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前沿

2012-04-29 00:00:00
軍事世界畫刊 2012年5期

北約舉行網絡防御演習本刊綜合報道

3月26日,北約啟動為期3天、代號“加鎖盾牌2012”的網絡防御演習。演習在北約網絡防御中心進行,由2個小組實施網絡作戰。來自澳大利亞、丹麥、愛沙尼亞、意大利、芬蘭、德國、挪威、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荷蘭和北約的IT和法律專家參加了演習。北約網絡防御中心成立于2008年,位于愛沙尼亞首府塔林。(馬愛民)

瑞典嘲防研究局發布《未來10年的俄羅斯軍事能力》報告本刊綜合報道

報告稱俄羅斯正在增加國防預算,并對武裝力量進行了全面重組。到2020年,其整體軍事能力可能大幅增加。未來10年,俄羅斯將繼續依賴戰略和戰術核武器保證其軍事安全。未來2~5年,俄羅斯繼續重點推進常規軍事力量的組織結構調整以及新能力的建設。未來俄軍的面貌將出現巨變,其規模將縮小,快速反應能力大幅提升。然而,俄羅斯未來軍事能力的發展將取決于其經濟、政治、人口、工業以及軍事目標等因素。吸引并留住年輕人才將是俄軍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陳皓)

“標準-3”2A型

攔截彈研制取得重要進展本刊綜合報道

該導彈的“可調轉向的姿態控制系統”(TDACS)最近完成了初步設計評審,可以進入下一個研制階段。TDACS是“標準-3”2A型導彈上最復雜的部件,它可以保證導彈高精度命中目標。“標準-3”2A導彈由美國和日本聯合研制,采用了較大的火箭發動機和更先進的動能殺傷戰斗部,射程更遠,防御區域更大,是實現美國“分階段自適應途徑”(PAA)計劃第三階段目標的核心裝備,計劃2018年交付使用。(臧興震)

以色列尋求部署更多的“鐵穹”防御系統澳大利亞《每日航天》網站2012年4月6日報道

以色列準備向美國再申請7億美元,用于部署更多的“鐵穹”防御系統并發展其他防御系統。

以色列已經部署T4個連的“鐵穹”防御系統。該系統最近在攔截來自加沙地帶的火箭彈襲擊中顯示出較好的作戰效能。以色列官方聲稱,在向以色列南部來襲的約300枚火箭彈和迫擊炮中,“鐵穹”系統攔截了約80%的目標。

目前,“鐵穹”是世界上第一種反火箭彈、迫擊炮系統,由以色列拉法爾先進防御系統公司研制,美國投資。該系統用于攔截射程約4~70千米的火箭彈和迫擊炮彈。每個“鐵穹”系統連由探測與跟蹤雷達、現代化火控軟件及3個發射架組成,每個系統連配備20枚攔截彈。2011財年,美國為“鐵穹”系統提供了2.04億美元資金支持。

美國防部3月27日發表聲明,稱美方將繼續為以色列部署更多的“鐵穹”近程防御系統提供資金支持。2011財年,美國為“鐵穹”系統提供了2.04億美元資金支持,國防郜尚未明確向國會申請的此次投資金額。(譚立忠)

美國防部加強網電培訓預防數據泄漏本刊綜合報道

美國防部已授予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和麥卡菲(McAfee)公司價值1.9億美元的合同,培訓國防部網電安全專業人員使用網絡威脅探測器——“基于主機的安全系統”,以保護保密和非密國防網絡,避免出現類似“維基解密”的數據泄露。美國防部官員稱,他們將配置這—工具,從而阻止在軍用保密網絡上使用光盤和其他移動存儲設備。(何重德)

諾·格公司將為美海軍研發新型基于原予的磁傳感器本刊綜合報道

諾·格公司日前獲得美海軍研究辦公室(0NR)一份為期3年、價值175萬美元的合同,將為海軍研發一種新型、成本低廉、基于原子的磁傳感器(或稱為磁力計)。這種新型磁傳感器將成為直升機、無人機或潛艇所裝備的磁異常檢測系統的一部分。無論在空中工作或在水下作為拖曳陣的一部分,磁傳感器都可檢測到鄰近的金屬物體所引發的地球磁場擾動,進而可發現附近的潛艇。這將在潛艇的探測和識別方面產生重大影響,并在未來反潛作戰中發揮巨大作用。(宋磊、蘇強)

印度加強海軍力量建設

本刊綜合報道

近年來,印度加強其海軍力量建設。2012-2013財年,印度海軍艦艇采辦費將增長74%,由上一財年的27.4億美元增至47.7億美元,用于采購艦船、潛艇以及航母。

目前,印度海軍正在建造包括驅逐艦、隱身驅逐艦及護衛艦在內的46艘艦船。印度剛剛發布的2012-2013財年國防預算中,海軍預算占國防費的比例從15%上升至19%,是三軍中唯一增長的部門。印海軍采辦成本的不斷增加,一方面是因為經過2年的討價還價,印度海軍同意支付俄羅斯16億美元而不是此前10億美元的航母合同;另一方面,俄羅斯鋼材價格不斷暴漲,導致造艦成本飆升,有些項目成本增長甚至達到計劃的4倍;此外,與法國開展的“魷魚”級潛艇計劃的成本也增加了約lO億美元。

目前,印度國有馬扎岡造船廠正根據P15A計劃建造價值35億美元的3艘驅逐艦,而另一項建造4艘驅逐艦的計劃則耗資30億美元。此外,馬扎岡造船廠和加登·里奇造船廠已獲得建造7艘隱身護衛艦的P17A計劃合同,合同價值達100億美元。加髓·里奇造船廠目前還正在建造價值達22億美元的4艘輕巡洋艦。(朱銳、魏俊峰)

NASA開展空間在軌服務技術演示驗證

本刊綜合報道

2012年3月7~9日,美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加拿大航天局(CSA)合作,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了“利用遙控機械臂加注燃料”(RRM)試驗,演示驗證了地面操作人員遙控國際空間站上的“德克斯特”(Dextre)機械臂,使用專用工具為航天器(這些航天器設計時未考慮在軌燃料加注和維修)提供精確在軌服務的技術。

RRM試驗模塊呈立方體形,由航天飛機于2011年7月攜載至國際空間站,設計用于驗證以遙控方式為衛星加注燃料或維修衛星所需的工具、技術和方法。NASA戈達德航天中心為RRM試驗模塊研制了4個特殊工具:剪線鉗與墊片操作工具、多功能工具、安全帽拆除工具和管嘴工具,它們在RRM模塊上有各自的存放位置,供“德克斯特”機械臂取用。每個工具上都有2臺攝像機,供任務控制人員觀察和控制工具使用。在此次RRM“燃料零部件移除任務”試驗中,NASA約翰遜航天中心的操作員操作“德克斯特”機械臂,利用RRM試驗模塊上的剪線鉗,先后切斷了2條直徑只有0.5毫米的“鎖線”(10ck wires)。這項操作任務是未來在軌移除各種衛星部件、為衛星提供在軌服務的先決條件。

未來兩年,NASA和CSA將利用“德克斯特”機械臂和RRM試驗模塊上的各種工具,針對RRM試驗模塊上的多種衛星部件以及模塊內部和外部的多種接口,開展多項在軌服務試驗。NASA希望RRM試驗結果能降低空間在軌服務風險,為未來實際開展各種空間在軌服務(包括在軌維修、燃料加注、改變衛星軌道)奠定基礎。按計劃,2012年還將進行5次RRM技術演示驗證,包括遙控機械臂從模擬衛星上拆除閥門、向模擬衛星加注燃料和維修等。RRM的下一次試驗將于2012年5月進行,從而結束“燃料零部件移除任務”試驗。RRM燃料加注試驗則計劃2012年夏末進行。

NASA官員稱,此次試驗表明“國際空間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技術試驗臺。由于有了國際空間站,衛星在軌服務技術只需數月時間就可進行真實空間環境下的演示驗證,否則的話可能需要數年時間。這代表了空間技術發展的一個巨大進步”。具體到RRM試驗,相關任小組僅用了18個月就完成了試驗任務的策劃、設計、開發和空間站飛行演示。

RRM試驗任務是NASA試圖利川遙控機械(饑器人)改變空間操作面貌的項目之一。除此之外,NASA還與通川汽車公司共同實施了“機器人骯天員2”(R2)計劃。R2是第一種類人機器人,2011年進入國際空間站長期駐留。(王巖松、王三勇)

