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降作戰
軍事強國在非對稱作戰中面對的對手雖然實力很弱,但是這些對手所處的作戰地形卻極為復雜,大都是叢林、沙漠、高原、山地、島嶼,對作戰行動限制很大,尤其是不利于大部隊的地面機動和展開。而在這些復雜的地形條件下,直升機的重要性就凸現出來。由于直升機可以垂直起降,能夠避開地形限制,同時速度又大大高于地面車輛,因此在復雜地形條件下作戰具有天然的技術優越性。有鑒于此,軍事強國在進行非對稱作戰時,無不將直升機機降作戰視為首選戰術。
機降作戰的特點是能夠克服地形限制,在短時間內迅速將兵力投送到作戰地域,從而達成作戰突然性,極大地壓縮了對手利用地形進行抵抗或“打了就跑”的戰術優勢。從歷史上看,直升機機降作戰首現于朝鮮戰爭,成長于阿爾及利亞戰爭,成熟于越南戰爭。
朝鮮戰爭時,直升機尚處在幼年期,技術性能很有限,與其相關的戰術運用更是在摸索階段,所以這一時期的直升機機降作戰只是偶一為之,對戰役戰斗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也就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
到了阿爾及利亞戰爭時期,面對活躍在深山密林中的阿爾及利亞解放軍,法軍地面部隊幾乎束手無策,因為重裝部隊進不去,而步兵從地面費力地進入深山密林猶如進入迷魂陣,常常抓不到對手,反而因對手的襲擾而造成很多傷亡。無奈之下,法軍開始嘗試使用直升機進行機降作戰。隨著戰爭的持續,法軍直升機機降日趨頻繁,經驗也越來越豐富。
在最初的機降作戰中,法軍還只是用沒有武裝的運輸/通用直升機投送兵力,但對手在吃過幾次虧后發現了法軍機降沒有武裝掩護的弱點,于是采取伏擊戰術——在法軍直升機可能機降的地點周圍事先埋伏,當法軍直升機剛一落地就發起襲擊,常常將法軍打得措手不及。后來,法軍開始在直升機上加裝7.62毫米機槍、航空火箭或20毫米機炮,在機降時先對阿爾及利亞解放軍可能的叢林駐地進行火力突擊,當對方陷于混亂時,機降步兵分隊迅速落地展開圍剿。這種有火力支援的機降取得了極佳的作戰效果,一舉改變了法軍在叢林作戰的被動局面,也使得這種機降戰術為其他國家紛紛效仿。
在越戰中,美軍根據越南綿密的叢林地形以及越共游擊隊和北越軍隊聚散快速的作戰特點,投入了大量直升機(常年保持在4400架以上),總共飛行了360075\"架次,進行了無數次機降作戰,因而西方軍界也將越戰稱為“直升機戰爭”。美軍在越戰中將法軍在阿爾及利亞戰爭中的直升機機降戰術進行了發揚光大,不但組建了由1~2個步兵營和1個陸航營組成的戰術空中機動群,甚至還組建了裝備有434架直升機的空中機動師(第1騎兵師)。作戰時,美軍往往先用空、海軍的固定翼戰機對越共游擊隊和北越軍隊駐地、集結地域或陣地進行猛烈空襲,然后利用空襲效果,迅速投入直升機機降分隊在側后機降,與正面攻擊的裝甲分隊形成夾擊態勢,這也就是美軍所稱的“鐵錘(直升機機降分隊)+鐵砧(裝甲分隊)”戰術。在機降作戰時,美軍不僅給UH-1通用直升機加裝了機槍或火箭,還配備了AH-1“眼鏡蛇”專用武裝直升機來保駕護航。此外,美軍還發明了“蛙跳”式機降戰術,就是投入較多架次直升機進行旅、團規模的機降作戰,搶占多個要點、連續攻擊,讓對手陷入顧此失彼、無法休整的被動境地。
在越戰之后的局部戰爭中,直升機機降戰術更趨完善,手段也更加靈活,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相對獨立的作戰樣式。例如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初期,埃敘軍隊采用機降分隊深入以軍后方實施機降,打擊以軍的指揮所、炮兵陣地、堅固陣地,給以軍造成了很大混亂,有力地支援了正面部隊的推進。而在戰爭中后期,逐漸奪回戰場主動權的以軍也對敘利亞軍隊實施了機降作戰。而且以軍機降分隊更為大膽,竟是深入敘軍后方100公里以上進行機降,然后炸毀敘軍重要橋梁、攻擊敘軍后勤運輸隊。不僅如此,以軍機降分隊還在赫爾蒙山實施了歷史上第一次以機降作戰反機降作戰的行動,給直升機機降作戰開創了全新樣式。
