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春天的一個午后,北京黑橋藝術區的一間工作室里,33歲的青年雕塑家黃彥開始了他的創作。以往他喜歡那些神秘而富于想象力,造型奇特的傳統中國題材,而這一次,黃彥將完成一件寫實風格的人像作品——蔡倫。
一
蔡倫的時代已過去近兩千年,他的形象無人知曉,唯一能確認的是蔡倫沒有胡子,因為他是個宦官,但黃彥要塑造的是他想象中的蔡倫。(圖1)
東漢時代的蔡倫來到一位當代藝術家的頭腦中,起因十分偶然。
雕塑家黃彥說,因為要參加一個展覽,我設計了幾個方案,其中一個方案就是對世界進程影響比較大的人,我想查一下這些人的資料,網頁直接跳出“影響世界的前一百人”,我一看,蔡倫怎么排得這么靠前呢?
人類文明若按文字出現算起,已有五千年的歲月。50多個世紀,不知有多少顯赫人物湮沒在漫漫的時間長河中。
30多年前,美國學者哈特列出了影響人類歷史的100個人物,并把他們按照影響范圍、大小和時間長短進行了排序。排在前6位的依次為穆罕默德、牛頓、耶穌、釋迦牟尼、孔子、圣保羅,他們是人類思想、科學、宗教體系的創始人,而中國造紙術發明者蔡倫排在第7位。
為什么紙的發明對文明如此重要?或許回到蔡倫之前的時代才能找到答案。
在紙發明之前,人類使用著各種各樣的書寫材料,在中國,使用最普遍的是簡牘。
制作竹簡,要刮去青色竹皮,放在火上烘烤,以防止腐壞。字跡通常寫在竹皮的一面。竹簡長短不一,短的20厘米左右,長的則有半米。單根的叫簡,用麻繩編連起來稱為冊。
漢代,文人官吏都有一把書刀,書刀,春秋時稱“削”,是文人官吏用來修整簡牘,刪除字句用的,刀筆并用,以至后人將文職官員稱作刀筆吏。
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墓葬群,當考古人員打開一個簡陋寒酸的墓棺時,發現兩片木牘上竟然寫著兩封來自戰場的家書。這是中國已知最早的家信。寫信的是墓主人的弟弟驚和黑夫。他們正在攻打楚國的秦軍部隊中服役。
“母親身體是否安好?黑夫、驚都平安無恙。前天我們剛剛分別,今天又相會了。”
“借垣柏的錢已經用盡,假若再不寄錢過來,恐怕就要餓死了,急。急。急。”
在沒有紙張的年代,信件通常寫在木牘上。木牘上還需要捆上木板,寫上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并且敷上封泥、加蓋封印,相當于現在的信封。
小小的木片所能書寫的內容顯然有限,封裝和傳遞也不夠方便。但相比學者的著書立說,這算不上什么麻煩。
司馬遷寫《史記》時曾游歷名山大川,遍訪勝跡采集史料。如果司馬遷將所有這些記在腦子里,回家后再寫到簡牘上,他需要計算機一樣準確、過目不忘的大腦。如果不是這樣,當他千里迢迢返回長安時,恐怕需要用牛車來運載他的筆記。
《史記》洋洋灑灑52萬字。如果把這些內容全部寫在簡牘上,至少有1噸多重。
中國人使用簡牘的時代在將近兩千年前就逐漸結束了。很難想象,如果那個時代延續至今,文明史還能否是今天的樣子。
2008年,中國國家圖書館新館落成,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國家圖書館收藏書籍自2005年起已超過2500萬冊,是世界第三大圖書館。假如館藏書籍全部寫在竹簡上放入新館中,需要將這棟龐大建筑蓋到630公里高才能把所有竹簡放進去(圖2)
貴州梵凈山腳下的印江合水鎮,如今仍保留著古老的造紙工藝。當地人認為他們沿襲了蔡倫的造紙方法,一些蔡姓村民甚至認為自己就是蔡倫的后裔。(圖3)
在合水鎮,隨處可見廢棄的石槽,這是當年用于抄紙的工具。早年間,這里造紙作坊鱗次櫛比,造紙業興旺發達。當地人說,合水鎮從元末明初已開始造紙。鼎盛時期曾有幾百戶人家以此為生,所造紙張行銷四川、湖南、廣東,甚至東南亞各地。
清代以來,這里一直保持著一個傳統,造紙的人家,通常都要加入一個行會組織——蔡倫古法造紙協會,當地人稱之為蔡倫會。
蔡文舉是合水鎮蔡倫會會長。16歲跟隨父親學習造紙,從此以造紙謀生。他從父輩那里得知,是他們的先人將蔡倫的造紙術帶到合水鎮,而且,先人與造紙的祖師爺蔡倫之間可能存在著某種聯系。在他們的香火上,都有蔡倫先師之位。
與普通人不同的是,合水鎮的蔡姓人家會在“蔡倫先師之位”前加上“先祖”兩字。
在中國的四大發明中,造紙術被認為是典型的技術發明,中外學者極為推崇。而蔡倫因為什么發明了紙?他的思路又是從何而來?
經過反復構思,黃彥想塑造蔡倫的晚年形象,為此他查閱了有關蔡倫的各種文獻,發現這位造紙業的鼻祖,在正史中的記載還不夠寫滿一張紙。《后漢書》僅用281個字描述蔡倫,說他在東漢皇宮任宦官,最后升到龍亭侯的高位,他“有才學,做事認真“,為了陳述得失的道理,多次觸犯皇帝。
黃彥是湖南永州人,他的出生地距所傳蔡倫的故鄉湖南桂陽,今天的耒陽只有120多公里,天然的親近讓他更容易借助地域的因素揣摩蔡倫的長相氣質。
漢朝,在秦以后第一個走過完整生命周期的大帝國。紙在這時出現似乎并非偶然。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漢高祖劉邦的著名詩句。但高祖的繼任者發現,他們需要的不僅是守衛四方的猛士,更需要支撐起國家日常運作和管理的官僚集團。漢初實行“與民休息”政策后,帝國人口空前膨脹,徭役賦稅與戶籍的記錄和管理工作越來越繁重龐雜,對書寫材料的需求陡然增加。