美空軍開始部署最新改進型F-22戰斗機

法國《航宇防務》2012年3月28日報道

美空軍已開始部署經過“增量3.1”升級的F-22戰斗機。升級后的F-22具備空中電子攻擊(AEA)能力,并具有更好的對陸精確打擊能力。

率先接收和部署增量3.1升級型F-22戰斗機的是美空軍第3戰斗機聯隊第525中隊,該中隊尾碼號為4115的F-22飛機第一個完成了增量3.1升級。這一升級為該機的有源電掃描陣列雷達增加了合成孔徑雷達(SAR)工作方式和空中電子攻擊能力,提升了對敵方雷達的地理空間定位能力,并使該機具備在內埋彈艙中攜帶8枚113千克級的GBU-39制導炸彈的能力。

增量3.1升級型F-22所配裝的APG-77有源電掃描陣列雷達在采用SAR工作方式時,能夠獲得達到黑白照片品質的地表圖像,使飛行員能夠從圖像中找到自己的目標;空中電子攻擊能力使該機能夠使用APG-77雷達干擾敵方的雷達。另據F-22-E機總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透露,增量3.1升級型F-22飛機的飛行員能夠以手動方式、一次裝定2個地面目標的參數,并利用2枚GBU-39制導炸彈打擊同一目標,這使得1架飛機能夠打擊4個不同的地面目標。而此前的增量2升級型F-22飛機只能利用內埋的2枚454千克級慣性制導的,“聯合直接攻擊彈藥”打擊2個固定的地面目標。

第525中隊的指揮官宣稱,增量3.1升級使F-22戰斗機的作戰能力極大躍升,提高了該型機在戰斗中的殺傷力和生存力。由增量3.1升級型F-22飛機組成的四機編隊能夠在最具挑戰性的反介入作戰環境中,成功地發現、鎖定、跟蹤、瞄準和打擊各種目標;F-22戰斗機本身所具有的隱身能力和高速飛行能力與先進的空中電子攻擊能力結合在一起,使飛行員能夠安全地達成所有任務目標。

美空軍還將對F-22戰斗機進行增量3.2升級。目前這一升級已被分割成3個較小的升級包,分別稱為增量3.2A、增量3.2B和增量3.2C。按計劃,前兩種升級型F-22飛機將分別在2014和2017年開始部署。增量3.2C的定義尚未完成,但美空軍正力圖使F-22飛機能夠通過這一升級引入采用開放式系統結構的硬、軟件。F-22飛機計劃進行的其他升級還包括增加可應對敵方電子攻擊的電子防護能力,加裝一套自動防撞地系統,綜合AIM-120D和AIM-9X空空導彈,增加使用GBU-39炸彈同時攻擊8個不同地面目標的能力等。(張洋)

俄羅斯起革新空間探索略

俄新社2012年3月14日報道

俄羅斯(《生意人報》披露,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已向政府提交了2030空間探索戰略草案。這份充滿雄心的計劃確定優先實現航天工業逐步現代化、研發新型航天器和對太陽系行星進行探索等。空間探索戰略的目標是確保俄羅斯航天工業保持世界級水平,鞏固其航天強國地位。

根據草案,俄羅斯到2030年必須將全球航天市場份額提高到10%(俄羅斯2011年全球航天市場份額僅為0.5%)。到2020年,俄羅斯航天工業必須能夠利用純粹本土生產的元器件(尤其是電子元器件)建造衛星和航天器。到2030年,俄羅斯在軌衛星星座必須能滿足95%的國內民用和國防領域服務需求。

俄羅斯正在規劃開展多項空間探索任務,包括載人月球表面登陸任務和向金星和木星發射探測器。俄羅斯聯邦航天局計劃通過與國外合作商合作,部署永久火星科研站網絡。俄羅斯還將加強移除在軌“空間垃圾”、保護地球免受小行星和彗星碰撞等方面的工作。

俄羅斯將成立一個由總統領導的專門獨立機構,負責協調國家空間政策。過去幾年,俄羅斯航空航天工業遭受一系列不幸,包括失去3顆“格羅納斯”導航衛星及“福布斯一土壤”探測器發射失敗。俄羅斯官員和獨立專家都贊同對航天工業加以改革。(侯丹、許紅英)

本刊綜合報道

美空軍部長唐利4月4日在華盛頓向記者透露,美空軍下一代轟炸機將主要設計用于使用常規彈藥來打擊敵方領土縱深目標,承擔核威懾使命目前并非該機戰技指標的驅動因素。唐利表示,這在同級轟炸機中尚屬首次——此前B-2等轟炸機的主要用途都是執行核打擊任務。唐利透露,下一代轟炸機計劃在2025年左右服役,盡管美空軍還沒有決定何時開始使用該機承擔核威懾使命,但在設計階段就會通過安裝所需部件等方法為未來集成和使用核武器做好準備,以“避免遠期成本”。(張洋)

印度“查克拉Ⅱ”號核動力潛艇服役

美國《防務新聞》2012年4月4日報道

4月4日,印度國防部長安東尼在維沙卡帕特南海軍基地宣布,向俄羅斯租借的攻擊型核潛艇“查克拉Ⅱ”號正式服役。

印度政府先前與俄羅斯簽訂了K-152“獵豹”號潛艇的租借合同,租期為10年,印度將潛艇重新命名為“查克拉Ⅱ”號。該潛艇排水量8140噸,能夠發射多種魚雷及“石榴石”巡航導彈。據印度媒體透露,“查克拉Ⅱ”號潛艇將主要承擔艇員訓練任務。

目前,印度正加緊部署其自行設計和制造的“殲敵者”號核潛艇,預計2012年晚些時候列裝部隊。印度海軍將于2020年末擁有5艘核潛艇,其中2艘從俄羅斯租借,3艘自主建造。

1991年以后,印度武裝部隊不再擁有核動力潛艇,15艘常規動力潛艇組成印度主要水下力量。“查克拉Ⅱ”號的服役使印度成為世界上第六個部署核動力潛艇的國家之一,目前部署核動力潛艇的國家還有英國、中國、法國、美國和俄羅斯。(張洛晴)

美空軍利用空射誘餌為B一52H轟炸機提供突防能力美空軍巴克斯代爾空軍基地網站2012年3月23日報道

美空軍正在為B-52H轟炸機和F-16戰斗機綜合“微小型空射誘餌”(MALD)和“微小型空射誘餌-干擾機”(MALD-J)。MALD裝有小型渦噴發動機,用來吸引敵方雷達和欺騙敵方作戰人員;MALD-J是MALD的改進型,可提供與MALD相同的功能,同時還增加了干擾敵方雷達的能力,使友機能夠在不被敵方雷達探測到的情況下飛入敵防區。

B-52H轟炸機能夠在飛行中對其所搭載的MALD/MALD—J進行重新編程,是目前美空軍唯一具備這一能力的作戰飛機。每架B-52H轟炸機能夠攜帶16枚MALD/MALD—J,每架F-16飛機則能夠攜帶4枚(在裝機之前已經編好程序)。通過編程,多枚MALD/MALD-J可以飛行不同的路線,以便為B-52H飛機飛入敵方領空提供更多的選擇。在被投放出去之后,MALD/MALD—J會按照編入的程序按預定路線飛行,執行欺騙敵方防空體系的任務。它能夠擾亂敵方對空情的感知,而使B-52H或F-16飛機不被發現;能夠有效應對一體化防空系統,因此美空軍將其視為“力量倍增器”。

在B-52H轟炸機和F-16戰斗機撤出戰斗后,未被擊落的MALD/MALD-J仍將繼續飛行,直至最后落到地面。(張洋)

DARPA尋求大幅提升氮化鎵設備的功率處理能力

雷聲公司獲得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一份為期18個月、總金額1800萬美元的合同,開發與金剛石襯底粘接的下一代氮化鎵(GaN)設備。

DARPA將這一有待開發的技術稱為“熱增強的氮化鎵”(TEGaN),其目標是利用金剛石襯底把氮化鎵設備的功率處理能力提升到目前的3倍。通過降低熱阻,TEGaN將使氮化鎵晶體管和氮化鎵單片微波集成電路能夠達到其全部的性能潛力。該技術是氮化鎵獨特性能的“倍增器”,能顯著降低國防系統的成本、尺寸、重量和功耗。

氮化鎵可為軍用系統帶來飛躍性進步,它是雷聲公司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雷聲公司某些重大雷達項目的關鍵支撐技術。氮化鎵的獨特性能夠降低雷達、電子戰和通信系統的尺寸和成本,同時提高它們的效率。根據DARPA授予的這份合同,雷聲公司將尋求開發和測試TEGaN的能力,并為把這項技術插入到軍用系統中建立一條清晰的途徑。(張洋)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正在規劃金星任務

