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瞞天過海,產區混釀牟暴利
20世紀的葡萄酒全球銷量已上軌道,一些商人開始對這塊大餅起了邪念。雖然英國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葡萄酒消費國,在1973年之前,它并沒有強制執行歐洲法定產區(Apellation Controlee,AC)的法例。一些英國商人看準這個弱點,開始在本土混釀來自不同產區的葡萄酒,然后貼上新標簽加以售賣。一般消費者對原產地的葡萄酒風味認識有限,例如他們只知道勃艮第夜丘的葡萄酒比博若萊昂貴,卻對夜丘的味道不熟悉。這種欺騙手法在20世紀60年代盛行一時,英國政府終于在1973年執行AC法例,法定產區的重要性在葡萄酒業界開始得到肯定。
點評:
五十多年前,在英國盛行的葡萄酒牟利手段,在今天的中國正大行其道。只不過中國的有些酒商更直接一些。一項調查顯示,進口到岸均價15元的73種紅酒在零售市場的平均價為562.12元,零售均價約為口岸均價的37.5倍。市場的泡沫還能存在多久?終有一天,市場會從瘋狂走向理性,消費者也會逐步成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期待相關葡萄酒的法律法規能夠日漸完善,真正為葡萄酒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渾水摸魚,普通餐酒變身AOC
20世紀70年代初期,波爾多葡萄酒期酒交易在法國開始流行。這種近似于投機的期貨交易使整個市場異?;钴S,葡萄酒也達到了當時令人無法相信的昂貴價格。巨大的利益誘惑導致該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假葡萄酒。罪魁禍首并不是我們所想象的小造假作坊,恰恰相反,造假的正是以Cruseet Fils Freres為首的當時5家大規模葡萄酒商。他們將普通的餐酒偽裝成法國法定產區AOC級別的葡萄酒來進行銷售。這導致了當時波爾多葡萄酒的行情大落,價格大跌。這個葡萄酒丑聞恰好在1972年美國水門事件發生后不久,因此被人稱為葡萄酒門(Winegate)事件。
點評:
歷史總在重演。假酒泛濫,最終傷不起的不僅僅是消費者,還有自掘墳墓的某些酒商。假酒沖擊下的中國市場,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般“堅強”。在波爾多葡萄酒的愁云慘霧中,中國酒商的日子也并不好過。一個健康、有序的市場才有可能永續發展,對于葡萄酒業也是如此。
偷梁換柱,換標欺詐防不勝防
除了“加料”假酒之外,葡萄酒丑聞也以“換標”形式出現,欺詐的手法涉及在低檔酒,貼上較昂貴的葡萄酒標簽。這種方法在20世紀相當普及。為了對付這種欺詐行為,產酒國制定了一連串的原產地命名系統(例如法國的AOC,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的DOC/DO),酒莊在登記參與后必須遵守該系統規則,包括確保某百分比的葡萄來自該地區。如果酒莊被發現違規,他們將被禁止使用該原產地名稱。換標葡萄酒丑聞當中以“托馬斯-杰斐遜事件”最為轟動。2005年,一名美國商人以高價買下一批杰斐遜珍藏,后來被鑒定刻在酒瓶上的標志是以高速度電動鉆(類似牙醫電鉆)完成,而這種技術在19世紀并不存在。
點評:
“托馬斯-杰斐遜事件”讓我想起了拉菲在中國。曾幾何時,拉菲在中國不僅僅是頂級葡萄酒的代表,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可就是假酒毀了拉菲。據了解,拉菲每年在中國市場大約能分到5萬瓶,可國人一年消耗拉菲數量高達200萬瓶,差不多是拉菲10年的總產量。“托馬斯-杰斐遜事件”讓假冒葡萄酒黑幕交易的人物Hardy Rodenstock遭到了指控,假拉菲的泛濫,讓中國的富豪新貴最終選擇了遠離。
冒名頂替,違反法定產區命名條例
