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中國內地與香港地區共計消費19億瓶葡萄酒,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五大葡萄酒消費國,第六大葡萄酒生產國,第八大葡萄酒進口國,國內各品牌葡萄酒已不下萬種。在葡萄酒市場的爆炸性增長中,難免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特別是各種丑聞不時見諸報端。為什么葡萄酒界的丑聞會讓人防不勝防?很顯然與近年來葡萄酒市場需求強勁、利潤空間增大、企業見利忘義有關。
其實,葡萄酒業界里不乏丑聞,每一個年代都發生具代表性的丑聞。過去100年發生的丑聞影響了葡萄酒業界各階層,酒莊對品質控制更加嚴謹,產酒國法例更加精細,消費者的知識在媒體的協助下得以增長,進一步提高對葡萄酒品質及真實性的要求。這是個互動的關系,丑聞似乎在整個價值鏈起了一些正面的作用。對于中國葡萄酒界,希望亦是如此。
丑聞推動葡萄酒產業的發展
假酒自古有之。早在中世紀,歐洲市面上一些葡萄酒并非采用葡萄釀造,這在當時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19世紀根瘤蚜疫情在歐洲肆虐,導致許多葡萄園被嚴重損害,葡萄酒自然大量減產,假酒的蔓延也愈演愈烈。歐洲各國開始重視假酒的出現,英國法律甚至規定,一旦被發現售賣假酒,銷售者必須喝完所售假冒產品。這懲罰聽起來似乎很荒誕,效果可想而知,并不理想。最終,1860年,英國將假酒管制列入國家食品安全法令。法意德等歐洲主要葡萄酒生產國也相繼給了葡萄酒法律上的定義:經過發酵的葡萄果汁。此聯合行動成功打擊了假酒的蔓延,為葡萄酒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石。
數年前,博若萊地區出產的葡萄酒曾被查出以次充好,人們指責當地釀酒商為提高產量不顧質量。隨著澳大利亞、智利等國葡萄酒制造業的崛起,加上生產成本不斷提高,博若萊葡萄酒在世界范圍內銷量呈下降趨勢。博若萊當地酒商不得不通過降低產量、提高品質等方法增強自身競爭力。專家指出,不要害怕葡萄酒界發生的丑聞,那是一把“雙刃劍”,在提高消費者警惕的同時,各個產酒國也紛紛立法監督打擊不法行為。
行業亟須整頓,法規需要完善
在國內,葡萄酒制假售假事件每年總會層出不窮。正如葡萄酒作家林殿理所寫:如果到國內知名的酒展、糖酒會的會場瞧瞧,相信很多人的下巴都會掉下來,而來自國外正規酒莊的老外,則大概會直接噴血而亡——在人聲鼎沸、摩肩接踵宛如無政府狀態的會場里,各種仿冒成色不一的假酒A貨B貨C貨都在明碼標價,大肆招商,它們的經銷體系與促銷手段林林總總,產業鏈極為成熟。
造假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在驅動呢? 國內投資客的炒作,消費者對葡萄酒的缺乏了解,葡萄酒教育、葡萄酒文化傳播普及范圍的局限,葡萄酒行業相關法律法規的缺乏等等,都為這個行業的暴利創造了土壤。行業人士指出,對于國內葡萄酒造假行為,相關法律部門已經采取行動制止并嚴懲。假酒只有逐漸退出市場,造假行為沒有了存在的土壤,國內的葡萄酒市場才能獲得良好的成長。未來中國葡萄酒市場能否獲得長遠而健康的發展,僅僅通過制止和嚴懲是治標不治本,葡萄酒造假行為的杜絕還需要國家出臺一系列合理完善的法律法規,而目前國內葡萄酒行業亟須整頓,相關法律法規及細則等更需要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