美國今日航天網2012年2月17日報道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官員在第17屆國家空間科學座談會上宣布,印度正在考慮—項金星科學任務。

ISRO正在進行的初步研究表明,如果該項任務獲得批準,根據軌道參數,將在2015年5月發射金星探測器,10月到達金星。金星探測器可能會攜帶5個科學儀器。火箭可使用改進型極軌衛星運載火箭(PSLV)或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運載火箭(GSLV)發射。印度金星探測任務的主要目的是研究金星大氣層,還將對探索類地行星的起源和演化有所幫助。

研究報告表明,印度在“月球初航”任務成功的基礎上,有能力發射金星任務。過去50年間,世界各國共進行了24次金星探測任務。

印度將采購75架多用途直升機

本刊綜合報道

預計總額將超過40億美元。印度海軍計劃利用新購直升機用于反潛戰、反水面戰以及開展特種作戰行動。印度海軍目前的主力機種是20世紀80年代分兩批次引進的“海王”直升機。印度海軍此次直升機采購主要是擴大直升機群規模,以在從亞丁灣到馬六甲的廣大海域上維護印度的利益。此外,印度目前正招標采購16架多用途直升機,參加競標的包括歐洲直升機公司生產的NH-90直升機和美國西科斯基飛機公司的S-70直升機。(程之年、王新宇)

美網絡安全戰略從防御轉向進攻

美國《防務新聞》網2012年3月24日報道

由于每天都受到1000萬次網絡攻擊,美國防部決定改變做法,將網絡安全戰略從網絡威懾轉向網絡攻擊。

美網絡司令部司令基思-亞歷山大在2012年3月20日國會作證中提到,進攻性網絡武器曾經完全由國家安全局控制,現在卻開始掌握在美軍各地區的作戰指揮官手里。這種進攻姿態意味著作戰指揮官將得以把網絡武器用作整體行動計劃的一部分,并將傳統的動力打擊和新開發的網絡戰斗力相結合。

美網絡司令部還將在所有六個地區的作戰司令部建立網絡作戰小組,該作戰小組將提供技術能力和專業知識,以改進網絡戰能力的整合。目前,網絡司令部正在與兩個地區的作戰指揮官密切合作。其目標是確保需要完成任務的指揮官擁有全套網絡支持的選項可供選擇,這些選擇包括攻擊能力和用于保護系統的防御能力。(馬林立)

美國雷聲公司成功試飛改進型“小型戰術彈藥”

美國雷聲公司4月6日報道

雷聲公司今年2月進行了改進型“小型戰術彈藥”(STM)的首次制導飛行試驗。試驗中,STM由“眼鏡蛇”無人機投放并與載機成功分離,隨后通過GPS/INS和激光半主動制導,命中指定目標。

此次試驗的改進型STM被稱為STM“階段Ⅱ”,重約6千克,長約55,9厘米。與STM“階段Ⅰ”相比,彈長縮短約5厘米,改用折疊彈翼,使美軍每個通用發射器能內裝2枚,其模塊化組裝方便了大批量生產。雷聲公司官員稱,該型制導彈藥非常適用于“影子”這一級別的無人機或反叛亂用飛機,能以低附帶毀傷,靈活打擊靜止或運動目標。

(李寶鋒、王三勇)

法國海軍防空驅逐艦成功攔截超聲速掠海飛行目標本刊綜合報道

2012年4月4日,法國海軍“福爾班”號防空驅逐艦成功摧毀一個模擬反艦導彈的“超聲速掠海飛行目標”(SSST)。

負責目標模擬的GQM 163A“山狗”超聲速掠海靶彈(速度可達到2,5馬赫)由位于法屬里維埃拉黎凡特島的軍方導彈試驗中心發射。“福爾班”號驅逐艦是“地平線”級防空驅逐艦的首艦,發射“紫菀30''’型導彈對目標進行了攔截。“地平線”級2號艦“保羅”號驅逐艦則負責目標和“福爾班”號導彈發射的追蹤工作。此次試驗是歐洲首次利用兩艘驅逐艦在復雜的作戰環境下,成功攔截掠海飛行的超聲速目標,整個試驗共持續幾十秒時間。

法國國防部在正式通報中表示,此次試射由美海軍與法國武器裝備總署合作進行,試射驗證了法國海軍航母戰斗群和兩棲戰斗群應對日益嚴重的反艦導彈威脅的能力。

“福爾班”號和“舍瓦利亞·保羅”號驅逐艦都裝備由法國、意大利、英國聯合研發的“主防空導彈系統”(PAAMS),該系統目前已裝備4艘“地平線”級驅逐艦及英國海軍6艘45型驅逐艦。(程之年)

微型離子發動機將大幅降低空問探索成本

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2012年3月29日報道

瑞士洛桑理工大學(EPFL)及其歐洲合作伙伴聯合成功研制出微型離子發動機樣機,將開啟低成本空間探索的新時代。

當前,由于制造與發射成本上的優勢(相比常規衛星制造與發射所需的數百萬美元,小衛星的成本僅約50萬美元),小衛星(重量在1~100千克間)正大行其道,但小衛星在高效推進系統上的欠缺制約了其執行空間探索與觀測任務的能力。EPFL研制的離子發動機非常緊湊,尺寸只有10×10×10厘米,重200克(含燃料及電子控制設備),專為小衛星推進而設計開發,計劃安裝在EPFL在研的用于清除空間碎片的“清潔太空一號”衛星,以及荷蘭用于記錄月球遠端超低無線電頻率信號的納衛星群上。

EPFL的新型離子發動機不是通過燃燒燃料,而是依靠“離子”液體來運行。這型發動機選擇通常用作溶劑或電解液的EMI-BF4化學混合物,EMI-BF4由帶電分子組成,在室溫下為液態,其中的離子在高壓、加速條件下分離出來,由電場控制產生推力。電場的極性每秒轉換一次,因此所有正負離子都可用作推進源。

在該發動機的推進下,微小衛星可在6個月內將速度由發射時的24000千米/小時提高至42000千米/小時,加速度僅為0.1毫米/平方秒(即時速由0增至100千米需耗時77小時)。但在太空中沒有摩擦阻力的環境下,這種緩慢、穩定的加速方式是可取的。研究人員表示,“計算結果表明,新發動機可在6個月內將1千克的納衛星送入月球軌道,整個過程只需消耗0.1升燃料”。(荊象新)

美軍組建完成

所仃地區性通信網絡節點

本刊綜合報道

美陸軍4月2日宣布完成5個“地區網絡節點”(RHN)中最后一個節點的配裝工作,使作戰人員能夠在全球任何地點聯接美軍的全球信息網絡。RHN是美軍“作戰人員戰術信息網”的關鍵組成部分,為戰場上的作戰人員提供了即時聯接保密/非密互聯網和話音通信設備的能力。最后一個RHN安裝在美國西部地區,由網絡企業技術司令部操作,其他4個節點分別安裝在美國中央司令部、歐洲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和美國東部地區。由于這些地區性網絡節點的有效覆蓋區域有重疊部分,因此每個網絡節點都能為其他兩個地區提供支持。(杜彥昌、于洋)

未來10年美軍航空裝備規劃將耗資7700億美元本刊綜合報道

根據2012年4月初美國防部向國會提交的《年度航空裝備清單與投資規劃(2013~2042財年)》,美軍計劃在2013-2022財年間投入7700億美元用于飛機采購、使用與維護等。該規劃顯示,到2022財年,美軍各軍種飛機的投資規模將達到峰值,為800億美元(以2022年美元幣值計)。

其中,無人機的投資將繼續維持高位,使無人機在未來“更小、更精干、技術更先進”的美軍中的作用愈發凸顯。根據規劃,到2022財年,美軍無人機裝備數量將從2013財年的445架增加到645架,增幅為45%,裝備的主要機型包括RO-4“全球鷹”、MQ-9“死神”和MO-1“捕食者”等。另外,美陸軍希望在2013-2022財年購買164架“灰鷹”無人機,用于為地面部隊提供直接支援。為滿足“情報、監視與偵察”(ISR)的需求,美空軍將購買改進型傳感器,并用MQ-9“死神”無人機替換MQ-1“捕食者”無人機。雖然無人機裝備數量持續增加,但受制于美國國防預算緊縮,此次規劃中提出的無人機采購數量較此前規劃還是有所減少。

