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出版有限公司創立于1997年,“大田”為美好田地之意,英文Titan則取自希臘神話,意為“有知識的巨人”,寓意明確、深遠。
大田成立初期的書籍主題多由大田總編輯、公司的創辦者之一莊培園親手選定。彼時,大田的出版書系按內容分為三大塊:“智慧田”,以小說、散文的純文學創作、文化評論為主;“美麗田”,著重生活美學、品味、勵志的大眾書寫;“許諾田”則以溫馨感人、浪漫的短篇故事為主要出版方向。進入21世紀,大田創立“大田文學世界”、“大田視覺系”、“大田禮物書”等品牌,讓書系的開發更集中、專業。之后為豐富讀者的閱讀口味,以及增加出版品的活潑性、深度性和趣味性,繼而引進日本、法國、德國等世界圖文作品,同時出版臺灣暢銷電視劇、電影劇本小說及寫真書。例如,于2005年成立“大田日語系”,出版在日本最受矚目和期待的新興作家作品。近年,又新創“Creative”、“Road”、“討論區”三個書系,以成長學習、創意、勵志為方向,配合引進歐美暢銷話題作家作品,提供給讀者更新的觀念。
與莊培園交談,很容易被她樂觀、積極的心態所感染。這樣的心態,也注定讓大田的書籍偏勵志、成長、生活品質的導向,這幾乎是莊培園選書(除小說以外)的唯一標準。“我希望是偏向正面思考的,可能比較偏年輕化,因為很希望年輕人一開始就有正面思考的導向。這與我的價值觀有很大關系,我看重某些價值觀是不是真的對人有正面影響。”她同時強調,小說不會遵照這個要求,是屬于個人創作的范疇,總編輯和讀者看重的都是作者的特質以及文字、故事的影響力。勵志書告訴讀者一個道理,但小說往往更讓人看到一種人生,這也是多數出版社即使對小說出版不太樂觀但還是不愿放棄的原因。
與大田一起成長的她,做起出版來不像是在工作或經營事業,更像是在過一種喜愛的生活。她常說:“我很早就知道自己要做出版,從小最想要交的就是作家朋友,或者跟藝文相關的朋友。那是生活,不是因為有了這個工作才產生了興趣,而是有了這個興趣后才有了這個工作,它是原始的東西,就像是我生命中的基地一樣。”
以朋友之心經營作者
莊培園坦言,大田十五年一路走來,之所以能在大風大浪中保持波瀾不驚,與它所秉持的“把作者當朋友”的觀點不無關系。莊培園在其他出版公司就職時結識了很多作者,漸漸都成了私交甚好的朋友。大田在成立之初能走得順風順水,正是托這些作家朋友所賜。
“把作者當朋友,首先是不分利益地去協助他們,為他們解決巨細事務,也讓他們保持創作的熱情。”因臺灣原創書市場有限,很多作者因此停止創作而轉做其他,大田便留出充裕的時間讓作者邊做其他工作邊寫書。對于相對穩定的作者,則是另一種經營方式。例如鐘文音《暗室微光》一書出版后,曾有人找她做同名攝影展,大田主導策劃了展覽。莊培園將此行為定義為“與作者保持良好互動”。她認為編輯應該關心作者的動向,這種關心是沒有很強的利益關系的。又如圖文作者恩佐在臺灣舉辦的數次展覽,均由大田出面洽談展覽事宜、布展和宣傳。莊培園說,作者是有必要保持某種活力的,即使他不是新人,已經出了好幾本為人熟知的書,但每位作者的特質都還是需要被直接或間接地進行包裝。事實上,這種針對個人特質的推廣,不光讓作者在新的場域上有新的面貌,讓后續的作品具有更大的產出可能,也為書的行銷帶來積極作用。
不論是新作者還是穩定作者,大田都是用“照顧朋友”的態度去對待,這是大田特有的了解作者作品以及與之互動的方式。當這種密切的互動方式足以讓作者對出版社建立充分的信任感,出版社便可以參與到作者的創作當中。“當你看到作者的創造力足夠穩定的時候,就可以對他提出特別的要求,例如希望他一年至少可以出一本書。我們現在傾向于向作者提企劃案,讓他去書寫。這個企劃案可能就是我們在與他相處的時候發現的,或者是針對他的近況發現的,再由他的個人特質出發,根據市場看他可以做什么樣的書寫。”莊培園笑著說,“這是很典型的雙贏模式,沒有強迫感,各自也能掙到錢。”
“出版充滿了個人的魅力,這個‘個人’里面又包含好幾個‘個人’,從編輯到整個公司給人留下的印象不等。出版社真正挑戰的是書和作者的魅力。文案、標題、包裝等辨識度,這些都不能強過作者本身的辨識度。品牌是保證這個作者作品出來后的大概樣子,但作者本身才是品牌的核心。”
風云變幻行銷之路
