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于安全”的理念,不斷升級的技術水平,迎難而上的企業精神,是航天科工集團書寫航天領域“大安全”篇章的要訣
6月29日上午圓滿結束在太空的各項工作后,“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分離,按照計劃將返回地面。地面上,無數雙眼睛盯著大屏幕、小屏幕,無數張臉上寫滿了期待。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航天科工集團總經理許達哲以及航天科工科研人員的內心更是興奮與緊張交織在一起。
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支柱企業之一,航天科工為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提供了微波測量雷達,飛船返回γ高度表,火箭電源、飛船電源,“太空廚房、太空醫院、太空空調”等環控生保、醫監醫保產品,以及晶體元器件等諸多重要產品。在飛船發射階段、交會對接段以及航天員駐留天宮一號期間,航天科工的各項產品表現出色,成功保障了航天員在太空的健康,保障了上述航天活動的安全進行。這叫教航天科工技術人員如何不欣慰?
但是,這并不代表航天科工保障任務已經圓滿完成。飛船尚未安全著陸,航天員尚未安全出艙,此次航天活動最終結果尚未揭曉。這些,仍有賴航天科工的航天產品發揮作用。肩負著如此的重任,這叫航天科工技術人員如何不緊張?
“回收一號發現目標!”一聲響亮的口令,把許達哲的思緒從太空拉回飛控現場。
監控數據顯示,飛船已經進入了黑障區。航天科工研制的“回收一號”雷達再次不負眾望,準確、及時地捕獲了飛船返回的軌跡,為準確定位飛船著陸點提供了精確數據。
所謂黑障區,是指高速飛行的飛船進入距離地面120公里?40公里高度的稠密大氣層時,將與周邊的大氣摩擦產生高溫,導致大氣分子電離化,會在飛船表面形成一層隔絕地面遙控設備的離子殼。這一段地面其他設備很難掌握飛船動向的區間被稱為黑障區,也是最令人擔心的一個階段。
為了給飛船鋪就回家坦途,由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3所研制的LM-313雷達挺身而出。該雷達負責專門跟蹤飛船返回過程中特別是在黑障區內的動向。此前,該雷達已連續圓滿完成了“神舟一號”到“神舟八號”的8次跟蹤任務,被稱為“回收一號”功勛雷達。
6月29日上午10時,直到在顯示屏上看到“神舟九號”飛船返回艙安全降落在內蒙古中部草原時,23所雷達技術負責人才長舒一口氣。
安全,是航天科工著力追求的目標,更是航天科工眾多產品發揮的突出作用:53大類181個齒輪部件精確傳動,完成交會對接程序中緩沖、捕獲和連接密封等環節任務,保障對接安全;數千只高性能的晶體元器件如同心臟為飛船的各個系統提供信號源,維持運行安全;溫控閥、自鎖閥、自控閥等閥門,維持儀器儀表及天宮、神九艙內環境溫度恒定,確保航天員安全;對上百個軟件版本、數百萬行源程序進行了獨立評測,維系軟件指令安全……
許達哲表示,“大安全”是航天科工發揮航天技術優勢、助力國家經濟社會乃至空間事業發展的現實追求?!岸嗄陙?,航天科工致力將創新優勢向國民經濟領域拓展,為經濟安全、城市安全、百姓生命安全打造出一道道綠色長城。如今,航天科工‘大安全’技術已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未來將在航天領域做出更大貢獻。”
太空之家
神女飛天,千年夢圓。
當無數人為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的成功飛天而歡呼雀躍時,地面上,同樣是一位女同胞,正在默默地守護著劉洋和另外兩名航天員的健康和安全。
她叫樊賀斌,航天科工四院紅峰控制公司副總設計師。她和她的團隊,為航天員成功營造了一個太空之家:“太空廚房”——為航天員烹飪美味佳肴,“太空空調”——為航天員提供宜居環境,“太空醫院”——為航天員適時檢查身體。