該規劃還提出了另外4個優先投資領域:①通過投資發展空中機動能力與電子戰飛機,提供“使能能力”。美海軍將調整其電子戰飛機機隊,保持EA-18G機隊飛機數量穩定在114架。美空軍計劃到2022財年購買83架KC-46A加油機,并在7年后完成179架加油機的采購。②在維持現有機隊飛機數量的同時,采購第五代戰斗機。③推進遠程打擊能力現代化。根據規劃,美空軍將繼續大力投資發展具備核能力的新型遠程轟炸機,該機將在21世紀20年代中期具備初步作戰能力,其裝備數量預計為80-100架;④推進機隊的現代化并提高戰備能力。此外,該規劃中還首次列出了F-22戰斗機后繼型——F-X。(吳蔚、劉婧、王三勇)

美海軍陸戰隊計劃為“影子”無人機加裝武器系統

本刊綜合報道

美海軍陸戰隊決定為RQ-TB“影子”戰術無人機系統安裝一種秘密武器,并計劃首先為2架“影子”無人機安裝該武器在阿富汗進行測試,以此決定是否需要為其他13架“影子”無人機安裝該武器。目前已知的是,這種武器系統是一種“高級戰術戰備”級武器。此外,還計劃改進并升級“影子”無人機的各種載荷,例如信號情報系統、合成孔徑雷達和Ku波段戰術通用數據鏈,包括加密和通用地面控制系統。(于洋)

美國推進大直徑無人潛航器的研制

美國《航空航天技術周刊》2012年4月12日報道

美海軍研究辦公室計劃推進無人潛航器的水平。目前海軍“無人水下系統”(UUS)是由附近操作人員控制的小型航行器,可執行持續幾小時的任務。“大直徑無人潛航器”(LDUUV)體積將更大,自主性更高,能夠數月、遠距離執行任務。它將作為母艦部署并操作固定及移動傳感器,持久監視沿海水域,最終可能裝備武器。目前該項目的大部分技術已通過驗證。

LDUUV技術的初級階段是波音公司的“回聲測距儀”,該潛航器于2011年研制,直徑5.5米,排水量5噸,可以下潛至3048米深度。海軍要求其能在淺水區域布滿障礙物情況下無人自主作業。在為期18個月的第一階段,該潛航器將在水下30米深度工作,通過衛星鏈接與操作員聯系;第二階段為期3年,作戰區域擴展到公海,能在無人員協助下自主作業。“回聲測距儀”還能通過聲納探測近距離障礙物,聲學傳感器會對幾英里外的敵艦進行報警,從而改變路線避免沖突。此外,還考慮如何規避靜止障礙物。“回聲測距儀”由蓄電池提供電力,約28小時,雖然柴油發動機或燃料電池可以延長時間,但這些技術難以適用于小型無人潛航器,LDUUV的動力裝置將重達3.5噸。

LDUUV的第二種特性是持久性,計劃分兩階段進行:首先用2年時間驗證LDUUV連續執行30天任務的能力,第二階段則計劃將執行任務時間延長至70天。

LDUUV的第三個研究重點是解決執行長時間任務的可靠性。波音公司項目負責人表示,目前借助波音公司從衛星到客機研發方面的專業知識,開發者著眼于冗余系統,提高元件的可靠性與自我監控能力。

LDUUV將有一個大型的有效載荷艙,保證其能夠布放傳感器、通信浮標、更小的UUS和武器等。LDUUV可能對水雷戰造成的影響最大。在反水雷戰中,LDUUV將能探測和定位水雷,然后安全地除雷。LDUUV可使攻勢布雷更加可控、秘密。在水雷戰概念轉型中,LDUUV在大片區域布設網狀傳感器,之后傳感器跟蹤和確定監視范圍內的每一艘艦艇。依據具體情況,可使用錨雷或從無人潛航器布防魚雷攻擊任何一艘艦船。使用LDUUV的優勢在于可以開啟或關閉雷區,或改變雷區大小,它可以事先布好雷區但不啟用。

海軍計劃2014年發布LDUUV的建議征詢書,計劃共采購10艘。(宋楊、陳建華)

美B-2轟炸機完成

首次北極長航時試驗任務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網站2012年4月4日報道

根據美空軍授予的一份合同,諾-格公司研制生產的一架B-2“幽靈”轟炸機從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的愛德華空軍基地出發,完成在北極上空的首次長航時試驗任務。試驗中,該機進行了空中加油,飛行過程持續18.5小時。

此次飛行試驗對經過“極高頻增量1”升級的B 2飛機任務系統進行了驗證。該升級的內容包括更新B-2飛機的計算機系統,并在其中運行新的飛行控制軟件。升級后的計算機系統是B-2飛機未來全部升級的基礎,目前已準備進入初始小批量生產階段。飛行試驗結果表明,該系統可滿足美軍需求。本次飛行試驗是諾·格公司與美空軍和多家供應商兩年多來,在相關硬件、軟件和程序要求的校核方面進行細致計劃和通力協作的結果。

B-2飛機是美國目前僅有的隱身遠程重型轟炸機。它能夠依靠機內燃油連續飛行11000千米,經過一次空中加油后可連續飛行18500千米,能夠在數小時內飛抵全球任何地點。(張洋、王秀麗)

美國公布核彈頭削減最新進展

本刊綜合報道

美國國務院稱,截止2012年3月1日,美國共在812件投送工具(包括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和轟炸機)上部署了1737枚戰略核彈頭,與2011年9月相比數量有所減少,當時美國共在822件投送工具上部署了1790枚戰略核彈頭。根據2011年2月正式生效的美俄新START條約,到2018年,美俄兩國實戰部署的投送工具和戰略核彈頭應分別減至700件和1550枚以下。(張佳琦)

日本22DDH級

直升機母艦將不裝備魚雷

本刊綜合報道

日本防衛省官員稱,日本將不在其22DDH級直升機母艦上裝備魚雷。據透露,成本是決定不在22DDH上裝備魚雷的主要因素,而且防衛省認為拖曳式誘餌和艦上數量眾多的SH-60S直升機將能為其提供足夠的保護。22DDH用以取代20世紀70年代日本建造的“白根”級驅逐艦。(賴鳴)

俄羅斯為第五代戰斗機研制鍍金玻璃座艙蓋

俄羅斯《航空新聞》2012年3月23日報道

參與俄羅斯第五代戰斗機T-50(PAK FA)研制工作的“工藝”科學生產聯合企業為保護飛行員玻璃座艙免受無線電波和太陽輻射,采用鍍金噴涂技術,研制出“獨一無二”的涂層。應用這種涂層,敵人防空系統雷達信號無法顯示飛機座艙,敵方電子偵察系統也無法偵察到安裝在座艙內部的儀器。

“工藝”科學生產聯合企業總設計師維庫林稱,該涂層需要多層鍍膜,材料包括金、銦和錫。每一層的鍍膜厚度不超過20納米,總鍍層厚度約90納米。盡管這些金屬材料用量很小,但可使座艙內設備的無線電可探測性降低250倍。除了對無線電波防護,多層噴涂還能對抗紅外線和紫外線輻射,保護飛機座艙內的聚合物零件。在光線作用下,座艙內聚合物零件強度降低,脆性增加,可能導致異常情況發生。2010年由于聚合物安全帶磨損,一名印度飛行員在彈射時遇難。

為完成這種涂層,公司研制了專用的磁控設備,能夠確保每個20納米的涂層厚度均勻。均勻度非常重要,如果厚度超出,座艙的光學性能就會發生變化;如果厚度過薄,那么電磁輻射將可以“穿透”。飛機座艙蓋噴涂將在專用的加壓罐中進行,以便抽出空氣,并且采用專門的可蒸發金屬的電磁噴補槍,在表面均勻鍍層,不受曲率影響。

(張慧、王秀麗)

日本開始裝配“先進技術驗證機”的靜力試驗機體

本刊綜合報道

3月28日,日本三菱重工公司舉行“先進技術驗證機”(ATD)全尺寸靜力試驗機體的“開鉚”儀式,標志著該靜力試驗機體進入裝配階段。ATD主要用于支持日本的未來戰斗機計劃,將對包括隱身性能和高機動性等在內的各項先進技術進行試飛,同時用于防空系統對抗隱身戰斗機的研究。隨著ATD全尺寸靜力試驗機體開始組裝,ATD項目已步入正軌,即將開始制造用于試飛的ATD原型機。按計劃,原型機將于2014年首飛,整個項目在2017年3月底之前完成。(張洋)

