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伊迪絲·華頓的代表作《純真時代》講述了生活在紐約上層社會主人公阿切爾的愛情悲劇,揭示了20世紀初紐約社會的現實變遷,展示了社會階層之間的巨大隔閡,尤其是紐約舊貴族對于新貴一代的偏見和排斥。小說主要人物阿切爾艱辛的愛情之路應歸咎于社會約束下的個人生活道路選擇。本文聯系小說的一些主要細節,剖析阿切爾的內心世界,嘗試從存在主義視角對阿切爾的選擇做慎重的評判。
關鍵詞:《純真時代》 空虛 剝離 存在
1921年,伊迪絲·華頓得知自己的小說《純真時代》將被改編為戲劇時,激動萬分,并對人物造型提出建議:采用19世紀70年代風格的舞臺裝飾及英國風格的語言和禮儀,同時,又堅稱這部小說不是風俗小說,言辭之謹小慎微令人吃驚,實際上,《純真時代》就是對社會現實的摹寫。通過對自己半個世紀生活經驗的總結和重構,華頓寫作時對社會風俗的審視事無巨細。華頓在給朋友的信中曾經這樣寫道:“我講的是兩個試圖辜負生活中某些東西的人的故事,但最終發現那是融在血液里的。”一個人不可能脫離生活的社會環境,他的每一次越軌需要毅力,更甚者,需要面對慘敗。華頓曾經指責現代意識流小說完全借助潛意識的流動獲得成果,認為人物的多樣化不是潛在思維所能創造的,而是要把人物滲入到現實生活中相似的人和事物當中形成自己的風格。《純真時代》實踐了這種理念,作者對每一個角色意念、情感、身體、經歷、語言的描述都可以使我們進入到一個社會群體中,微渺或龐大,都是社會的基石,小說的主題就包含在這些現象中。這其實是一種社會和人的糾結,這種糾結延伸到哪里,到什么程度是小說提出的一個問題。小說主人公阿切爾,提出了這種質疑,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他已經很久沒有“嘗試過把真實的他從傳統和訓育塑造中拯救出來”。這種坦率的敘述方式證明他的能力有限,即便認識到這些社會現象,他還是堅信真實的自我在某個地方存在。
華頓始終關注當一個人和塑造自己的世界割裂時會發生什么,阿切爾是她試圖尋求答案的實驗個體。在小說每一章的開頭,我們總能讀到不動聲色的評論,這種評論總是突兀地把我們帶入阿切爾的視角:“這些事情掠過阿切爾腦海”,“這是阿切爾自記事以來就了解的事實。”深入閱讀,公共的,私密的,個人和社會的界限漸漸消融,紐約人的共識和阿切爾的思想在文本中凸顯出來。其實,小說中的阿切爾完全是個紳士,干凈整潔,是一個莫衷一是的人物。他在象征性社會秩序中地位穩固:一家之主,龐大家業的法定管理者和謹小慎微的投資者。阿切爾最先出現在一本正經談論孫子的萊特波來爾先生辦公室里,而不是更男性化的場景里,而這些場景與那些想象中的誘惑他的生活是完全背離的。
盡管阿切爾假裝追求高尚文化,但他讀的書使他對其階層和兩性關系有一定的想法。他“困惑于兩性的不同”,并運用歷史知識反擊妻子梅因;閱讀洛塞蒂尋求摯愛,即便他本性并非那么激進。他明白婚姻就是被捕獲,他的這一主張貫穿整部小說。阿切爾并不是一個人文主義者,要沖破階級區別和家庭的囚籠,追求身心自由,他只是被家族話語構建的個體,其生活中每一步都有家族的印記。訂婚,結婚,為人父母時,阿切爾忠實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他的身份是被規定的:兒子,兄弟,未婚夫,迷戀新娘姿態的男人。即便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也不能掙脫,最終因為梅因懷孕而淪陷。阿切爾的身份被其社會角色遮蓋而顯得更加復雜,作為公司和家族的發言人,他不得不是所有父親的代表,甚至在聽到自己講“我們的想法”時,懷疑是“萊特波來爾先生的想法”。這種對生活的無奈,自我意志的喪失,是一個代表父權男權的男人的悲哀。他的空虛彌漫整個小說,相比于艾倫等人的遭遇,他的處境更讓人唏噓。
