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十二五”開局之年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也是經濟形勢異常復雜的一年。從國際上來看,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國際貿易增速回落,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蕩,各類風險明顯增,歐債危機不斷加劇、美國經濟復蘇乏力。從國內來看,政府實施“穩經濟、調結構、控通脹”的經濟發展思路,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國內經濟總體保持穩健增長的態勢。國內CPI快速上漲勢頭得到有效抑制,CPI從7月份的6.5%下降到11月份的4.2%;房地產價格上漲趨勢得到有效控制,房價開始回落,11月份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指數顯示,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下降的城市有49個,持平的城市有16個,僅有5個城市環比漲價;經濟總體表現良好。但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隱憂,溫州、鄂爾多斯等地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的現象,三季度以來經濟增長出現下滑態勢。
復雜局勢中強調“穩中求進”
“推動明年經濟社會發展,要突出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當前,隨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蔓延和美國經濟陷入高失業、高負債的困境,世界經濟前景低迷。國內中小企業經營出現困難,經濟增速逐季回落。“在如此復雜的形勢下,要努力保持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良好態勢,所以要\"穩\"。同時,也要利用環境變化帶來的倒逼機制推動結構調整、深化改革,最終讓百姓享受到更多發展實惠,這是“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分析認為。這次會議明確指出,穩,就是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基本穩定,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社會大局穩定。進,就是要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外需變化我們難以左右,今后中國經濟的發展,要更加立足國內需求,要更加突出結構調整,要更加依靠改革創新,要更加重視改善民生,這是我們前進的方向。”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指出。
“穩增長”應對下行壓力
在內外因素作用下,中國經濟增速已從今年一季度的9.7%回落到三季度的9.1%,外界對中國經濟增速“失速”的擔憂再起。這次會議在提出明年經濟工作主要任務時,第一條就是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統籌處理速度、結構、物價三者關系。會議指出,穩增長,就是堅持擴大內需、穩定外需,努力克服國內外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及時解決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中國經濟增速在回落,增速適度回落是我們期望的。但要防止經濟增速回落過快,引發就業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所以要穩住經濟增長。”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祝寶良指出。會議提出,明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要繼續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加大民生領域投入,積極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貨幣政策要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合理增長。“積極財政政策賦予了新的內涵,更加注重結構性減稅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貨幣政策雖方向不變,但將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中小企業、在建項目等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持。”王一鳴分析認為。
“控物價”防價格反彈
穩物價是今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11月份4.2%的CPI同比漲幅,比上月回落1.3個百分點,比年中峰值回落了2.3個百分點。價格調控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從百姓感受來看,物價仍居高位。這次會議分析認為,當前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物價上漲壓力并存。會議在部署明年工作時明確提出要“控物價”,就是繼續采取綜合措施,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防止價格走勢出現反彈。石家莊市民張媛常去超市買菜,最近超市供應的特價菜增多了,她心里踏實了許多。可是她還是希望價格能再落一些,畢竟前兩年漲得太厲害了。雖然近期價格漲幅有所回落,但物價總水平仍處高位,低收入群體生活壓力較大。加上國內勞動力、資源等價格上漲形成的成本推動因素,以及歐美國家新一輪貨幣量化寬松政策的不確定性,未來價格走勢不容樂觀。王一鳴指出,當前通脹壓力主要集中在成本推動的價格上漲,以及輸入性通脹的不確定性上。穩定物價的基礎是發展生產、保證供應。這次會議強調,明年要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要落實好“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
“調結構”力推發展方式轉變