西漢在京師長安設最高學府太學,以五經博士為教官向學生講授儒家經典,考試及格者授官。到東漢時期,首都洛陽的太學生數目最多時達三萬余人,是當時世界最大的高等學府。而大量抄寫教材的需求呼喚書寫材料的革命。
在人類早期發明史上,眾多偉大的發明都受到更早,更成熟技術的啟發。
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保存著幾臺古老的絲織機。中國的絲綢織造技術遠遠早于紙的發明,學者們推測,紡織技術很可能是蔡倫靈感的來源。(圖4)
中國人用絹帛書寫歷史悠久。蔡倫心目中的紙應該像它一樣,但紡織耗工耗時,工時原料加在一起異常昂貴。因此,蔡倫要找到極為廉價的原料,做成一種無需紡織的織物。
我們把一種仿古麻紙放大數倍時,可以清晰地看到無數切短的纖維無規律地交織在一起,而不是像紡織品那樣經緯縱橫。這就是造紙發明最富于創意的地方。對于兩千年前的蔡倫來說,最大的難題在于,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
合水鎮的工匠們認為,造紙術最難學的是抄紙。抄紙時將紙簾放入紙漿中,當紙簾上漂浮了一層薄薄的紙漿后,便小心翼翼地端起來,這時,紙漿短小的纖維自然糾結在一起,就像不經過紡織而做成的織物,這就是紙。(圖5)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于“紙”這個字的解釋是一簾子絮狀物,而對另一個與“紙”近似的字則解釋為絲的渣滓。
絲綢由蠶絲織成,蠶繭在鍋中蒸煮后,將蠶絲從蠶繭中抽離出來。一些斷掉的和短的蠶絲會落到鍋底,而蠶繭中的絲膠在蒸煮后也溶在水中。絲本身不會粘結,但有絲膠時,就會互相粘在一起。水干后,沉淀的蠶絲在鍋底結成一片,這或許就是蔡倫心目中的紙。他的問題是需要找到一種遠比蠶絲廉價的造紙原料。
漢代,中國人還沒有種棉花,富人穿絲綢,而大多數人穿麻織的布。蔡倫選中的原料正是人們廢棄的麻布頭和漁網。然而蔡倫并不滿足,他又找到了資源量更大的天然造紙材料:樹皮。
《大漢輿服志》中記載:“東京(洛陽)有‘蔡侯紙’。用故麻名麻紙,木皮名轂……”轂,就是楮樹。
發現樹皮可以做原料是蔡倫的又一大貢獻,這為后世工匠們開發更廣闊的原料來源、改進紙的質量打開了靈感的大門。
今天合水鎮完整的造紙流程共72道工序。合水鎮一些人家的造紙工藝在某種程度上或許真的比較古老,與專家們研究復原的漢代造紙工藝一一對應,確有形影相隨,息息相關之處,但在抄紙的技術上,兩者卻表現出了較大不同。
合水鎮工匠們抄紙,使用的是可以折疊的抄紙簾,可以輕易地讓半濕的紙脫離紙簾。而漢代用的抄紙器無法卷曲,只得將紙留在紙簾上在太陽下曬干。
上世紀初,美國造紙史專家亨特來到中國,在廣東佛山拍攝到了這種古老的抄紙簾,收錄在他的著作《造紙術——它的歷史和遠古的技能》中。亨特推測,這可能是抄紙器最早的樣子。
年復一年,造紙術在一代代工匠的手中成熟起來。最終解決濕紙粘連難題的,是后代工匠們發現的用野獼猴桃藤、沙松樹根等植物根莖制作出來的液體:“紙藥”。
其實在蔡倫發明紙之前就有一些古老的文明在享用著輕便的書寫材料。
古埃及人一直在莎草片上書寫,埃及尼羅河畔長著成片的莎草。將莎草莖剖開壓扁,互相交錯捶實,莎草莖就粘合成一片。在上面可以書寫和繪畫,后來歐洲人和阿拉伯人也都用它作為書寫材料。歐洲人的“紙”字就來自于古希臘人對埃及莎草片的稱呼。
現在西雙版納的佛寺里,僧人們還在使用一種樹葉制成的經書——貝葉經。這種書寫材料來自古印度。據考證,玄奘赴印度取回的經文,其中一些就是寫在貝葉上。(圖6)
西雙版納傣族村寨幾乎都有佛寺,佛寺周圍常能見到叫貝葉棕的高大喬木,它原產于印度,后來隨佛教移植中國。
貝葉棕的樹葉寬大而柔韌,至少在2500年前就被用來制作經書。在云南傣族聚居地區,這門古老的技藝流傳至今。
僧人們將貝葉放入燒熱的淘米水,酸角果實連同枝條也放到鍋中,利用酸性物質使貝葉易腐爛的表層脫落。經過24小時蒸煮,貝葉變成淡淡的青白色,晾干壓平后就可以用來書寫。
僧人用特制的鐵筆,將傣文的佛經逐字刻寫上去。
刻好的貝葉再經過幾道工序處理,可以保存數百年而不壞。在紙的文明到來之前,這些貝葉文獻,不僅記載了佛教經典,更成為傣族歷史文化的重要傳承工具。
但無論是貝葉還是莎草片,都不能算是紙。紙和它們最根本的區別,紙不是原生態植物,而是一種人造材料。
農歷3月17日,是蔡倫的誕辰日。合水鎮蔡倫會每年這一天都要祭祀先師。蔡倫的牌位沒有用木牌,而是專門選用當地生產的白皮紙制作。世代造紙謀生的人家,一齊跪拜叩首,感謝蔡倫發明和傳授手藝的恩德,祈求一年生意興隆。
黃彥創作的蔡倫雕塑已進入尾聲,黃彥強調,他不可能還原歷史,他的作品是精神上的蔡倫,帶有強烈的主觀想象色彩,是蔡倫個性和生命歷程的寫照。(圖7)
《后漢書》記載:蔡倫一生在內廷為宦官,先后侍奉過4個皇帝,投靠過兩個皇后,過人的謹慎,使他在殘酷的皇室內部傾軋中得以周旋。
就在蔡倫的權位處于頂峰之際,漢安帝親政,蔡倫因早前參與迫害漢安帝祖母的案件,皇帝勒令他親自到司法機關認罪。蔡倫不肯接受這樣的羞辱,他沐浴身體,整理好衣冠,飲毒藥而死。
二
時光荏苒,在蔡倫發明造紙術200年后,西晉元康6年,也就是公元296年,出現了一部手抄本《諸佛要集經》,西晉還留給后人一部《平復帖》,它們的共同之處,在于都是已知最早的寫在紙上的手抄本和書法真跡,在200年里,紙這種最終將改變世界的新型書寫材料,卻還沒有替代古老的竹簡、木牘和絹帛,難道那時的人們如此地保守,以至于寧愿死抱住沉重的簡牘和昂貴的絹帛,而無視紙的優越嗎?
