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笛福的作品《摩爾·弗蘭德斯》中的女主人公摩爾與狄更斯的作品《霧都孤兒》中的主人公奧利弗都是孤兒,他們有著相似的出身、相似的背景,但是摩爾在環(huán)境的影響下不擇手段來追求她的財富和社會地位,而奧利弗卻是善良的代表,他始終堅守自己的信念并將其付諸行動。這說明不同時期的作者對人生境遇有不同的思考。本文試圖通過平行研究找出兩位主人公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挖掘出主人公背后的原因,以期對現(xiàn)代讀者有所啟示。
關(guān)鍵詞:摩爾 奧利弗 相同點 不同點 創(chuàng)作觀
《摩爾·弗蘭德斯》是英國文學(xué)史上的第一部關(guān)于女性描寫的女性小說,這部小說出自英國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家丹尼爾·笛福之手。小說中展現(xiàn)的是主人公摩爾為了自己的金錢和社會地位不惜顛覆傳統(tǒng)的道德倫理觀念,犧牲自己的貞潔和母性,獲得所謂的金錢和地位,摩爾在追求財富的道路上一直伴隨著自己的負罪感。摩爾獲得的金錢越多,地位越高,懺悔越大,一直搖擺于欲望和理性之間。摩爾最終受到了英國法律的懲罰,被流放美洲,在那通過勞動,過上了上流的生活。而《霧都孤兒》是狄更斯的偉大作品,于1838年出版,小說的主人公奧利弗經(jīng)受了人間的種種磨難,他不斷地與困難和磨難作斗爭,但是他的本性一直是善良的,最終也獲得了自己的幸福。兩部小說的主人公都是孤兒,出生卑微,在混亂和污濁的世界中長大,他們都曾受到壞人的誘騙,同時,也遇到了對他們好的人。可以說兩位主人公有著相似的出身、相似的背景環(huán)境,然而卻有著不同的人生目標和人生境遇,雖然最后都過上了各自的幸福生活。但是他們卻有著各自的特點。摩爾要比奧利弗幸運得多,摩爾在困境中使用違法手段獲取幸福,而奧利弗在困境中始終保持著善良的本性,堅持自己的信念。兩位主人公的諸多相似為比較他們的異同點提供了可能性,這也為找出他們各自的人生境遇的原因和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態(tài)度找到了答案。
一、摩爾和奧利弗有著相同的遭遇和背景 兩位主人公自小就是孤兒,而且都過著艱苦的生活。摩爾從小就是孤兒,因為她的母親既是妓女又是慣偷,因為偷竊布料被判流放北美弗吉尼亞,因此,摩爾一出生便被拋棄在新門監(jiān)獄中。她從小過著孤苦伶仃的生活。后來被一家福利院收養(yǎng),福利院的保姆對摩爾比較友好。摩爾開始學(xué)做女工。摩爾從小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貴婦人。后來收養(yǎng)她的保姆去世了,保姆的女兒把摩爾趕出了福利院,摩爾遭受了生活的艱難,她的貴婦人的夢想破滅了。而奧利弗自小也是孤兒,他從小過著孤苦的生活,他生活在貧困、骯臟、污濁的環(huán)境中,他也被濟貧院收養(yǎng),濟貧院的老太太截留了救濟孤兒的資金,自己占為己有。另外,棺材店的老板訓(xùn)練奧利弗為他們掙錢。
兩位主人公都生活在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環(huán)境中,都處于污濁、混亂和無序的社會當中。《摩爾·弗蘭德斯》發(fā)表于1722年,正值英國社會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轉(zhuǎn)型時期,當時社會的傳統(tǒng)倫理價值觀念已經(jīng)開始衰微,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念大行其道,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變得無序和混亂。《摩爾·弗蘭德斯》這部作品正好反映的是這個時期的時代背景。而《霧都孤兒》發(fā)表于1838年,正值19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上升階段,各個階層的人們追逐利益的最大化,社會充斥著貧困、饑餓和兩極分化。人們之間的關(guān)系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guān)系,而倫敦也成為了整個扭曲社會的縮影。通過以上分析,二者雖然處于不同的時代,但還是有著共同的社會制度環(huán)境,都受到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的沖擊的影響。
二、摩爾和奧利弗遭遇到的“幸”與“不幸” 兩位主人公在生活中都遭遇到“幸”與“不幸”。二者都曾受騙,陷入困難和挫折當中,在生活中又遇到了對他們好的人,使他們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和安寧。《摩爾·弗蘭德斯》中的摩爾在后來收養(yǎng)家庭里遭到大兒子的誘騙,大兒子利用花言巧語和金錢的雙重誘惑,使摩爾難以抵擋誘惑。當時的摩爾天真爛漫,沒有戀愛的經(jīng)歷,也沒有形成自己選擇配偶的標準。后來,大兒子為了財產(chǎn)和名譽,選擇拋棄了摩爾,后來她的第二任丈夫也拋棄了摩爾。可以說摩爾的受騙和被拋棄的命運是悲劇的。而后來她的幾任丈夫都對她特別好,尤其是在文本中沒有提到名字的紳士、銀行家,還有唯一提到名字的杰米。摩爾在年老時偷竊總是屢屢得逞,可以說也是“幸運”的。在摩爾被判入獄時,她唯一的朋友保姆也來為她求情。