在“大安全”戰略的指引下,航天科工集團不僅致力于保障飛行器的運行安全,還時刻將航天員在太空中的安全、健康記掛心頭。
盡管航天員都是優中選優,但畢竟太空環境復雜,他們在飛行器內的身體狀況直接決定著載人交會對接的成功程度。如何能在最少的空間內,以航天科工技術優勢搭建起能夠反映航天員身體狀況的“太空醫院”,樊賀斌和她的團隊從1993年就開始思索并實踐。
將近20年時間里,樊賀斌帶領同事們,先后研制了15種產品,一座全自動化微型“太空醫院”終獲告竣。
在紅峰公司產品陳列室,10余種小至煙盒大小、最大不過成人巴掌大的銀灰色長方體裝置依次排列。樊賀斌介紹說,這些產品安裝在飛船和天宮目標飛行器上,就可以比喻為“太空醫院”。就是這些看似簡單的產品,很好地完成了神舟九號飛船三名航天員的身體健康監測。
醫監生化檢測裝置是該系統配套產品之一,主要功能是將收集到的航天員尿液與生化試劑充分混合后,通過SPR技術檢測航天員尿液中的生化指標,并將采集的數據傳輸給醫學信息管理主機,為航天員醫監醫保提供依據。
該裝置的研制在國內屬于技術空白,無可借鑒技術,項目組查閱大量資料,咨詢專家,通過反復討論修改,最終確定了技術方案。樊賀斌透露,生化試驗從早8點到凌晨3點,每隔幾分鐘就要操作一次,最長的時間間隔是8分鐘。在試驗的十幾個小時中,試驗人員薛東峽吃飯、上廁所都要在這8分鐘內完成。一個生化試驗往往要做一個月,打地鋪、吃盒飯、戰通宵。薛東峽說:“產品合格了,我也煉成了鐵人?!?/p>
飛船內空氣流量的大小、冷熱氣體的交換、溫度和濕度的高低,不僅影響著航天員工作和生活環境的舒適度,而且還對各種設備的正常運轉產生影響。
為此,樊賀斌帶領同事們完成了一整套氣體流量調節裝置、航天服溫控調節裝置。為了方便航天員進行操作,項目組經過艱苦攻關,設置了自動電控和手動觸屏輸入兩種模式,同時,還設置了微風、大風、強風等5個擋,航天員可以根據個人習慣以及環境變化,選擇操作模式和適合的風速。
民以食為天,航天員也不例外。為了讓航天員獲得更好的營養,航天科工四院還為“神舟九號”特制了一座太空迷你廚房。這個廚房沒有鍋碗瓢盆,但在這里面,不僅能夠做米飯,還能夠烹制“魚香肉絲、宮爆雞丁、水煮魚片”等熱氣騰騰的美味菜肴。
守護最后一米
飛船返回途中,速度高達7.9千米/秒。盡管有降落傘,但飛船即將著陸時,還是面臨不小的挑戰。飛船能否實現“軟著陸”,關系著此次載人交會對接是否能夠畫上圓滿的句號。
為了守衛飛船著陸的這最后一米的安全,航天科工集團三院35所用了19年時間。19年時間,二室γ高度表組人員新老交替;19年時間,這支團隊逐步成長。
首任課題負責人張志譜為項目殫精竭慮,引發心梗住進了醫院;繼任課題負責人李祥林,面對任務緊壓力大的研制任務百折不撓;退休返聘的楊惠堂,年近七十還和年輕人一起為課題組奉獻打拼。
現在,這個課題的第一負責人,是一位年僅34歲的主任設計師。接過項目組大旗的王征,為了更全面了解技術,帶領隊伍翻閱了無數檔案資料、歷經了無數的試驗驗證。
γ高度表,因含放射源而讓不少人談“γ”色變。在外場試驗中,試驗隊員需使用僅一米左右的操作桿進行放射源操作。在嚴格執行安裝作業規程條件下,即便操作人員熟練操作,也要暴露在輻射環境中數十秒。但說起這令外人發怵的放射源時,試驗隊員卻淡然一笑,說:“把握好‘吃的劑量’吧!”。
19年的奮斗過程中,課題組不僅僅低頭“趕路”,更注重抬頭“看天”。高度表組提出了“創建學習型團隊”的目標,以學用結合、邊學邊用為指導思想,通過專業論壇、專家講座、專題研討等方式,走出了一條變“少數學”為“全員學”、變“泛泛學”為“重點學”、變“枯燥學”為“生動學”的學習體系,促進了隊伍的整體提升。
神舟九號騰空時,他們仍在默默耕耘;當所有人都在為實現載人交會對接而歡呼鼓舞的時候,他們依然在埋頭攻關。6月29日9時50分,當神九返回距離地面10公里時,主傘張開,距離地面9米,γ高度表開始加電工作時,他們一致抬起了頭;當返回艙距離地面約1米高時,γ高度表給出點火指令,火箭發動機點火產生反推力,飛船成功實現軟著陸,航天員安全出艙時,他們才露出了會心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