇;如果上游企業的討價還價能力較強,雙重加價問題的負面效應可能大于技術擴散的正面效應,技術授權可能損害消費者剩余和社會福利。
關鍵詞:固定收費授權;單位產出費授權;單位收益費授權;討價還價;福利
各國政府都已認識到將科技創新轉化為生產力不僅對于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而且也是決定國際競爭能力的關鍵因素。技術授權便是將科技創新轉化為生產力的主要途徑。例如,Kline(2003)指出美國每年的技術授權收益高達1千億美元。據《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報告》稱2011年我國高新企業的技術交易規模達到4 764億元。
一、 技術授權費用
技術授權費用包括固定費用、單位產出費和單位收益費。現實經濟環境中各式各樣的授權方式就是這三種授權費用的不同組合運用。下面分別對這三種授權費用予以介紹。
1. 固定費用。
如果技術擁有者采取固定收費方式授權技術,那么接受技術授權的企業需要一次性地向技術擁有者支付一筆與產量無關的固定費用。固定費用可以視為被授權企業的固定成本。在完全信息條件下,技術擁有者會將固定費用設置得足夠高,以攫取被授權企業因接受技術授權而增加的全部利潤。
2. 單位產出費。
單位產出費又稱特許權費或版稅。如果技術擁有者通過單位產出費授權技術,那么被授權企業每銷售一單位的產品就需要向技術擁有者支付一定費用。單位產出費將轉化為被授權企業的邊際成本,技術擁有者可以通過單位產出費調節被授權企業的產量。技術擁有者的授權收益等于單位產出費與產品銷量的乘積。
3. 單位收益費。
如果技術擁有者運用單位收益費方式授權技術,那么被授權企業需要將產品銷售收益的一部分支付給技術擁有者,作為技術擁有者授權技術的補償。因此,在單位收益費授權方式下,技術授權雙方的利益正相關。
二、 不考慮討價還價能力情況下的技術授權
研究技術授權的文獻較多,分析重點關注授權方式的選擇及福利影響等問題。授權方式的選擇取決于技術擁有者是否參與生產。研究生產性技術擁有者授權技術的經典文獻Wang(1998)證明單位產出費授權方式優于固定收費授權方式,Erkal(2005),Kamien和Tauman(2002),李長英,宋娟(2006)都得出相同的結論;隨后Wang(2002)將Wang(1998)的研究拓展到異質產品市場,指出固定收費授權方式與單位產出費授權方式的優劣比較取決于產品差異程度與技術創新程度。研究非生產性技術擁有者授權技術的文獻Kamien和Tauman(1986)認為固定收費授權方式優于單位產出費授權方式,Kamien等(1992)將Kamien和Tauman(1986)的產品需求函數拓展為一般函數,分析得到相似的結論。但這一結論卻受到Gallini和Wright(1990),Muto(1993),Sen(2005),Sen和Tauman(2007)的質疑。
上述文獻對技術授權的研究雖然已經比較深入,但都未考慮以下兩方面的問題。首先,他們集中于討論固定收費授權方式和單位產出費授權方式。然而,Bousquet等(1998)對法國的技術授權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高達74.9%的授權方式中包含單位收益費。在我國,眾所周知的麥當勞、肯德基在向其加盟店進行授權時也都收取單位收益費。基于Bousquet等 (1998)的研究,Martin和Saracho(2010)討論了生產性技術擁有者對固定收費授權方式、單位產出費授權方式和單位收益費授權方式的選擇問題。證明了在雙寡頭橫向市場結構中,單位收益費授權方式會導致授權雙方的合謀,故技術擁有者最偏好單位收益費授權方式,但消費者利益卻受到損害。
其次,上述文獻都沒有考慮討價還價能力。然而,縱觀世界各國的情況不難發現大多數技術授權事件都發生在具有討價還價能力的寡頭企業之間。例如,占據電腦芯片市場統治地位的英國ARM公司,先后將其專利技術授權給富士通、英特爾、IBM、SONY、三星電子等公司。再如,英偉達公司(全稱為nVIDIA Corporation)將其全部專利技術授權給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芯片制造商英特爾。因此,在研究技術授權問題時考慮討價還價能力具有現實意義。從我們查閱到的資料看,這方面的文獻較少,只有Din等(2011)在具有討價還價機制的縱向市場結構中討論了非生產性技術擁有者授權降低產品成本的技術問題。然而,Din等(2011)只討論了固定收費授權方式和單位產出費授權方式。后文將分析單位收益費授權方式,并在橫向市場結構和縱向市場結構中分別討論技術授權雙方的討價還價能力和上下游企業的討價還價能力對技術授權的影響。
