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悉,2012年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將達到7.89萬億元,同比增速由2011年的2.8%大幅增至19%。這不由令人想起2008年的4萬億投資,4萬億所帶來的最明顯的效果莫過于使房價如過山車般飛漲。那么,今年7.89萬億基建投資這一重磅炸彈會否重蹈“4萬億”的覆轍?房價又是否會開始新一輪狂奔?
2012年全國基建投資或達7.89萬億增速達19%
二季度基建投資加碼全國基建投資將達7.89萬億
溫家寶總理近日在武漢調研時表示,推進“十二五”規劃重大項目按期實施,盡快啟動一批事關全局、帶動性強的項目。
事實上,不僅地方政府在反復強調抓住“黃金工期”,國家層面也有放松信號,二季度基礎設施建設已有加碼之勢。4月,國家發改委項目通過批準數量328個,遠高于去年同期的173個,農田水利、道路建設、節能環保、技術改造和創新等領域較多。
有機構分析說,今年我國基礎設施投資將達7.89萬億元,同比增速由2011年的2.8%大幅增至19%。
溫家寶:加大對國家重點在建續建項目的信貸投放
如此大規模的投資,資金來源是難題。在多省近期批復建設的項目中,資本金占總投資數額的比例一般不超30%,多數要依靠銀行貸款解決。例如,湖北省剛批復的協合風電荊門子陵鋪風電場工程項目,總投資逾4.5億元,資本金僅占20.4%。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表示,我國的一些工程項目已經鋪開,但由于資金問題,開工率低,進度趨緩。因此,加大信貸投資的一個重要的核心,就在于對重點工程項目加大信貸支持。
溫家寶總理在調研時也指出,要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切實做到有保有壓,加大對國家重點在建續建項目的信貸投放,加大對小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支持,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4萬億投資致房地產業高燒不退
住建部:4萬億投資中32%與房地產業直接相關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玨林表示,國家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中,與房地產業有直接關系的占32%,“可以看出中央對房地產業的重視程度遠遠高于其他行業。”
王玨林表示,房地產業的產業關聯度較高,房地產的快速發展可以促進建筑、建材、冶金、化工、輕工、機械、紡織等50多個行業的發展。
王玨林介紹,房地產業在國家GDP的比重接近10%,是我國加大投資、拉動消費和解決就業的最佳行業。對于目前房價水平,王玨林稱,目前北京、上海等一些經濟熱點城市的住房價格仍舊偏高,超出大多數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和心理預期。
4萬億投資是如何推高房價的?

2009年一年房價漲了60%。原因是什么?政府4萬億刺進經濟使貨幣供應量大增是最直接的原因。
2008年11月起,政府推出4萬億刺激經濟的投資可以說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這種刺激政策肯定會產生副作用。這4萬億大部分是通過銀行房貸投出去的。銀行房貸就是采用市場經濟的方式配置資源。但是市場經濟往往是非理性的。在房產方面反映出來的情況用經典經濟學理論不能解釋,只能用非理性來解釋,房產成了投資品之后,供求關系的變化就變成了越長越買,越買越長。
房價之所以居高不下,關鍵是供需失衡:所謂“衣食住行”,房子的需求不但是剛性需求,而且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住房的需求無論是面積還是地理位置、標準等,都會越來越高;而供給呢,在政府壟斷土地供給、并嚴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的條件下,土地資源是極為有限的,如此勢必據推高地價進而推高房價。
再看中央政府的4萬億投資,即使真的沒有直接流入樓市,但勢必需要大量的土地、水泥、鋼鐵,從而推高這類商品的價格,自然也會間接推高同樣大量需要土地、鋼鐵、水泥的住房價格上漲。
7.89萬億基建投資會否重蹈4萬億覆轍?