中國西南的麗江,積淀著許多古老的事物,在新東巴傳習學校里,學生們使用著東巴紙做成的課本,課本上寫的東巴文是世上罕見的至今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東巴紙來自86歲高齡的閔尚群老人的造紙作坊,他的某些技藝似乎可以追溯到說不清的遙遠年代。
老人的抄紙方法非常獨特,他把紙漿倒在紙簾上,然后用手指把紙漿弄平。貴州合水鎮的抄紙工匠,是在盛紙漿的水槽里輕輕晃動紙簾,讓水將紙漿自然均勻地散布在紙簾上,抄出的紙平展光滑。閔尚群老人將水拎干,便揭下紙晾曬,雖然用鵝卵石做過磨平處理,但成品仍比較粗糙、厚硬,很難斷定在造紙術發明之初,造紙師傅們都這樣抄紙,可以推斷,那時的紙似乎還沒有完美到讓人們趨之若鶩,在造紙術出現200年后的晉代,紙突然開始全面代替簡牘。
1700年后,在北京科技大學的一間實驗室里,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的研究員,80歲的王菊華和專家們要對晉代的古紙做顯微鏡鑒定,他們想弄明白,這些古紙是用什么原料制造的,晉代的紙到底出現了什么變化,讓那時的人最終扔掉了使用近千年的古老簡牘。(圖8)
他們將碘氯化鋅染色劑混合到紙樣碎片中,顯微鏡下不同種類的纖維在碘氯化鋅的作用下,會呈現不同顏色,在這片晉代古紙上,王菊華看到了酒紅色的纖維,說明是用了最古老的造紙原料麻,她還發現了一些顆粒狀物質。王菊華說,從紙面觀察,它是涂布加工的,涂料里有膠料,也有一些礦物顏料。
在電子顯微鏡下,可以看到紙的纖維之間有縫隙。當墨點上以后,墨汁就鉆到縫隙里邊去,結果寫字就洇。王菊華提到的涂布技術,是將礦物粉末與膠料混合,均勻地涂刷在紙面上,這樣的紙結實、平滑,適于書寫。使膠以后,縫隙被填住了,寫字就不會出現洇的現象。專家們推斷,涂布技術的發明應用,抄紙方法的改進,使得紙張表面平滑、緊薄而均勻,終為人們接受。晉代之后的南北朝,是紙第一次大普及的時代。造紙術的傳播,很可能取決于工匠們能否在當地找到可以用來造紙的原料,他們一定會將目光投向資源量最大最容易獲得的廉價植物。(圖9)
浙江溫州的澤雅,氣候濕潤,山上長滿大片竹林。最早對于造紙法碎細地敘述是明末宋應星于1637年所著的《天工開物》一書,書中《殺青》篇章便有工匠砍竹,為造紙備料的插圖,竹子與樹皮不同,它堅硬致密,很難將其中的纖維分離出來。
今天的澤雅人是用石灰來處理竹子的韌性,新鮮竹子被放在石灰水中浸泡3個月,將竹料漚軟漚透,經過石灰水長期漚泡,竹料中的木質素被去除。
2009年3月,在離澤雅不遠的浙江富陽,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面積達兩萬多平方米的宋代造紙遺址,在發掘出的抄紙槽舂搗用的石臼旁,專家們發現,這里制造的正是竹紙,于是在宋代造紙遺址、晚六七百年成書的《天工開物》和今天的澤雅之間,我們看到了一個代代相傳的技藝。
古人造紙原料不僅有竹子,還有桑樹皮、青檀樹皮、野生藤皮,甚至稻草也被用來造紙,憑借著這些重大的技術突破,造紙術得以在中華帝國覆蓋著茂密竹林的南方和西南方迅速傳播,因地制宜地滲透到每一個適宜造紙的地方。
西晉時期一位叫左思的文學家,歷經10年創造了一部《三都賦》,一時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人們競相傳抄,竟導致紙價上漲,這就是“洛陽紙貴”的出處。可見,在西晉用紙傳抄文章、書籍已相當普遍,紙張的普及使造紙成為一門賺錢的行業。后魏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的一段記述很像今天的電視節目《致富經》:褚樹的樹皮可以造紙,種植楮樹可以直接出售原料,也可以剝了及蒸煮后再賣,這樣能多掙錢,如果自己能造紙,就掙得更多。字里行間讓人看到,至少在1400多年前,就出現了一條從原料種植到造紙加工、銷售分工明確的產業鏈。蔡倫的造紙術不僅為人們提供了新型的書寫材料,也創造了一個新興產業。今天這里的人們,仍以傳統方法造紙。造紙季節,漫山遍野鋪滿金黃的紙張,當地人稱這里為紙山。
當地民眾家譜記載,宋末元初,福建北部地區的民眾,為避戰亂,遷徙到澤雅,澤雅地區山形陡峭平地稀少,靠種植糧食養活家人幾乎沒有可能,初來乍到的移民,將目光移到當地盛產的竹子上,于是他們重拾在福建老家時的造紙營生。得天獨厚的茂盛竹林,加上到處可見的溪水,使得澤雅很快成為一個造紙重鎮。鼎盛時期,澤雅造紙人家近十萬人,占當地人口的八成。
在紙張發明之前,中國人使用簡牘書寫的歷史久遠,為方便右手寫字,竹簡從右向左展開,順著豎放的簡書寫,這一習慣影響深遠,以至于紙張取代簡牘之后,人們仍沿襲上下豎行,從右向左的書寫傳統,竹簡上書寫的字體,產生于秦代和漢初,被稱為篆隸,篆隸風格古雅,卻略顯拘謹,遠沒有后來的行書、草書灑脫,也許是因為它們最初被限制在狹窄的竹片上。
今天的書法家早已不再為書寫空間狹小而苦惱,由紙張帶來的闊大篇幅,可以任他們盡意揮毫。紙張經過不斷改進,其受墨性遠遠超過竹木等材料,為書法家施展才華提供了更大的表現空間。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說,紙,特別是宣紙,跟竹簡和絹有很大不同,竹簡根本不會升華,墨只能表現出一種色彩,絹比竹簡進了一步,但是它仍不能表現出墨的各種變化,只有發明了宣紙以后,墨的濃淡干濕,才能在宣紙上真正表現出來。
張海的草隸書法作品,將漢隸與行草書等幾種書體相互結合,形成草隸書。千百年來書法家們就這樣在紙上展現個性,創造出與眾不同的字體和風格。
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家已開始青睞紙張,而紙張質量的不斷改善,也給了他們更多選擇。浙江蘭渚山下的蘭亭,因為王羲之的《蘭亭序》而被尊為書法圣地。王羲之偏愛用紙張創作書法,史記記載:“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紙似革而修也” 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用蠶繭紙書寫的324個字,成了后世不可逾越的高峰,被推為天下第一行書。可惜當今的人只能看到摹本,而無法欣賞真跡。癡好《蘭亭序》的唐太宗用最極端的方式處置了它:為自己殉葬。和《蘭亭序》一起埋入歷史的還有蠶繭紙的秘密。(圖10)
王菊華說,史書上有蠶繭紙的記載。蠶繭紙究竟用什么原料和工藝制造,成了許多人關心的問題。因為它代表了晉代書畫用紙的演變與進步。后人評價蘭亭序“遒媚勁健,絕代更無”,是否與蠶繭紙的特性也有一定關系?