達索公司接收首部生產型RBE2雷達

法國《航宇防務》2012年4月2日報道

泰利斯公司2月向達索飛機公司交付了首部生產型RBE2“有源電掃描陣列”(AESA)雷達,該雷達將安裝在“陣風”C137號戰斗機上。該機將成為首架裝備AESA雷達的“陣風”戰斗機,計劃今年夏季交付法國武器裝備,總署(DGA)。

首部生產型RBE2 AESA雷達在交付達索公司之前,已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全面飛行試驗,驗證了雷達的質量并確認了預期的性能水平。雷達按照合同時間表交付,證明了新雷達的技術成熟度,并進一步鞏固了泰利斯公司在歐洲戰斗機雷達領域的領先地位。

RBE2 AESA雷達將給“陣風”戰斗機帶來一系列突出優勢:作用距離增加,能與“流星”導彈等最新一代遠程導彈全面兼容,同時具有探測低可觀測性目標的能力;可靠性更高,使用和維護成本較低,其有源陣列10年內無需大修;具有高分辨率合成孔徑雷達成像能力,抗干擾能力增強。

“陣風”戰斗機將成為歐洲第一種裝備全面生產型有源電掃描陣列雷達的戰斗機。該機的作戰優勢在2011年的利比亞戰爭中已得到證明,通過裝備新型RBE2 AESA雷達,“陣風”的作戰能力又得到進一步確認。(高啟光、許鑫家)

美空軍開發下一代星載中波紅外探測器

本刊綜合報道

美空軍研究實驗室已發布“高分辨率中波紅外探測器第一階段”項目的跨部門公告,要求工業部門為下一代導彈預警衛星研制并演示驗證大型、低噪聲、高均勻性中波紅外(MWIR)探測器陣列——中波紅外“傳感器芯片組件”(SCA)。

該項目將開發中波紅外SCA所需的天基紅外探測器材料生長與處理技術。這種中波紅外SCA的尺寸將與2048×2048像素(每個像素的尺寸為30微米量級)的探測器相當,未來將作為主探測器安裝在下一代軍用衛星上,探測強熱源(如導彈發射、核爆炸)的紅外輻射。

美空軍要求這種新型中波紅外探測器能在130開氏度(零下143℃)的溫度下工作,截止波長為5微米。此外,要求這種探測器必須采用p-on-n光伏結構,厚度非均勻性低于2%,組分非均勻性低于1%。

此項研究主要涉及探測器薄膜外延生長技術,探測器處理工藝,過程評估、描述和篩選技術,混合與封裝技術,SCA輻射測試與分析技術等。其中,輻射測試對于測量探測器的量子效率、噪聲等效輻照度、暗電流、可操作性和響應均勻性等性能來說是必需的。該項目為期3年,美空軍計劃授出兩份研究合同。(李小磊)美國泰克森公司對無人掃雷艇技術進行演示驗證

法國《航宇防務》2012年4月13日報道

4月12日,美國防承包商泰克森公司對“通用無人水面艇”(CUSV)技術進行了演示驗證。試驗地點位于新奧爾良的海上與陸地系統造船廠,目的是將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上使用的無人機技術迅速推廣到海軍無人艦艇上,使其執行危險的掃雷、潛艇探測、情報收集,以及接近敵方艦艇等任務。

CUSV長約12米,最高時速可達28節。使用柴油燃料,可連續航行72小時而無需加油。具體續航時間則依據其航行速度和承載裝備的重量而定。例如,在緩慢航行的偵察任務中,燃料補給間隔可延長到一個星期。

利用改進型“影子”無人偵察機技術,CUSV可從16~19千米以外的陸地、海上或空中指揮站進行控制,如果改由衛星控制,控制范圍則可以擴大到1900千米。該艇外觀類似一艘魚雷艇,可從任何大型艦艇上釋放。之前的無人艇通常都是利用遠程控制裝備進行簡單的改裝,而CUSV在設計之初就考慮有船員。

泰克森公司表示,如果發生翻船,該艇能夠自動關閉發動機,自行調整好位置后,重新啟動發動機并繼續開展任務。如果該艇與指揮站失去聯系,其自帶的程序可以使其簡單地返回出發地或另一個預先確定的位置。

該艇已在2009年完成初始海試,將于2012年夏季將前往圣迭戈的彭德爾頓營,以試驗其魚雷探測與掃雷能力。

泰克森公司目前已建造了2艘“通用無人水面艇”原型機。大批量商業生產將在收到合同后的9~12個月內開始。泰克森公司正尋求為美海軍或其他國家海軍提供該艇。(劉瑞方)

美媒體披露售沙特F一15SA戰斗機的具體性能

美國《航空與航天技術周刊》2012年4月2日報道

美國波音公司將向沙特阿拉伯出口84架全新制造的F-15SA戰斗機,合同金額高達114億美元。除此之外,波音公司還將把沙特空軍現役70架F-15S升級為F-15SA。

F-15SA將是F-15系列戰斗機中第一種采用全電傳操縱系統(此前的F-15飛機均采用控制增穩系統)和配裝英國BAE系統公司“數字式電子戰系統”(DEWS)的型別。其中,DEWS將徹底取代目前的F-15飛機所使用的AN/ALQ-135電子戰系統。AN/ALQ-135系統由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研制生產,在F-15飛機服役期間不斷改進和升級。DEWS系統的維護保障成本更低,可靠性更高,并且更容易重新編程。F-15SA還將是繼F-15SG(出口到新加坡)之后第二型配裝AN/APG-63(V)3有源電掃描陣列雷達的F-15飛機,并且如F-15SG一樣,配裝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制的AN/AAS-42“虎眼”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

F-15SA將采用“免預測性維修機翼”,其機翼結構無需進行定期的基地級修理。該型機的1號掛點和9號掛點均得到加強,可掛載總重更大的空地武器/空空導彈載荷。該型機能夠使用沙特在飛機訂貨協議中附帶訂購的一系列武器裝備,其中包括AGM-88B高速反輻射導彈、各種激光和衛星/慣性制導炸彈、美國古德里奇公司的DB-110遠程傾斜成像偵察吊艙等。

除沙特外,美國還在爭取向科威特和阿聯酋等國家出售戰斗機。盡管如此,美國不會考慮向中東地區的阿拉伯國家出售F-35戰斗機,同時還限制對這些國家出售遠程武器,因此可能加大這些國家與以色列航空作戰能力的差距。如果以色列購買本國拉菲爾先進防務系統公司研制的“未來空空導彈”(FAAM),這一差距將更加明顯。FAAM是以色列“大衛投石素”導彈防御系統中“擊昏器”攔截彈的空空導彈改型。“擊昏器”采用兩級結構,其上面級的尺寸小于美國AIM-120中距空空導彈,帶有毫米波雷達/紅外成像雙模導引頭,采用碰撞殺傷方式。這—上面級只需要進行很小的改動,即可作為空空導彈使用。(張洋)

美軍尋求更有效地融合與分發海量數據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網站2012年3月29日報道

當前,作戰人員執行作戰任務時,越來越依賴由各種傳感器和通信系統構成的虛擬網絡提供戰場態勢感知信息。從辦公室中的作戰規劃人員到戰場上的巡邏兵,各級作戰人員都急需大量信息進行作戰決策。美軍現有的各種信息處理與分析系統以及相關工作程序無論在效率還是在效果上,都不能很好地滿足需求。這要求美軍從根本上發展數據科學,變革數據分析方法,使數據分析進程與作戰節奏一致,及時融入到作戰任務規劃中。

為此,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啟動了xDATA計劃,開發相關的計算機技術和軟件工具,從而更有效地融合、分析、分發海量數據,使作戰效果最大化。作為這項工作的一部分,XDATA計劃將開發對不完善和不完整數據進行處理和可視化的可擴展性算法。由于用戶的多樣性,XDATA計劃還將開發人機交互工具,以滿足不同任務需求。為使XDATA計劃的研究成果能更廣泛地應用,該計劃將公開開源軟件包,借此加強與應用數學、計算機科學、數據可視化等領域的合作。為提高XDATA計劃的知名度,吸引潛在的研究機構,DARPA計劃在4月成立一個“倡議者日”工作組,負責引進有合作前景的研究機構、對外介紹XDATA計劃、鼓勵潛在參與者之間的合作。

