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把土豆營銷成蘋果
最難能可貴的是,即使成為“蘋果”,潘石屹依然秉持著身為“土豆”的定力和特質:作為商人,既保持純粹心態又始終有清醒頭腦。這無疑是潘石屹事業大成與恢恢乎游刃有余之基因所在。
文/王瑞東
一杯咖啡配微博,談笑間,引百萬“粉”群盡折腰;借翼而飛,一鳴驚人評熱點,搶眼球PK過了喬布斯;以攻為守,一氣呵成出妙筆,推“潘幣”,幽默網民堪稱奇——潘石屹,神乎,人哉?潘氏營銷,道乎,術焉?
潘氏之術:給微博穿上了自己的外衣
“潘幣門”事件,一度沸沸揚揚,在許多人看來,潘石屹騎虎難下,進退維谷。誰知,潘石屹卻一笑納之,將計就計,在其微博上真的推出了潘幣。這一幽默,不但將網友的反戈一擊和自己的尷尬化為無形,而且借力打力,做足免費品牌宣傳。
這,不能不說是“大師手筆”(即使“潘幣門”事件從頭到尾就是一個有預謀的整體策劃,也堪稱經典)。
微博時代,微博營銷叫得很響。然而,能夠真正領悟其真諦且運用自如者,并不多見。潘石屹無疑是微博營銷之大成者,因為他給微博穿上了自己的外衣。
首先,潘石屹深諳微博營銷“惠而不費”之真諦。潘石屹深諳“表演”和“傳播”之重要,然而,他卻很少用直接的商業方式去做宣傳。做節目、講學、出書、自己做代言,從博客到微博的與時俱進,潘石屹是一個把自己的名字完全品牌化的人,更是將個人品牌價值利用到最大化的人。
其次,名人坐莊微博,微博平臺就是品牌傳播的“核武器”。“微博是核武器”,是潘石屹的經典概括。如果把微博比喻為股市,那么,名人無疑是莊家,“粉”們則是散戶。對于普通“粉”們而言,充其量是曬曬個人喜怒哀樂,小資一番。而對于莊家而言,微博真如核武器一般,成為一個巨大的個人媒體平臺。
在偶像分化和亟須偶像的時代,如果少了“潘石屹”,微博還是微博嗎?
潘氏之道:把土豆營銷成了蘋果
多數人把潘氏營銷歸結于“術”的層面。“能把西紅柿賣成水果價”、“不花一分錢做品牌”、“每分每秒都在做營銷”如此等等,乍一看來,潘石屹對營銷確實“術業有專攻”。
我們習慣從“術”的角度去析事看人,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急功近利,拿來主義,總想把別人成功的東西馬上拿來為我所用。
二是自身缺少足夠的內功,不能穿越迷霧直達真諦,得出的結論也必定本末倒置,只會以術論術,邯鄲學步。
所謂的“潘氏營銷術”,本質上是其營銷之“道”。營銷之道的背后,是潘先生的為人之道、事業之道和媒體之道。四道合一,筆者把“潘氏之道”形象地比喻為“土豆定律”。
潘石屹與土豆共有五大特質:
一、外表質樸,其貌不揚。二、大眾消費,食用廣泛。當今的潘石屹無疑是一位“人物中的人物”,地產界、營銷界、傳媒界乃至娛樂界,如土豆一樣,已經成為“大眾消費品”,甚至是必需品。三、營養豐富,極具內涵。潘石屹從不掩飾自己的商業目的。但是,我們又很少看到他以商言商。其實,營銷無論被冠以多么華麗的外衣,其本質皆離不開抬頭看路,埋頭思考,抬頭吆喝,埋頭點錢。這,或許就是典型的潘氏之道。四、食法多樣,隨形而貴。同樣一粒土豆,因為吃法不同,其身價天差地別。喬布斯把青蘋果營銷成了紅蘋果,而潘石屹卻是把一粒土豆(他自己)營銷成了“蘋果”。正因如此,才有了“土豆”和“蘋果”的微博PK。五、長于地下,花開地上。既有“草根”的特質,又升華了自我。最難能可貴的是,即使成為“蘋果”,他依然秉持著“土豆”的特質:作為商人,既能保持純粹心態,又始終有著清醒頭腦,成功之后依然如此。這無疑是潘石屹事業大成與恢恢乎游刃有余之基因所在。
以術觀道,神也;以道觀術,人也。
真正的戰略家不僅深諳戰略之“道”,而且胸中有“術”。他們還能夠把實踐過程中成功的“術”升華為“道”,進而形成更高層次的“術”。潘石屹,正是這樣一位在“道”與“術”之間游刃有余的戰略家。
(編輯:可瀟wqz3217@15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