隨著故事的推移,阿切爾嘗試從這些約束自己的話語中脫離出來。他嚴厲地駁斥艾倫認為人不可能擺脫社會角色而存在的矛盾觀點,其言辭雖然顯出立場的堅定,卻不能付諸實踐。艾倫認為不可能存在新的實體,不可能存在“我們”這樣的實體,除非,在一個分裂的、虛構的團體里,除非“他們”不曾相遇,否則,阿切爾永遠只是“艾倫·威蘭斯卡的侄女的丈夫”,而她只能是“紐蘭·阿切爾的妻子的侄女”。艾倫滿懷譏諷的血統論把阿切爾牢固地禁錮在紐約的上流社會里?!都冋婺甏分械募~約是華頓父母一代生活的紐約,一個被華頓置于歷史和神秘世界邊緣的地方,就像特洛伊或亞特蘭特斯,在這樣的社會,阿切爾對于超越階級和一般社會認同的愛情無能為力,他的無助感力透紙背。阿切爾和其他同族的隔閡在于他嘗試構筑自己理想的社會,帶著嘲諷觀察著這個世界,他的活躍僅表現在內心憤懣上,對于如何改變生活,沒有宏偉的規劃。他自信滿滿,但言不由衷。他是個觀察者,發現母親和杰克遜先生大聲談論著階級的純潔,小心翼翼地打探著彼此的家族淵源。
對于社會新財富的積累,阿切爾相當困擾,總是糾結在老板和移民之間,時而認為他們才真正擁有這個國家,時而又擔心古老貴族階層的衰落,害怕新財富擴張,實際上阿切爾和梅因一樣是紐約上層社會通過自我復制而創造出來的傳統紐約貴族成員。紐約的復制代表著《純真年代》要講述的一切。在家庭里,孩子長大成為父母的復制品,梅因·阿切爾滿足地死去,因為她留下了跟自己一模一樣的女兒,在更大的公共場合,我們也能看到這種遺風,而這種情況更加劇了社會的排他性,加強了一個不允許玷污的階級的自我復制。小說開始時,阿切爾給讀者展示的紐約是溫順的、四平八穩的城市,在這種溫和的注視下,讀者會忽略活躍生活的標記,但社會整體是一個高度警覺的、強力運轉的體系,有著“無數沉默的眼睛在觀察,耐心的耳朵在傾聽”,有好處就會生機勃勃,有危險就會有反應,甚至最有限的逾矩也要小心籌劃,所以我們看到的阿切爾自始至終是小心翼翼的,家族的凝視始終監督著阿切爾的生活。當阿切爾試圖沖破階級隔閡時,衛蘭夫人“高揚的眉毛在責備”,老凱瑟琳的“圓眼睛突然像餐刀一樣銳利”,杰克遜先生“不動聲色的注視”僵硬得像陷阱,似乎要“在熔爐里抓住阿切爾的臉”,諸如此類束縛著阿切爾。阿切爾感受到的這些威脅表明他認同自己的社會地位,對違逆了所處社會階層的普遍價值觀感到不安。艾倫和博福特的出現讓他思想上震動,提到艾倫的名字,他的心臟就要停止跳動,他疑惑“任何時候聽到這兩個字,他精心建造的世界會像紙牌搭成的房子坍塌”。博福特一旦在場,他就“有一種虛空的剝離感和憤怒的焦慮”。無所適從,這就是他的存在,他游離在任何事之外,掙扎著但又矛盾地要逃離那些誘捕他的語言和角色。
在阿切爾的世界,身份取決于社會意識,面對身份挑戰的時候,他就開始分離,失去自我的存在。當艾倫問他是否贊同家族的觀點時,他在房間里徘徊,瞪著“空洞的眼睛”,無法給出確定的答案;他在家族中失去了聲音,“他們說她應該回家的時候從沒有說到你認為是這樣”,他揣測自己最平常的話在別人眼里也顯得“奇怪”。他被人群隔離,就等著被別人捕獲,“怪獸”還有“內心的邪惡”開始折磨他。他紅著臉,歇斯底里地笑,眨眼,掄拳頭,從椅子上跳起來,打開窗戶,嚇人地瞪著別人表明他已經失去了理智,完全沒有了立場,感覺“穿越時間和空間的網”,或者“漂浮在天花板和吊燈之間”。這種虛幻的世界暗示著阿切爾內心的空虛,他寧可倒轉時光,回到純真的童年。“純真”在小說文本中的敘述力量可見一斑,而阿切爾的悲涼心酸令人扼腕。小說中引起讀者強烈共鳴的很多情節就是這些能夠集中表現這一主題的細節,華頓把它詩意地稱為“心靈歷史事件”。阿切爾和艾倫在帕朱家的房子一幕是很好的例子。這是一種表面光華,內部分離的交融,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混合的最好的例子,同時,帶著“疏離”和對個人自由的批評。