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戰爭徹底改變了蘇軍的作戰預想,沒有前線的游擊戰,以及高海拔山區、或冷或熱的極端天氣都給直升機作戰帶來巨大困難。
1979年12月27日,蘇聯以“國際主義援助”為名,派遣8萬多現代化軍隊對阿富汗發起了全面入侵,很快就推翻了阿明政權,扶植起卡爾邁勒傀儡政權。但阿富汗戰爭并未就此結束,相反才剛剛開始。在入侵之后,蘇軍陷入了長達10年之久的反游擊作戰,不但在軍事上損失很大,而且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也付出了巨大代價,最終蘇軍侵阿戰爭成為導致蘇聯解體的一大因素。
蘇軍在阿富汗的作戰行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蘇軍全面入侵,并迅速取勝,他們的突進速度非常快。第二個階段是蘇軍發動全面掃蕩和重點清剿,主要對阿富汗境內村莊、公路、山谷和抗蘇“圣戰者”基地實施打擊。這一階段相當于拉鋸戰,不過蘇軍一般占據主動,他們常出動上萬軍隊,采取全面封鎖、飽和轟炸、分進合擊和機降突襲等戰術,在飛機、坦克、大炮的掩護下,粉碎暴露的“圣戰者”組織。第三階段是蘇軍在阿富汗的戰略相持階段,時間為1986年至1989年撤軍前。此階段蘇聯在政治解決的進程上比較積極,戰爭規模相對不大。在這三個階段中,米-8“河馬”直升機一直是戰場上不可或缺的角色。向阿富汗挺進
其實早在侵阿戰爭爆發前的1979年3月,名義上幫助阿富汗國防建設的蘇聯軍事顧問團就在喀布爾附近的巴格拉姆空軍基地駐有一個米8直升機大隊(16架),該基地同時還擁有一個安12運輸機大隊和一個通信樞紐部,一個蘇聯空降營負責保-衛工作。換句話說,巴格拉姆基地成為阿富汗的“獨立王國”。為掩人耳目,蘇聯空降兵們還換上空軍地勤人員的服裝,對外宣稱自己也是軍事顧問團的成員。同年夏,阿-別洛夫中校率領的另一支米8直升機大隊也來到這里,任務是加強蘇聯在阿富汗的軍事實力,為可能采取的“國際主義援助”做好準備。
1979年12月中旬,蘇聯土耳其斯坦軍區和中亞軍區的直升機大隊接到上級命令,迅速向蘇阿邊境線集結,卡萊一穆爾、科萊德和圣德卡奇軍用機場一時間“機滿為患”。為達到戰略欺騙目的,蘇軍專門放出消息,稱將幫助伊朗國內親蘇部落發起“革命行動”,還煞有其事地給飛行員們發放伊朗地圖。謊言直到12月25日才不攻自破,這一天,蘇軍直升機群奉命將大批空降兵和裝備運過蘇阿邊境,使他們迅速占領一些重要陣地和機場。12月27日,蘇軍占領喀布爾總統府,擊斃了阿明總統。
最初,蘇軍前線指揮部計劃用米-8直升機將特種兵空投到總統府樓頂,但考慮到夜間飛行的安全因素,最終改用裝甲車。蘇軍特種部隊對總統府的突襲干得非常漂亮,期間還有一個小插曲。當夜蘇軍運輸機把空降兵運抵喀布爾時,整個城市停電了,任何信號都沒有。于是,蘇軍飛行員便打開機上的著陸燈,硬是靠著陸燈微弱的光亮,憑著高超技藝把直升機穩穩停在著陸場上,當時飛行員只能看到開闊地的輪廓,連一點著陸地標都看不清。據說此舉引起一片歡呼,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蘇軍的戰斗素質還是相當不錯的。
