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斯科戰役的受挫并未使德國傷筋動骨,希特勒想置蘇聯于死地,必須尋找俄國人的咽喉。在他的第41號訓令中,德軍作戰的戰略目標是控制和占有高加索地區的石油資源和農業區,把德軍進攻矛頭直接指向斯大林格勒。(圖1)
一場二戰中蘇德戰場最為慘烈的具有決定性的會戰,在歷來兵家必爭之地斯大林格勒展開。
在進攻蘇聯過程中,希特勒的注意力一度在各大戰略目標之間游移不定,但最終決定在斯大林格勒進行一場戰事豪賭。
1942年3月底,蘇軍的反攻告一段落。
蘇聯的戰時生產,已全部遷移到東部的烏拉爾山區,離莫斯科有1600多公里。德軍沒有遠程戰略轟炸機去摧毀蘇聯快速發展的軍工設施。到了春天,德國又重新加大對蘇聯的攻勢。
蘇聯也確實感受到自身承擔了抵抗德國的太多壓力,1942年5月,蘇聯外長莫洛托夫飛抵英國和美國尋求幫助。
聞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員):在1944年3月蘇聯大反攻之前,西方包括英美對蘇提供飛機22000多架,占蘇聯飛機總量的18%;提供坦克 10000多輛,占蘇聯所有坦克的12%;提供載重汽車40多萬輛,等于蘇聯當年生產總量的兩倍,還有大量的石油制品、糧食等。
英美盟軍提供的這些物資,由從英國出發的商船,經過巴倫支海運輸到蘇聯的摩爾曼斯克和阿爾漢格爾港,這些商船在經過德國占領的挪威時,經常被早就守候在那里的德國飛機、潛艇和戰艦,尤其是提爾比茨號戰列艦的夾攻,損失十分慘重。(圖2)
盟軍支援蘇聯的另一條運輸線,是把武器彈藥運到伊拉克港口巴士拉后,通過陸路用卡車運往伊朗,再跨越蘇伊邊界將物資運到哈薩克斯坦。(圖3)
1942年夏末,希特勒的戰略方針依然是進攻,卻不再把莫斯科作為重點。他做出了對德軍命運最具決定意義的一項決策,要同時攻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德軍總參謀長約德爾也宣布,高加索的命運將直接取決于斯大林格勒會戰的結果。
歐陽維(國防大學副教授):希特勒之所以重視斯大林格勒,是由這個城市的戰略地位決定的。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是蘇聯內河的一個重要港口,南北方的交通樞紐,也是重要工業城市,大量軍用品包括坦克和火炮在此生產。所以,奪取了斯大林格勒,就給奪取高加索創造了條件。
1942年6月底,希特勒重新啟用曾被他撤職的原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馮·博克擔任B集團軍群總司令,目的是掃清頓涅茨河到頓河的障礙,并在頓河沿岸組成防衛側翼,一直向南延伸到斯大林格勒。
菲爾南德·里斯特指揮的A集團軍群則直接突進到高加索地區。
歐陽維:希特勒幾次跟他的將領講,你們不懂經濟也不懂政治,打仗不能只講軍事。如果占領了高加索地區,就有可能通過高加索山區進一步向南進攻,配合在北非作戰的隆美爾占領近東地區,控制住英國人在那個地區的殖民地。為達到這個目的,希特勒把南方集團軍群分為B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B集團軍群負責奪取斯大林格勒,A集團軍群負責向高加索地區進攻。
為了加強馮·博克的突擊實力,希特勒將裝甲部隊從A集團軍群調到B集團軍群,以期圍殲更多的蘇軍。