1998年,王菊華有了揭開這個謎題的機會。浙江圖書館劉慎梅老先生珍藏有明朝的蠶繭紙,他邀請王菊華對此做紙樣鑒定。經鑒定蠶繭紙并不是蠶絲做的,是構皮紙。它有一層膠衣,成紙后,紙發亮,就像蠶繭一樣,是根據形態命名的紙的類型。王羲之生活的晉代,也存在大量構皮紙,構皮就是楮樹皮。王菊華由此推測,王羲之《蘭亭序》所用的蠶繭紙有可能就是構皮紙。較之普通的皮紙,蠶繭紙對打漿和抄紙環節要求更高。纖維像蠶絲那樣細,紙像蠶絲那樣白,在這種紙上畫畫、寫字流利自如,又有一定強度,當王羲之酒醉后揮毫書寫千古名篇《蘭亭序》時,蠶繭紙功不可沒。
而隨著技術改進,不同品種的紙張不斷被創造出來。潘吉星教授從事造紙史研究50多年,他珍藏著各個時代紙張樣本。其中一份經卷對于潘吉星老人,顯得尤其珍貴。20世紀六七十年代,剛剛從事造紙史研究的他,一直為無法獲得用于實驗的古紙樣本而苦惱,他便到各地文物商店搜尋,在北京琉璃廠的一個店里,他發現了來自敦煌藏經洞的寫經。購買回來的這份卷軸裝寫經,經鑒定是敦煌藏經洞藏品,年代大概公元7~8世紀,經過分析,紙張是桑皮紙。這件歷經1200多年歷史的寫經,如今墨跡仍舊清晰,紙張光亮如初。
在蔡倫發明紙以后,一代又一代的人為紙張質量的改進而努力,其中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防蛀。經過特殊加工的紙張,被稱為黃紙,出現于魏晉時期,染黃所用的染料是中草藥中常用的一種藥材黃糪,它還有著特殊的功用。黃糪含有一種生物堿,叫小檗堿,有消毒防蛀作用。經過處理的紙張,不僅能夠驅蟲防蛀,而且不刺眼,適宜長時間閱讀。染黃紙普遍用于政府文書和讀書人的著書立作,但使用最多的是用來抄寫佛經。兩晉南北朝時,由于統治者大力提倡,傳自印度的佛教思想在長江南北廣為流傳,寺廟里需要大量抄寫佛經。那時,紙本文獻的復制只能依靠手工抄寫,被稱為寫本時代,那個時代存在著一個以抄書為生的行業,古人稱傭書業,一些貧窮的讀書人受雇為政府、私人、書商、寺觀等抄書,這些抄書生普遍有文化而擅長書法,依靠這一技之長養家糊口。這些抄在紙上的抄本,也使得書籍從國家圖書館和少數學者的書齋里走向了更廣闊的民間,而這對文明的繁榮至關重要。但紙的黃金時代依舊沒有來臨。在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收藏著來自中國敦煌藏經洞的紙質文獻,其中尤其珍貴的是一部《金剛經》,其獨特之處在于它是印刷品,刻印于公元868年,刀法細膩、圖文精美,說明雕版印刷術在唐代已成熟。(圖11)
黃小建是杭州的雕版印刷專家,在他的手上這種古老的印刷術成為一門精湛技藝,他選了一塊質地堅實、紋理細膩的梨木整板,木板上粘貼了帶有字跡的薄紙,留下來反向的文字,這是一件細致入微的工作,稍有不慎就會刻壞,造成整塊雕版作廢。刻完一張整版,將油墨均勻地涂抹在雕刻面,把宣紙平整地鋪上,用軟刷在紙背反復刷,一張紙質的雕版印刷品就完成了。在古代的印書鋪,一個熟練工匠每天最多能刷到2000頁之多,印刷可以大批量復制,不知道比抄寫快多少倍,但是刻制雕版卻很費成本,印刷一本書往往需要幾百塊刻板,好幾年才能刻完,這種困境直到宋代有了活字印刷才得以解決。活字印刷多了排版的工序,溫州瑞安的幾位手藝人,掌握著傳統活字印刷的全套技藝。他們可以在密密匝匝的字框里,迅速找到想要的那一個。印刷術引發了復制技術的效率革命,宋代紙質書籍的數量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不到20年時間,僅大宋中央政府的出版物就增加了25倍。
今天的澤雅人依然在沿用古老的動力工具水碓,在傳統造紙中,水碓用來推動沉重的舂搗工具,砸碎原料纖維。世界上不同地方的造紙工具,不約而同地使用了它,卻很難說清是誰最早用它來造紙的。
沒有資料考證,澤雅人從何時開始使用水碓,在一座水碓作坊的墻壁上,保留著一塊清代石碑,碑文用澤雅方言記述了乾隆55年,村中7人合伙建造水碓的事情。水碓是大型的造紙工具,單人獨戶難以承建。解放初期統計,澤雅共有555座水碓,如此大規模地使用水碓映射出蔡倫留下的產業在離今天不遠的時代,還曾在中國大地上繁榮興旺。
今天,商店中各種現代雨傘琳瑯滿目,浙江余杭77歲的老人孫水根,仍在兢兢業業地用祖上傳下來的手藝制作油紙傘。用篾條做傘骨,用紙作傘面,在紙上刷上桐油,油紙傘這個紙的附帶發明,在上千年里,由中國傳遍了世界。
自紙被發明以來,人們發現紙的用途遠不止用來書寫繪畫。在包裝或糊窗戶方面,紙的需求量有可能接近書寫。紙在不同的人手里,不同的文明中發展出了千百種用途。由于使用年代久遠,生活中無處不在,倒讓人很難察覺到,它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然而歷史地看,我們的生活確實被紙改變了。
三
82歲的胡繼高先生是著名的文物保護專家,對挽救敦煌壁畫、馬王堆漢墓漆器和銀雀山漢墓竹簡做出過重要貢獻。他的另一個身份是畫家,著名國畫家李苦禪先生的弟子。跨界身份讓他比一般畫家更重視對繪畫材料的研究,他常常講到一個故事:古代皇宮要裱糊字畫,請來4個裱糊匠,朝廷用葫蘆來考驗4個人的技藝,命他們將紙裱糊在葫蘆的內壁上。4人中只有一人愿意試試。他將一些散碎瓷片放入葫蘆里,幾番搖晃,得以拋光葫蘆內壁。然后將棉紙搗成紙漿注入葫蘆內,輕輕搖勻,竟然把紙糊在了葫蘆里邊。這個故事出自清代雜史《京師偶記》。胡先生經常借用這個故事告訴他的學生,精通材料秉性對文物保護和繪畫至關重要。
胡先生是中國文物界最早培養的留學生,1956年他被選送到波蘭哥白尼大學攻讀文物保護專業。他在國內上過美專,在波蘭繼續學習素描、油畫、水彩畫和版畫。 6年后,他獲碩士學位回國,拜在國畫大師李苦禪先生門下學習中國水墨畫,從此與毛筆、宣紙相伴一生。
有時為創作工筆畫他也會選擇另一種材料絹。在中國歷史上,用紙作畫較晚,而絹畫卻源遠流長,從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到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宴圖》,再到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都是絹本。絹本是繪在絹、綾等絲織物上的書畫,繪在紙上的叫紙本。工筆畫是中國繪畫出現較早的形式,魏晉時期已經有很高的成就,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正是那個時代的作品。(圖12)
20世紀70年代,故宮博物院院委托造紙研究專家王菊華所在的研究所,對一幅唐代古畫進行科技分析,那幅名為《五牛圖》的唐代畫作是故宮博物院的重要藏畫,被列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它曾流失海外,1950年,周恩來指示文化部,用重金從香港購回,成為故宮的鎮庫之寶。《五牛圖》是唐代畫家韓滉的長卷作品,體現了畫家很高的造詣。更重要的是《五牛圖》是現存最早的紙質畫作,從某種意義說,它成了中國繪畫用紙歷史的開篇之作。《五牛圖》曾多處受損,于1977年接受修復。修復中掉落的毛屑雖細小卻可以揭開大畫家韓滉用紙的秘密。顯微鏡下,《五牛圖》畫心部分被鑒定為經過涂布處理的桑皮紙,桑皮紙主要原料是桑樹皮,它柔韌而易吸水,今天畫家很少用它來作畫,《五牛圖》很可能是一個里程碑,它標志著畫家們開始接受紙了。(圖13)
安徽涇縣是聞名遐邇的宣紙產地,生產宣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晚唐時期。已83歲的黃學高老人是宣紙廠的老檢紙師傅,檢紙是宣紙制造中的最后一道工序,黃學高對宣紙制造的各個環節了如指掌,一眼就能看出紙張的優劣、品性,甚至原料的構成。為驗證宣紙的好壞,黃師傅經常在宣紙上試墨。
當墨完成了在紙上的游走,一種濃淡相宜的藝術效果呈現出來,這就是國畫藝術中所講的暈染。一代代宣紙工匠們為滿足畫家的要求,不斷改進紙的特性,宣紙又反過來影響了中國繪畫獨特的風格、秉性。
國畫作品大都屬于潑墨寫意畫,今天的畫家都知道生宣紙最適合潑墨寫意畫。宋代以后隨著潑墨寫意畫的興起,紙本畫明顯增多,畫家對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繪畫史上紙的時代終于到來。
由于歷史的原因,宣紙也曾經歷了一段低迷,1981年,畫家李可染當選為中國畫研究院院長,他曾透露過對宣紙質量的無奈:為挑選一張上好的宣紙,有時要花上一兩個小時。
早年宣紙廠曾采用化學工藝造紙,李可染先后4次給涇縣宣紙廠廠長寫信,希望他們采用傳統古紙制作工藝為其制作1000張宣紙。李可染對宣紙的要求極為嚴格,他詳細羅列出對于宣紙制作的六點要求,放在第一位的是要求原料不用化學漂白。他希望造紙廠回到傳統的方式:日光漂白紙。原料處理極為關鍵,幾百年來,涇縣紙都是用青檀樹皮和稻草置于石頭、山坡上。任由日曬雨淋,直到樹皮和稻草自然去性變白色。用自然方法造出的紙紙質極佳且千年不變質。但這種方法需要耐性,原料晾曬必須一年以上。于是涇縣紙廠開始了傳統試制。經李可染一次次在紙上測試墨色的濃淡干濕,最后終于可以制專用紙了。根據李可染的要求宣紙廠又制作了帶“師牛堂”字樣的抄紙簾,師牛堂是李可染給自己畫室起的名字,當他收到宣紙廠送來的師牛堂紙張后,欣然提筆,贊揚紙張白細柔軟,著色后墨色鮮潤,干濕濃淡皆宜,平不皺縮,實為難得的佳紙。
紙在中國文化中扮演著很難說清卻極為重要的角色,紙在中國以外的文化中是否也扮演著同樣重要角色呢?
