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鵬何新明:扶搖上青云
30年,一直從事一個行業,沒換過單位,甚至是在同一個企業,做同一個品牌,正是這種“精”與“專注”,成就了何新明的成功,也成就了東鵬陶瓷今天行業領先者的行業地位。
文/孫曙光
何新明無疑是人們眼中不折不扣的成功人士,同行尊稱他為“何老大”,員工說他是“平民老板”,從一個貧苦的農村孩子到中國陶瓷領軍企業東鵬陶瓷的董事長,他領導的東鵬陶瓷已經成為建陶行業的風向標。為什么他的一舉一動總會牽動著行業的神經,他帶領下的東鵬陶瓷又是憑借什么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堅守事業,專注建陶行業30年
“我的事業觀是‘精于此道、以此為生’。我30年沒有換過單位,沒有轉過行,沒有雜念,就是一頭埋進去做事情,所以才有今天。”
1981年,26歲的何新明從陶瓷機械專業畢業后,和40名同學一起走進了佛山市石灣鎮東平陶瓷廠,擔任一名技術員。可上班沒幾天,40多名同學就走掉了一半。因為那個年代的陶瓷廠還是原始的手工拉坯,看上去破敗而落后。又過了三五年,40個同學已經走得差不多了。看著身邊的同事一撥撥離開,何新明沒有動搖,因為他堅信,只要好好做,陶瓷一定有前景。
憑著自己的堅持和執著,何新明從一名技術員做到車間主任。1994年,何新明被任命為東平陶瓷總廠廠長。正當他想大干一番時,卻遭遇了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將廠里關鍵的窯爐設備全部毀壞。何新明四處求助,卻難解困頓。就在此時,石灣鎮政府安排他接管一家瀕臨倒閉的鎮屬企業——華泰陶瓷有限公司,但同時還要接下1.6億元的負債。何新明二話沒說,將對方的債務和所有員工一并接下來。因為何新明發現,華泰有著良好的設備,如果兩家企業合并,就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并且,人就是財富,合并后300多人都是有價值的;再加上對陶瓷行業一直抱有的信心,何新明相信:“只要抓住機會,我們就能站起來。”
接管合并之后,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在絕境中突圍了。那還是個中低檔陶瓷銷售火爆的年代,但何新明清醒地意識到,走別人的路就意味著,路將越走越窄。于是,他決定走高端路線,將原來的低端定位調整為做高端產品,做未來市場最好的產品。
經過艱難的調整期后,公司逐步恢復了元氣,但何新明又有了更遠大的目標,他希望他們的陶瓷產品能像大鵬一樣飛得更高更遠,于是他給企業重新起了一個名字——“東鵬”。1996年,東鵬陶瓷總廠正式誕生,帶領企業成功突圍的高端品牌定位,也被作為企業戰略貫穿于東鵬后來10多年的發展之中。
摸索加實踐,守住單一品牌戰略
“多品牌不一定不對,關鍵是否適合自己。企業有多少資源,有多少人力物力,有沒有能力控制這個市場都是要考慮的因素。”
對事業的堅守同樣反映在了何新明對品牌戰略的調整思路上。何新明坦言,東鵬在品牌發展歷程中也是走過彎路的。2004年,東鵬銷售已經達到10個億,但同時也進入了發展瓶頸期。當時很多品牌采取的都是多品牌的戰略,東鵬也覺得這是突破企業發展瓶頸的好方法,于是采取了“主品牌+子品牌”的“航空母艦”戰略。但是何新明很快意識到這種多品牌戰略并不適合東鵬。因為子品牌會對主品牌形成沖擊,相互內耗,短期內提高銷售額是有效的,但是長期來看對主品牌有沖擊。于是,2006年,他果斷停止了多品牌戰略,重新專一做好東鵬品牌。
這次實踐,何新明對品牌戰略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多品牌不一定不對,關鍵是否適合自己。”他認為,在建陶行業,單一品牌的空間也非常大,一個品牌一樣能做到50億甚至100億,關鍵是著眼于短期還是長期。東鵬可以通過更豐富的產品,更寬的價格戰略達到對不同市場的覆蓋。
差異化創新,選擇自己的藍海
“創新帶來了高品質的產品,得到了市場的認同,而自主開發能力,才是企業面對未來激烈市場競爭的必備利器。順境時當是如此,逆境中更當如是。”
在何新明看來,機會總是與危險相生相伴的。創新能力和危機意識,更是被他看做是東鵬的兩大核心競爭能力。“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優”是他一直堅持的創新策略。
