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對稱作戰古來就已有之,如三國時期著名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就是典型的非對稱作戰。也許正是由于受到“以弱勝強”的戰例影響,因此很長時期以來,媒體總是有意無意將非對稱作戰視為弱者對抗強敵的戰法。實際上,非對稱作戰并非弱者的專利,強者同樣可以進行非對稱作戰,而且手段更多、效果更好。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非對稱作戰”作為一個軍事術語,恰恰是實力超強的美軍最先提出的——美軍在1991年頒發的第一號聯合出版物《美國武裝部隊的聯合作戰》中首次提出了不對稱作戰概念,兩年后又在頒發的第三號聯合出版物《聯合作戰綱要》中把不對稱作戰改為非對稱作戰。簡而言之,非對稱作戰是指利用己方優勢或超常規手段,尋找和擴大敵人的弱點積極創造有利戰機,以敵意想不到的作戰方式,在敵意想不到的時間和地點實施機動靈活的作戰行動,最終以較小的代價獲取較大的戰果。其實質可用12個字概括,就是“趨利避害,揚長擊短,出奇制勝!”
冷戰期間充當“空中騎兵”的直升機,并未像超級大國軍事決策者設想的那樣投入“第三次世界大戰”,卻在一系列局部戰爭中大打出手。面對依托地形優勢和“非對稱作戰”技巧的“另類敵人”(包括喪失制空權的弱勢軍隊、游擊隊乃至恐怖組織),幾乎不受地理約束的直升機成了超級大國用于非對稱作戰的“戰場精靈”。無論是蘇聯和后來美國入侵阿富汗的戰爭,還是俄羅斯為鎮壓車臣分離武裝所展開的反分裂戰爭,用途廣泛的直升機承擔了五花八門的任務。在其無所不能的同時,參戰部隊也對直升機產生很強的依賴性,毫不夸張地說,直升機往往是諸多非對稱戰爭爆發第一天進入戰場,然后堅持到最后一天,這些被對手們懼稱為“吊扇死神”的軍事機器的作戰經驗和教訓,對今天仍致力應對非對稱作戰的各國軍隊而言仍然極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