在日本山梨縣一個祠堂中,供奉著制紙三圣像。畫卷正中是“以漁網始作紙”的蔡倫,右側是當地的一位造紙能手,左邊是被奉為日本造紙祖師的一位僧人,名叫曇徵。
在中國兩漢時期,日本由許多部落小國割據,連年征戰。公元5世紀,大和國迅速興起,完成了統一列島的大業。社會的穩定帶來了文化的發展,來自中國和朝鮮半島的書籍、寫本第一次出現在這個島國。但是在當時的日本,還沒有人懂得造紙。
公元610年,僧人曇徵自高麗國渡海而來。相傳曇徵學識淵博,不但精通佛學,還善制紙墨。日本的攝政王圣德太子對造紙非常熱衷,下令派人跟隨曇徵廣種楮樹,學習造紙。但一些歷史學家認為,民間流傳的曇徵造紙事跡可疑。
90歲的久米康生是日本著名的紙史專家。在從事和紙研究的30多年中寫有專著40多部。久米先生提出,日本造紙應該開始于曇徵之前。
造紙術發明近800年之后,大約在中國的隋代傳到日本。當時他們仍沿襲著中國漢朝時候流傳下來的造紙方法。在后來的漫長歲月中,這個善于學習和融合外來文化的民族將會給造紙術帶來怎樣的變革呢?
琦玉縣位于日本關東平原中部,東京都之北。從一千多年前的平安時代就以出產 名為“細川紙”的手工紙聞名。在琦玉縣小川町一帶的山野中,生長著一種非常普通的落葉喬木,學名楮樹。
造紙術傳入日本后,工匠們很快發現楮樹是一種上好的造紙原料。造出的紙質地結實,有光澤。于是日本在全境推廣種植楮樹。小川町從那時開始了千年造紙的歷史。
有著1300多年造紙史的東秩父村,早在平安時期,這一帶就開始向朝廷進貢紙張。所產細川紙手感柔軟,但質地強韌。它獨特的制造技術被日本政府列入了“重要無形文化財產”加以保護。
在造紙術傳入日本一百多年后,被稱為“流漉法”的造紙技術被創造出來。它使用特別配制的紙藥和特殊的抄紙方法,奠定了日本“和紙”制造技術的基礎。
“流漉法”與傳自中國漢朝的“積濾”抄紙法有著根本的不同。它對抄紙工匠的技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紙張的質量全憑匠人對紙漿顏色和重量的感覺來調節,掌握這種感覺非常困難。
平安時期,造紙術已傳遍日本。對于推動文化的普及與交流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紙的大量生產使識字的人越來越多,有人利用漢字創造了日本的文字,從此這個國家開始以自己的文字記錄歷史。以“流漉法”為特征的日本紙完全成熟后,他們用自己民族的名字把它命名為“和紙”。
以楮皮制造的和紙厚實、堅韌,是用于門窗的上選。除此以外,和紙還在更多方面進入了日本人民的生活。從包裝、裝幀、折扇、雨傘,到服裝、家具,工藝品,無所不在。
公元二世紀,以蔡倫上奏漢庭用樹皮、破布和漁網造紙為標志,中國人開啟了一個書寫材料的新時代。此后,在800年左右的時間內,從毗鄰而居的越南、朝鮮和日本,遠到東南亞地區,都陸續掌握了造紙這門古老的手藝。然而,造紙術向西方的傳播卻遠遠沒有那么順利。在通往中亞、歐美各國遙遠的旅途中,造紙術的故事,還在繼續。
四
西方人到很晚一直認為,紙是由阿拉伯人和歐洲人發明的。雖然從中國元代開始,陸續有傳教士和探險家從遙遠的東方傳回信息,在他們撰寫的見聞中提到過中國的紙。但很多人認為,那也是從歐洲或阿拉伯地區傳到中國的。這樣的認識一直持續到19世紀中期。
1877年,歐洲考古學家對埃及法尤姆等地的一些古墓進行發掘,出土了一些阿拉伯文寫本。寫本的用紙出產于一個叫撒馬爾罕的地方。化驗結果表明,這批阿拉伯紙是用麻和桑樹皮制造的,年代是8~10世紀。這個發現第一次顛覆了西方學者對麻紙源流的認識。然而這只是個開始。
20世紀初,維也納大學植物學教授威斯納收到一些古代紙質文書。文書來自中國西北地區,由著名探險家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發現并帶回歐洲。由于不能夠確認這批文書的斷代和文字的內容,斯坦因把文書的部分樣品送到了威斯納教授的實驗室。
威斯納教授對這些文書進行了化驗。他驚訝地發現,這些中國紙與埃及法尤姆古墓出土的阿拉伯文寫本一樣,都是由麻和桑樹皮做成。制造于公元3~4世紀,早于阿拉伯文寫本600年以上。
于是,從歐洲到阿拉伯,再到中國。同樣的原料,年代卻越來越久遠,結論幾乎毋庸置疑,和歐洲學者們的常識相悖。聰明的史學家們沿著這條線索摸下去,終于找到了一個關鍵地方:怛羅斯河。
撒馬爾罕是烏茲別克語,意思是肥沃的土地。早在公元7世紀,善于經商的粟特人就已經把撒馬爾罕建成了一座都城。當年,這里是中國通向印度、阿拉伯和歐洲的必經之地,絲綢之路西線重鎮。這里四方商賈云集,不同文化互相交融。唐貞觀3年,西行的玄奘經過撒馬爾罕,曾在這里短暫停留,講經說法,傳播佛教。
從撒馬爾罕東行300多公里,進入哈薩克斯坦境內。在吉爾吉斯山脈和卡臘套山北坡,一條清涼的河水從山中流出。而說起它的名字,則會讓很多歷史學家為之一振。影響了東西方文明進程的怛羅斯河之戰就發生在這里。
公元7世紀,中東的阿拉伯人迅速崛起。原本只是幾個部落的阿拉伯人已擴張成一個橫跨歐亞非3大洲的空前帝國,向西占領了整個北非和西班牙,向東則把整個西亞和大半個中亞攬入囊中。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是繼續向東。
此時的唐王朝也正處于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為了保證邊境的安定,多次在西域用兵。伊吾、鄯善、高昌、焉耆等西域小國在幾十年中或被迫投降、或被武力滅國。唐王朝從此建立了以安西四鎮為核心的西域統治體系。當阿拉伯人占領撒馬爾罕繼續向東,兩大帝國在怛羅斯河相遇了。
