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法國《費加羅報》和《世界報》報道,法國勃艮第地區十大酒商之一的拉布雷國王葡萄酒貿易公司的多名高管,日前因涉嫌大規模葡萄酒造假案被警方拘留。勃艮第葡萄酒一向以品質優異著稱,出現如此嚴重的造假事件,業界一片嘩然。目前,全球各個葡萄酒消費國均已開始調查假酒流入事件。
對于假酒,眾人并不陌生。早在中世紀時,歐洲市面上一些葡萄酒并非采用葡萄釀造,它們的原料包括蘋果、黑棗醋等。此后,隨著葡萄酒的盛行,假酒開始泛濫。人們絞盡腦汁,想出各種手段,來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諸如工業酒精、泔水、糖、殺蟲劑等都出現在葡萄酒中。業內人士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葡萄酒里面究竟有多少葡萄汁?就算是有葡萄汁,又還有多少貨真價實的葡萄?
美國作家威廉·楊格曾說:一串串葡萄是美麗的、靜止與純潔的,但它僅是水果而已;一旦壓榨后,它就變成一種動物,因為它變成酒之后,就有了動物的生命。有生命的葡萄酒,在層出不窮的造假伎倆面前,想必也是憤怒的。這種憤怒不僅僅是對神靈的褻瀆,也有著對普通消費者健康的巨大傷害。
這讓我想起一款游戲,憤怒的小鳥(Angry Birds)。這款游戲的故事相當有趣,為了報復偷走鳥蛋的肥豬們,鳥兒以自己的身體為武器,仿佛炮彈一樣去攻擊肥豬們的堡壘。對于葡萄酒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一系列葡萄酒名人的丑聞風波,最后都是以名人或者黯然退場,或者鋃鐺入獄而告終;一系列假冒偽劣葡萄酒案件,最終受到懲罰的還是造假者。
耶穌在最后的晚餐上說: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對于葡萄酒,人們或許更多的應該是感恩和崇敬之心。唯有如此,葡萄酒才能鼓舞人生,并給予生活莫大的歡樂。對于葡萄酒業的丑聞頻出,業內專家認為,過去100年發生的丑聞影響了葡萄酒業界各階層,酒莊對品質控制更加嚴謹,產酒國法例更加精細,消費者的知識在媒體的協助下得以增長,進一步提高對葡萄酒品質及真實性的要求。丑聞雖然造成葡萄酒的巨大損失和影響,可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世界葡萄酒產業的發展。中國的葡萄酒業也不例外。
在中國,國內投資客的炒作,消費者對葡萄酒的缺乏了解,葡萄酒教育、葡萄酒文化傳播普及范圍的局限,葡萄酒行業相關法律法規的缺乏等等都為這個行業的暴利創造了土壤。當消費者開始變得理性,當市場變得規范,當價格變得透明,想必人們才會真正拋開對假酒的恐懼,真正開始享受葡萄酒。葡萄酒會使任何餐桌更優美,也使每天更文明。到那時,憤怒和不滿,猜疑和指責都會過去。我們都無比期待那一天。那一天,也許并不遙遠,也許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