但蘇軍通過巧妙撤退,避開了德軍包圍圈。由于未能達到這個戰役目的,希特勒再次將馮·博克撤職,同時命令A集團軍群向瀕臨高加索地區的里海北岸展開攻擊。
1942年7月17日,德軍再次投入150萬兵力進攻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甚至制定了8天之內將其攻占的計劃。
蘇聯最高統帥部命令這一地區的蘇軍,采取緊急措施堅決守住陣地。7月28日,決心力挽狂瀾的斯大林發布了著名的第227號命令:“不準后退一步!”嚴令必須死守這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并很快將城里的平民撤離。
8月19日,曾經起草了“巴巴羅薩”計劃的德國上將費爾特里希·保盧斯率領第六軍向斯大林格勒展開了猛烈攻勢,蘇軍在不利勢態下倉促迎戰。
德軍集中了40個師的精銳部隊,每天出動上千架次飛機,把100多萬顆炸彈投向斯大林格勒,很快,這座城市的建筑幾乎全被炸毀。
9月13日,17萬德軍在500輛坦克配合下,猛攻保衛斯大林格勒的蘇聯第62集團軍,這個集團軍的司令員是崔可夫。
德軍在幾個地段突破蘇軍防線,隨即進入市區展開巷戰。此時,越來越多的蘇聯援軍迅速向斯大林格勒集結。第二天,德軍展開24小時不間斷沖鋒,一場最殘酷、最激烈的市區爭奪戰開始。
爭奪火車站的戰斗尤其激烈,一周之內竟然13次易手。
在瑪瑪耶夫崗高地,蘇聯近衛軍第十三師與德軍展開白刃搏斗。德軍團長威廉·霍夫曼在日記中這樣描述:“蘇軍不是人,而是某種鋼鐵鑄成的;他們不知疲勞,不怕炮火。”
聞一:斯大林格勒“一月九日”廣場有一幢大樓的斷垣殘壁至今還保留在那里。樓里一個士兵在整連官兵都已犧牲的情況下,孤身一人,憑著勇敢和作戰技巧,堅守幾十天,捍衛了廣場。(圖4)
這個勇敢的士兵,是蘇聯近衛軍第十三師的中士雅科夫·巴甫洛夫。戰后,蘇聯重建他曾守衛過的那座大樓,并命名為巴甫洛夫大樓以示紀念。(圖5)
類似傳奇人物還有很多,被德軍稱為“斯大林格勒白玫瑰”的蘇聯女飛行員莉莉婭·利特維亞克屹立其中。(圖6)
1921年8月,莉莉婭出生于莫斯科。14歲便瞞著父母在飛行俱樂部學習飛行。一年后,已能獨立駕駛飛機。1942年,蘇軍擬組建三個完全由婦女組成的戰斗航空團。莉莉婭聽到消息后,立即報名參加,很快被派往286飛行團。
9月13日,在斯大林格勒上空,莉莉婭生平第一次擊落了2架德國戰機,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擊落敵機的女飛行員。后來,她還擊落了由保持著35次空戰勝利記錄、德軍王牌中尉飛行員駕駛的一架米109戰斗機。
在俄語中,斯大林格勒白玫瑰的名字與百合發音相近,莉莉婭酷愛這種花,在自己駕駛的飛機機身兩側分別畫了一朵百合花。德軍飛行員誤認百合為玫瑰,將這個令他們十分畏懼的女飛行員稱為“斯大林格勒白玫瑰”。
1943年1月底,莉莉婭加入296飛行團。2月中旬擊落5架敵機,為此她獲得紅旗勛章,被提升為中尉。
同年8月1日,莉莉婭在馬里諾夫卡上空巡邏時,遭到8架德國米109戰斗機圍攻,在擊落2架敵機后,她的戰機也被擊中,“斯大林格勒白玫瑰”在空中凋謝。莉莉婭犧牲時,離她22歲生日還有17天。
在短暫的一生里,她出戰168次,單獨擊落敵機12架,聯合戰友擊落敵機3架,是二戰女飛行員中擊落敵機數量最多的一位。60多年后的今天,有關莉莉婭的故事及繪畫依然在俄羅斯廣為流傳。(圖7)