胡潤峰:“4萬億”不會重來
2008年以來,先是“油門踩到底”,拋出“4萬億”計劃并釋放天量信貸;后來“剎車猛又急”,祭出史上最嚴厲房地產調控政策并一路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至歷史高位。
即便時機掌握得好,經濟刺激政策往往也因其局限性與后遺癥招致“興奮劑”之譏評。“4萬億”之后,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風險至今尚未化解;房地產市場高燒不退;天量信貸導致的銀行不良資產風險成為未來一大隱患。
眼下正在醞釀的新一輪經濟刺激政策,讓人期待之余,又頗有幾分擔憂:會不會重蹈“4萬億”覆從近期消息來看,貨幣政策逐步放松,鐵路建設重獲支持,發改委加快審批基建等類別的投資項目——看上去,跟2009年啟動的“4萬億”確有幾分相似之處。當時,“鐵公基”是政策啟動的主要領域,天量信貸是政策發力的主要手段。
但對比兩次經濟下行,背景及約束條件各有異同。相同之處是全球經濟動蕩加劇、國內實體經濟下行顯著、中小企業運行困難等。不同之處則在于,如今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已顯、流動性充足而企業貸款需求疲軟。因此,顯然不應讓地方政府再度擴大債務來主導投資,而大舉放松銀行信貸也無必要。
當前中國經濟的下滑,本質是傳統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出路在于實現經濟轉型,股市中長期走向也將取決于此。“4萬億”不會重來,投資者無須等待。
朱大鳴:靠基建拉起來的是增長還是陷阱?
今年基建投資或達7.89萬億規模。全國投資和工業增加值等同比增速急劇放緩。拉動經濟增長,仍需加大投資,但目前制造業投資熱情不高,房地產新開工投資也在下滑,基建投資便成為“頂梁柱”。
大規模的工程建設,擠壓了本來就非常緊張的信貸,我們應當著力解決信貸結構問題,而不是增加信貸投放。如果那些無效率的投資少一些,那些獲得了信貸不干正事的權貴企業少一些,相信中國經濟爆發出驚人的實力并非沒有現實的基礎。在現實中,官員主導的工程建設,有多少豆腐渣工程,有多少信貸被浪費,有多少資源被錯配,有多少利益集團吞噬信貸,這些新增信貸和貨幣,從本質上說就是以貨幣超發的形式從居民儲蓄和消費中轉移而來,而不是“創造”出來的。
每到全球化遇到阻力,極端凱恩斯主義的陰影就會籠罩人間。有消息稱,多省頻推大項目,今年基建投資或達7.89萬億規模。全國投資和工業增加值等同比增速急劇放緩。拉動經濟增長,仍需加大投資,但目前制造業投資熱情不高,房地產新開工投資也在下滑,基建投資便成為“頂梁柱”。
在當前背景下,最佳策略不是采取政府投資式的積極財政政策,而是采取減稅式的積極財政政策。如果每個省都在放衛星,大肆進行所謂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實在是可悲。原因何在?政府去花錢,錢從何來?要么是印鈔票,要么是加稅,要么是借債。歸根到底,其潛在邏輯就是居民既然不愿意消費,那么,就該讓政府從居民和企業家口袋里攫取走,讓官員們替代企業家和居民進行消費和投資。
政府不是萬能的,執行政策者更不是萬能的。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中國經濟消費不足,大部分都靠投資拉動,實際上就是貨幣在增長,稅收在增長,數據在增長,沒有太多的現實意義。因為貨幣幻覺只有在通脹極小的情況下才不會被發覺,一旦幻覺的真相大白于天下,這種策略就不靈了。這些年來,我們都在訴說要轉型,改變投資拉動增長的模式,但是,一到關鍵的時候,就忘了信誓旦旦的話。當然,我們反對市場烏托邦主義,同時也反對凱恩斯烏托邦主義。