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帶來的沖擊有目共睹,危機背后蘊含的機遇如何抓住?這次會議明確提出,充分認識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發展帶來的機遇和風險,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會議強調,必須繼續抓住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決定著中國經濟能否在陰霾的國際環境中突圍,也決定著中國能否在新一輪國際產業格局調整中占據先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說。姚景源認為,中國這樣的經濟大國,不能把經濟發展的希望長期寄托在外需上。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遠未完成,蘊含的內需潛力驚人。收入是消費的基礎,有序的市場是放心消費的前提。這次會議提出,要合理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收入,要堅決打擊商業欺詐、制假售假行為。會議還提出,明年要著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堅持創新驅動,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加快壯大文化產業等。
“惠民生”突出提高發展的包容性
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經濟形勢越復雜,保障和改善民生越重要。這次會議提出,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會議強調,惠民生,就是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解決緊迫性問題,切實辦成一些讓人民群眾看得見、得實惠的好事實事。胡耀輝是在重慶工作的一名大學畢業生,畢業5年搬了5次家。今年春節過后,他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遞交了保障房申請,結果被搖中。現在,他家門口就有輕軌和公交。這次會議提出,要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資、建設、運營、管理工作,逐步解決城鎮低收入群眾、新就業職工、農民工住房困難。會議還要求,增加教育投入,完善社保體系,重視農民工在城鎮的工作生活問題,繼續做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等。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王晉斌認為,“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是協調發展的,這樣才能提高發展的包容性,讓老百姓分享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
二:GDP工作增長思路
201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12年經濟工作思路,2012年經濟總基調是“穩中求
進”,并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穩,就是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基本穩定,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社會大局穩定。進,就是要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2012年國內外經濟形勢愈加復雜,2012年將是中國經濟“在持續回落中逐步趨穩”的一年,也是十分復雜的一年。美國、日本經濟復蘇乏力、歐洲債務危機不斷,市場信心下降,世界經濟可能將在較長時期內持續低迷。
國際投行對中國2012年經濟發展走勢的看法,存在分歧。以8%的GDP增長為分界線,高盛、匯豐相對悲觀,認為中國GDP增長將在8%以下;大摩、小摩認為GDP增長在8%以上。但投行普遍認為,中國經濟還不會有“硬著陸”產生。
三: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

雖然我國經濟增速預計可以保持在比較合理的增長,物價漲幅也將逐步回落,但我國經濟發展依然面臨眾多挑戰,經濟發展還有很多不確定性。
第一,房地產泡沫破裂風險
經過限購、緊縮貨幣等一系列的房地產調控,房地產價格終于出現了拐點,但根據國家統計數據來看,央行公布的房地產領域的貸款占新增貸款的20%左右,國內銀行50多萬億元的貸款中,有30%以上的貸款是流向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產領域。如果房地產泡沫破裂的話,會對銀行體系產生重大沖擊,因此房地產調控的最理想的結果是實現房地產的軟著陸。中國社科院學術委員、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李培林教授在2012《社會藍皮書》暨社會形勢報告會上表示:“整個房地產業若出現崩盤情況,會對經濟造成致命的影響,如何處理新形勢下這一“兩難”問題成為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階段。”。
第二,關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風險。
2008年、2009年發放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銀行貸款集中到期,同時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金減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還款來源減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應當值得關注。
同時,國內企業因全球經濟疲軟等因素導致出口增長緩慢,國內投資因房地產調控和政府融資平臺資金緊張而放緩,擴大內需艱難,通貨膨脹也沒有完全消除,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有待改善,壟斷行業擠壓中小企業利潤空間等問題對2012年的經濟發展均將產生很大影響。
至于股市,影響股市最主要的問題是供求關系,由于IPO的不斷發行,法人股的不斷解禁,增發、配股等行為導致股市的流通市值不斷提高,盡管今年因為股市下跌而損失了5萬億元,現在的流通市值依然高達25萬億元,與此同時中國股市缺乏真正的長期投資者,上周的交易賬戶也就全部賬戶的5%,僅僅700多萬個賬戶在交易,供求關系的嚴重失衡是股市不斷震蕩尋底的根本原因!
