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言語表達和思想表達方式是小說文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小說《愛瑪》中主人公愛瑪的言語表達、思想表達方式,以及兩者與小說人物觀點的關系。通過分析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意圖,以及小說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時可以提高讀者的文體理解力和鑒賞能力。
關鍵詞:言語表達 思想表達 《愛瑪》 文體鑒賞力
一、作者簡介
珍妮·奧斯汀(Jane Austin 1775—1817),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家。她出生于鄉村小鎮斯蒂文頓,是鄉村牧師的女兒。她一生住在鄉間,對鄉村土紳地主的生活了解很深,平生寫過6部小說,包括《理智和感傷》(1811)、《傲慢與偏見》(1813)、《曼斯菲爾德花園》(1814)和《愛瑪》(1815)等。受到當時社會對女性的偏見的影響,這4部小說都沒有署上奧斯汀的真名,《諾桑覺寺》和《勸導》(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發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這些小說多以鄉村生活為主,而更以婚姻問題為中心題材。但是她的作品并不單調乏味,相反,在她的作品里不僅反映了她所熟悉的那一部分英國鄉村的社會生活,而且情節結構精密緊湊,人物描寫深刻生動,喜劇場面精彩形象,對話巧妙感人,再加上奧斯汀的略帶嘲諷口氣的清麗的散文,受到英國人民的喜愛,也受到中國人民的歡迎。
二、小說簡介
愛瑪是海伯里村首富伍德豪斯先生的小女兒,聰明美麗,家庭教師泰勒小姐給予了愛瑪良好的教育。父親對她也是寵愛有加,從而使她養成了自命不凡的性格。
愛瑪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幻想家,她認為自己看透了愛情,并且認為自己永遠不會墜入情網。愛瑪20歲那年,泰勒小姐嫁給了附近一位紳士韋斯頓,離開了伍德豪斯家,愛瑪在寂寞中認識了當地女子學校的學生哈麗雅,與她交上了朋友。愛瑪想方設法把她和青年紳士埃爾頓撮合在一起。其實埃爾頓的意中人不是哈麗雅,而是愛瑪本人。愛瑪沒有撮合成功,又一次要為哈麗雅安排一門親事,這次她為哈麗雅選中的是韋斯頓前妻生的兒子弗蘭克。然而弗蘭克半年前認識了海伯里村家道中落的貝茨小姐的外甥女簡·費爾法克斯,并且互相傾心,私訂了婚約。愛瑪對別人的婚姻干預,引起了她家的老朋友喬治·奈特利的不滿。他告誡愛瑪應該讓戀愛雙方自主地處理婚姻大事。奈特利很器重羅伯特·馬丁,也經常幫助哈麗雅,這樣使哈麗特對奈特利產生了崇敬和愛慕的感情。當愛瑪發現哈麗雅崇拜的對象是奈特利的時候,她大吃一驚,原來她自己一直悄悄地愛著奈特利。最后兩人都找到了自己中意的伴侶。
三、言語表達與思想表達
1. 言語表達方式
小說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就是言語表達,作者在一部小說中會使用不同的言語表達方式,包括:直接言語(DS)和間接言語(IS)。兩者最基本的語義上的區別在于,直接言語就是直接引用某人所說的話,而間接言語則是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別人所說的話。以小說《愛瑪》第一章中的一句話為例:
(1)… said Mr. Woodhouse, with a sigh, “I am afraid I am sometimes very fanciful and troublesome.”(DS)
(2)Mr. Woodhouse said that he was afraid he was sometimes very fanciful and troublesome. (IS)
這是最基本的兩種言語表達方式,事實上,作者在小說中不僅僅是用這兩種言語表達,還包括其他三種:自由直接式(FDS),即省略敘述者;言語行為敘述式(NRSA),即使用最少的詞來表達句子的意思;自由間接式(FIS),即處于直接言語和間接言語之間的形式,還以上面的句子為例:
(3)“I am afraid I am sometimes very fanciful and troublesome.” (FDS)
(4)Mr. Woodhouse was worrying. (NRSA)
(5)Mr. Woodhouse thought he was fanciful and troublesome. (FIS)
2. 思想表達
(1)思想表達方式
除了言語表達外,思想表達也是小說中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小說的人物性格不僅體現在語言方面,還體現在思想方面,這樣人物特征才會塑造的飽滿。19世紀和20世紀許多著名作家在小說中更注重刻畫人物的內心語言。通常人們不能直接看穿他人內心的想法,但如果一個人物行為的動機或態度清楚地展現在讀者面前,那么人物的思想表達就像是在舞臺上獨白一樣,會讓讀者了解得清清楚楚。和言語表達一樣,思想的表達也分為五種,即直接式(DT)、自由直接式(FDT)、間接式(IT)、自由間接式(FIT)和思想行為敘述式(NRAT)。以《愛瑪》第9章中的一句話為例:
①She thought,“I shall never let the book go out of my own hands.”(DT)
②She thought that she would never let the book go out of her own hands(IT)
③“I shall never let the book go out of my own hands.”(FDT)
④She thought the book was important for her. (FIS)
⑤She thought about the book. (NRSA)
(2)內心語言與小說人物觀點
小說中人物的內心語言是通過思想表達方法體現出來的,作者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思想表達方式,我們都可以看出人物所持的觀點。例如第8章55段:“愛瑪仍然處在煩惱之中,但是比奈特利先生更不清楚自己生氣的原因。她并不總是對自己完全滿意,或者完全確信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同時確信她的對手奈特利先生是完全錯誤的。”
作者直接給讀者呈現了愛瑪的思想活動,清晰地反映了愛瑪內心的糾結:一方面內心覺得煩惱,另一方面對自己剛才的看法很滿意,至少比她的對手(奈特利先生)正確。作者使用了“Emma remained in a state of…”這樣的短語來描寫其內心語言,還使用了“feel, convince”等動詞來描寫其內心語言。通過這些描寫讀者可以推斷出愛瑪將會堅持自己的觀點,并且不會輕易改變。因此人物的內心語言是和自己的觀點密切相關的,這也是人類共有的特征。
(3)思想表達方式的功用
在言語表達方面,直接言語或自由直接式會讓讀者感到人物就在面前說話一樣,而且對作者的介入感到越來越少。同樣,思想表達的直接式和自由直接式也會讓讀者感到作者的介入很少,就像是獨白一樣有效,所以作者所使用的思想表達式會獲得一種有意識的特征。例如:《愛瑪》第8章49段:“愛瑪沒有回答,努力使自己看上去快樂并且好不在意,但是她內心感到很不舒服,想讓他快點離開。”
這段采用的就是自由直接式,反映出愛瑪盡管內心不高興,但是她努力掩飾,盡量讓自己看起來和往常一樣。作者通過思想表達的自由直接式可以幫助讀者更清楚地了解人物當時的內心活動。
再如:《愛瑪》第1章第6段中愛瑪的一段內心的思想活動:“她如何承受這些改變。她朋友的家就在半英里遠,但是愛瑪清楚地知道住在半英里遠的溫斯頓夫人和住在自己家里的那個自然、居家的擁有許多優點的泰勒小姐之間的巨大區別。愛瑪現在正承受著心靈上的孤寂的折磨,她深愛著自己的父親,但是他很少陪伴她,也不會像泰勒小姐一樣和她理性或輕松地聊天。”
這一段作者采用的也是自由直接式。作者通過愛瑪的內心活動反映出她對于泰勒小姐結婚而感到非常失落,內心很不平靜,對自己未來的生活充滿疑惑,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么。這些內心言語直接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就像是在看舞臺劇一樣,既形象又感動地體會著主人公的情感變化,并且期待著故事的后續發展。
當然作者在對其他人物描述中采用了其他的思想表達方法,而對主人公愛瑪的描述主要采用的是直接式或自由直接式,目的是保持人物性格的一致性。作者通過運用不同的思想表達方式,使小說的人物特征更加飽滿,形象更加鮮活,增強了小說的可讀性,使讀者更加沉浸在小說人物的悲歡離合之中。
作者選擇言語表達的方式一般都是前后一致的,以便使人物性格保持一致性。在選擇內心言語時也是一樣,就像《愛瑪》中的主人公愛瑪的內心語言都采用的是直接式或自由直接式,這樣讀者對愛瑪熱情、直率、沒有心機的個性有更深的了解。言語表達、思想表達和觀點是一部小說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構成小說文體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了解這一點會幫助讀者更好地欣賞小說,并增強文學鑒賞力。
參考文獻:
[1] Geoffrey N. Leech Michael H. Short. 小說文體論:英語小說的語言學入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 Laura Wright Jonathan Hope. 實用文體學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 珍妮·奧斯汀.愛瑪[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4] 王佐良,李賦寧.英國文學名篇選注[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作 者:楊薇薇,河北大學外語教研部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袁 媛,河北大學外語教研部講師。
編 輯: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