1980年元旦,蘇聯第34混成航空軍進入喀布爾等地,該軍裝備110架直升機,其中85%是米-8。該軍進駐后,最緊張的是駐阿富汗北部的蘇軍先遣部隊,因為他們根本沒辦法為這么大的“空中騎兵”提供給養,找一些合適的地方供它們停放都是難題。還好,1月2日,就有一批直升機調往阿富汗南部城市坎大哈。為保證蘇軍地面部隊安全進駐各重要城鎮和交通樞紐,2月12日,一個蘇軍空降連乘坐米-8直升機降落在科扎加爾鎮一座大橋附近,在攻占大橋時,空降兵遭受參戰以來的首次戰斗減員,共有7名空降兵在戰斗中陣亡。
對于參戰的米-8直升機來說,在阿富汗的第一個冬天非常難熬,它們的任務是保證駐阿部隊的后勤供給。大雪使阿境內的許多公路無法行車,直升機成為唯一的補給工具,它不但要為士兵們運輸糧食、彈藥、棉衣和書籍,甚至連取暖用的劈柴都要運。當時,侵阿蘇軍總兵力為81800人。此外,米-8更重的任務是為這些部隊運送建筑材料,如木板、鋼筋和水泥等,沒有這些東西,蘇軍就不能在公路和山口前構建工事和閉塞所。直升機艙內被各種物資塞得滿滿的,通常還會有一兩根原木伸出機艙外。同時,米-8直升機還保障蘇軍在蘇阿邊境的巡邏警戒行動,及時發現阿富汗“圣戰者”的活動。
重返阿富汗
當蘇軍地面部隊部署完畢后,大部分蘇軍直升機開始撤出阿富汗,不過仍有小部分米-8留在阿境內,不過機身上的紅五星被涂掉,換上阿富汗政府軍的標志。這些米-8被編入杜澤姆航空大隊,該大隊招募的幾乎全是塔吉克族,因為他們的語言與阿富汗主體民族普什圖人的語言非常相似,便于溝通和指揮。盡管蘇軍從蘇聯各個加盟共和國抽調塔吉克族飛行員,但該大隊還是沒達到滿編,最終只好補充了6名俄羅斯族戰友。
1980年春,阿富汗“圣戰者”的活動又猖獗起來,為使阿國內保持“穩定團結”的局面,蘇軍決定教訓“圣戰者”—下。原駐扎在土耳其斯坦軍區的蘇聯第40集團軍全面接管阿富汗防務,先后投入近12萬人的兵力(包括空降兵和戰術航空兵),從3月初開始沿喀布爾一庫納爾公路沿線攻擊“圣戰者”出沒的村莊和山谷。由于阿富汗境內多山,主要道路就那么幾條,所以蘇軍和“圣戰者”總是在公路、山口或峽谷里相遇,聰明的“圣戰者”員們經常能“打了就跑”,原因是蘇軍在清剿過程中總會出現縫隙,各個不同部隊當中一定有較大的空檔和接合部,于是“圣戰者”往往在某些地區主動打擊,打完了就跑。這是一種主動進攻式的穿插,可以打戰役的穿插,也可以打戰術的穿插,戰役穿插距離甚至達到100~300公里,而戰術穿插可能是3~5公里。
蘇軍人生地不熟,難免要吃苦頭,再加上火炮和坦克行動不便,即使到達指定地域,它們的火力也總是受山區地形影響,發揮不了太大作用。為有效打擊“圣戰者”,減少自身傷亡,蘇軍決定再次大規模調直升機來阿富汗。重新進入阿富汗的直升機部隊按駐地確定了各自負責的戰區:駐喀布爾和巴格拉姆的部隊負責阿富汗中部和恰里卡爾峽谷,駐坎大哈的第280直升機團負責南部地區,駐信丹德的部隊負責西部與伊朗交界的省份,駐昆都士的獨立第181直升機團負責北部地區。這些團往往配屬4個直升機大隊(大隊相當于陸軍的營),比國內的編制大多了。與此同時,為加強協同作戰,蘇軍還為第5、108、201摩托化步兵師和近衛第103空降師各配屬一個直升機大隊,為獨立第66、70摩步旅直升機分隊增加一批直升機。由于戰斗需要,蘇軍經常組織直升機編隊執行任務,編隊通常由1~2個飛行中隊組成,每名飛行員基本上一天要起飛5~6架次,平均在天上呆8個小時。為解決加油問題,蘇軍組建多個野外加油站,燃油主要保存在地下橡皮囊里。1980年8月,蘇軍利用米-8直升機向野外加油站運送燃油,在阿富汗西北部較好保障了兩個武裝直升機團的作戰。