各地拉起穩增長的大旗,大規模的進行投資,而且速度極快。以湖南為例,該省前4個月在建億元以上重大項目1239個,在建項目投資總規模24540.19億元,增長24.3%;其中新開工項目規模3589.84億元,增長47.2%。湖北省發改委網站僅在5月21日和22日兩天,就同意了8個項目的建設,其中不乏億元大項目。當民間資本被擠壓的沒有空間的時候,我們的地方政府反而更有了空間,這些空間是以擠壓實體經濟為代價的。超發貨幣導致居民和企業的生活成本、生產成本急劇上升,很多資金無利可圖。生活成本的提高,擠壓了消費空間,掏空了消費者的儲蓄。凱恩斯主義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有一個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貨幣基本不貶值,但是,在現在,貨幣每年不貶值10%就已經很不錯了。貨幣購買力急劇下降,百元錢簡直成了零錢。
隱性的轉移不僅僅表現在貨幣購買力貶值上,價格的提高還增加了間接稅,居民和企業的消費能力在這里被轉移走了。雖然名義上減稅,但實際上很多費在增加,隱性的稅費在暴漲。總而言之,這不是凱恩斯主義的原意,這是曲解了凱恩斯主義。凱恩斯主義提出的時代背景是金匯兌本位制,有一定堅實的貨幣基礎,還有一個根基,當時全球化遇到阻力,殖民地紛紛獨立,凱恩斯們只好將注意力轉移到開發國內的公共空間,開拓空間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就業,我們的投資拉動多少有效的就業呢?更重要的是,凱恩斯是反對斯密自由競爭理論的基礎上的,我們連市場競爭一般程度還沒達到,就直接進入極端凱恩斯主義的干預政策,造成市場混亂是不足為奇的。
大規模的工程建設,擠壓了本來就非常緊張的信貸,我們應當著力解決信貸結構問題,而不是增加信貸投放。如果那些無效率的投資少一些,那些獲得了信貸不干正事的權貴企業少一些,相信中國經濟爆發出驚人的實力并非沒有現實的基礎。在現實中,官員主導的工程建設,有多少豆腐渣工程,有多少信貸被浪費,有多少資源被錯配,有多少利益集團吞噬信貸,這些新增信貸和貨幣,從本質上說就是以貨幣超發的形式從居民儲蓄和消費中轉移而來,而不是“創造”出來的。因此,我們認為,中國經濟所謂難題,三分在規律使然,七分是人為所致。不改變畸形信貸形式,不改變政府主導的亂投資現狀,企業哪來的轉型空間和動力?哪來去開拓新的產業,開拓新需求。民企和個人交稅最多,資金鏈緊張的時候貸不到款,而大量貸款被某些投資霸占,只好坐視資產貶值,財富縮水。
投資本身沒有錯,為了穩定增長就去大規模的搞重復投資、無效投資,甚至建的是豆腐渣工程,養活了一大批蛀蟲,這樣的投資還是少一點好。促進民間資本投資36條,出臺了好幾年,新的舊的都沒有改變中小企業遇到現實問題,玻璃門到處都是,權力尋租層層揩油盤剝,明暗兩套規則,中央政策被架空,本意被曲解。好的政策不去實施,出臺一百個政策都沒用。還有,一些地方專找增加自己權力的投資去拉動所謂經濟數字增長的游戲,那不是增長,而是自己給自己挖陷阱,沒騙到別人反倒自己佯作陷進去了。

謹防再現“4萬億”
在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中,4萬億投資帶動經濟走出低迷的同時,也帶來了通貨膨脹和產能過剩等一系列“后遺癥”。對于近期一系列的刺激政策,市場人士擔憂,中國應當如何應對這場經濟減速。
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李義平看來,我國已經進入“后4萬億”時代,所帶來的通貨膨脹等正在被逐步消化。
有觀點稱,擴大內需尤其是擴大消費不僅是2012年國內經濟增長的重點,也是未來國內經濟持續增長的源頭所在。在中國經濟增速下降及外貿形勢不樂觀的大前提下,內需將成為2012年經濟的增長點。
“不能再有4萬億的思路,試圖花錢買速度。而應當讓市場規律發揮作用。”李義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