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合同法》實施以來,關于用人單位未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應支付二倍工資及二倍工資如何計算理解不一且存在著爭議,導致司法實踐裁決不一。二倍工資是一種懲罰性賠償金還是一種法定勞動報酬?發生勞動爭議,仲裁時效適用一般勞動爭議仲裁時效還是特別時效?就《勞動合同法》第82條之規定,結合《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27條仲裁時效之規定,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見。
關鍵詞:勞動合同法;雙倍工資;仲裁時效
2008年1月1日《勞動合同法》實施以來,對用人單位未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應支付二倍工資的爭議以及二倍工資的請求應適用何種時效規定的爭議始終不斷。這主要緣于《勞動合同法》對“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應支付二倍工資”的法律性質未能完全明確。而我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27條第1款和第4款分別規定了一般時效和特別時效,如何理解對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應支付二倍工資的法律性質,就成為“二倍工資”仲裁請求適用何種時效規定的關鍵。
目前對“二倍工資”法律性質主要存在兩種不同理解,第一種觀點認為“二倍工資”中的“另一倍”是一種懲罰性規定;第二種觀點認為“二倍工資”中的“另一倍”是《勞動合同法》第82條第1款規定的“工資”,屬于勞動報酬。故第一種觀點主張適用《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27條第1款的一般時效規定,其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第二種觀點則主張適用第27條第4款關于勞動報酬的特別時效規定,其仲裁時效期間應當從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時起算。
筆者支持第一種觀點,對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應支付二倍工資的勞動爭議仲裁時效為一般時效,即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具體理由如下:
首先,從一般大眾的認知和理解來看:用人單位未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其中應付的工資是勞動者提供勞動活動和勞動服務應獲得的勞動報酬,在已經過去的時間里,在不增加任何勞動強度和勞動密度的情況下,僅僅因為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就應再支付“另一倍”工資顯然無法理解成勞動報酬,支付的“另一倍”工資是對用人單位在一定的時間內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的懲罰。
其次,我們對《勞動合同法》第82條進行解讀,《勞動合同法》第82條第1款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該條款我們可以理解為:(1)自用工之日起未滿一個月,不存在二倍工資問題。(2)向勞動者支付二倍的工資的前提是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即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得主張之后的二倍的工資,勞動者主張二倍的工資應在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內提出,這與《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27條第1款規定的一年的仲裁時效規定相吻合。也與《勞動合同法》第14條規定的“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相吻合。
第三,設立時效制度的意義在于:(1)有利于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其權利,維護確定化的社會關系。若權利人能夠行使其權利而長期怠于行使,則使義務人的法律地位長期處于不確定狀態,將導致當事人之間社會關系的事實狀態和法律狀態長期不一致,因此,法律認為每個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斷者和照料者,若權利人不關心自己的利益,可以推定他有放棄該利益的意思,應當撤銷對他利益的強行保護。(2)通過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其權利,不僅可以提高權利的使用效率,而且能夠提高經濟資源的利用率。(3)有利于降低訴訟或仲裁成本。在我國,超過時效主張權利的法律后果:(1)權利人實體權利不受影響。(2)起訴權或申請仲裁權也不消滅。(3)權利人喪失勝訴權(法官或仲裁人員不能主動援引“時效完成”判處原告敗訴)。所以,用人單位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主張二倍工資超過了一年的仲裁時效(自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勞動者的實體權利和申請仲裁權仍受法律保護,但其卻喪失勝訴權,其所主張的二倍工資的請求得不到法律的保護和仲裁機構的支持。而主張適用特別時效者認為,如果適用一般時效,用人單位只要堅持違法時間超過時效就可以不承擔二倍的工資,將出現違法時間越長,違法成本越低的怪現象。但其主張與法律創設時效制度的意義相違背,創設時效制度就是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其權利,否則將不受法律的保護。同樣,不能允許勞動者故意長期不行使其權利,從而獲得更多的二倍工資“利益”。
第四,主張適用特別時效者認為,如果適用一般時效,有可能出現勞動者為了二倍的工資不得不在時效結束前提出賠償請求,并導致失去工作,從而可能影響到經濟穩定、持續的發展。但法律規定了時效制度,其必定會規定相應的時效中斷和中止制度,勞動者向用人單位主張權利,或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用人單位同意履行義務都將導致仲裁時效的中斷,并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正確運用仲裁時效中斷的規定,既可以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也可以促使用人單位正確的適用法律。勞動者及時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才是真正的維護社會經濟的穩定、持續的發展。
在主張“二倍工資”屬懲罰性質的情況下,關于“二倍工資”的計算另有一種意見認為:應當以每月為標準,如果某月的二倍工資已經超過時效,那么對該月的二倍工資主張就不再支持。這種主張實際上是保證了勞動者的十一個月的“二倍工資”的主張及權益,即采用倒推的方式,勞動者自主張二倍工資時起,一年之內的二倍工資視為未超過仲裁時效,其他時間則被認為超過時效期間而不予支持。這種觀點實際是對仲裁時效規定的另一種曲解,保護作為弱勢群體的勞動者的利益不能以犧牲法律規定為代價,勞動者主張權益時已經超過勞動仲裁規定的時效,其按照法律之規定應喪失勝訴權。
(作者單位 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