光為安全去飛行遠遠不夠
由于阿富汗戰場對直升機飛行員的需求量驟增,蘇聯國防部不得不從各個軍區緊急抽調人手,沒來得及進行認真考核和培訓就被派往前線,結果使飛行員隊伍良莠不齊。特別是一些來自甲等以下部隊的飛行員,他們長期處于和平時期的戰備狀態,來到阿富汗后連為直升機選擇恰當的降落地點都做不好,編隊飛行時還經常掉隊或迷路。導航員們表現得也不盡如人意,到了沒有地面無線電導航臺和坐標指示臺的地區后,他們就找不到飛行方向了。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滿載空降兵的直升機飛行一段時間后,不知道該把空降兵投放到哪里。更荒唐的是,有時3名機組人員(機長、導航員和機械師)經常因意見不一致而爭吵,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飛,對于武器的應用更是一塌糊涂。其實,這要怪蘇軍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在這一方面對運輸直升機機組的要求不是很嚴格,他們只是在考核時進行過幾次射擊,對戰術的掌握更是少得可憐。
蘇軍直升機起初不能更好地作戰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條令和指示太多。這些條條框框們最根本的目的似乎不是為了打好仗,而是為了保證直升機安全,因此在戰斗中嚴重束縛飛行員的手腳,使他們失去戰士應有的勇敢和拼搏精神。蘇軍飛行條令中規定,直升機最大爬升角度不得超過30度,俯沖角度不得超過15度,否則將造成機毀人亡。因此,飛行員們在戰斗中也嚴格按照條令去做,面對手持武器的敵人時,他們還要“安全”地繞一個大圈,在繞圈的過程中調整攻擊角度,而此時恰恰給了敵人逃跑、躲藏甚至是反擊的時間。
其實,一些老練的飛行員在訓練和戰斗中已非常熟悉直升機的性能,知道如何爬升和俯沖,而不受教條主義的影響。擔任過米-8駕駛教官的前蘇軍少校弗拉基米爾·哈里托諾夫在阿富汗幾乎嘗試了所有能做到的動作,如超負荷機動、90度盤旋上升、追擊性轉彎和超載時急劇上升等,特別是突然俯沖時,機頭直接戳向地面,駕駛艙內一片昏暗。這些動作和戰術在飛行條令中是嚴格禁止的,但為了戰斗需要,作為教官的哈里托諾夫不得不這樣做,否則將會帶來更大的傷亡。為此,他經常受到上級處分,批評他違反條令條例規定,但他訓練出的飛行員卻榮獲了一大堆戰斗勛章和獎章,這是任何其他教官都沒做到的。后來,哈里托諾夫干脆來到第280直升機團當副團長,直接分管飛行訓練。在給年輕機組人員訓練的第一天,他就親自駕駛米-8直升機先來一段飛行戰斗表演,其中許多動作在直升機說明書上根本看不到。他要求機組人員發揮自己最高的水平,開發飛機最大的潛力。同時,他要求所有機組人員必須全能,每個人都從事機組內其他成員的工作,因此也大大提高了部隊的作戰能力。
戰斗過程中的“特技表演”是必須的,但平時卻沒有必要冒險。1980年4月9日,哈林大尉駕駛一架米-8T直升機從坎大哈機場起飛,這是他首次駕駛米8,機艙內坐滿著空降兵。起飛后,好賣弄的他不知哪根神經被絆動,猛地來了一個急轉彎,由于沒有足夠的高度和速度,直升機頓時失去控制。最終,除了領航員外,機上所有人全部犧牲。領航員之所以逃生,是因為他還沒來得及系上安全帶,當直升機墜落時,他從球形玻璃窗內被拋了出來。
