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保險業基礎數據的分析,選取1999年~2011年全國保費和財險保費的月度數據,通過格蘭杰檢驗、協整檢驗等計量方法建立VAR模型和VEC模型,研究了全國保費和財險保費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動態關系,并根據結果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總保費收入;財險保費收入;VAR模型;VEC模型
一、 引言
自1980年恢復保險業務以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新興保險市場。近年來,中國保險市場更是發生了深刻變化,一個功能相對完善、分工合理、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保險市場體系初步建立。“十二五”時期,仍要以加快轉變保險業發展方式為主線,圍繞“轉方式、促規范、防風險、穩增長”,促進保險業平穩較快發展。從行業自身看,保險業的發展潛力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我國保險業起步晚、基礎差,雖然經過多年發展,但整體水平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2009年①,保費收入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為7%,我國為3.4%;人均保費世界平均為595美元,我國為121美元。人均長期壽險保單持有量、醫療費用由商業健康保險承擔的比例,以及家庭財產保險、各種責任保險等主要險種的投保率,遠低于成熟保險市場的平均水平。保險賠償占災害損失的比例僅為5%左右,遠低于全球30%的平均水平。從國際經驗看,人均GDP 3 000至10 000美元,是保險業的加速上升期。在這一時期,一些國家的保險業無論是發展速度還是業務規模都實現了質的飛躍,一批保險公司也抓住機遇,迅速成長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金融機構。目前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4 000美元,人們的消費需求開始升級,生活要求出現多樣化,對養老保健、醫療衛生、汽車住宅、文化教育等改善生活質量的需求將明顯提高。這些消費領域都與保險業息息相關,需要保險業提供更加豐富的產品和服務。
保費收入是保險業的一個最重要、最直接的指標,國內很多學者將總保費作為研究對象建立了相關的計量模型。欒存存(2004)在保費收入與增長率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保險業增長動態模型和誤差修正模型,說明了我國保險業長期和短期增長的影響因素、影響方式及應對措施。饒曉輝和鐘正生(2005)用我國總保費與GDP進行了對保險業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的研究。李輝和石龍(2012)采用季節調整方法,建立了中國保費收入月度數據短期預測模型。王鑫(2012)通過采用商業保險保費收入月度數據建立計量模型,表明我國商業保險保費收入與宏觀經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本文研究了全國總保費與財險保費收入之間的具體作用機制,引入VAR模型和VEC模型,通過數據生成過程,來判斷時間序列的平穩性,進而對全國總保費和財險保費收入之間的長期、動態關系做出分析,以期對我國保險市場改變市場結構,在財產險市場升級、創新產品,促進保險業科學發展提供參考建議。
二、 全國保費和財險保費的基本分析
本文采用1999年~2011年的全國保費和財險保費的月度數據作為樣本空間,共156個樣本做研究對象,數據來源于和訊網。運用Eviews7.0軟件完成文中計量模型的建立與檢驗等計算過程。畫出取對數后的全國總保費與財險保費的散點圖,見圖1。
從散點圖可以看出,LN(INS)與LN(PINS)兩個序列存在協整關系的可能性很大,但這需要通過協整檢驗來確定。由于是月度數據,兩個序列存在季節因素,但是經過對數差分和季節調整后可以變成平穩序列,這使得它們之間的協整關系成為可能,所以可做協整回歸并檢驗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不會造成虛假回歸。
首先,利用Eviews7.0軟件選擇VAR模型的最優滯后期,根據LR統計量、AIC(赤池信息準則)、HQ(漢南—奎因準則)和SC(施瓦茨準則)等標準來進行判定,滯后期k=2時最優,因此,我們確定要建立2階的VAR模型。通過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來分析和判斷全國總保費與財險保費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聯,選取2個不同的滯后期,做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的結果如表1。
由表1中結果可以得到結論:在滯后一期的情況下,在5%的水平拒絕“LOG(PINS)不是LOG(INS)的格蘭杰原因”的假設,而接受“LOG(INS)不是LOG(PINS)的格蘭杰原因” 的假設;在滯后二期的情況下,在5%的水平接受“LOG(PINS)不是LOG(INS)的格蘭杰原因”和“LOG(INS)不是LOG(PINS)的格蘭杰原因”的假設。這說明財險保費對總保費的促進作用存在一年的滯后期,而總保費的增長不是財險保費增長的原因,這與事實相符。根據兩變量之間的因果關聯,我們使用VAR模型分析其協整機制。
三、 模型構建與實證研究
1. VAR模型平穩性的檢驗。
由于VAR模型的建立要求其中的變量具有平穩性,因為非平穩時間序列在回歸模型中會導致“虛假回歸”,因此必須對其進行平穩性檢驗。ADF(Augment Dickey—Fuller)檢驗的結果②表明,LOG(INS)與LOG(PINS)均非平穩變量,存在單位根,但是LOG(INS)與LOG(PINS))的一階差分變量均通過了ADF檢驗,由此拒絕了序列存在單位根的假設。這表明對數差分后LOG(INS)與LOG(PINS)都是平穩序列,滿足VAR模型的變量平穩性要求。
2. 檢驗協整性。
如果一組非平穩性事件序列存在一個平穩的線性組合,即該組合不具有隨機趨勢,那么這組序列是協整的,這個線性組合被稱為協整方程,表示一種長期的均衡關系。本文利用Johansen協整方法(也稱為極大似然估計方法)來完成。