作為奧巴馬政府“大數據”(BigData)倡議的一部分,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和美國國家網絡與信息技術研發協調辦公室3月29日聯合發布了XDATA計劃的公告。“大數據”研發倡議的目的是更好地利用快速增加的數字數據,提高從大量復雜的數字數據中提取知識和觀點的能力。該倡議主要包含3方面內容:①推進收集、存儲、壓縮、管理、分析以及共享海量數字數據的前沿核心技術的發展;②利用這些技術,加速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發展,強化國家安全,推進相關教育轉型;③擴大“大數據”技術開發與利用的人才隊伍。XDATA計劃將為上述工作提供支持,促進美國政府更好地利用其收集的數字數據。(杜彥昌)

DARPA研究提高小分隊戰場通信能力

美國《防務系統》網站2012年2月27日報道

當前,作戰人員依賴戰場通信及網絡系統保持態勢感知能力。為提高小分隊在惡劣環境及遠程作戰過程中信息基礎設施不足或沒有的情況下的作戰能力,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制定了相關研發計劃。

隨著無人機及設計用于接收空中不同偵察裝備數據的手持設備的出現,對通信能力提出了額外需求,要求在軍事網絡邊緣作戰的單獨的班組及士兵也要具備通信能力。為滿足這些需求,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已進行相關工作,用于為偏遠地區的作戰人員提供高帶寬通信。

“移動熱點”項目計劃研制和驗證具有一定容量、遠距離及可測量的移動微波通信鏈路,從而實現徒步士兵與前沿作戰基地,戰術作戰中心,情報、監視與偵察設備以及固定通信基礎設施的鏈接。按計劃,該鏈路還能為無線熱點地區間以及從ISR平臺及指揮所到熱點地區用戶之間提供端到端的數據傳輸。目前,由于小型網絡規模及軍事電臺傳輸距離的限制,軍事通信系統在支持偏遠地區移動、分布式作戰方面能力有限。

鑒干現代作戰采用更加分散的部署方式,以及戰場作戰過程中大批傳感器需要配備使用更大型網絡的要求,將重點發展通信距離設備、傳統軍事無線系統和商用通信系統(女13G/4G蜂窩通信和Wi-Fi)3項用戶無線系統方式,滿足作戰人員在前沿作戰基地臨近地區的部署應用。

通信及數據的鏈接可由空中、移動或固定平臺提供。作戰部隊可依靠設備提供的主要功能,形成拓展至最基層分隊的1吉比特/秒的戰術鏈路網絡能力。通過開發先進的定向、截獲和跟蹤技術,提供與移動熱點的高連通性。

盡管可對許多商用系統進行改進用于“移動熱點”項目,但對偏遠的作戰地區提供數據依然存在很多技術上的挑戰。據該項目負責人迪克·瑞格威稱:“需要研發操作方便的天線、高效的微波功率放大器及動態組網技術,以建立并維持移動數據回傳網絡。目前,我們將利用Wi-Fi、WiMax或‘長期演進’(LTE)等商用無線通信協議網絡作為大容量鏈路的一種成本有效的驗證方法。但該項目研發的毫米波移動鏈路必須與其他軍用無線電設備及協議兼容。”

此外,“移動熱點”項目還尋求創新技術,以在連級無人機在體積、重量及功率受限時提高數據傳輸功率從而提供足夠的傳輸距離。(陳建華、張海翔)

歐洲“伽利略”衛星通過在軌信號測試

英國《國際飛行》2012年4月11日報道

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的首批兩顆業務衛星(也稱“在軌驗證”衛星,編者注)近日通過性能驗證試驗。兩顆衛星的運營商——歐洲空間電信公司(Telespazio)和德國航天局(DLR)已經接收到衛星的加密信號,并驗證了其功能性,標志著“伽利略”系統將能提供公共服務。這項試驗同時也是歐洲航天局正在開展的其他相關試驗工作的補充。

“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的首批兩顆衛星由俄羅斯“聯盟”運載火箭、于2011年10月從位于法屬圭亞那的歐洲航天局庫魯發射中心發射,2012年夏末“聯盟”火箭再發射兩顆“伽利略”乜星后,“伽利略”導航計劃的在軌驗證階段就將結束。

根據計劃,到2014年底將有18顆“伽利略”衛星在軌提供導航服務,2015年底將有26顆衛星在軌,基本實現全球覆蓋。由27顆衛星和3顆備份星構成的完整星座將于2019年建成。

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阿里安”-5 ES“伽利略”火箭將配備四星分配器,將衛星送到23200千米的軌道。目前使用的“阿里安”-5 ES火箭則用于將歐洲航天局的“自動轉移飛行器”(ATV)發射至軌道高度380千米的國際空間站。(侯丹、許紅英)

法軍著手研制新一代戰術通信電臺

法國《航宇防務》網站2012年4月17日報道

4月17日,法國國防與退伍軍人事務部長杰拉德·朗蓋特宣布啟動CONTACT項目第一階段。首先開始的將是該項目的研制工作,計劃耗資2.63億歐元,相關合同將授予泰利斯通信公司。

CONTACT是一個戰略性項目,旨在為法國軍隊裝備基于“軟件無線電”概念的新一代戰術電臺。在作戰行動中,這種電臺將成為徒步士兵戰術作戰能力的基本要素,法國陸軍的裝甲車輛,如未來將裝備的“多用途裝甲車”(VBMR)等也將配備該電臺。

在該項目的第二階段,CONTACT電臺還將裝備到作戰飛機、偵察機、運輸機和海軍艦艇上,從而為法軍完成作戰任務提供所需的聯合通信工具。此外,CONTACT電臺還將具備與法國盟軍無線電設備互操作的能力。

CONTACT項目是“蝎子”(SCORPION)計劃的組成部分,后者旨在為法軍作戰集群提供現代化的武器裝備。CONTACT電臺將與法軍目前正在其他戰場數字化項目下研制的裝備,如“通信裝備一體化步兵”(FELIN)等完全兼容。FELIN是法軍研制的一種未來士兵系統,目前正在陸續交付作戰部隊。(王三勇)

諾·格公司在水面艦艇上測試光電紅外分布式孔徑系統

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2012年4月17日報道

諾·格公司的工程人員近期成功完成了該公司研制的“寂靜守護者”(Silent Watch)“光電紅外”(EO/IR)“分布式孔徑系統”(DAS)在水面艦艇上的演示驗證工作,該系統可使水面艦艇能夠感知并跟蹤蹤威脅。

“寂靜守護者”“光電紅外分布式孔徑系統”(EO/DAS)由諾·格公司負責設計和研發,最初設計目的是為F-35戰斗機飛行員提供360度的態勢感知能力。這種創新型的威脅告警系統很快將能為有人/無人水面平臺和潛艇帶來十分重要的態勢感知能力。

EO/DAS的海上應用包括對“斯佩雷星Ⅲ”考察船艦載多種EO/IR傳感器進行戰略替換,該考察船屬于諾·格公司海上船舶系統水面艦艇測試平臺。本次試驗驗證了當“寂靜守護者”部署在海上時,它能夠生成高分辨率、近實時的圖像,并將這些圖像數據演示給友軍或通過中繼發送至友軍。

在“斯佩雷星Ⅲ”考察船上工作時,“寂靜守護者”能夠全自主地對水面和空中目標進行跟蹤。該系統利用自身獨特的圖像解析能力,通過多重傳感器提供無縫、全方位、全天候圖像。該系統能夠自主探測并追蹤水面艦艇、飛機,以及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等潛在威脅。“寂靜守護者”還能夠顯著提高值班人員的態勢感知能力。(張洋)

美海軍新型“宙斯盾”彈道導彈防御系統通過認證本刊綜合報道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制的最新型“宙斯盾”彈道導彈防御(BMD)系統——“宙斯盾”BMD 4.0.1系統已經通過美海軍認證,母港位于日本橫須賀的“夏伊洛”(CG-67)號巡洋艦成為裝備該系統的首艦。這種第二代系統采用了“宙斯盾”BMD信號處理器,提高了目標識別能力,同時采用開放式體系結構,以利于集成商用現貨技術。

目前,共有27艘裝備“宙斯盾”BMD系統的艦艇可用于作戰部署,其中美海軍23艘,日本海上自衛隊4艘,它們共計裝備了100多枚“標準3''’攔截彈。為應對技術日趨復雜、戰術不斷發展的目標,美軍仍在持續改進“宙斯盾”BMD系統。(王三勇)

俄羅斯2014年將試飛攻擊型無人機俄羅斯通訊社2012年4月20日報道

俄羅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亞歷山大·蘇霍魯科夫表示,俄羅斯將在2014年對第一架自主研制的攻擊型無人機進行試飛。當前,俄軍只有用于執行偵察任務的近程無人機。