機載武器有講究
和西方電影描繪的不一樣,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蘇軍并沒有足夠的米24武裝直升機投入阿富汗戰場,所以萬能的米8除了運輸、偵察和搶救,還得親自披掛上陣,為地面小分隊提供空中火力支援。駐阿蘇軍裝備了一種米-8TB攻擊運輸直升機,除了機身的防護裝甲外,它裝備有1挺12.7毫米大口徑機槍、6組UB-32-57型航空火箭彈(每組32發,由機身下外掛火箭巢發射),4枚9M17P型“天蝎-座-P”反坦克導彈。這種“空中坦克”唯一的不足是飛行高度過低,對它來說,多山的阿富汗戰場危機四伏。于是,蘇聯飛行員們還是喜歡駕駛早期的米-8T盲升機,該機也可攜帶足夠的彈藥,包括航空炸彈和4組UB-16-57UMB型航空火箭彈(每組16發)。在多數情況下,這類“槳葉轟炸機”比固定翼攻擊機打擊精度更高,因為后者不易發現和打擊山谷、山坡反斜面、山洞口處的隱蔽目標。
直升機編隊結束進攻后,在撤離過程中,總有一架在后面承擔掩護任務,這要有機組人員坐在后部艙門口向外射擊。于是為增強米8的火力,機組人員專門從步兵那里借來新型AKM突擊步槍和PK式班用機槍,有時候連30毫米口徑的AGS-17型“火焰”榴彈發射器也要借用,不過“火焰”必須將自己的三角發射架焊接在機艙地板上,否則射擊時產生強大后坐力足以將射手彈出艙外。實踐表明,“火焰”是一種很有效的攻擊武器,特別是對于800米以內的敵人來說,它就是一把上下翻飛的屠刀,30毫米榴彈爆炸后產生的彈片群能射殺6-7米內的所有敵人。這種發射器配備29組彈藥,每組有280發榴彈。1980年6月11日,蘇軍米8編隊正在加茲尼南部巡邏,突然發現一群騎著驢子的“圣戰者”。此時,敵人也發現了他們,便迅速向路邊的灌木叢逃竄。直升機飛過公路后轉回來,機身沿著公路方向,機械師米哈伊·凱利扣動“火焰”發射器的扳機,頃刻間幾十發榴彈插入灌木叢,將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后來,部署在坎大哈的米8直升機團還集體裝備“火焰”發射器。總的來說,這些武器增強了米8的火力,但也有一個不足,那就是這些武器都不能安裝瞄準具,因為對于在機動過程中的射擊來說,沒有一種合適的瞄準具,靠射手用肉眼觀察射擊實在太浪費彈藥了。
盡管一些輕武器使用起來方便簡單,但真到了生死決戰的關頭,還是得動用“大家伙”,特別是當米-8直升機遭遇類似大口徑的DShK機槍時,稍不留神就會被這種射程遠、火力猛的東西吃掉。于是,能摧毀多種目標的S-5無控航空火箭彈派上了用場。這種直徑57毫米的火箭彈擁有多種變型,最常見的是S-5M和S-5MO破片型,S-5M爆炸后產生70-75塊重量為0.5~1克的破片,S-5MO除了產生這些破片,還增加了20個鋒利的鋼環。而更高級的S-5KO火箭彈則采用聚能裝藥方式,它爆炸后會將周圍的石頭炸成無數個破片,這些破片產生的殺傷力一點不比金屬破片差。實際上,這幾種火箭彈設計是用在開闊地帶,但蘇軍在打擊精確目標時也常常使用,一次齊射之后,總有一兩發會擊中敵人藏身的巢穴或機槍火力點。一般情況下,一次齊射的S-5火箭彈數量為8、16或32發。