公元751年7~8月間,唐軍主將高仙芝率3萬唐軍出安西都護府,長途奔襲700余里向阿拉伯帝國的軍隊發起進攻。起初,唐軍步兵精銳占盡上風,但后來,唐軍內部來自葛邏祿及拔汗那國的盟軍倒戈,導致唐軍大敗。高仙芝僅率數千人逃回。大約一萬多名唐軍成為戰俘。阿拉伯人將唐軍俘虜押往撒馬爾罕。
沒有人會想到,這場慘烈的戰爭,竟意外地加速了中國文明向外傳播。在怛羅斯河戰后不久,中亞的第一個造紙作坊在撒馬爾罕開工。
關于阿拉伯世界從什么時候開始使用紙,又是在什么時候學會了造紙,國際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論。大多數學者認為,中亞地區的造紙術源自中國唐朝。而也有一些學者提出早在公元5世紀,撒馬爾罕就已經造出了麻紙。太過久遠的時空阻隔讓這個問題的答案變得撲朔迷離。
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歷史學家卡比布拉夫對阿拉伯造紙技術史進行了深入研究,在一篇論述撒馬爾罕造紙術起源的論文中,他披露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公元751年,在怛羅斯河發生了一場中國和阿拉伯人的戰爭,戰爭以阿拉伯取勝告終。中國一些造紙匠被俘,造紙術的秘密從此流傳開來。
撒馬爾罕盛產桑樹和大麻,為造紙業提供了天然的資源。澤拉食善河水穿城而過,還有一些水渠和風磨可以用。在中國工匠的指導下,撒馬爾罕紙業迅速發展起來,所產的撒馬爾罕紙很快名噪于世。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紙。然而到了18世紀中期,撒馬爾罕手工紙業卻迅速衰落下去,幾近死亡。
從18世紀開始,撒馬爾罕附近的荒漠化問題日益嚴峻。造紙原料桑樹和亞麻失去了土壤,導致造紙作坊紛紛搬遷。18世紀下半葉,來自西歐的機器造紙工業傳入中亞,給古老的手工造紙業致命的一擊。到19世紀初,這個地區已沒有一家造紙作坊存在。
撒馬爾罕城外有一個叫科尼吉爾的小村莊,這里保留著烏茲別克斯坦乃至整個中亞地區唯一一家手工造紙作坊。扎利夫先生是這個作坊的創辦者。20世紀90年代,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幫助下,扎利夫和他的伙伴們成立了一個名為梅羅斯的工匠組織,決定復興18世紀的撒馬爾罕紙制品。
依照古代文本中留下的資料,扎利夫和他的助手們很快用桑皮造出了紙,但是初期的產品非常粗糙,與輕薄光滑的撒馬爾罕紙差別很大。(圖14)
在源自中國漢朝的皮紙制造技術體系里,壓榨、晾曬后的紙張一定要經過磨光才能成為成品。一直到今天,在中國的西藏、云南等地的造紙作坊仍在沿用這樣的技術。公元8世紀,撒馬爾罕工匠科加茲加斯對拋光技術進行了改進。放棄了鵝卵石,把海螺和大理石做為拋光工具。這個看似簡單的改變極大程度地提升了撒馬爾罕紙的品質。扎利夫和他的助手們終于成功地還原了中世紀阿拉伯造紙技術,揭開了失傳近300年的撒馬爾罕紙的秘密,使得已經死亡的撒馬爾罕紙獲得重生。
10世紀的阿拉伯歷史學家塔阿萊比在一本書中寫到:撒馬爾罕紙因其美觀,合用,價廉,從而取代了以前用來書寫的的莎草和羊皮,對阿拉伯文明的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雖然不能說是因為造紙業的發達撒馬爾罕才成為古代阿拉伯學術的中心。但正是因為有了紙,神學院的學生們才有了手中的經書。而普通民眾也因此受益。
9世紀初,在巴格達街頭出現了一種特殊的職業。一些工匠背著紙漿桶沿街抄紙售賣。如果顧客需要,他們會現場抄出一張紙,在太陽下曬干后,根據顧客口述代寫書信。這種特殊的職業在巴格達曾存在了很長時間。
此后,造紙術沿著阿拉伯帝國東進的道路逆向傳播。首先傳到大馬士革、般比因,然后到開羅,最后到達非洲摩洛哥的首都菲斯。10世紀后,阿拉伯帝國疆域內的很多地方都學會了造紙術。而當時,地中海北岸的歐洲還在中世紀的黑暗中掙扎。
在紙傳入歐洲之前,人們普遍使用莎草來書寫。這是一種生長于尼羅河三角洲的水生植物。這種書寫材料曾在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長期使用。它的缺陷是易碎,不便攜帶。(圖15、16)
公元前170年左右,地處小亞細亞的帕加馬國王歐邁尼斯二世發明了羊皮紙。選用小山羊皮鞣制成革,再用鵝卵石兩面磨光。但是羊皮紙造價太過昂貴,只有王公貴族和僧侶們才有條件使用。
而在公元10世紀的中國,竹子已經做為物美價廉的造紙新原料取代了木本植物。為滿足書法和繪畫的特殊要求,中國造紙工匠們造出了長達50尺的紙張。專供皇家使用的澄心堂紙,抄寫佛經的金栗簽紙都在那個時代被發明出來。也是在那個時候,紙在中國開始被稱為文房四寶之一。而在同時期的歐洲,普通民眾卻苦求一張麻紙而不得。
公元8世紀,來自撒馬爾罕和大馬士革的紙張進入歐洲之后逐漸取代了莎草紙,成為唯一的書寫材料。然而善于經商的阿拉伯人卻對造紙制漿技術秘而不宣,壟斷造紙技術長達400年之久。一直到15世紀,歐洲的一些國家還在從阿拉伯國家進口紙張。
最終造紙術是怎樣傳入歐洲的,歷史學家說法不一。1150年之后,歐洲的第一家造紙廠在西班牙薩蒂瓦開工,但是這家紙廠是由阿拉伯人經營。歐洲人最早在什么時候掌握了造紙術,已無法考證。
地中海北岸有一個小鎮,小鎮一直以一種做工精良的水彩紙而出名,同時還生產全世界通用的鈔票紙,它的名字叫法布里亞諾。
1268年,法布里亞諾的第一家造紙工廠開工,一直到今天,這家造紙廠還在奇跡般繼續運行。這家工廠承擔著印制歐元的工作,所以對外界完全保密。在造紙術傳入歐洲之初意大利人是怎樣造紙的呢?