2012年4月初,俄羅斯國防部批準了研制攻擊型無人機的技術任務書。根據項目計劃,Tranzas公司將負責研制無人機的機載電子系統、控制系統和導航系統;其機身重約5噸,機體將由“隼”設計局研制。新型無人機計劃采用模塊化方案設計,具備根據任務類型快速更換設備和武器的能力。俄羅斯國防部于2011年10月與上述2家公司簽定了合同,價值約1.019億美元。

俄羅斯空軍總司令亞歷山大·澤林指出,攻擊型無人機將在2020年前列裝俄空軍。采購攻擊型無人機已列入《俄羅斯2011--2020年國家武器裝備計劃》中。(王秀麗、高啟光)

印度政府批準采購6艘近海巡邏艦本刊綜合報道

這6艘“近海巡邏艦”(OPV)由果阿造船有限公司負責建造,價值達180億盧比(合3.42億美元),計劃服役海岸警衛隊。該巡邏艦長度將超過100米,裝備直升機甲板。印度海岸警衛隊計劃增加裝備數量,目標是到2018年擁有約200艘艦艇和100架飛機。目前,印度海岸警衛隊僅有約100艘艦艇和45架各型飛機,包括24架“道尼爾”直升機、17架“切塔克”直升機和4架先進的輕型直升機。另外,印度還將從以色列采購500多枚精確制導彈藥,裝備其噴氣式戰斗機。(于憲釗)

俄羅斯將在遠距離航天任務中和平利用原子能

本刊綜合報道

來自俄羅斯核能管理局的消息稱,俄羅斯計劃在2017年建造兆瓦特級的核能推進裝置,該裝置第一部分的裝配工作將于2013年開始,整個核能裝置研制和建造的費用超過2.47億美元。

俄羅斯和美國的火箭科學家們從50年前就開始研究核能火箭發動機,目前已研究出兩種類型的核能火箭發動機。第一代核能發動機原型機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建造。蘇聯的RD 0401發動機和美國的NERVA發動機都屬于第一代核能發動機。該類型發動機是脈沖核能發動機,推力依靠核燃料的幾次爆炸產生。發動機的原理是液氫在核反應堆中被加熱、在排放時產生推力。但由于過熱和放射能的高“排放”,核爆炸存在高風險。裝備有核裝置的衛星時常發生事故,例如,美國Transi衛星發射后在飛臨印度洋上空時爆炸,約有1千克钚-238散落在空中;蘇聯的Kosmos 954衛星落到了加拿大境內,造成約6萬平方米的污染。后來雖然對第一代核能發動機進行了改進,但由于核反應堆爆炸的高風險性,試驗證明第一代核能發動機不可用。

之后新的研究成果解決了安全問題,第二代核能發動機將使用離電子反應發動機,該發動機的推力依靠在電場中加速的離子流產生,站上的核反應堆將為發動機提供燃料,并且不會將放射性物質排放到周圍環境中。目前已經計劃將用第二代核能裝置把科學衛星發射到遙遠星球,未來有可能將核能技術應用于載人航天器。

目前的航天飛行器使用太陽能電池產生的能量,但僅能在靠近地球的軌道上運行。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院士亞歷山大·熱列茲揚科夫稱,目前使用的液體和固體燃料發動機,只代表著當前的低技術和經濟水平,“到如今,我們已經使用了幾乎所有可能的化學能發動機。完成一個到達遙遠行星的航天任務需要非常長的時間。這種任務很少,僅僅重量輕、體積小的航天器能用于這種任務。核能火箭發動機的產生將大大拓展對太陽系的研究,并有可能完成到達遙遠恒星的任務。”(唐榮)

美海軍尋求新一代電子戰解決方案英國《簡氏導彈與火箭》雜志2012年4月3日報道

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ONR)在今年初發布項目公告,就新一代電子戰系統的技術開發與演示驗證征求建議,以對付敵方基于光電和紅外傳感器的跟蹤系統、導彈與精確制導彈藥。該公告強調,解決方案的重點不是研制單一的電子戰系統,而是擊敗各類威脅所依靠的基本技術與方法。海軍研究辦公室明確表示,該項目主要關注以下4個領域:

①多譜半導體激光器目標是開發并演示驗證一種能夠在紫外、可見光、近紅外、短波紅外、中波紅外和長波紅外波段同時工作的半導體、多波長一體化激光源。它可由在多個波段工作的多個獨立激光器組成,要求能將多個獨立的激光發射進行合成,以產生單一的連續波光束;波束質量好,每個譜段的輸出功率不小于5瓦,最好大干10瓦。盡管最終目標是要在整個波長范圍上用一個孔徑來實現,但海軍研究辦公室認為難以實現,因而打算使所需孔徑數最少。

②連續可調諧多譜光纖/波導激光器目標是開發并演示驗證一種多波長的一體化激光源,采用光纖作為發光介質,能覆蓋紫外到長波紅外等多個波段,輸出波束連續且可調。預計將采用寬帶透明的光纖/波導、抗高輻照度的互連和終端、非機械高速連續調諧和開關/路由,以及寬帶光纖散布控制等技術。最終開發出的激光器應能產生單一的輸出光束,要求光束質量良好,輸出功率不小于10瓦,最好大于20瓦。雖然連續波輸出最為理想,但脈沖頻率大于1千赫的脈沖輻射也符合要求。

③非機械波束控制技術目標是要提出各種方法,使6個譜段中的至少3個或所有譜段內的相干能量可以控制在發散小的波束內。要求在不小于120。的錐體、最好達到半球的角度上沒有旁瓣或旁瓣最小;最好能控制光返回的探測角度,以便返回光能傳送到相應的接收機或傳感器;也應考慮光波束在極端控制角度時的可能畸變,并提出對其補償的方法。非機械波束控制方法至少應與目前的機械方式速度相同或更快,其設備尺寸、重量和功率特性相對更小,從而可以廣泛用于陸海空平臺,并能與多波段相干光源完全集成或獨立應用。

④創新的電子戰概念旨在探索新出現的、可以從根本上改變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實施電子戰行動方式的前沿技術概念。對于新概念沒有波長/頻段方面的限制。(李家祥)

美海軍尋求將“戰斧”導彈與小型無人機聯合使用

美國《防務技術》網站2012年4月20日報道

美海軍新型“戰斧”巡航導彈具備飛行中重新定向以打擊移動目標的能力,目前海軍希望“戰斧”導彈能夠與特種作戰部隊操縱的小型無人機協同工作,以此作為新的重要打擊手段。特種作戰部隊將利用小型無人機定位并追蹤敵人,之后將無人機獲取的目標數據傳輸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根據目標的移動隨時實現導彈的重新定向。

美海軍無人機及打擊武器項目的負責人成廉·香農稱,美海軍一直在進行“戰斧”導彈與小型無人機聯合使用的工作。美海軍每年要進行10~15次導彈飛行試驗,以確保軟件升級工作得當以及驗證作戰概念。項目執行辦公室一直試圖利用無人機完成導彈尋的任務,同時縮短“戰斧”導彈的飛行時間。“戰斧”導彈是一種網絡化武器,這使得研究人員在其飛行過程中能對其實現控制。2011年11月,在演習中,英國“機敏”級潛艇在西海岸發射一枚“戰斧”導彈,指示其飛向中國湖訓練靶場,隨后在導彈飛行過程中通過位于倫敦的特種作戰控制中心對其實現重新定位。

利比亞戰爭期間,總計發射了超過230枚“戰斧”導彈,這些導彈打擊了利比亞的大部分防空系統,同時也擊毀了大量還停留在機場跑道上未起飛的飛機,保證了北約空襲部隊最終獲得作戰勝利。(宋磊)

美軍研究可在GPS失效區域為導彈導航的新型傳感器

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網站2012年4月16日報道

美軍的導彈等多種軍用系統在飛行過程中都依賴“全球定位系統”(GPS)提供準確的位置、方向和時間等信息。當GPS由于故障原因或是敵方干擾導致不可用時,必須要使用導彈的彈載傳感器來收集導航所需的關鍵信息。

為此,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正在開展“芯片級組合原子導航儀”(C-SCAN)項目,研究利用原子慣性傳感器在GPS失效區域準確辨識方向。這種傳感器不但體積小巧,而且還集低能耗、高分辨率運動檢測和快速啟動等功能于一身。