按規定,S-5火箭彈的射程在1600~1800米之內,但為了提高命中率,那些米8“神彈手”們常常在較近的距離內發射,他們倚在舷窗邊,目不轉睛地觀察著敵人的火力,就在敵人的火力即將夠到直升機時,他們才按下發射開關。當然,S-5火箭彈也有缺陷,那就是打擊有防護的目標能力不強。S-5火箭彈內裝填200克炸藥,對于厚厚的夯土工事來說,它所產生的爆炸威力沒多大威脅,它的彈片大多插入夯土墻內出不來了。這些彈片只能在幾米之內發揮殺傷力,稍遠一點就沒用了,連敵人的棉襖都劃不破。
如果是對敵人工事發起攻擊的話,米8直升機最有力武器還是航空炸彈,主要型號有AO-50-100M型普通破片炸彈,OFAB—100—120、OFAB-100M和OFAB-250-270型高爆破片炸彈。它們爆炸后可以產生2500個較大破片,毀傷范圍達35~40米。一般情況下,米-8“直升轟炸機”攜帶這種炸彈的數量不超過4顆。
戰術靈活多變
參加阿富汗戰爭前,蘇軍一般由4架米8直升機組成一個機群編隊進行飛行作戰,根據作戰任務的不同,還經常伴隨有2-8架或更多的米-24武裝直升機。米8機載的少量反坦克導彈用于摧毀敵方掩體、加固點和固定狀態下的坦克裝甲車輛,而非制導火箭彈和12.7毫米機槍用于打擊簡易防空陣地、非裝甲車輛、火炮等戰術目標和步兵小組。
根據蘇軍作戰條例規定,直升機部隊的首要任務是協助作戰機動小組和戰術機動部隊滲透到敵人后方地域,戰術機動部隊通常指一個加強裝甲團或摩托化步兵團,他們負責盡可能快地接近敵后方核心目標,在距敵主力部隊后方200-700公里區域內作戰,從而瓦解乃至迂回包圍敵軍,以便逐步消滅。其次,直升機還肩負支援空襲任務,突破敵方前線或掃清地面部隊突進過程中的重要目標。在執行上述任務的過程中,米8主要擔當火力支援、一般偵察、核生化偵察、特種部隊(或突擊班排)空降、重型運輸直升機護航、作戰救護等任務。
阿富汗戰爭徹底改變了蘇軍的作戰預想,沒有前線的游擊戰,以及高海拔山區、或冷或熱的極端天氣都給直升機作戰帶來巨大困難。最初,米8通常單獨執行補給、救援和聯絡等作戰任務,當“圣戰者”部署大量12.7毫米和14.5毫米高射機槍甚至便攜式防空導彈后,蘇軍不得不開始投入大量米24武裝直升機,為米-8進行護送。
根據蘇軍反游擊戰積累的經驗,由4~6架米24和1-2架米-8直升機搭配組成的武裝巡邏機群應在主力部隊(無論是裝甲/摩托化部隊還是空降部隊)到達前執行“搜索一打擊”敵小股部隊的任務。有武裝的米8負責搭載4~6名士兵組成的班,其中一些士兵可能用班用機槍和榴彈發射器從機后艙門或側舷窗進行射擊,這種模式被稱為“戰術航空小組”。在與“圣戰者”正面交鋒時,米8的任務是消滅敵人,或牽制敵人直到主力部隊到達。當時蘇聯媒體大力宣傳的戰斗英雄韋亞切斯拉夫,力口伊努特金諾夫少校就是駐阿富汗的獨立第181直升機團大隊長,這位出色的米-8飛行員曾成功解救出一個偵察兵小隊。這個偵察兵小隊一度陷入敵人包圍中,加伊努特金諾夫駕駛一架米8直升機冒著炮火飛到包圍圈上空,并在一個巖洞里發現偵察兵小隊。他將直升機強行降落在一塊崎嶇的山坪后,利用機載武器掩護偵察兵撤上來,然后將他們疏散到安全地區。飛到駐地后,大家發現直升機被打得只剩下一個輪子了。為此,他于1980年4月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遺憾的是,在受獎4個月后,加伊努特金諾夫少校在一次作戰中陣亡,那一天剛好是蘇聯空軍節。