在電影《兵臨城下》中,神槍手瓦西里·澤索夫一槍斃敵的絕招,使觀眾大開眼界,他的原型就是斯大林格勒戰役里的狙擊手瓦西里·扎伊采夫。在斯大林格勒戰斗白熱化的9月,扎伊采夫被編入蘇聯紅軍第284步兵師,隸屬于由崔可夫指揮的第62集團軍。10月初,德軍炮火在一個炮兵觀察哨的指引下,對蘇軍防御工事和火力點構成巨大威脅。扎伊采夫奉命潛伏在離這個觀察哨不遠的瓦礫堆里,平心靜氣地等待了半個多小時,以嫻熟干練的狙擊手法,將執行觀察任務的三名德軍偵察兵接連射殺。扎伊采夫的出色表現,引起了梅捷廖夫中校的注意,他親自授予扎伊采夫一支帶瞄準鏡的莫辛·納干狙擊步槍,并責成他立即組建狙擊小組,專門獵殺德軍軍官、炮兵觀察員以及零星出沒的德軍士兵。此后,扎伊采夫在10天內又接連擊斃40名德軍。蘇軍最高統帥部隨后在全軍開展狙擊戰。
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僅第62集團軍就訓練組建100多個由兩到三名狙擊手組成的獵殺小組,其中很多為女性。1942年,狙擊手共殲滅6250名德軍,由扎伊采夫訓練的狙擊手擊斃1126名。扎伊采夫取得射殺149名德軍戰績,至二戰結束,他總共消滅400名德軍。(圖8)(圖9)
斯大林格勒的戰斗仍然在殘酷地繼續,從1942年9月13日到26日,德軍每天的傷亡都在3000人以上,卻仍然沒能占領整個斯大林格勒。
戰斗一直持續到11月初冬季來臨,雙方才有了片刻休整。
1942年冬天,斯大林格勒戰役進入關鍵時期。有著中國東北抗聯教導旅指揮員和蘇聯紅軍少校雙重身份的劉亞樓,提出一個構思新穎的作戰樣式,得到蘇聯統帥部的贊同。
嚴寒很快降臨。
毫無過冬準備的德國士兵,又像攻打莫斯科一樣,陷入了饑寒交迫中。大量士兵被凍死凍傷,戰斗力日漸衰弱。一個德國士兵在家信中哀嘆:“說我們不久就可以占領斯大林格勒,但是它仍然在我們面前,相距如此之近,卻同時又像月亮那樣遙遠。”
盡管戰爭形勢開始變化,雙方統帥部的注意力還是完全被吸引在斯大林格勒,戰斗依然處于膠著狀態。鏖戰之中,德軍上將保盧斯無意間發現自己指揮的第六軍正處于一個突出位置,側翼是兩個羅馬尼亞軍,但是距離已經很遠,這樣的格局對德軍非常不利。穩步增加兵力的蘇軍也注意到了這種態勢,于是準備趁機突然進攻,將德軍迅速分割包圍在斯大林格勒。
11月中旬,斯大林格勒戰役即將進入反攻階段。這時,已經從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并成為蘇聯紅軍少校參謀的劉亞樓適時提出一個構思新穎的作戰樣式。(圖10)
劉亞樓向蘇軍統帥部建議,為了能夠在冬季大規模聚殲德國裝甲機械化部隊,蘇軍的運輸方式應該有別于德國,因為如果像德國那樣采取卡車一類的運兵工具,汽車發動機勢必會抵擋不住嚴寒,所以必須發揮適應嚴寒作戰,具有快速機動作戰能力的各兵種優勢。
首先出動戰斗機掌握制空權,打擊德軍空中力量,掩護轟炸機,掃平地面進攻的障礙,而后以強大的裝甲部隊為先導,以西伯利亞騎兵和高加索滑雪部隊快速跟進,實施陸、空協同作戰。(圖11)(圖12)
接下來的幾次冬季戰斗證明,這種構思新穎的作戰樣式是切實可行的,這讓蘇聯最高統帥部對劉亞樓提出的建議非常關注,多次動員他加入蘇聯國籍。
兵臨斯大林格勒的德國第六集團軍開始被蘇軍圍困,在希特勒“不許投降,第六軍必須死守陣地,直至一兵一卒一槍一彈”的嚴令之下,最終,保盧斯成為德國第一位投降的陸軍元帥。
1942年11月19日,斯大林發出大反攻命令。
這一次,新到達的援軍負責主攻,德軍側翼的羅馬尼亞部隊猝不及防,很快就在蘇軍的凌厲攻勢下瓦解。4天之后,保盧斯猛然發現,他的33萬部隊已經被分割包圍在斯大林格勒,與鄰近的德國部隊相隔足足有80公里的距離。
