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鋼琴曲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樂器結合后的產物,運用西洋樂器鋼琴立體化的多聲思維方式特點表現出我國古琴音樂的線性特征,具有東方韻味。將中國古曲改編并移植為鋼琴演奏,繼承了中國傳統音樂中的美學原則,進行創作時還需要進一步的探求和挖掘。我們堅信通過鋼琴改編,古曲定會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變得更加絢麗多姿。
關鍵詞:鋼琴改編曲 鋼琴作品 文化承載
中國古曲,千百年來一直在音樂藝術圣殿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典麗深綿,具有獨有的古韻風雅。鋼琴可以說代表著西洋音樂的最高成就,作為外來樂器傳入在我國的歷史已達百余年。我國音樂經過五千年的歷史沉淀以及積累,形成了一種與西方音樂不同的音樂體制和相應的民族審美趣味。通過改編古曲并將其移植到鋼琴中并進行演奏,中國古曲延伸了鋼琴生命的觸角,生發出嶄新的藝術魅力,同時也是其藝術演奏的一種歷史性突破。通過將古曲用鋼琴演奏中表現出的深厚的美學意蘊,對中國古曲的價值進行進一步確認,并且在理論上對其審美規律進行總結,這無疑是非常有意義的。本文以三首中國古曲的鋼琴演奏為出發點,探究中國古曲在鋼琴演奏中所表現出的文化承載以及美學意蘊。
一、旋律線條之美
在中國古琴音樂中,旋律線條也是獨具特色的重要表現手段,其特色就來自于古琴特殊的演奏技法。
古琴音樂,一定意義上可以將其作為一種文人音樂,因此在審美取向上可以和中國古代的文學趣味趨向一致,十分注重線條美,追求曲折飄逸的“線的韻律”。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琴、棋、書、畫這四種藝術類型,基本上概括了我國古代文化的傳統特征。中國古琴最重要的表現手段之一是所表現出的音樂獨具特色的旋律。譬如,我國古琴的演奏技法有音的拖拽和音的顫吟,即在發出一個音之后不是單純的一個音的自然衰減而是顫動變化。通常,目標音不是直接出現而是通過刮奏或者滑音到達。盡管顫音、刮奏和滑,也普遍存在于西方音樂中,但是它們僅僅是對旋律的一種裝飾,是作為一種特殊的演奏技巧而存在,因為幾乎絕大多數的音樂都要通過拖拽與顫吟得到修飾,因而在琴樂中它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古琴曲《蝶戀花》(作曲家王建中改編)、古琴曲《夕陽簫鼓》(作曲家黎英海改編)、古琴曲《流水》(作曲家陳培勛改編)這三首改編鋼琴曲在繼承我國傳統文化,即把握我國古琴曲旋律的本質特征基礎上進行旋律的創新。這三首改編鋼琴曲在節奏、力度、音程、音色變化上對古琴演奏技法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繼承,在五聲民族調式的基礎上,加入了西方的復調手法,既體現了民族的風采,又充滿著現代感。同時,這三首改編鋼琴曲都十分注重旋律線條的表現張力,充滿旋律線條變化之美感。因此,可以說這三首鋼琴曲都準確地抓住了我國古琴音樂旋律的典型特點,同時為適應鋼琴的彈奏,在作曲家的創造加工之下,加入了鋼琴的音色特點。一方面,古琴音樂的旋律被淡化,因為鋼琴和古琴的演奏手法與形制均不同;另一方面,古琴音樂的神韻又被保留了下來,因為改編后的鋼琴曲很好地把握住了古琴旋律的基本特點。并且一定程度上,當鋼琴希望表達出某些非鋼琴的音效時,需要對現有的自身技巧加以改進,才能充分順應作品的需求。因此可以說,一方面鋼琴改編曲極大地推動了鋼琴演奏技巧的進步,同時另一方面鋼琴演奏技巧的不斷提高將對鋼琴改編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兩者之間彼此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這也是我國鋼琴改編曲的特色以及對其重要性的體現。
二、淡泊至古雅
大多數中國古曲都是通過對描繪山水來體現人的情懷氣度,最求的是舍棄繁華求淡泊的風范。通過鋼琴的演奏,中國古曲最具典范的意義是所表現出來的飄逸超群的古雅典范以及淳樸自然的淡泊,這也是古曲個性化的又一特征。而且在鋼琴上演奏中國古曲,拓寬了兩者的表現空間。
以作曲家黎英海改編自古曲的鋼琴曲《夕陽簫鼓》為例,該曲至1972年第一版誕生后產生了廣泛持久的影響,較為完美地體現了上述審美特征?!断﹃柡嵐摹吠ㄟ^對自然景色的描述,抒發了主人公對山河的熱愛之情,體現出“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
改編后的鋼琴曲《夕陽簫鼓》由十一段組成,分別為引子、主題、尾聲以及八次變奏。該曲以五聲商調為基礎,采用疊句曲式寫成,并大量運用四、五度空泛和弦來模擬琵琶等中國傳統樂器的音效。改編后的鋼琴曲注重整體效果,部分削弱了小的段落,最大限度地體現了原曲的古樸典雅,使古曲閃耀著新的光彩。
三、氣韻與意境
在中國音樂審美標準中,“氣韻”是一項重要標準,鋼琴以立體化的多聲思維方式來展現中國古曲所強調的“氣韻”,表現出了與中國審美傳統的融合?!耙饩场币彩俏覈诺湟魳穼徝罉藴手袠O為重要的審美標準。中國古代,古琴是陶冶情操的最理想的樂器,而文人是中國社會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中國古代文人以琴養德,以古琴修身。古琴音樂強調所謂的氣韻與意境,即不以直白為美,而是以含蓄為美,以音求意,追求“弦外之音”。