但是她的罪行終將難逃法律的制裁,最后被判流放,在北美洲非常幸運地繼承了母親留下的遺產(chǎn),過上了上流的生活。《霧都孤兒》中的奧利弗在濟貧院里遭到濟貧院老太太的虐待和棺材店老板讓他為他們多多掙錢的不公平待遇,由于他不堪忍受童年遭受的虐待,被迫選擇出逃,然而由于奧利弗的天真和無知誤入了賊窩,由于他們的誘騙,奧利弗學(xué)起了偷竊技巧。再后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奧利弗成為了財產(chǎn)繼承人,賽克斯和費金合謀想使奧利弗成為不孝兒女,這些都是奧利弗遇到的磨難和挫折。然而,每當奧利弗遇到苦難的時候,他總會遇到心地善良的人,當他被誤認為偷了布朗諾的手絹而被捕時,書攤的老板可以證明奧利弗是無辜的。后來奧利弗被迫行竊時,打算告訴主人,不料被獵槍射中。奧利弗得到梅里夫人和羅斯小姐的搭救。賽克斯和費金合謀想使奧利弗成為不孝兒女,南希的挺身而出幫助奧利弗恢復(fù)奧利弗的合法身份,讓他繼承了布朗諾的一半財產(chǎn),結(jié)束了奧利弗的悲慘童年,過上了他自己的幸福生活。
三、作家的不同創(chuàng)作觀與主人公的不同境遇 盡管二者有著相似的出身、相似的背景環(huán)境,然而他們卻有著不同的人生目標和人生境遇,摩爾要比奧利弗幸運得多,摩爾的凄苦生活要比奧利弗的少,而且,摩爾小時候的保姆要比負責奧利弗的生活的濟貧院的太太心腸要好,而且摩爾被市長家收養(yǎng),她在那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奧利弗要悲慘得多,他受到了更多不公平的待遇,選擇出逃。摩爾由于男人的欺騙而形成了扭曲的世界觀;而奧利弗雖然生處逆境,被賊窩脅迫,但是他生性善良,與污濁的環(huán)境抗爭。然而,摩爾卻違反傳統(tǒng)的倫理觀念,她犯下亂倫罪、通奸罪、賣淫罪、偷竊罪。摩爾為了自己的幸福和社會地位不擇手段。然而,奧利弗面對困難,堅守自己的價值觀念,沒有使用違反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手段,意外地成為布洛諾的養(yǎng)子,繼承了他的一半財產(chǎn)。然而摩爾數(shù)罪并罰,英國社會難以容忍這樣的重犯,流放北美殖民地。在美國,獲得了母親留給她的種植園,過上了幸福生活。
通過兩個文本的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兩位主人公有著相似點和不同點。這也折射出兩位不同時代的作家所持的態(tài)度不同。笛福身處轉(zhuǎn)型社會時期,深刻地體會出那個時代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的沖擊。而且笛福一反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觀念,他不從神話、圣經(jīng)中尋找素材,而是從普通百姓中作為他的創(chuàng)作素材。笛福處于混亂的時代,他只是對摩爾這一人物的行為和心理活動進行描述,雖然對摩爾的進取精神和不折不撓的氣質(zhì)表示贊賞,但是摩爾采取的手段笛福并未加以評論,只是留給讀者去思考,從中我們也能看出笛福對待摩爾的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而狄更斯身處資本主義的黃金時期,目睹了資本主義經(jīng)濟給社會帶來的諸多影響。他之所以塑造這么一位身處逆境、身上閃爍著熠熠光輝的奧利弗,就是狄更斯要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面進行反抗。他對社會的黑暗面進行冷嘲熱諷,就是要揭露社會的罪惡,同時,他讓奧利奧出淤泥而不染,就是要說明環(huán)境雖然影響個人,但是人只有善良、有良知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和生活。他呼吁社會要關(guān)注兒童的各項權(quán)利,只有這樣,社會才會和諧。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得到以下結(jié)論:摩爾的行為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環(huán)境的變化決定著她的世界觀,而奧利弗雖處于惡劣環(huán)境中,但是環(huán)境的變化不能決定他的世界觀。通過對以上的兩位作者的創(chuàng)作觀進行分析,兩位主人公為何后來有不同的人生境遇也就不難看出了。
參考文獻:
[1] [英]笛福.摩爾·弗蘭德斯[M].梁遇春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2] 吳景榮,劉意清.英國十八世紀文學(xué)史[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0.
[3] 高原.小說的興起[M].董紅鈞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2.
作 者:姬振亭,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講師,碩士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xué);郭海波,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詞匯學(xué)、英美文學(xué)。
編 輯: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