四:潛在因素
從潛在經濟增長率看,2012年在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背景下,適度經濟增長區間可把握在8%—10%,潛在經濟增長率的中線可把握在9%根據改革開放以來有關數據的計算分析,1979—2009年,我國適度經濟增長區間可視為8%—12%,潛在經濟增長率中線為近10%。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但也付出了較大代價,主要原因在于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可概括為“三高五低”: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勞動成本、低資源成本、低環境成本、低技術含量、低價格競爭。由此帶來經濟生活中的一系列結構性矛盾,主要是:內需與外需不均衡,投資與消費比例不協調,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等。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和一系列結構性矛盾,使我國的經濟發展受到能源、礦產資源、土地、水和生態環境的嚴重制約,受到各種成本上升的影響,受到國內消費需求狹窄的限制,受到國際經濟、金融等風險的沖擊。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在此背景下,2012年適度經濟增長區間的上限可下調2個百分點即可把握在8%—10%,潛在經濟增長率中線可把握在9%。這對于宏觀調控的政策含義是:當實際經濟增長率高出10%時,就要實行適度的緊縮性宏觀調控政策;當實際經濟增長率低于8%時,就要實行適度的擴張性宏觀調控政策;當實際經濟增長率處于8%—10%的區間時,可實行中性的宏觀調控政策。從經濟增長的動力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鎮化的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是2012年發展的重要動力2012年,我國將發生兩大歷史性變化:一是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將由中低收入組進入中高收入組;二是我國城鎮人口比重將超過50%。這將為2012年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促進需求結構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重要動力。
五:收入與支出
關于居民收入提高。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1962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為70美元,在世界處于低收入組;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上升到190美元;到1998年上升到790美元,進入中低收入組;在新世紀之初,突破1000美元;“十一五”時期,從1760美元上升到4050美元;在2012年的第一年2011年,預計將達到4450美元,開始進入“中高收入組”。“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兩個同步、兩個提高”: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可以預見,我國居民收入將加快增長,從而為擴大消費需求創造基礎性條件。關于城鎮化推進。我國城鎮化率(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1949年為10.6%,1978年上升到17.9%。“十一五”時期,城鎮化率由2005年的43%上升到2010年的49.68%。2012年,我國將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不斷提高城鎮化的水平和質量,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預防和治理“城市病”。2012年我國城鎮人口將首次超過鄉村人口。這對于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將是一個歷史性的重大變化。關于產業結構調整升級。2012年我國產業結構將有重要變化,主要包括: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改造提升制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進海洋經濟發展,推動服務業大發展,加快發展文化產業。這將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六:由國際看國內
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2011年世界經濟飽受美國經濟復蘇乏力、日本地震海嘯核泄漏事故以及歐洲國家主權債務危機影響,各方面對2012年世界經濟普遍持比較悲觀的態度,國際有影響的經濟預測機構相繼調低對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測值。國際經濟環境中存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復蘇步履維艱;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愈演愈烈,最終結局如何難以預料。人們的普遍共識是,世界經濟下行風險明顯增大,全球經濟存在二次探底的危險。目前世界經濟存在的問題,一是歐美各國財政狀況存在不同程度的惡化趨勢,財政赤字上升,政府債務暴漲,政府財政緊縮壓力加大;二是國際金融風險加大,特別是歐元狀況脆弱,使得整個國際金融體系雪上加霜;三是世界經濟景氣下降,全球貿易量銳減,國際市場需求低迷可能在相當長時期內難以好轉,嚴重影響世界經濟復蘇。保守的判斷是,歐美經濟即使不出現衰退,復蘇也將是艱難而緩慢的,世界經濟將在較長一段時期內處于低迷狀態。國際市場萎縮導致我國近來出口增速明顯下滑。歐美國家財政金融領域存在的潛在風險,也會對我國經濟特別是金融的穩定性形成沖擊。國內經濟運行出現新情況新變化。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出現了新情況新變化,對宏觀調控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

七:經濟增長后的物價
在物價方面,雖然最近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有所回落,但是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的任務依然繁重,不可掉以輕心。第一,農業基礎薄弱以及提高農民收入、勞動力成本上升、土地價格上漲、加強環保等影響未來物價上漲的各種成本推動的剛性因素依然存在;第二,歐美各國深陷財政金融困境,必然采取擴張性政策應對危機,我國面臨的輸入性通脹壓力不可低估;第三,我國雖然已經有效控制了流動性過快增加,但貨幣存量依然較大,形成通脹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我們必須繼續認真搞好物價調控,防止物價走勢出現反彈,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在經濟增長方面,最需要關注的是自2010年末以來出現的經濟增速緩慢回落。從2010年第四季度開始,季度GDP增長速度出現逐季減慢的趨勢,特別是近幾個月工業、出口、財政收入等增長速度都出現較明顯減慢。增速回落,是外部因素和主動調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特別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影響發酵,波及我國經濟。其次,為了控制貨幣流動性過多助推價格上漲,我們在2010年底將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調整為穩健的貨幣政策,在抑制通脹的同時必然會使增長速度有所減慢。目前我國經濟增速仍處在合理區間,但存在經濟增長下行壓力。應認識到,“保增長”,也就是使經濟增速處在合理區間,在宏觀調控中始終居于重要位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目標也是要使經濟增速穩步回落至合理區間,把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一個適度的水平上,從而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因此,當前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環境的一項重要對策就是以不變應萬變,全力保持宏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此外還應看到,目前在提高服務業比重、完成節能減排任務、保持居民收入增長與國民經濟增長同步等方面依然存在問題,推進結構調整的任務十分繁重而艱巨。嚴冬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我們期待春天曙光的來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