《蝶戀花》原本為唐朝教坊的曲子,名叫《鵲踏枝》,由作曲家王建將其改編為鋼琴曲。這首詞是毛澤東同志為追念革命烈士楊開慧而于1957年寫給語文教員李淑一同志的。該曲通過對蝴蝶追逐花朵的動作描寫,再現了原古曲中所表達美妙的意境,以物喻人,表現出人的思念之情,通過鋼琴完全闡釋出了原曲的精神內涵?!断﹃柡嵐摹吩瓰橐皇浊{優美的琵琶曲,又名《春江花月夜》《潯陽琵琶》《潯陽夜月》,以著名詩人白居易的長詩《琵琶行》為題材進行創作,由作曲家黎英海改編。該曲通過夕陽下的晚霞,染紅的天空與河水,以及遠處傳來的鼓聲的描寫,表現出主人公對祖國美好山河的熱愛,把民族傳統文化融入到鋼琴之中,以鋼琴特有的音色表現出主人公寬闊的情懷。古琴曲《流水》通過對流水錚錚的小溪以及波濤彭湃的江河的描繪,抒發出作者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作曲家陳培勛將其改編為鋼琴曲,通過鋼琴演繹出流水的動態以及人與大自然搏斗的激動意象。這三首改編的鋼琴曲共同的特色就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充分利用西洋樂器鋼琴的特點,在繼承古曲旋律音調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利用音高、音區、音色的變化,制造出悠遠深邃的效果,表現出音樂的內在涵義。可以說,三個作曲家都抓住了古琴音樂的特點,注重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
四、意境和情感
在中國傳統美學中,通常注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及寓情于景、以物喻志。如今,中國鋼琴曲也遵循著這一原則,情感總是和一定的景色景物相聯系或者景色總是一定情感中的景色。本文中三首鋼琴改編曲在創作之際將融入相關的詩詞意境,使改編作品具有真摯而詩意的情感。通過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聯系,以古琴音樂為基礎,加上立體化、多聲化的鋼琴語言,進而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美感,成為這三首作品的文化特色之一。
這三首鋼琴改編作品在繼承中國傳統演奏技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樂器的典范,古琴能夠很好地表現出我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因此,作曲家進行鋼琴曲的再創作時不可避免地受到古曲所承載的中國傳統美學的影響。中國改編鋼琴曲與古曲在審美取向上的一脈相承,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中國鋼琴曲創作模式為大家營造出一種不同于西方的“東方鋼琴意境”。
就這三首鋼琴改編曲而言,通過修飾每一個基本要素,包括對節奏、旋律等的藝術處理,并且利用音高、音色等的變化,使音樂既文靜淡雅,同時又含蓄深沉。通過這種創造,使改編曲體現出與古琴的內在聯系,體現了中國古曲的內涵,同時也使音樂顯得余韻無窮。在創作的過程中,三位作曲家充分利用古曲的音樂特點,在繼承傳統古曲表現手法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創新,讓聽眾能夠在心理上產生“通感”,使聽眾聯想到古曲所處的時代所具有的人文情懷,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義。
從這三首作品的表現可以看出,改編鋼琴曲既具有中國傳統古曲的旋律線條特征,又具有西方音樂的立體化多聲思維特征,極具東方藝術特色,也說明了我國古琴音樂與鋼琴是可以相互融合的。本文中的三首鋼琴改編曲在再創作的過程中,無一例外都以我國古琴音樂的基本音調為基礎,并以傳統的中國美學原則為指導,體現出我國古曲獨特的藝術趣味和審美特征。同時,從這三首成功的鋼琴改編曲可以看出,中國古曲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同時為西洋樂器鋼琴開辟了更為廣闊的藝術舞臺??傊?,將中國古曲改編為鋼琴曲,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我們也期待著在鋼琴改編、移植和演奏中,古曲將更加絢麗多姿。
參考文獻:
[1] 張靜薇.中國鋼琴作品的民族審美底蘊初探[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
[2] 李琪.從《山林》看中國鋼琴協奏曲之民族化[J].甘肅高師學報,2004,(03).
[3] 楊和平.20世紀音樂美學在中國的傳播及其文化評價[J].勝利油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0,(01).
作 者:臧百靈,黃河科技學院講師,白俄羅斯國立文化藝術大學藝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編 輯: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