納粹空軍司令戈林向希特勒保證,他可以通過空軍向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軍運送給養。而很多德國空軍指揮官擔心,他們沒有足夠的空中運力完成這一計劃,事實的確如此。但德軍運輸機還是開始了行動。
保盧斯得到這一消息后,便下令堅守陣地。然而蘇軍的阻擊出人意料地頑強,德軍任何試圖援救保盧斯的行動都被很快挫敗。緊接著,蘇軍迅速發起進攻,將前來為保盧斯解圍的德國援軍主力,驅趕到距斯大林格勒200公里的地方。
隨著斯大林格勒包圍圈內一個又一個機場被蘇軍快速占領,被圍德軍的空運補給越來越困難。至1943年1月初,被圍德軍的處境更加狼狽,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片面包,15人才能分食1公斤土豆,只有雪水可供飲用;騎兵的馬匹早已被宰食殆盡;更為可怕的是,士兵每天只能領取30發子彈,坦克因缺少燃料不能開動,大炮因缺乏炮彈近似廢棄。
對德軍來說,形勢仍然在進一步惡化。1月23日,隨著德國空軍最后一架運輸機離開已近絕望的被圍德軍,蘇軍的包圍圈幾乎緊縮到保盧斯地下室指揮所門口。
1月30日,希特勒上臺10周年紀念日,戈林通過廣播向全體德國人鼓動說“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一種精神象征。”這一天,困守在斯大林格勒兩個包圍圈里的德軍,卻是彈盡糧絕,被死亡的恐懼籠罩著,處于絕望境地。心灰意冷的保盧斯在筆記中寫道:“士氣低落了,解圍的希望破滅了。越來越疲憊的士兵,都在斯大林格勒的地下室里為自己尋找避難所,已經越來越多地聽到關于反抗已毫無意義的抱怨聲。”
盡管已經走投無路,保盧斯卻仍然心存幻想。他向希特勒提出突圍撤退的請求,剛從阿爾卑斯山賞雪歸來的希特勒立即回復一份急電:不許投降,第六軍必須死守陣地,直至一兵一卒一槍一彈。希特勒的回復令保盧斯陷入極度絕望,陰暗的地下室里,他垂頭喪氣地坐在行軍床上,向希特勒發出最后一份急電:“部隊將于24小時內徹底崩潰。”即使到了如此地步,他還是向希特勒表示了誓死效忠的決心。
萬般無奈的希特勒急忙發出電令,將保盧斯由上將升為陸軍元帥,其余117名軍官也各升一級,希望以此來強化德軍將士所謂“光榮殉職”的決心。然而希特勒這道電令的潛臺詞讓保盧斯不寒而栗,它暗示如果一旦保盧斯被蘇軍俘虜,必須自殺殉國。因為在德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陸軍元帥被敵方俘虜或者投降。
保盧斯徹底絕望了。 1月31日,就在他向希特勒效忠死戰的電報發出不到24小時,德國第六集團軍在他率領下向蘇軍投降。91000多名德國官兵,包括保盧斯在內的24名高級將領,穿著單薄的衣衫,抓緊裹在身上滿是血污的毛毯,在零下24度的嚴寒中,走向寒冷的西伯利亞戰俘營。(圖13)
后來保盧斯轉而為蘇聯服務,加入“自由德國國家委員會”的“德國軍官同盟”,并通過電臺動員德國人自覺地組織起來,反對希特勒暴政。
兩天后的2月2日,另一個包圍圈里的德軍也繳械投降,持續6個多月的斯大林格勒大會戰終于結束。(圖14)
在斯大林格勒大會戰中,德軍被擊斃、擊傷、俘虜和失蹤的官兵高達150萬人,占蘇德戰場德軍總兵力的四分之一,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東線戰場的重要轉折點。
蘇聯同樣付出了慘重代價。
聞一:斯大林格勒大血戰,蘇聯人民付出的代價很慘重。它的工業設施不是搬遷,就是被炸毀。因為斯大林有一道命令:如果工業設施搬不走,就要全部炸毀。不止斯大林格勒這樣做,所有城市都是如此。對于軍隊傷亡,蘇聯多年來一直保密。最近有著作提到在斯大林格勒大血戰中,蘇軍死亡約47.8萬人。