在法布里亞諾紙和水印博物館,工匠們正在按照中世紀的方式造紙。讓今天的人們有幸得以看到古老的手工勞動方式怎樣制造出歐洲最早的紙張。
但是在七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法布里亞諾的工匠們也對阿拉伯人的造紙術進行了幾項極為重要的革新。他們用金屬的打漿器研磨短纖維,把動物膠液加入紙漿以增強紙的密度,而最具特色的發明是他們率先在紙上制出水印,為他們的產品打上了標志性的烙印。(圖17)
14世紀之后,法布里亞諾紙因其顯著的工藝特點迅速被意大利其他的造紙作坊所模仿,進而,歐洲的很多造紙廠都引入了法布里亞諾的造紙技術。從那時起,法布里亞諾紙和之前的撒馬爾罕紙、大馬士革紙一樣,聲名傳遍整個歐洲。
最晚不遲于16世紀,法國、德國、荷蘭、英國、俄國等歐洲國家先后開辦了造紙廠。美洲大陸在稍晚之后也引進了造紙術。1868年,澳大利亞墨爾本的第一家紙廠開工。這時,從中國出發的造紙術,向世界傳播的漫長旅行終告完成。
15世紀中葉,德國人古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術。在后來的50年中,用這種新方法印刷了3萬種印刷物,一千兩百多萬份印刷品。歐洲文明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雖然印刷術常常顯得更為輝煌,但紙的發明對人類文明的推動是無可比擬的。 (圖18)
16世紀之后,經歷了文藝復興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歐洲民眾對于文化和知識的渴求一天比一天強烈。從那時起,對于紙的需求每年以10倍、甚至幾十倍的數量增加。然而造紙技術卻沒有任何突破性的進步。一直到18世紀之前,歐洲造紙業所用的造紙原料仍是以麻和破布為主。隨著經濟,科學,文教和印刷業的發展,耗紙量與日俱增,原料供應短缺的狀況越來越嚴重。
1735年,一本名為《中華帝國全志》的書在巴黎出版。書中詳細介紹了中國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并配有插圖。一些敏感的造紙作坊主在書中驚異地發現,中國的造紙術和歐洲有著很大區別。歐洲造紙操作比較繁雜,且只能做小紙張,中國可以造大的紙張。
當時,歐洲造紙業界并不知道,這種北方皮紙技術在中國宋代以后逐漸被淘汰,歐洲卻一直沿用了數百年之久。甚至一直到今天,一些造紙作坊還在使用。
曾經有個德國學者到中國來,看到造出的紙還是濕的就能夠被揭開而感到不可思議,他不知道這和紙藥的使用有直接的關系。
早在唐朝,中國的造紙工匠們已經可以熟練使用楊桃藤、黃蜀葵等植物的根莖搗碎成汁加入紙漿讓紙漿變得粘稠,這種粘性又有時效,抄好的紙張被放置一段時間,粘性消失,紙張就可以揭開了。這種粘液就是“紙藥”。
在造紙術向西傳往阿拉伯和歐洲的過程中,使用紙藥的技術卻一直被留在了東方。
宋代以后,竹子以其價廉物美,產量巨大而取代了麻和藤,成為南方主要的造紙原料。除此以外,在中國,桑皮、楮皮,甚至稻草都可以做為造紙的原料。而歐洲的造紙作坊所用的幾乎依舊是阿拉伯人從唐軍戰俘那里學會造紙時使用的原料。
公元1765年,在法國巴黎,兩位來自中國的青年傳教士高類斯和楊德望即將學成回國。臨行前,他們意外受到了時任法國財政大臣杜爾戈的召見。杜爾戈拿出一份文件《給兩位中國人關于研究中國問題的指標》,提出52項有關中國的問題,希望他們返華后幫助解決,其中四項與造紙有關,幾乎囊括了當時歐洲造紙業無法解決的所有難題。
德國萊比錫書籍博物館,原藏有一本名為《十八世紀中國造紙法圖說》的畫冊,畫冊內有中國造紙圖畫27張,每一張圖都附有說明。早在高類斯和楊德望還在法國就讀期間,當時在華的知名傳教士蔣友仁就已經在民間雇請畫工將中國南方制造竹紙的過程詳細地繪制并寄回法國。
竹制的抄紙簾、大幅面紙的抄造、各種各樣的造紙原料、這些在中國已被使用了上千年的技術,在18世紀末的西方還是新鮮事物。
但沒有人會想到,僅僅過了不到100年,師傅與徒弟的角色就發生了戲劇性的互換。19世紀中期之后,一場真正意義上的造紙術的革命即將到來。
五
18世紀末,一場大革命席卷法蘭西,起義軍攻占了巴士底獄,國王和貴族們上了斷頭臺。在這動蕩的年代里,年輕的羅伯特卻在一間陋室里潛心研究機械設備,他的發明將徹底改變已經被使用近兩千年的造紙工具。
在日本東京紙博物館,收藏著一臺簡陋的機器。它由一些滾筒和布簾組成,雖然看起來簡陋不堪,但卻是歷史上第一臺抄紙機,現代機械造紙的鼻祖。
羅伯特的革命是將造紙術的關鍵工序抄紙機械化。10年后的1807年,兩個熟悉羅伯特想法的英國工程師成功制造了一臺改進版的羅伯特造紙機,從此蔡倫造紙的古老故事改由西方人續寫。然而,舊有的造紙原料再次成為技術革新的障礙。為了滿足工業革命時代對紙的大量需求,必須找到一種能夠大規模供應的新型造紙原料。歐洲的造紙業將目光投向了漫山遍野的森林。
2000年來,中國人一直使用麻、樹皮和竹子作為造紙原料。原因是人們還無法從植物中分離出纖維。在被歐洲人稱作科學世紀的19世紀,化學的突破性進展解決了這個難題。
短短50年內,從木材制漿、造紙機械,到烘干包裝,產品運輸,幾乎所有工序全部完成機械化。而紙張的銷售系統早已進入了發育成熟的資本主義市場全球網絡。
1867年,第三屆萬國博覽會在法國巴黎召開。清政府收到了邀請函,卻未予理睬。以為博覽會不過是炫珍耀奇的“曬珍會”。因“上書太平軍”事件而流亡海外的文人王韜游歷了巴黎世博會場。他在《漫游隨錄》中,記述了以私人身份參加世博會的情況,這也是國人對世博會的最早觀察。
而日本則派出了一個非正式的代表團,成員中有一個27歲的青年澀澤榮一。與王韜大段記述世博會的熱鬧場面不同,令澀澤榮一眼界大開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產品:從蒸汽機車、工業車床、紡織、造紙機器到醫療設備,無一不讓澀澤榮一萬分驚奇。此后他留在歐洲繼續考察兩年,學習西方的經濟制度,形成了以夷為師、以工商振興日本的全新思路。
19世紀后半葉,新生的機器造紙工業技術基本成熟。其產品成本低而質量優。 中國和日本的造紙作坊在洋紙的競爭下相繼破產。席卷全球的工業化浪潮把中國和日本的造紙業推向了各自命運的十字路口。
1873年,回國后的澀澤榮一已經成為主管日本國家預算的大藏少輔。但他卻做出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遞交辭呈,棄官從商。澀澤榮一組織創辦了日本第一家股份制銀行,同年,創建“制紙會社”,揭開了日本現代造紙工業史的第一頁。
毗鄰黃浦江的楊浦區位于上海市的東北角,又稱楊樹浦。在一個多世紀之前的1869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從外灘沿黃浦江修了一條馬路至楊樹浦,這里成了那時的“特區”。一批名列中國近代工業史上“第一家”的企業:發電廠、煤氣廠、水廠、紡織廠隨之誕生,其規模在當時均號稱遠東第一。中國第一家機器造紙廠也在這里問世。
當時,來自歐美的機制紙已全面占領上海市場。洋紙大量傾銷,中國的一些民族資本家深知,如再不自辦紙廠,中國民族造紙工業將面臨著全軍覆滅的危險。1882年,在民族資本家鄭觀應的推薦下,廣東人曹子撝籌辦洋紙廠的稟帖擺到了北洋大臣李鴻章的桌子上。
李鴻章熱衷洋務,自然推波助瀾,批準建廠,名為上海機器造紙局。
楊樹浦408號是原上海機器造紙局舊址。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雖然數易其主,幾度更名,甚至其主要建筑也在40年代被大規模改造過,但一直到2005年之前,它依然做為一個造紙廠存在著。
