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部提出的延遲退休計劃,并不能解決養老體系改革最關鍵的問題
6月初,一則“延遲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的新聞引發了公眾的質疑。在激烈的民意呼聲中,6月19日,人保部負責人表示,退休年齡不會立刻調整,但延遲退休是大勢所趨。
實行彈性延遲退休政策,從理論上說有其合理性和現實需要,然而這一尚未出臺的養老新政遭遇如此多的反對聲音,值得深思。一個重要原因是,公眾對養老金賬本的基本信息缺乏了解,在操作上更有很多不公平之處。具體來說,人們對現行養老金制度的擔憂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知情權、公平性與養老金替代率。
首先說說知情權。有網友曾在網站上留言:“老百姓繳納社?;驹?0年以上,平均繳納的數額遠大于領到的數額,這些錢拿去投資的分紅給誰了?存款的利息拿去做什么了?”
這位網友的擔憂,體現了目前有關養老政策信息渠道的不公開透明。我國的養老金制度正處在改革之中,出現變化在所難免??墒?,不管政策如何調整,都應當滿足民眾的知情權。但是,養老金“空賬”究竟有多少,官方一直回避。在很多具體的問題上,比如每個人養老金賬戶上究竟有多少錢?退休能領多少退休金?延遲退休多干幾年能多領多少錢等等,都是一筆糊涂賬。在公眾對養老金問題缺乏基本了解的情況下,以一系列暗箱操作強行推行養老新政,很難獲得民意的支持。
其次,養老金是社會對勞動者的“反哺”,首要規則是公平公正。但事實并非如此。不同人的養老政策存在很大的差異,尤以“社保雙軌制”為甚。“社保雙軌制”指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未納入社保體系,不用個人交錢,由財政統一支付退休金;企業職工則實行由企業和本人繳納的“繳費型”統籌制度,并且兩類人員領取到的養老金數額也有很大差距。比如,同是處級干部,在公務員系統退休可拿六七千元,在企業只能拿到兩三千元,難怪企業職工感慨道:“本是同根生,貢獻也相同,待遇差幾倍,何以論公平?!?/p>
顯然,比起“延遲退休”來,取消“社保雙軌制”更應當是一種必然趨勢。而即便實現了“彈性退休”,真正被延遲的可能只是弱勢群體,其他群體則會以彈性退休為擋箭牌,繼續為某些特權階層提供固化其利益的便利條件。
第三,我國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繳費居全球之首,但養老金“空賬”規模龐大,收益率差,養老金替代率(退休時的養老金占退休前工資收入的比例)低。目前養老金個人賬戶的“空賬”運行,說白了就是年輕一代交錢給老年一代用,但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喪失,交錢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領錢的老年人越來越多。按目前我國的人均壽命72歲計算,若65歲退休,只能享受7年的退休金。這樣一來,月收入4000元左右的普通職工,其繳納社保費用和領取養老金的差額為30多萬——繳費率偏高,養老替代率又低,無疑影響了企業和職工的參保積極性。
因此,延遲退休對解決養老金的支付壓力有一定效果,卻不能解決養老體系改革最關鍵的問題:養老體系必須朝公平統一、合理、全覆蓋的方向改革。而推進社會保障的公平、均等和普惠,理應是理性政府的必然追求,也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客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