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牛根生時代的“民牛”,到中糧控股時的“國牛”,蒙牛現在又引入Arla Foods成為有洋血統的“國牛”,這一系列資本運作,能否幫助蒙牛完成品牌重塑的過程?
近一段時間,蒙牛這兩個字一直是網絡上的熱點。以至于短短一個月時間,蒙牛百度指數最高暴漲439%。
據不完全統計,近期涉及到蒙牛的事件包括牛尿門、保質期霉變、特侖蘇OMP致癌、網絡名人王小山聲討蒙牛、昆明響應抵制蒙牛倡議以及實習女生揭露內蒙冰激淋代工廠衛生等等。歷經多次質量安全事件的蒙牛,在公眾心中形象已大打折扣。就在蒙牛的品牌形象亟待重塑的關鍵時刻,歐洲最大的乳業巨頭Arla Foods(愛氏晨曦)以22億港元獲得蒙牛約5.9%股權,成為繼中糧之后的第二大戰略股東。這一消息,被外界視為中國乳業的一劑強心針。
中糧集團煞費苦心找來歐洲“馴牛師”,能幫助蒙牛完成品牌重塑的過程嗎?
近十年來,中國的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令消費者越來越失去信心和耐心。100多年前,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說:“今日的中國,在很多方面落后于世人,唯獨飲食在世界上獨領風騷。”孫先生沒想到的是,如今的中國用了30年的高速發展,走過了發達國家食品工業的百年歷程。在這一快速發展中的失衡及盲目求利當中的失律,導致道德、法規、技術管理三個層面俱有缺失,成為中國食品工業在高速成長當中致命的短板。其中中國的乳制品業,更是首當其沖。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引發了國人對牛奶的信任危機。然而,幾年過去了,中國奶制品企業遭如此沉重的打擊之后,并沒有痛定思痛,包括伊利、光明、蒙牛在內的乳制品不斷曝出質量安全問題,“國產奶”幾乎全線淪陷。越來越多的中國父母對國產奶粉說“不”,這直接導致了洋奶粉內地售價全球最貴。由具有國企背景的中糧集團接管后的蒙牛,不僅未能獨善其身,卻時常曝出在采購、質檢、母子公司管理等諸多方面的內控重大缺陷。以“全產業鏈”概念聞名的中糧集團,設計出的一系列重塑品牌的策略和措施,并沒能在蒙牛身上得到充分實現,各種問題仍然時有發生。
面對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和人們對于“入口安全”的強烈需求,“追溯體系建設”成為中國食品安全的最熱門話題。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至今,乳品行業已有34%的不合格企業被淘汰出局。行業競爭的重點從終端市場的價格大戰,轉向產業鏈前端的基地建設及過程控制。
蒙牛新任管理者孫伊萍表示,蒙牛現存的致命問題是質量問題,需要建立一線質量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未來蒙牛需要把質量管理體系追溯到前端,特別是奶源管理上,建立從端到端的管理體系。她表示,目前蒙牛內部已形成一個很強的共識,絕對不會追求沒有質量的增長。
食品安全是一個全球性難題,在歐美發達國家,食品安全事故也時常發生,但這些國家基本上已經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從田頭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統。去年的克隆牛風波,就顯示了英國食品標準署對食品的強大追溯能力。去年有媒體披露,一些英國農場主飼養了克隆牛及其后代,并將其牛奶和牛肉制品拿到市場上銷售。食品標準署很快查明報道中的牛是一頭從美國進口的克隆牛的后代,并據此確認了其后代8頭牛所在的農場,以及是否有相關奶制品或肉制品進入市場。由于精準的追溯,英國人原本的擔憂與疑心迅速逐漸消散,并未引起風波。
相反,國內食品行業沒有一整套體系建設,導致食品安全無保障。據統計,全國登記在冊的食品生產企業約有50萬家,其中80%是企業員工少于10人的小作坊。另外,200萬農民幾乎沒有留下任何記錄就將食品直接投放到市場。這也是為什么當初追蹤有毒牛奶來源如此之難的原因所在。而出了問題找不到源頭,往往導致“一條臭魚腥了一鍋湯”。
丹麥的牛奶和奶制品素以品質優良著稱。而這一美譽的獲得,是和其在乳業生產和加工各個環節均實行嚴格的質量標準制度分不開的。愛氏晨曦的副總裁Lillie Li Valeur表示:“奶源是生產優質牛奶的關鍵點,我們有近150年的經驗。我們建立了一個叫做Arlagarden的 Arla家園質量管理體系,不僅包含牛奶質量的管理,還包括動物福利、對環境保護、動物飼養等。 Arla會將這套系統全面教給蒙牛,使蒙牛原奶得到保障。我們認為蒙牛有了這個經驗將會非常強大,將為中國消費者制造出非常高質量的牛奶產品。希望通過我們的合作,把中國乳業帶到國際標準。”外資方表示,愛氏晨曦將參與蒙牛的實際運營,指導蒙牛來一場從奶源管理到產品控制的大變革。顯然,這有助改善蒙牛管理及產品品質。
但與外資合作,是一柄雙刃劍:對方出資太多掌握控股權,國內品牌很有可能喪失主體性地位;對方出資太低,如此次愛氏晨曦與蒙牛的聯姻,僅持有6%的股權,“人家憑什么把核心技術告訴你?”因此,這次合作成效尚待考驗。
國外的奶粉企業很多都是從制藥行業轉來,他們在產品質量控制上有一整套體系,研發力量相對強大。但是,文化差異會導致洋理念遇到水土不服。中國地大人多,管理相對更具難度。一些國際知名企業,在國外市場沒有任何質量和服務方面的問題,但到了中國市場,卻常常會遭遇質量門、安全門。比如知名品牌雀巢進入中國后,碘超標、雙氧水等事件層出不窮。曾經因被高盛等國際資本大鱷相中而紅極一時的雙匯集團也爆出瘦肉精丑聞,讓風光多年的雙匯集團頃刻間淹沒在了一片討伐聲中。可見,中國乳企對外資入股不宜期望太高。
在三聚氰胺事件發生了四年之后,乳制品行業正在迎來復興,企業的擴張將可能導致管理水平再度迎來挑戰。而奶源的建設是目前中國整體行業都面臨的挑戰和壓力。練好內功四個字才是真經。只有從奶源建設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才能夠在終端市場上和外資品牌一決勝負。
與蒙牛冰淇淋風波伴隨的是,蒙牛總裁孫伊萍宣布在今年底將全部取消小奶站供奶。未來公司會加大對牧場建設的投入,特別是自建牧場。這顯然是正確的一招。
安全食品不是檢測出來的,是企業生產出來的。如果蒙牛能在引進外資后將先進的乳制品質量管控技術吸收進來,就能大大提升蒙牛的品牌形象。同時,在練好內功的過程中,蒙牛應當對其產業鏈上下游的供應商、經銷商進行刮骨療醫式的梳理,以市場化的手段實施苛刻的篩查、淘汰和凈化,踏踏實實把該負的責任負起來,該抓的安全抓起來,這樣才有可能成為中國乳制品行業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