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妮寶貝出道以來的作品,大都以告別、流浪、宿命為主題元素,著力去關注都市男女隱秘的內心世界,表達了她對城市壁壘中的人們的生存現狀的關注和思考。在安妮寶貝的作品序列中,《蓮花》是她創作風格轉變的一個重要開始,是一部界限鮮明的轉型之作。本文以安妮寶貝的早期作品《告別薇安》和近期作品《蓮花》為例,來分析安妮寶貝創作風格的轉變。
關鍵詞:《告別薇安》 《蓮花》 創作風格 界限
如果談及當下蜚聲文壇的新生代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安妮寶貝”顯然是無法忽略和輕視的一個名字。從1998年在網絡上發表第一篇小說開始,安妮寶貝的作品就因其獨特的風格卓爾不群,在引起外界廣泛關注和熱烈爭議的同時,吸引了大批的忠實讀者。自2000年的《告別薇安》出版至今,安妮寶貝共出版了9部作品,幾乎每一部作品都登上了年度暢銷圖書排行榜,同時早期作品又長銷不衰,多次出新版、重印,在讀者中具有持久的熱度。而與作品備受熱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安妮寶貝本人卻極為低調,從不進行任何宣傳活動,從不參加任何簽售,甚至極少接受采訪,所有這些行為都顯示出了安妮寶貝特立獨行的個性,同時也表明了她想通過“作品”這一最為理想的途徑來與讀者進行溝通的愿望。
作品出版之后,便“跳出圈外”,讓作品處于聚光燈之下,而作者本人則退歸到黑暗之中。這是安妮寶貝“清高”的一面,但同時也顯示出了她對自己作品的高度自信。細觀安妮寶貝出道以來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告別、流浪、宿命為主題元素,以工業化大城市為時代背景,將關注的視角著力于都市男女隱秘的內心世界,表達了她對城市壁壘中的人們焦慮茫然、無所適從、放縱以及沉淪的生存現狀的關注和思考,故而能夠引起讀者的廣泛共鳴甚至癡迷。有讀者稱,讀安妮寶貝的作品,往往能夠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也有讀者認為,安妮寶貝的作品能夠給他們帶來內心的撫慰。究其根本,就是在于安妮寶貝的作品“刺”到了現代人內心深處最為柔軟、敏感和灰暗的地帶,同時又不乏對真愛和溫暖的向往,因而能夠讓人沉溺,也能夠給人以希望,帶來熹微的晨光。
在安妮寶貝的作品序列中,《蓮花》可以說是一個分界點,是她創作風格轉變的一個重要開始。前文已經提到,安妮寶貝的作品大都是從內心和現實的“灰暗地帶”出發,所要展現的是一場渴求真愛和溫暖的華美舞蹈,在安妮寶貝早期的作品中,這場舞蹈就如同撲火的飛蛾,雖然過程激烈,但注定沒有結果,它所能展示給人們的,就在于過程的悲壯。而從《蓮花》開始,這場舞蹈則有了巨大的改變,不再拘泥于激烈的沖突和糾纏,而是將靈魂放逐到了遼闊的天地之間,去尋求天地相接之間的那一抹光亮。雖然看上去熹微渺茫,但卻能夠給讀者的內心帶來真實的、可供觸碰的欣喜。因而,可以說,從《蓮花》開始,安妮寶貝逐漸抵達了一種內在的平靜,這種平靜是激烈升騰之后的水流的沉淀,變得澄澈而深刻。
下面,本文即以安妮寶貝的早期作品《告別薇安》和近期作品《蓮花》為例,來分析安妮寶貝創作風格的轉變。
一、《告別薇安》:蒼涼的絕望與生命的虛無
《告別薇安》是安妮寶貝出版的第一本書,收錄了她的19篇短篇小說。在這些作品中,所有的人物都有著相似的面孔——頹敗、偏執、極端、孤獨、冷漠……像是地下通道里清冷的風,吹過之后,給人的內心留下隱隱的疼痛。這些疼痛或多或少地都攜帶了一些屬于青春期的惆悵,它們是在都市巨大背景之下的那些遠去的少男少女們的單薄背影。安妮寶貝自己也說過:“《告別薇安》曾經是一個人剛出發的姿態,有很多單薄的銳利,容易被打碎,所以疼痛。”由此可見,《告別薇安》注定是一部不完滿的作品,它有著自身的缺陷,但正是這些缺陷,造就了安妮寶貝早期作品的跌宕與激烈、灰暗和凄艷、迷惘和孤獨、虛無與絕望。作品用不遺余力的力度,描繪了一場如同煙花綻放般的生命的幻覺——前一秒是極致的璀璨,下一秒則是無盡的虛空,那種蒼涼的絕望與生命的虛無感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作品洋溢著一種濃墨重彩的悲劇性。
在《告別薇安》這部作品中,安妮寶貝用她獨特的個體經驗,書寫了作為一個女性對于周遭環境和現實生活的感觸、認知和思考。一個個悲劇性的人物,一幕幕悲劇性的場景,共同組成了一段段悲劇性的故事。通過這些悲劇故事,安妮寶貝讓讀者看到了女性的亞生活狀態和困難處境,讓讀者了解到作品人物內心深處追逐與妥協的矛盾,同時,也讓讀者深刻地領會到大時代背景之下各色人物(尤其是女性)對生命虛無的困惑和迷失自我的深深焦慮。在整個冷靜而又慘烈的敘述中,安妮寶貝沒有掩飾對當代女性追求平等、自由和獨立的贊美,但也毫不回避對女性自私、敏感、脆弱的批判。與此同時,整部作品中所洋溢的濃重的悲劇意識也一次次點醒讀者——要想讓女性告別混亂不堪的生活,追求自我的解放,只有通過內心深處的自我覺醒。這一點正是安妮寶貝建立在她筆下的悲劇女性形象身上的深入思考。