三、 考慮討價還價能力情況下的技術授權
討價還價能力經常在購買者勢力的文獻中討論。例如,Dobson和Waterson(1997),Chen(2003)等在縱向市場結構中討論大型零售商與供貨商之間討價還價行為的反壟斷效應。
1. 橫向市場結構。
李長英,宋娟(2006)在橫向市場結構中討論了生產性技術擁有者向其競爭對手授權技術的問題。然而,李長英,宋娟(2006)只分析了固定收費授權方式和單位產出費授權方式。本文在李長英,宋娟(2006)的基礎上進一步討論單位收益費授權方式,并考慮技術授權雙方的討價還價能力(授權費用由授權雙方通過討價還價確定),進而得到以下結論:
命題1:在橫向市場結構中,討價還價能力不影響生產性技術擁有者的最優授權策略,但會提高單位產出費和單位收益費授權方式下的消費者剩余和社會福利。
在橫向市場結構中,無論考慮討價還價能力與否,技術授權都會對生產性技術擁有者產生兩種相反的作用。一方面,技術擁有者通過收取授權費用提高利潤;另一方面,技術擁有者將喪失技術優勢,降低利潤。技術擁有者授權與否的決策取決于這兩種作用的強弱。
在考慮討價還價能力的情況下,較之固定收費授權方式,單位產出費授權方式仍具有調節被授權企業的生產行為和市場競爭程度的作用,只是與不考慮討價還價能力的情況相比,單位產出費減小,調節作用減弱。因此,單位產出費授權方式仍優于固定收費授權方式。在考慮討價還價能力的情況下,較之單位產出費授權方式,單位收益費授權方式仍然會促進授權雙方的串謀,只是與不考慮討價還價能力的情況相比,單位收益費減小,串謀動機減弱。因此,單位收益費授權方式仍然優于單位產出費授權方式,這也印證了Martin和Saracho(2010)的結論。總而言之,在橫向市場結構中,授權雙方的討價還價能力不會影響生產性技術擁有者的最優授權方式選擇。
技術擁有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決定固定費用、單位產出費和單位收益費的大小。固定費用只影響技術授權雙方的利潤分配,不影響產品產量,故討價還價能力不會影響固定收費授權方式下的消費者剩余和社會福利。單位產出費授權方式和單位收益費授權方式都會對消費者和社會福利起到正負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單位產出費和單位收益費會提高被授權企業的產品成本,降低產品銷售數量,損害消費者利益;另一方面技術擴散又將增加消費者剩余。因此,技術擁有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會減少單位產出費和單位收益費,降低對消費者剩余和社會福利的負面效應,提高均衡時的消費者剩余和社會福利。
2. 縱向市場結構。
Din等(2011) 假設上下游生產企業經過討價還價確定中間產品價格,非生產性技術擁有者選擇授權方式,確定授權費用,上游企業做出是否接受技術授權的決策。在Din等(2011)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討論單位收益費授權方式,并分析了提高產品質量的技術授權問題,得到以下結論:
命題2:在縱向市場結構中,上下游企業的討價還價能力會影響非生產性技術擁有者的最優授權策略;如果上游企業的討價還價能力較強,雙重加價問題的負面效應大于技術授權的正面效應,消費者剩余和社會福利可能降低。
在縱向市場結構中,產業利潤根據討價還價能力的強弱在上下游企業之間進行分配。如果上游企業的討價還價能力較強,中間產品批發價格較高,上游企業利潤在產業利潤中所占比例較高。較之單位產出費授權方式和單位收益費授權方式,固定收費授權方式可以降低上游企業的邊際成本,提高上游企業的產品銷售收益,增加非生產性技術擁有者的授權收益。因此,當上游企業的討價還價能力較強時,非生產性技術擁有者最偏好固定收費授權方式。這從不同的角度證明了Kamien和Tauman (1986)的經典結論。
反之,如果上游企業的討價還價能力較弱,即使非生產性技術擁有者收取高的單位產出費和單位收益費,下游企業也會憑借其較強的討價還價能力與上游企業協商確定一個盡可能低的中間產品批發價格,減少產品銷售數量的下降幅度。此時,與固定收費授權方式和單位收益費授權方式相比,非生產性技術擁有者更偏好單位產出費授權方式。這與Martin和Saracho(2010)的結論恰好相反。