當年,上海機器造紙局開業后便諸事不順,機器運轉也不正常,又碰到日貨大量傾銷,以致上手即虧。在成立10年之后,上海機器造紙局在1892年宣告停產。為了挽救頹勢,1906年,在洋務派推動下,清廷公費派出18人到日本學習造紙,各地也紛紛派留學生遠渡重洋,赴歐美學習現代造紙技術。
日本第一家機器造紙企業——王子制紙株式會社,今天已成為日本第一,世界第六的造紙企業,它的前身就是澀澤榮一創辦的“造紙會社”。
100多年前,在幾乎與中國同時引進西方機器造紙術的日本,以制紙會社為代表的造紙企業迅速崛起,很快完成了造紙機械的本土化生產。1889年,制紙會社以木材紙漿為原料的氣田工廠開業。1899年,制紙會社開始向中國輸出造紙技術。
而當時的中國,在清朝最后的30年間建成投產的22家機器造紙廠絕大部分由于經營不善,造成虧損而倒閉。
進入20世紀中期之后,現代造紙工業獲得了高速發展。生產速度、規模、自動化程度和紙品的質量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與之相應的環保問題日益凸顯,進而成為現代造紙工業發展最大的瓶頸。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一些小造紙廠將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江河,黑色的濃液和江水匯集在一起,流過的地方,土地嚴重堿化,數年內都無法用于耕作。
另一方面,使用木材造紙消耗了大量的森林資源,使得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為了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政府強制關閉了大批小造紙廠。同時針對國內大型造紙企業制定了近乎苛刻的排放標準。
謝士兵是山東華泰集團造紙廠的水處理總工程師,他的工作是處理這個占地幾平方公里的巨大企業每天排出的廢水。這是一家全球最大的新聞紙生產企業。占有中國國內新聞紙總產量40%的份額。供應中國眾多主要平面媒體的用紙,同時每天產生造紙廢水4萬噸。這些含著有害化學成分的工業污水如不加處理排出去會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危害。華泰集團斥資20 多億元人民幣,購買了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而僅維持廢水處理日常運行僅一項,每年要投入七八千萬元。
在華泰造紙廠污水處理設施的最后一個池子,連接著一個養著金魚的小池塘,對環境敏感的金魚是所有這些昂貴設備凈水效果的最終檢驗員,這樣的魚池每家造紙企業都有,是山東省環保部門的硬性規定。
在造紙技術高速發展的同時,原料不足的問題再次浮上水面。20世紀80年代之后,各國造紙業紛紛把廢紙回收做為主要的原料來源。通常舊報紙反復使用兩次就要加入新的紙漿。如何可持續地利用資源成了全世界的造紙技術專家們都在研究的課題。
在日本王子制紙株式會社東云研究所,科研人員正在研究新的速生樹種以應對日益增長的對造紙原料的需求。研究人員把木片進行高溫蒸煮,經過漂白,制漿,用手工的方式抄出一張張試驗用紙。
剛剛被抄出、烘干的試驗用紙經歷強度、耐折度、色度及光滑度等40種不同項目的測試。試驗數據將被送到森林研究所,幫助他們判定種植哪種樹種比較適宜,對育林工作進行改進。
在日本,為造紙工業種植人工林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開始。雖然日本的森林人均占有率居于世界第二位。但一些有遠見的造紙企業提前半個多世紀就為應對原料危機做好了準備。
位于富士山下的一片人工林,當年種下的樹苗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按照每30年采伐一次的周期,現在到了第二次收獲的時候。
經過人工精心養護的樹木筆直挺拔,可以做為上好的木材使用。只有樹皮和多余的木片才用來造紙。這家日本企業已為未來10年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他們還有著更為長遠的計劃。到2015年,他們計劃擴大到30萬公頃,工廠使用原料的40%可以通過自己的山林供給。
今天,現代造紙業已經成為一個高科技、高效能,循環利用、環境友好的產業。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造紙機長達四百多米,每秒出紙兩千米,幅寬近十米。從抄紙、涂布到烘干,各工序完全一體化。機器造紙術已經發展到了前人所不能想象的高度。
機器造紙術傳入中國和日本后,手工造紙業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在日本,手工紙作坊消失了百分之九十九點六。在中國,除了宣紙以其在書畫界的特殊地位無存亡之憂以外,各地的手工紙作坊也所剩無幾。于是,一些為傳統造紙憂慮之士便行動起來。
浙江溫州公務員林志文生在澤雅農村,祖祖輩輩靠造紙為生,14歲就學會抄紙。20年來,他一直記錄澤雅的手工造紙技藝和它的歷史。他擔心有一天這古老的行業會徹底消失。
早在宋元之際,澤雅就已經開始造紙,有研究者發現,澤雅現存的造紙工具和工藝流程與明代《天工開物》所記載的完全一樣,一位日本的民俗專家在考察了澤雅后感慨地說,這是中國造紙術的活化石。
今天的澤雅,只有少量的老人和婦女還在維持造紙作坊。
現在,澤雅99%的水碓和紙槽被廢棄。有人擔憂地說,再過20年,傳統造紙技藝就會失傳。正是這樣的原因,促使林志文開始四處走訪,為澤雅造紙撰寫著作,用圖片和文字延續這一傳承千年的文化根脈。
2005年,澤雅的“四連碓造紙作坊”入選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始接受國家級專項保護。
而在日本,一些手工造紙業者們已開始自救。
古田法子,美濃市紙燈博物館館長,同時,她還兼任一座老紙店史料館的館長。每天,古田法子都不厭其煩地向游客和前來洽談的客商介紹她引以為豪的美濃和紙。
早在1300年前,美濃紙就做為貢品供給日本皇族使用。但到了近代,美濃紙與中國的澤雅紙一樣面臨生存危機。所幸的是美濃一帶有著很好的商業傳統。
幾年前,美濃紙協會舉辦了一個紙燈展,吸引游客觀賞。在紙燈展的日子里,整條大街的每家每戶前都擺上一盞紙燈,徹夜不熄。在美濃人看來,這既是對美濃紙輝煌過去的祭奠,又是美濃紙復興的希望。
蔡倫的時代離我們如此遙遠,但他的遺產早已遍及世界。在近2000年的時光中,紙在世界各地造紙工匠辛勤勞作的日日夜夜里,在他們讓紙漿泡得粗糙僵硬的手中制造出來,助推著影響人類文明的幾乎所有活動、發現和創造。今天,手工造紙像一個遲暮的老婦,她留戀暗淡的目光似乎就要熄滅,然而,無論人們怎樣擔心,她都不會逝去,她的生命依舊在現代大工業造紙震撼人心的轟鳴中延續。
圖1 造紙術發明者蔡倫畫像
圖2 中國國家圖書館
圖3 貴州印江合水鎮保留了古老的造紙工藝
圖4 中國古老的絲織機
圖5 工匠抄紙
圖6 用樹葉制成的經書——貝葉經
圖7 東巴象形文字
圖8 專家王菊華對晉代古紙做顯微鏡鑒定
圖9 顯微鏡下可見到紙張纖維間有縫隙
圖10 蘭亭
圖11 敦煌金剛經
圖12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圖13 唐代畫家韓滉的《五牛圖》
圖14 撒馬爾罕城手工作坊用桑樹皮造紙
圖15 水生植物莎草
圖16 用莎草制作的書寫材料
圖17 紙上制出水印
圖18 金屬活字印刷術發明者德國人古登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