斯大林格勒戰役反攻階段,蘇聯投入總兵力112萬,犧牲官兵幾乎一半。
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東線戰場的重要轉折點。從此以后,德軍主要戰略轉入了防守。
對于蘇聯人來說,這場戰役的勝利是他們走上解放道路的第一步。還在步步縮小斯大林格勒包圍圈時,蘇軍就已計劃在前線其它地區發動反攻。
高加索地區的德軍損失慘重,并且喪失了空中支持。蘇軍1月初的一次攻勢,就將他們趕出高加索的大部分地區。蘇軍在戰線最北部地帶的另一場進攻,大大改善了仍被圍困的列寧格勒的交通。
德軍在莫斯科西部的突出部分也被殲滅,其中最激烈的戰斗在頓河與頓涅茨河之間進行,德軍被迫從頓涅茨河向西撤退,并丟掉了哈爾科夫。
德軍看到了一支新的蘇聯紅軍的崛起。
然而,1943年的頭幾個月里,屢屢受挫的德軍士氣并未低落谷底,他們繼續負隅頑抗,直到春季來臨,激烈的戰斗才有所停歇。
這時,希特勒不得不接受并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在東線已不再有德軍發動大規模攻勢的時機。然而希特勒相信有限的進攻不僅能限制蘇軍實力的增長,而且還能維持德國人的士氣。于是1943年春季,希特勒決心再發動一場有限的進攻。
他將注意力轉向了庫爾斯克和哈爾科夫北部新出現的蘇軍防線的突出部,計劃從南北兩個方向同時進攻,將這里的蘇軍一舉殲滅。(圖15)
蘇軍很快獲取了這一情報,決定以逸待勞不主動出擊。他們在突出部地區修建三層同心圓的防線。大量支援部隊源源不斷地從其他地區集結到庫爾斯克一帶,這里將是蘇德雙方的下一個戰略重點。
蘇軍集中了足夠多的坦克,準備打擊來犯德軍的側翼。
為部署新式武器,希特勒推遲了發動進攻日期,這恰好使蘇軍贏得了更多的準備時間。希特勒等待的新式武器,其中包括55噸重的虎式坦克,它配備了88毫米火炮,厚重的裝甲使它幾乎堅不可摧,這種坦克最早于1942年12月,在北非的突尼斯戰場亮相。比虎式略小的豹式坦克,重45噸,也是重型坦克,配備了口徑75毫米的火炮,它比虎式坦克速度更快。還有“費迪南”式反坦克自行火炮,因為它的炮塔是固定的,所以造價比坦克便宜。如此強大的裝甲部隊,毫無疑問將會給蘇軍帶來致命打擊。然而,因為德軍想在庫爾斯克附近部署足夠多的戰車和坦克,所以進攻日期不得不推遲到1943年夏季。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場坦克戰,即將在庫爾斯克打響。
圖1 希特勒41號訓令戰略目標示意圖
圖2 英美盟軍支援蘇聯水路運輸線
圖3 英美盟軍支援蘇聯陸路運輸線
圖4 斯大林格勒“一月九日”廣場戰火中殘存大樓保留至今
圖5 蘇聯近衛軍中士雅科夫·巴甫洛夫
圖6 “ 斯大林格勒白玫瑰”——莉莉婭·利特維亞克
圖7 莉莉婭·利特維亞克的故事和繪畫至今仍在流傳
圖8 蘇軍狙擊手瓦西里·扎伊采夫
圖9 蘇軍女狙擊手
圖10 時任蘇軍少校參謀的劉亞樓
圖11 蘇軍西伯利亞騎兵
圖12 蘇軍高加索滑雪部隊
圖13 投降的德軍走向寒冷的西伯利亞戰俘營
圖14 蘇軍慶祝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重大勝利
圖15 斯大林格勒戰役后的蘇德雙方下一個戰略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