意大利托斯卡納的 Brunello di Montalcino(布魯奈羅·蒙塔奇諾)丑聞可以稱得上是轟動酒壇。如果您是意大利酒的熱愛者,就一定知道此酒是用100%產自蒙塔奇諾的桑嬌維賽釀造而成,其分級為DOCG,然而在調查中發現,為了迎合北美大眾色偏重味偏甜的品飲習慣,2003年份的Brunello di Montalcinozhon中摻入了美樂,赤霞珠等非意大利原產地的葡萄品種,而這些葡萄通常用來釀造為大家所熟悉的Supre Tuscan IGT(超級托斯卡納),也是我們常說的意大利的波爾多風格混釀酒。
點評:
混合了進口原酒能叫產地年份酒嗎?年份葡萄酒身份究竟可不可信?在中國,因為缺少法律法規的規范,再加上監管不到位,葡萄酒市場十分混亂。從法定產區命名的條例到葡萄酒的分級,從葡萄的種植到葡萄酒的釀造,這一系列的環節都需要建立和完善。國外葡萄酒界也有諸多丑聞,可每一次丑聞過后,都伴隨著產業制度的調整和革新。對于中國,有問題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出了問題,該如何吸取教訓,以便下次防患于未然。
魚目混珠,丟了金獎
新西蘭Wither Hills公司生產的2006年份長相思葡萄酒因與市場貨架上出售的葡萄酒質量不符,被免去“金獎”稱號。據了解,此前,Wither Hills公司出產的一批BR315長相思葡萄酒曾被“Cuisine”雜志授予金獎。在Michael Cooper法官從超市買回同樣一瓶酒,品嘗后發現與樣酒口感有差異,于是將兩瓶紅酒送至環境科研機構檢測。結果顯示,二者酒精含量、酸度、甜度完全不同。Wither Hills釀酒師Brent Marris稱,之所以產生口感差異,主要因為用于釀造第一批參賽酒的葡萄產量有限,在2005年份長相思葡萄酒賣完后,為了填補市場空白,公司使用了種植園其他地方出產的葡萄代替。但Michael Cooper評審官認為,早期釀造的葡萄酒質量遠高于后期生產的酒。Wither Hills公司到手的金獎就這樣“飛”了。
點評:
對于企業,誠信二字彌足珍貴。特別是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據說,為避免上述丑聞重現,新西蘭葡萄酒行業制定了更嚴格的葡萄酒參賽規定。其實,這只是一個方面,對于更多的葡萄酒企業,誠信應該成為自身一條最基本的法則。唯有如此,才能得到長久的利益。
觸目驚心,殘留農藥可能致癌
2008年,一個名叫歐洲農藥行動網絡聯盟的國際環保團體發布信息說,在他們抽樣檢測的40瓶歐盟產葡萄酒中,發現了24種農藥的殘留,這些普通瓶裝葡萄酒中平均每瓶含農藥4種,其中有一瓶葡萄酒中所含農藥的種類居然高達10種。這24種農藥中有5種被歐盟列為致癌物質,它們能夠導致人體基因突變、誘導造成人體內分泌失調紊亂。據該團體說,被檢測的葡萄酒分別產自澳洲、奧地利、智利、法國、意大利、德國、葡萄牙以及南非等國家。
點評:
農藥殘留一直是消費者比較關心的問題。在這一事件之后的2009年法國國家電視二臺熱門節目《特別報道》也報道了葡萄酒的農藥殘留和添加劑問題。如今,中國的張裕也遭遇農藥殘留風波。法國農藥殘留節目的播出引發了全國消費者對葡萄酒空前的信心危機。幾天后,法國《費加羅報》酒評家布爾奇先生肯定了報道中的積極一面,也針鋒相對地批評了這期電視節目片面誤導的視角。這場最重要的電視臺和報紙的爭論很快在法國引發了一場全國性大討論。通過這場持續幾周的大討論,廣大葡萄酒消費者的知情權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公眾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也更加全面客觀,避免了非理性的恐慌,也維護了法國絕大部分本分葡萄酒農的聲譽,同時加快了法國葡萄酒業界加速發展現代有機耕種的進程。希望張裕農藥殘留風波,在引發各界關注的同時,也能對中國葡萄酒產業的有機耕種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