房子本身象征心理的、社會的、歷史的多層空間,是童話中兩個迷失孩子的小屋,是隱私和避護的一個奇異之地,代表著完全擁有。小說中兩個主要人物逃離社會階層的欲望被圈在這小屋里,他們要穿越歷史,在童話世界中相遇。但社會教會一個人怎樣感知,如何感知,阿切爾一旦失去社會角色,就失去了自己。小說中的他完全癱瘓,愿望強烈卻無法行動。阿切爾不能超越他的階級思考,艾倫和他的談話讓他“木呆”和“疑惑”,“流著冰冷的眼淚”。他也不能成為博福特先生,因為在被限制的社會功能里,個人選擇是被嚴格控制的,戒除欲望,抵制悖逆,從不檢驗其他存在方式的可能性,阿切爾一次又一次被整合成有穩定身份的人并且忠于那些已知的模式。博福特先生特立獨行,個性豐富,對阿切爾是最強大的誘惑。所有這一切阿切爾是不可獲得的,他的“不可期望的身體”讓阿切爾和艾倫的每一次相見都顯得陰郁,想起艾倫就會想起博福特;情緒激動,神思昏亂時,自己似乎變成了博福特,這樣他和艾倫的愛情的罪惡感被放大延展。阿切爾最宏大的抱負是讓艾倫看到“博福特真正什么樣子,他所代表的是什么,并開始厭惡”,而其陰暗的愿望是成為博福特那樣的人,反抗社會秩序。他鄙夷博福特的同時又渴望成為不受社會規范約束的另一個“博福特”,小說中關于博福特隱秘的敘述視角預示著真正阿切爾的消失,一個被階級意識約束的人,無法給予愛情,如艾倫所說:“只有放棄的時候,我才能愛你。”
《純真年代》的題跋中寫道:“每件東西可以標識,每個人卻不能標識”,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作者華頓強烈的人性關懷。小說主人公阿切爾屈從于社會壓力,龜縮退讓,放棄愛情,是怯弱的范本。薩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提到:“對一個存在主義者而言,當他描寫一個懦夫的時候,會指出這個懦夫需負他自己怯懦的責任。他并不是因為有一顆怯懦的心或肺,或者大腦才這樣的,他之所以這樣乃是他的行為使他成為一個懦夫,并無所謂懦怯的本性,因為造成懦夫的是臣服或退讓,一個懦夫乃是由于他的行為所決定,人們模糊地,且恐懼地感覺到的是如我們所說的懦夫之為懦夫乃是一種罪惡。”所以,透過阿切爾的生活,我們可以窺見那個造就他的社會,其無力抗爭使他成為華頓筆下最空虛的主人公,而他的存在方式我們卻不能明確地標記為“正確”或者“錯誤”,正如我們不能標記任何人。他空虛、剝離,但他依然存在,這是無法抹殺的現實。
參考文獻:
[1] [法]讓-保羅·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周煦良,湯永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2] [美]伊迪絲·華頓.純真年代[M].趙明煒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
[3] 薛小惠.伊迪絲·沃頓六部主要小說主題研究:對傳統的價值觀念說不[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4] 周蕾.伊迪絲·沃頓兩短篇小說的女性主義解讀[D]湖南師范大學,2005.
[5] 周麗華.寂寞將何言——張愛玲與伊迪絲·沃頓及其作品中人物邊緣地位之比較[J].國外文學,1998,(04).
作 者:王 婧,文學碩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外語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后現代主義英美文學、教學法。
編 輯:康 慧 E-mail:sxmzxs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