何新明總結了東鵬企業創新的幾個方面:第一,研究消費者的需求,然后努力實現;第二,保持國際視野,“第一時間”掌握世界潮流的方向;第三,增加創新投入,東鵬在創新方面每年的投入占銷售收入的3%,包括培養團隊,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國外技術人員等。
在產品領域方面,1998年,東鵬率先將石材嫁接到瓷磚領域,推出了“金花米黃”拋光磚,掀起了“全國一片黃”的裝修浪潮;再到后來“天山石”引起“全國一片白”,東鵬在產品開發領域一直保持著領頭羊的位置。
在品牌塑造領域,在推出東鵬品牌時,便引進現代企業的先進管理機制,設計新的CI形象,制定品牌目標,成為陶瓷行業文化建設的先行者。正是這個先行一步,在把行業競爭帶上新臺階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終端模式的創新上,東鵬開創了陶瓷界的“體驗式營銷”先河。2007年初,東鵬花巨資打造了全國最大的“東鵬陶瓷生活體驗館”,短短數月,東鵬將這種新東方文化體驗館在全國迅速復制達370多間。隨后,廣東至少有20家陶瓷品牌紛紛開設了自己的“體驗店”或“體驗中心”。
正是這一系列先行一步,領跑行業的做法,確立了東鵬作為領軍企業的地位。
審慎擴張,超越的競爭觀
“能不能做到最大,是水到渠成的問題,實力到了自然就成了。但東鵬決不會為大而大,拔苗助長,搞得虛火上升。”
東鵬在被眾多跟風模仿的企業追趕中,逐步壯大起來,追趕者們也在模仿與跟風中,逐漸成熟。何新明認為,從整個行業來說,這是好事情。要解決他們對東鵬市場的分割問題,東鵬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跑得更快。
何新明有一種“和—合”產業競爭觀。他認為,從產業角度說,競爭可以存在至少兩種模式,一種,“殺—滅”,另一種,“和—合”。前一種是減法,后一種則是加法。企業為什么不可以通過對一些優質公司的兼并并購,實現自身的增長呢?這樣,整個產業就不僅是做大,更是做強。
實際上,東鵬一直都在做這樣的工作,通過并購,東鵬將皇冠陶瓷納入旗下,形成對華北、東北市場的輻射,從而也成為行業內第一家擁有兩個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通過在江西豐城建立生產基地,形成對華中、華東的市場覆蓋能力;加上佛山本部和清遠公司建立起的對華南市場的覆蓋,建立起對全國市場的戰略布局。
這是東鵬審慎的擴張之路,也是東鵬實現產業整合的一個重要戰略。
企業文化,在沉淀中統一
“操作的改善,效益提高幾倍;流程的改造,效益提高10倍;文化的改進,效益可提高100倍。”
何新明說過,要打造百年老店,最重要的是人才;其次,是創新能力;第三,是文化,文化是核心競爭力,產品可以模仿,企業文化卻是盜不去、搶不來的。
東鵬的文化建設,從品牌建立之初就非常注重。2004年,東鵬出版了企業文化手冊,對過去8年企業文化做了總結。2009年,東鵬又進行了新企業文化改進和整合,出了一本新的文化手冊。
因為,隨著人員的增加,人們對企業文化的認識難免會出現偏差。形成文字,就能不斷地修正,不斷地沉淀。
文化改進的目的,是提高全體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只有全體員工都有這種統一的價值觀,統一的文化認同感,企業的凝聚力才能進一步提升。只有大家目標一致,力往一處使,效率的提升才是最大的。
東鵬的文化同樣滲透到了品牌的建設中。何新明認為企業文化是一種綜合實力的體現,是企業是否健康、良性發展的體現,是品牌高度、消費者認同度的體現。
一晃十幾年,何新明帶領的東鵬陶瓷已經穩坐中國建筑陶瓷業的第一把交椅。談及退休后的生活,何新明說他最想寫一本書,叫“東鵬模式”,將這么多年東鵬經歷過的挫折、走過的彎路,還有一些優秀的經驗都記錄下來,以史為鑒,這無論對行業還是對東鵬未來的發展都有好處。
我們也祝福這家骨子里已經滲透了創新基因的企業能夠像那只“扶搖而上九萬里”的大鳥一樣,志存高遠,前程遠大,繼續在商業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編輯:蘇丹amysuda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