Johansen的分析框架包含了6種可能的情況:(1)協整空間無常數項、無時間趨勢項;(2)協整空間有常數項、無時間趨勢項,數據空間無常數項;(3)協整空間有常數項、無時間趨勢項;(4)協整空間有常數項、有時間趨勢項,數據空間無時間趨勢項;(5)協整空間有常數項、有時間趨勢項,數據空間有時間趨勢項;(6)上述5種情況總覽。
本文選擇第三種假設情況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 選擇2期的滯后期, 得到如下協整檢驗結果,見表2。
由表2的結果可知,以0.05的檢驗水平判斷,LOG(INS)與LOG(PINS))之間存在協整關系,VAR模型中至少存在一個協整變量。
3. VAR模型的回歸結果。
1980年,Sims提出向量自回歸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VAR),該模型采用多方程聯立的形式,在模型的每一個方程中,內生變量對模型的全部內生變量的滯后值進行回歸,從而估計全部內生變量的動態關系。
4. VAR模型的特征根。
對于VAR模型而言,判斷其穩定的充分必要條件是特征方程的特征根都要在單位圓以內。通過Eviews 7.0軟件畫圖觀察,本文所建立的VAR模型,特征根確實都在單位圓內,因此可以判斷這個VAR(2)系統是穩定的,見圖2。
5. 分析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
(1)脈沖響應函數。如圖2,脈沖響應函數描述了在隨機誤差項上施加一個單位(或標準差)的沖擊后,對log(ins)和log(pins)的當期值和未來值所帶來的影響,沖擊的影響在30年以后消失。
(2)方差分解(順序是log(ins)和log(pins))。方差分解分析了未來t+s期的log(ins)和log(pins)的預測誤差的方差由不同新息的沖擊影響的比例。關于log(ins)的30期的方差分解如下圖4所示。S.E.一列數字表示預測log(ins)將來1期、2期、…、30期時的預測標準誤差。log(ins)和log(pins)對應的數字列依次表示相應期2個誤差項變動對log(ins)預測方差貢獻的百分比。以t=5為例,log(ins)的預測標準誤差等于98.144 35,其中98%由log(ins)相應的誤差沖擊所致,2%由log(pins)相應的誤差沖擊所致,加起來為100%。
6. 向量誤差修正(VEC)模型的建立。
當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時,采用差分的方法構造的VAR模型雖然是平穩的,但不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時間序列是一階單整的,且非平穩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那么由這些非平穩變量組成的線性組合則是平穩的。建立單純的差分VAR模型將丟失重要的非均衡誤差信息。因為變量間的協整關系給出了變量間的長期關系,同時用這種非均衡誤差以及變量的差分變量同樣可以構造平穩的VAR模型。從而得到一類重要的模型,即向量誤差修正(VEC)模型。本文通過VEC模型建立的變量間的長期關系如下:
log(ins(—1))—1.491 030log(pins(—1))+1.886 415=0(3)
四、 研究結論及對策建議
過去幾年保險業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不僅僅是保費收入的擴張和服務領域的拓展,更重要的是為保險業的長遠發展夯實了基礎?!案哔|量的增長”將成為未來一個時期中國保險市場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本文通過對保費收入與財險保費收入關系的研究,得到以下結論和建議。
第一,進一步完善保險市場體系。中國真正進入保險時代才30年左右的時間,保險市場體系的建立還不夠成熟。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致力于建設多層次的保險市場體系,培育健康和有活力的市場主體,增強消費者的風險和保險意識,及時約束可能危害市場有效運行的各種行為,不斷健全保險業以市場為基礎的內生增長機制。
第二,進一步轉變保險業發展方式。一直以來,保險公司的經營模式給大眾以粗糙的印象,盲目追求保費收入和市場份額,監管模式和考核體系也過于粗放。要改變這種狀況,應抓住“管理、創新、技術、服務”四個關鍵環節,不斷提升保險公司內涵式增長和差異化競爭的能力,深化渠道改革,搭建專業化渠道銷售平臺,采取差異化渠道發展策略,通過更好地滿足客戶多元化的保險需求,加快實現從粗放開發資源向和諧利用資源轉變,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
第三,繼續推進結構調整,努力提升發展質量。以往的歷史數據表明,優化險種結構、提高承保利潤是財險公司迫切解決的難題。相關部門應更加注重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保險業的廣泛需求,加快實現從同質化競爭向差異化競爭轉變;通過完善評價指標體系、發揮償付能力約束作用等方式,促進風險保障型和內含價值高的業務發展。
總而言之,“十二五”時期是保險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關鍵期。從保險業界的角度出發,要進一步提高對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提升從業人員素質、改善經營管理,注重行業可持續發展;從保險學界的角度出發,要注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科研能力,將知識轉化為商品與業界相關人員增加聯系和交流,為技術人員提高技術支持,共同努力實現我國保險事業更好的發展。
注釋:
① 數據來源:2011年《中國保險年鑒》。
② 由于篇幅限制,單位根檢驗的詳細結果并未列出,有興趣的讀者可向作者索取。
參考文獻:
1. 欒存存.我國保險業增長分析.經濟研究, 2004,(1): 25—32.
2. 饒曉輝,鐘正生.保險能否促進經濟增長——基于中國的實證分析.上海經濟研究, 2005,(12):14—20.
3. 李輝,石龍.中國保費收入的預測研究.統計與決策, 2012,(11): 32—36.
4. 王鑫.我國商業保險保費收入與宏觀經濟關系的實證研究.保險職業學院學報, 2012,26(3):24—27.
5. 張曉峒.應用數量經濟學.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6. 張曉峒.計量經濟學軟件EVIEWS應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孫維偉,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