大眾讀物的策劃和行銷在對接環節上,通常會先選定讀者范圍,以此策劃選題,再憑借既定內容進行對應行銷動作。書種多屬大眾類別的大田則反其道而行之,根據莊培園介紹,她不是先設定對象而出書,而是針對書的內容來討論讀者,“我不會針對某一個范圍的人去策劃書,但我會在知道這本書的大部分讀者是哪一些人之后,在行銷上用功。”
對從事出版近二十年的莊培園而言,出版環節上變化最大的是行銷方式。她說:“從我初做出版一直到現在,行銷已經變得面目全非,讓你有全部重新學一遍的想法。”行銷的基本經驗是:別人用過的不能再用,即使用了也不一定有效果。雖然行銷的“基本款”不離文宣贈品、異業合作、媒體通道三大塊,但每一塊的分支形式則千變萬化,每個時期的市場形勢又時常風云突變,所以行銷這一命喉式環節看似簡單,實則變幻莫測,讓人難以掌控。
大田行銷戰略上成功的例子不少,讓莊總編印象深刻的是2009年引進“墨水世界三部曲”的情形。這一套奇幻小說雖然在國外引起了很大關注,臺灣讀者卻知之甚少。2008年底書即將出版之時,由第一部《墨水心》改編的電影在全球上映,莊培園抓住這個機會,與電影公司合做試讀本,由電影公司提供照片,出版社提供小說節選,放置在書店和電影院。時值圣誕節,迷你版的試讀本封面分紅色和綠色,設計精致且富有質感,又符合當時節日的氣氛,試讀本在電影下線之前被拿光,只得再版,前后共印了4萬本。這是大田第一次遇到試讀本再版的情況,也是一次異業合作與文宣贈品相結合的行銷戰略。同樣的,大田在兩年前出版《成功者的筆記本都記些什么》,這是一本從日本引進的自我管理類書籍。這次大田用的是贈品策略——隨書贈送一個由公司專門設計的筆記本,讓讀者在看完書之后可以立馬著手實踐自我管理。此方法無疑受到讀者喜愛,書也比預期賣得火爆。
對于這些不同的行銷方法,莊培園坦言:“它們在恰當的時期會帶來很好的效果,但是一個方法不能一直用,還得去想很多其他方法。所以行銷是不可能有定論的,你下次還送筆記本,讀者可能不會買了。最后還是要回到書本身,只有根據書的特質去做對的行銷才行之有效,否則就是浪費時間、力氣和金錢。”
臺灣式的自由市場,導致的結果是完全的自由競爭,出版社的資深選書編輯都有很強烈的個人品味,使得書本種類越來越豐富。莊培園深知,對每一種特質突出的書,都需要一種與之相符的行銷方案。毫無疑問,這是未來經營的重點之一。她同時也知道,其他出版人同樣明白這個事實,所以但凡在競爭中取勝,必然都是一條艱辛路。出版的精神,不光光是市場的競爭,更是一種挖掘的競爭,渠道和讀者一樣都會認品牌,他們同樣需要信任感。
談及這些年對出版的感觸,莊總編深深喟嘆道:“學不完!”這一句“學不完”,不光道出臺灣出版人的頑強進取的精神,也道出他們海納百川的包容之心。“出版是我的基地,這個基地是可以越蓋越高的,所以我必須為自己的想象力、樂趣、熱情加添很多不一樣的窗口,這些窗口會讓我得到更多快樂。”
而且,“科技在改變人的使用習慣,媒體也在變化,國際化的東西越來越明顯,它帶出了很多必須去學習的部分,例如語言、文化;我們還要面對自我成長的困難,要跟年輕人學東西。所以當你越來越大的時候,你反而要越變越小,就是說你要回到當學生的初衷去看周遭,而不是覺得自己很專業。‘專業’應是別人跟你說的,而不該是自己標榜。我在做出版的時候,很深的感覺就是,我越來越像學生。我跟作家在一起的時候,是在學習他們的閱讀能力和由豐富閱歷而培養出來的優秀品質;我學習媒體改變帶來的一系列效應,以及我們本身對書的感受力是否有更多想象,因為書必須回歸到最基礎的階段,就是書在市面上就是一個商品,這不是一個文藝少女單純喜歡的東西了,我必須把它賣出去,要替它想象讀者應該如何接受它、喜歡它……我也要學習怎樣使作者進步并讓他看到自己的進步,他不知道的事要告訴他,因為他一個人在創作,總會有尋求答案的時候,這時候編輯要出現,并且帶著解決問題的答案。這個答案也是我學不完的東西。”
今年3月,莊培園陪同作者到大陸宣傳,談到此行的感受時她特別強調:“大陸的年輕人中優秀的非常多,他們萬中選一地被過濾,對自我的要求非常高,抱負也讓人很佩服。他們身上很多是值得我學習的。”莊培園領導下的大田的可貴之處在于,它看得到別人的變化,它也不忘作為一個學習者努力改變自己。這也許不光是出版人應該堅持的精神,也是一切進步事業應該銘記的真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