DARPA項目主任稱,導彈等平臺依賴GPS獲取多種信息。一旦GPS不可用,將由陀螺儀提供方向信息,由加速度計提供位置信息,由振蕩器提供授時。C-SCAN項目的研發重點則在于研制體積更小,成本更低的新型“慣性測量組件”(IMU),用其取代體積龐大的陀螺儀。

C-SCAN項目下研制的IMU將把固態慣性傳感器和原子慣性傳感器集成起來,組成一套獨立的微系統。這種新型IMU將利用不同設備具有的不同特性以及這些特性間的互補,實現啟動時間短、性能長效穩定等特點。為此,DARPA將研究:①原子慣性傳感器與固態慣性傳感器的微型化與組合制造問題;②用于實現無縫組合集成的算法與結構等。

C-SCAN項目將為DARPA的“定位、導航與授時微技術”(micro-PNT)提供支撐。后者旨在研制能獨立工作的芯片級慣性導航與精確制導設備,在降低各種彈藥和軍用平臺對GPS的依賴的同時,為它們提供在各種作戰條件下的可靠的導航與制導能力。(宋磊、杜彥昌)

美海軍發布F/A-XX戰斗機信息征詢書

英國《國際飛行》2012年4月17日報道

美海軍發布F/A-XX戰斗機信息征詢書(RFI),向工業界尋求可在2030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用來取代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斗機和EA-18G“咆哮者”電子戰飛機的新型艦載多功能戰斗機解決方案。

美海軍在信息征詢書中表示:“這項工作旨在向工業界征求可由核動力航母搭載的戰斗機候選解決方案。該戰斗機應當能夠在‘反介入/區域拒止’作戰環境中提供制空權并具備多種打擊能力。其主要任務包括但不僅限于:空戰、打擊作戰、反艦戰和近距空中支援。”美海軍希望該機能夠在敵方防區內持久執行任務。除此之外,還希望該機具備現有戰斗機已經初步具有的一些能力,包括為他機提供空中加油,戰術偵察、監視與目標捕獲(RSTA)能力,以及機載電子攻擊能力。

在征詢書中,美海軍沒有限定F/A-XX必須是有人駕駛的,或必須是全新研制的飛機。征詢書中稱:“考慮的范圍很寬泛,既包括無人駕駛飛機,也包括可選有人/無人駕駛飛機。系統特征和系統能力都將從成本和經濟可承受性的角度予以考慮。概念方案可以來自現有的戰斗機或全新設計的飛機。各種針對作戰需求構思的創新技術概念都可以考慮。”美海軍的底線是,該機應當能夠由“福特”級和“尼米茲”級航母搭載使用,并應當能夠“在航母艦載機聯隊中,成為F-35C戰斗機及一種具備持久情報、監視與偵察和精確打擊能力無人機的補充”。

除要求該機應在2030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外,美海軍還將考慮對該戰斗機的能力需求、方案所面臨的技術風險以及總擁有成本。征詢書還要求競標商“如果計劃采用漸進式途徑來完成系統及技術的集成,進而實現完全作戰能力的話,需要給出達到完全作戰能力的時間節點。”

目前,美空軍也在探討F-22戰斗機的后繼機F-X。雖然艦載戰斗機和空軍戰斗機的技術特征和需求并不相同,但不能排除美國防部有可能會要求空軍和海軍開展一輪聯合備選方案分析。(張洋)

“獵鷹”9火箭完成推進劑加注試驗spaceflight now網站2012年3月1日報道

空間探索技術(SpaceX)公司在3月1日進行了“獵鷹”9火箭的發射前倒計時燃料加注測試,為最早于4月下旬進行的火箭發射做準備。

燃料加注測試持續了近5個小時。工程人員向兩級火箭的4個燃料箱中加注了RP-1液氧/煤油液體推進劑。火箭的第一級加注了約148立方米的液氧和95立方米的煤油,火箭的第二級加注了約28立方米的液氧和17立方米的煤油,同時還加注了一些高壓氣體。此次測試旨在對發射當天用到的所有設備進行檢測。在發射的前幾天,還將對火箭的9個一級發動機進行一次簡短的點火測試。發射的確切日期將在軟件測試和安全審查完成后確定。

即將到來的“獵鷹”9火箭發射將使“龍”太空艙成為首個前往國際空間站的商業航天器。根據與NASA簽訂的合同,SpaceX公司將為NASA提供總值16億美元的12次國際空間站貨運服務。(張峰)

雷聲公司向美海軍交付用于DDG 1000的雙波段聲納

法國《航宇防務》2012年47116日報道

雷聲公司最近向美海軍交付了第一部水面艦艇用雙波段艦殼聲納——AN/SQQ-90戰術聲納套件,用于裝備美海軍第一艘DDG 1000驅逐艦,以顯著增強其水下作戰能力并擴展作戰范圍。

雷聲公司交付的聲納電子設備完全集成在“電子模塊機柜”(EME)中,是21世紀造船工業在DDG1000驅逐艦方案設計的創新。EME交付前在船廠安裝時進行前期集成和測試,最低限度地占用艦上空間(尺寸和重量),并大大地提高電力和冷卻效率。

AN/SQQ-90由AN/SQS-60艦殼中頻聲納、AN/SQS-61艦殼高頻聲納、AN/SQR-20多功能拖曳陣聲納和吊放系統組成。雷聲公司負責AN/SQQ-90聲納的集成,將整套聲納系統組件整合在一起。利用自動化技術和獨特的信息管理技術,所需操作人員僅為“宙斯盾”系統的1/3。通過集成DDG 1000驅逐艦開放架構作戰系統和多傳感器能力,AN/SQQ-90將提供多目標打擊能力,包括在近海和深海水域對抗地雷和柴油動力潛艇。

EME作為大型子系統附件,可為內部集成的各種成熟電子設備提供沖擊防護、電磁干擾保護、熱力調節、安全和隔振等保護。聲納電子EME包括安裝集成到位并經過測試的電子設備(如向艦艇指揮中心分發信號和數據收發放大器及相關處理器),為艦殼聲納提供電力和控制。(趙月白)

NASA繼續進行“獵戶座”降落傘測試NASA網站2012年2月29日報道

NASA在亞利桑那州的沙漠地區成功實施一次“獵戶座”多用途載人飛船降落傘試驗,以驗證飛船尾流對降落傘性能的影響。

此次降落試驗由空軍C—17運輸機將“獵戶座”飛船攜帶至7.62千米的高空執行。在主著陸傘的牽引下,“獵戶座”以27.30千米/小時的速度降落在沙漠表面,速度值小于設計的最大降落速度。此次試驗首次驗證了全尺寸完整系統飛船的尾流對降落傘性能的影響情況。

自2007年起,“獵戶座”項目實施了降落傘地面測試計劃。2010年實施了發射中止試驗。這些都為“獵戶座”飛船最終要進行的載人飛行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張智慧)

NASA任命火星項目計劃組負責人NASA網站2012年2月27日報道

NASA成立了火星項目計劃組(MPPG),其職能是確保美國繼續發展先進技術,以實現“最高優先級科學探索目標”。目前,MPPG的工作重點將放在2018年-2020年的機器人探索計劃,該計劃的正式框架將與科學界和合作國共同商討,最早于2012年夏天公布全面評估報告。

NASA科學任務委員會副主席約翰·格倫斯菲爾德任命奧蘭多·菲格羅亞擔任火星項目計劃組負責人。格倫斯菲爾德稱,菲格羅亞有超過30年的航空航天領域工作經驗,在當前的財政狀況下,將領導科學技術小組為NASA的火星探索任務制定一體化戰略。菲格羅亞的首個任務是3月15日提交一份發展框架評估草案。

過去十年中,火星探索是NASA的高優先級項目,NASA投資61億美元用于火星探測。但由于受財政緊縮限制,NASA在2013財年預算中終止了2項與歐洲航天局聯合開展的火星任務。(王巖松)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综合婷婷|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天堂在线亚洲|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91青青视频|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亚洲乱码视频| 91 九色视频丝袜|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新AV天堂| 她的性爱视频|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91精品专区|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日本国产精品| 欧美有码在线|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国产高清又黄又嫩的免费视频网站|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日韩毛片基地| 欧美精品二区| 国产www网站|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a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成人亚洲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亚洲|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激情综合激情|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欧美第九页| 午夜啪啪福利| 国内视频精品|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91原创视频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高清免费毛片| 久久香蕉国产线| 亚洲欧美极品| 视频一区亚洲| 伊人查蕉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 www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导航在线|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