如此極力地去書寫一幕幕的悲劇,顯然在安妮寶貝看來,悲劇是對現實進行控訴的最好方式。至少在找尋到現實困境的出口之前,蒼涼的悲劇可以給予我們警示,讓我們如同充滿警覺的飛鳥,隨時都有著飛離此地的可能性。在這些安妮寶貝早期的作品中,總是處處充滿了告別、破碎和傷痛,給人帶來徹骨的寒意。安妮寶貝說,它們單薄、銳利,所以會疼痛。而之所以會這樣,因為小說中的人物大多太過執著于自己的偏執,并沒有真正了解這個世界、了解自己所愛和愛自己的人,同時他們的愛情理想又與所處的現實有太大的落差。當夢想照進現實,不會是蘊藉,而是幻滅于無形。
在安妮寶貝的筆下,人物不斷地、絕望然而執著地追尋愛,獲得的卻是對生命破碎的體驗。安妮寶貝有對絕望和蒼涼的精微洞察,用一種類似凋枯的心境,書寫她的情愛世界。而且可貴的是,這一切被她寫得細膩詭異、迷亂幽深,有著說不出的情韻和氣息。在安妮寶貝的筆下,往往愛得愈純愈烈,愈是充滿悲情;最終是燈火闌珊,曲終人散;人物對愛的體驗是無言的悲拗,是愛到盡頭的孤獨。
二、《蓮花》:隱忍的疼痛與熹微的溫暖
繼第一本書《告別薇安》出版之后,安妮寶貝又先后出版了《八月未央》《彼岸花》和《二三事》,這些作品所帶給外界的印象一直是消極和頹廢的代名詞,但實際上,當我們真正讀懂安妮寶貝的這些作品之后,會發現在這些作品表面的消極、頹廢的背后,其實隱藏著一種對于“信仰”的堅守。正是由于這些堅守的東西存在,才讓我們最終認識到,在安妮寶貝作品中頹廢消極的背后,隱匿著的是對自我迷惘和沉淪的救贖,這份救贖,就是上文提到的,飛蛾對于光亮的本能的靠近,飛鳥對于晨光的竭力追尋。這種靠近和追尋,在她之后的作品《蓮花》中得到了更加明顯的體現。
與《告別薇安》等早期作品相比,《蓮花》是一部界限鮮明的轉型之作,在這部作品中,安妮寶貝一改往常的憂郁、詭譎、怪異、陰柔、冷酷的寫作姿態,同時也回避了蒼涼、凄絕的行文風格,主題趨向積極和陽光,帶給了讀者一種全新的閱讀感受。這是一部有關生命的寓意、有關心靈的歷史、有關人所走上的路途、有關尋找的溫暖的小說,它是安妮寶貝對生命歷程所做的重新詮釋。安妮寶貝在《蓮花》的序言中寫道:“我一直認為小說應該代表著一種內向自省、代表對表象的超越,它能擴大心靈的范疇、增加對人性和事物諸多可能性和復雜性的理解。它帶有個人氣質,即使面臨誤解和貶謫,仍可端然。”由此,安妮寶貝與以往的寫作風格和創作模式有了明顯的區別,或者可以直接說是超越,這是一次由內到外的轉變,也是一次從心靈到自我的超脫。
安妮寶貝在《蓮花》中寫道:“如果任何一段旅途,都是一條主動選擇或被動帶領的道路,那么它應該還承擔其他的寓意。是時間流轉的路途。是生命起伏的路途。是穿越人間俗世的路途。也是一條堅韌靜默而隱忍的精神實踐的路途。”這從某種層面上揭示出了生命的豐富涵義,指出人們在生命過程中所應追求的精神內核。只有當人與自然能夠自由而詩意地融合的時候,才能夠于宏大廣闊的天地間發現平靜但卻深刻的生命真諦,這也正是“蓮花”的象征意義。
“蓮花代表一種誕生,清除塵垢,在黑暗中趨向光明。一個超脫幻想的新世界的誕生。”在《蓮花》中,安妮寶貝并沒有直接告訴讀者“尋找”的最終結果,只是向我們展現了主人公各自的努力過程,至于最后的答案,則需要讀者自己猜想。這是深具智慧的設置,讓我們在閱讀的同時,更多地去叩問自己的內心。在故事中,雖然主人公經受著世俗的種種壓力,歷經種種的寂寞掙扎和在困境中的堅守,最終,安妮寶貝并沒有將他們指向不知所終的悲劇宿命,而是將讀者的視野引向主人公所走過的路途——她想讓所有的人“涉水而過,投奔岸的另一邊”。彼岸是什么?是那些理想的所在,是自由的精神世界,是無限逼近的“完滿”。
從《告別薇安》到《蓮花》,我們看到的是安妮寶貝深刻而又優雅的轉變。從早期的激烈糾纏到現在的平靜深沉,從早期的灰暗壓抑到現在的豁然洞開,安妮寶貝無疑找到了一個全新的天地,干凈澄澈,而又溫暖深刻。
參考文獻:
[1] 安妮寶貝.告別薇安[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
[2] 安妮寶貝.蓮花[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3] 郜元寶.向堅持“嚴肅文學”的朋友介紹安妮寶貝[M].當代作家評論,2006,(02).
[4] 鄭國慶.安妮寶貝、“小資”文化與文學場域的變化[J].當代作家評論,2003,(06).
作 者:劉 力,丹東市文化藝術學校高級講師。
編 輯:錢 叢 E-mail:qiancong08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