在蘇聯侵阿戰爭中,蘇軍不但進行了類似美軍在越戰期間的機降突擊、“蛙跳”攻擊,還發明了短促奔襲、垂直包圍、強行割裂等新戰術,給阿富汗游擊隊造成了很大傷亡。而通過阿富汗戰場的多年實戰,蘇軍也積累了豐富的高原山地機降作戰經驗。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軍第101空中突擊師再次豐富了直升機機降戰術,即利用100多架直升機進行大縱深遠程奔襲,將該師第3旅機動部署到距伊科前線后方近300公里的幼發拉底河南岸,建立了攔阻陣地。隨后,第101空中突擊師又用直升機將第2旅機動到距第3旅以東約200公里處。至2月28日早上8時許,第101空中突擊師徹底切斷了伊軍的退路,為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圍殲伊軍主力做出了重大貢獻。
進入21世紀后,美軍先后打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直升機毫無懸念地被大量使用。但是美軍直升機在伊拉克進行的機降作戰很少,這是因為伊拉克的反美武裝主要是在城鎮活動,使得美軍基本是進行巷戰,沒有多大必要進行機降突擊。但阿富汗的情況則與伊拉克截然相反,塔利班武裝主要是在高原山地活動,而且阿富汗又沒有什么像樣的道路,使得美軍地面部隊面臨著與當年侵阿蘇軍相同的行動困難處境,因此直升機便成了美軍在阿富汗的主要代步工具,機降作戰之頻繁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就戰術貢獻而言卻是乏善可陳,原因在于塔利班武裝不但人數遠沒有當年抗蘇游擊隊多,而且也缺乏當年抗蘇游擊隊的強力外援來提供資金和先進防空武器,因此美軍直升機只需在中空飛行就基本無需擔心遭到地面火力打擊,不像當年蘇軍飛行員那樣神經緊張,無論在低空還是中空都有可能遭到地面火力的打擊。
從機降規模上看,美軍常常進行的是連級規模機降,而且最常使用的是CH-47重型直升機,技術更先進的UH-60則更多的是用于特種作戰。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阿富汗的高原環境會降低直升機發動機的功率,因此UH-60必須減小有效載荷才能正常起飛。相比之下,重型的CH-47適應高原環境的能力就要好得多。也正因如此,美軍才會增購453架新型CH-47F,并對大量的老式CH-47D進行翻新后重新啟用。但問題是像CH-47這樣的重型直升機在高強度戰場上生存力較弱,除了適于在阿富汗這樣的高原上使用之外再無多大裝備必要,而且CH-47老舊的基本設計還存在使用、維修費用高昂的問題,這也是加拿大、荷蘭等國在上世紀90年代將大量CH-47退役的原因。美軍現在大量增購CH-47,不可避免地會擠占采購其他更適合未來常規戰場的直升機的經費。現在的英國就因為增購CH-47而擠占了EH-101直升機的采購,并迫使空軍部分“鷂”式戰斗機提前退役。
特種作戰
直升機受地形限制小且能垂直起降和懸停的技術特點,使其很適合用于特種作戰。而在非對稱作戰中,軍事強國也的確是將直升機拿來從事敵后滲透和破壞、秘密營救、定點清除、抓捕敵方重要任務等特種戰任務。例如美軍1970年用直升機突襲北越山西戰俘營的“象牙海岸”行動、1980年深入伊朗營救被扣押大使館人質的“夜光”行動(直升機單位的行動代號,整個營救行動代號為“鷹爪”)、1993年抓捕索馬里軍閥艾迪德的行動、1996年營救在波黑墜落的F-16戰斗機飛行員奧格雷迪的行動、2011年深入巴基斯坦擊斃恐怖大亨本·拉登的行動,以軍在“消耗戰爭”中偷襲埃軍雷達站,英軍在馬島戰爭中對南喬治亞島的突襲、對佩布爾島的偷襲、對圣卡洛斯港的突擊以及對馬島其他敵方的滲透偵察,蘇軍在阿富汗實施的特種突擊,以軍直升機對哈馬斯和真主黨重要領導人的定點清除等等,都是直升機飛非對稱作戰中從事特種作戰的典型戰例。
