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不能淡化。只有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才能掌握全局、發展全局
在“國退民進”和“國進民退”的爭論中,有的同志擺出一副不偏不倚, 誰都正確, 沒有是非對錯的和事老姿態,宣傳一種“淡化所有制”理論。他們說什么應該“消除所有制鴻溝”,“摘掉企業所有制標簽”, “突破姓國姓民桎牿”; 提出“作為執政的黨和政府,追求的絕不是誰進或誰退,而是鼓勱所有企業公平競爭,都做強做大”;號召大家“超越爭論,公平競爭” 。這種論調看上去不偏不依、公正平允,誰都不得罪,卻把發展壯大國有經濟與鼓勵、支持和引導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對立起來, 把 一些不同層次的重大理論問題和根本問題絞合在一起, 制造了理論上的是非混淆和改革發展實踐上的混亂。矛頭直指公有制為主體,反對進一步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對此,我們不能漠然視之。
“社會主義”四個字不能丟
我們觀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看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結合在一起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我們搞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這四個字不能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濟的根本區別在于所有制基礎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公有制為主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以私有制為基礎。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礎。不建立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 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就不能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不能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生產關系基礎和物質技術基礎,也不能建立、鞏固和發展黨的執政基礎, 更不能鞏固和發展人民政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不建立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基礎和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也不可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保證整個社會經濟的社會主義方向,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和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保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是不是會影響市場公平平等競爭呢?不,恰恰相反,它反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平平等競爭的客觀要求,并為市場經濟公平平等競爭提供最重要的前提條件和保證。應該看到,公平平等競爭不僅僅是市場交換的要求,它首先是生產關系和生產過程的要求。人們在占有生產資料上平等,才能有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平等,從而有分配上和交換上的平等。在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下,人們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共同勞動,按勞分配,產品在市場上等價交換,交換自己的勞動成果,實際上是交換自己的勞動。這里雖然存在因勞動能力不同和家庭贍養人口不同而造成的實際收入的差別,但就等量勞動取得等量報酬來說,這是一種真正的平等。只有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始終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才能實現這種平等。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一種真正公平平等競爭,即勞動水平、勞動貢獻和勞動成果的公平平等競爭。誰勞動能力高、貢獻大,能生產創造更多更優更有價值的產品,誰就取得更多報酬。對企業來說也是這樣。在這里衡量公平平等的唯一標準是勞動、勞動能力及其投入產出比。所以,它能促進人們遵重勞動,提高勞動技能,盡力為社會做貢獻。這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表現。這種勞動水平、勞動貢獻和勞動成果的公平平等競爭在社會占主體,表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在整個社會占主體,商品交換在公平平等競爭中才能占主體,從而為實現整個市場的公平平等競爭提供生產關系、交換關系、交換規則、信譽和交換條件的基本保證。
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作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前提,也為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提供保證。沒有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沒有國有經濟的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是發展不起來的,也不可能形成市場上的公平平等競爭。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鼓勵支持,不能動搖。它能夠促進生產力發展,但必須看到它又具有剝削的一面。它的生產關系決定了在表面的公平平等競爭后面存在著實際的不公平不平等,即生產資料占有的不平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分配上的不公平不平等。這是收入差距擴大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回避的。
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不能“淡化”
“淡化所有制”,“消除所有制鴻溝”,“摘掉企業所有制標簽”,看起來很好聽,但它要淡化、消除、摘掉的是什么呢?它所要淡化、消除、摘掉的是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實際上是要取消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這無異于取消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實行私有化。讓非公有制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所謂市場上的公平平等競爭,也就變成私有制之間的競爭,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將不再具有主體地位,勞動者也不可能成為社會和企業的主人,而將越來越多的成為私有者肆意剝削的對象;兩極分化將進一步加劇,資本主義的一切弊端將在我國顯現。 那還有社會主義制度可言,社會主義人與人的關系可言嗎?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社會主義國有制在我國發展,表明主要生產資料被剝削者占有、與勞動者分離的狀態已經結束,勞動者成為生產資料的共同主人、社會和國家的主人。國有經濟的生產資料為全國人民共同所有,代表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國有企業的性質和職能決定了,它存在和發展的目的和根本任務是為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服務,企業生產經營必須把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企業利益必須服從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公有制為主體的性質,決定我國社會人們之間占主體地位關系的性質。這既是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標志,也是社會主義事業繁榮發展的主要源泉,對推動我國生產力進步和社會全面健康發展具有根本性和長遠意義。我們說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制度發揮出了無可比擬的巨大優越性。如果不發展壯大國有企業,鞏固加強社會主義制度的生產關系基礎,就談不到進一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談不到發展中國。
國有經濟是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的根本保證。只有建立強大的國有經濟,發展強大的支柱行業和國防工業,才能有國家的經濟安全和政治安全。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是我們在今后長時期發展中必須注意的問題。敵對勢力亡我之心不死,我們必須保持高度驚惕。經濟安全也不可缺少國有企業。2008年以來西方發生金融危機,蔓延世界,影響我國,我國之所以能夠從容應對,將影響降到最低程度,就是由于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居主體地位,有強大的國有經濟作支撐,迅速決斷,采取重大措施,擴大投資,擴大內需。我國金融體系比較健全,具有宏觀調控能力。當西方各大銀行一個又一個破產崩潰,被弄得手忙腳亂的時候,我國四大國有銀行巍然不動,能拿出巨額資金,支持擴大投資,應對抵御風險。我國財政收入不斷增加,與這些年來國有經濟利潤上升、上繳財政大幅度增長有直接關系。只有鞏固發展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才能掌握全局、發展全局。否則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小平同志的囑托不能忘
國有經濟是社會主義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的強大源泉。社會經濟基礎與社會精神文明是聯系在一起的。英國前首相薩切爾夫人說:“ 中國能出口電視機, 卻不能出口電視劇。”她的眼界太狹窄了。她根本不了解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中國有多么深厚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更不懂得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中國會產生發展怎樣的超過腐朽資本文化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社會主義現代化大生產,產生大公無私、分工合作、高度組織紀律性,以及共產主義理想情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以公有制為主體,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占主體,社會主義上層建筑和精神文明就能占主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必然高度發展。不然,資產階級腐朽觀念和各種腐敗落后行為必定蔓延增長,而又會影響經濟基礎及社會風氣,對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全面健康發展起破壞作用。這絕不是小事,不可絲毫輕視。蘇聯東歐劇變是從上層建筑開始的。先造輿論,詆毀共產黨,詆毀公有制,詆毀社會主義制度,把人心搞亂,黨心搞亂,社會搞亂,從瓦解共產黨和公有制著手,就把一個建立了幾十年取得巨大成就的社會主義制度推翻了。
改革開放初期,有人散布“淡化所有制”論,說什么“公有私有無所謂,產值上去第一位”。結果,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一些地區大量出售國有企業,好的賣,不好的賣,許多是白送,造成國有資產大量流失。有的提出,” 不求所有,只求所在”。這是“淡化所有制”論的另一種說法。由于這種思想作祟,一些地區不惜一切代價引進,好的引,差的引,污染嚴重和重復建設項目也引,結果帶來嚴重污染和重復建設,環境污染多年得不到有效治理。鄧小平同志發覺這個問題后,尖銳地指出:“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我國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在改革開放日益深化的今天,有人重新搬出“淡化所有制”論,要把我國改革開放引向何方,必須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