與橫向市場結構相比,縱向市場結構下的單位產出費授權和單位收益費授權同樣對消費者剩余和社會福利起兩種相反的作用,只是作用機制不同。縱向市場結構中,單位產出費和單位收益費會提高中間產品的批發價格,加重雙重加價問題,進一步損害消費者剩余和社會福利。技術擴散同樣會增加消費者剩余和社會福利。上游企業的討價還價能力越強,雙重加價問題越嚴重。當雙重加價問題的負面效應超過技術授權的正面效應時,消費者剩余和社會福利降低。
四、 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的創新之處:首先,討論了單位收益費授權方式;其次,分別在橫向市場結構和縱向市場結構中考慮了技術授權雙方的討價還價能力和上下游企業的討價還價能力對技術授權的影響作用,產生與以往文獻不同的結論。第一,在橫向市場結構中,授權雙方的討價還價能力不影響生產性技術擁有者的最優授權策略,但會提高單位產出費和單位收益費授權方式下的消費者剩余和社會福利。第二,在縱向市場結構中,當上游企業的討價還價能力較弱時,非生產性技術擁有者最偏好單位產出費授權方式,這與Martin和Saracho(2010)的結論相反;當上游企業的討價還價能力較強時,雙重加價問題的負面效應可能超過技術擴散的正面效應,技術授權可能損害消費者剩余和社會福利。鑒于篇幅有限,作者將另文討論討價還價能力對橫向市場結構中非生產性技術擁有者授權技術和縱向市場結構中生產性技術擁有者授權技術的影響。
本文直接的政策啟示:首先,充分發揮科技孵化器的作用,將國家實驗室、大學科技園和生產企業緊密結合,提高科技創新成果面向市場的商業化應用效率。其次,政府在鼓勵技術授權時需要謹慎考慮技術授權的反壟斷效應,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政策,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對于不同的市場結構、授權方式、影響因素要區別對待,修繕相關法律法規,逐步規范技術授權活動。
參考文獻:
1. Kamien, M., and Tauman, Y., Patent licensing: The inside story, The Manchester School, 2002, 70(1): 7—15.
2. Kline, D., Sharing the corporate crown jewels,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3, 44(3): 89—93.
3. Martin, M.S., and Saracho, A.I., Royalty licensing, Economics Letters, 2010, 107(2): 284—287.
4. Muto, S., On licensing policies in Bertrand competition,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1993, 5(2):257—267.
5. Sen, D., Fee versus royalty reconsidered,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2005, 53(1): 141—147.
6. Sen, D., and Tauman, Y., General licensing schemes for a cost—reducing innovation,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2007, 59(1): 163—186.
7. Wang, X. H., Fee versus royalty licensing in a Cournot duopoly model, Economics Letters, 1998, 60(1): 55—62.
8. Wang, X. H., Fee versus royalty licensing in a differentiated Cournot duopoly,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02, 54(2): 253—266.
9. 李長英,宋娟. 古諾競爭條件下異質品企業之間的兼并與技術授權. 世界經濟,2006(7):74—81.
作者簡介:田曉麗,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