直升機在進行特種作戰時,非常注意突然性,為此經常利用夜暗和不良天候進行行動,飛行時盡量貼地或進行地形跟蹤,以最大限度地保持隱蔽,達成作戰的突然性。在作戰過程中,機上搭載的特種兵要快打快撤,因為直升機特種作戰每次出動的規模都不大,如果久戰不決就容易被敵方增援部隊咬住。
從以往的戰例來看,直升機特種作戰對情報的準確性要求極高,因為機降作戰針對的大都不是十分特定的目標,而是對方的有生力量,一次不成,還可以多進行幾次。而特種作戰的目標針對性極強,一旦情報有誤,就會引起對方警覺,再重來就變得非常困難。美軍突襲“山西戰俘營”失利以及1993年抓捕艾迪德時悲慘上演的“黑鷹墜落”,都是因為實現的情報搜集比較粗疏;而越境擊斃本·拉登的成功,則要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美國情報機構對本·拉登行蹤進行的數年不懈的努力。與美軍相比,以色列的直升機特種作戰成功率要高得多,主要原因就在于以色列有一支十分精干、高效的情報力量。
直升機特種作戰還要設想到行動過程中的意外情況,多做預案。如美軍在突襲美國駐伊大使館的“夜光”計劃設想不可謂不大膽,但偏偏沒有對意外情況多加考慮,結果當遇到罕見的沙塵暴、突然進入美軍預定機群匯合點的伊朗民用車輛等意外情況時,美軍的應對顯得格外笨拙,最終導致行動失利。
對地攻擊
在非對稱作戰中,作為參戰一方的軍事強國普遍會投入一定數量的武裝直升機,用于對地攻擊。但軍事強國針對冷戰環境設計的武裝直升機在非對稱作戰中卻表現出了不適應。盡管這些武裝直升機火力強大、機載設備先進,但問題是在像伊拉克和車臣這樣的城鎮環境下,面對與平民穿著相同的武裝分子,先進的武裝直升機卻只能徒呼奈何、無處下口,而且還要小心不要被不定哪一處射來的輕武器彈藥或火箭彈咬傷。實際上,在城鎮地域,武裝直升機只有面對弱勢一方的正規力量時才能顯示—下“低空殺手”的威力。不過,弱勢一方正規力量即使實力再弱,防空火力也比游擊隊強,對低空飛行的武裝直升機所構成的威脅自然也大得多,這從美軍AH-64D“長弓阿帕奇”機群襲擊卡爾巴拉的伊軍一戰即可看出。由此可見,武裝直升機并不是很好的進行城鎮非對稱作戰的裝備。
相比之下,像伊拉克的沙漠倒是武裝直升機施展本領的良好地形,1991年和2003年,伊軍重裝部隊都在美軍“阿帕奇”、“長弓阿帕奇”以及“眼鏡蛇”武裝直升機打擊下受到重創。但問題是像這樣比較理想的作戰環境和作戰對手并不多見,武裝直升機在非對稱作戰條件下更多面臨的還是像越南的叢林、阿富汗和車臣的高原山地這類復雜地形,對手也基本是聚散靈活、行蹤無定、缺乏重武器的游擊隊。而武裝直升機在復雜地形條件下作戰視距會受到很大限制,也缺乏能打擊的重裝目標,因此武裝直升機更多的是利用無控火箭和機炮來進行對地攻擊,精確制導武器反而沒有多大用武之地。另外,游擊隊、零散的武裝分子雖然缺乏打擊武裝直升機的武器,但只要不暴露在開闊地帶,而是鉆進叢林或山洞,武裝直升機也很難將他們完全消滅。
綜上所述,武裝直升機在非對稱作戰時只有在特定地形條件下才能充分發揮威力,在很多時候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么成風八面。有鑒于此,美、英等國現在也開始像前蘇軍那樣發展突擊運輸直升機,就是給通用直升機加上更多的武器和機載觀瞄設備,同時又保留這些直升機載運士兵的能力,從而將火力打擊和機降能力結合在一種直升機上,以求在非對稱作戰中更好的打擊地面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