隨著米8直升機的大量應用,蘇軍在阿富汗上空編織起一張巨大的監控網,每天都有好幾組的米-8直升機在空中進行巡邏,對地面進行監視。雖然阿富汗的地形比較復雜,但面積不是太大,所以每天有幾組編隊巡邏就夠了,并且蘇軍直升機還保持著24小時巡邏。如果發現商隊或者是車隊,他們就向車隊的前方投擲照明彈,如同禮花散開一樣,照得光如白晝,然后迫使他們停下來,接受檢查。但檢查的過程當中也出現過很多的紕漏。例如,一次在空中巡邏的米-8直升機發現一隊可疑的卡車在靠近“圣戰者”活躍區的公路上開進,蘇軍認為這是為“圣戰者”補充給養的,于是米8直升機就在車隊前面懸停,讓卡車停下來。隨后,攜帶偵察兵的直升機就降落在卡車旁邊,但卡車里邊的帆布突然掀開,露出一門門雙管23毫米機關炮,而此時懸停在空中的直升機對這些機關炮毫無還手之力,于是就變成車隊對這兩架直升機的屠殺,結果,蘇軍兩個班的偵察兵無一幸免。此后蘇軍惱羞成怒,對這些商隊的反抗行為采取極為殘忍的懲罰措施,結果就不得而知了。
為提高打擊效率,保證己方安全,米-8編隊在戰術應用方面動了不少腦筋。通常在打擊一般目標時,他們采用代號為“風輪”的戰術方案,即以一個中隊為基本單位,首尾相連,在打擊目標上空形成一個封閉圓環,以盤旋俯沖的形式對目標發起攻擊。最初,每架米8直升機之間的距離為1000~1500米,然后逐漸縮小包圍圈。打擊武器主要以機載輕武器為主,機械師一般打開艙門或通過舷窗向外射擊。為避免打在石頭上的彈片擦傷機體,米-8不能離地面太近。如果敵方呈一字形排開火力點,米-8編隊就采用代號為“雞冠”的戰術方案,即編隊直升機呈臺階狀排列,同時利用艏部槍炮發起攻擊。在峽谷里作戰時,則采用“魚貫陣”,多架米-8前后排列,一架接一架地前進,中間保持較小的間隔。由于阿富汗“圣戰者”的防空武器主要以AK-47步槍和7.62毫米口徑的李一恩菲爾德步槍(20世紀20~30年代從英屬印度傳入阿富汗)為主,防空能力非常有限,于是米-8可以將高度降得很低。另外,早期的“圣戰者”沒有防空射擊的常識,不知道對空中飛行目標射擊時要給出提前量,所以他們的子彈總是從米8直升機的尾巴后面飛過去。
米8編隊在阿富汗戰斗中還有一個典型的任務,就是形成次要的整體火力支援,即由4~8架米-8直升機組成“快速反伏擊小組”,當敵人企圖伏擊時給予還擊。這種“反伏擊小組”有時還會與固定翼的蘇25強擊機并肩作戰。由于機動靈活,火力強大,80年代的美軍陸軍教科書上欽佩地將這種直升機編排設計稱作“飛行炮兵連”。
敵變我變
人是善于學習的動物,尤其在戰爭中更是如此。“高山之國”阿富汗的氣候總是走極端,白天酷熱,夜里冰冷,散布在數千座孤立據點里的蘇軍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他們的食物也很單調,還經常得一些傳染病。由于成天提心吊膽,他們總是疑神疑鬼,每天都會因“圣戰者”偷襲甚至神經過敏而胡亂射擊。為滿足孤立哨所的警戒需要,蘇軍不得不在崗樓和關卡周圍的山頭和巖石上加設一些比較高端的信號傳感器、微光夜視儀等設備。但由于太陽暴曬,石頭的溫度高于周圍的背景溫度,以至于蘇軍在傳感器上看不清哪些是敵人,哪些是石頭,所以說高科技武器早在海灣戰爭之前就遇到同樣的麻煩。
當時蘇聯人毫無疑問是侵略者,阿富汗人對他們非常反感,多數人不愿為蘇軍服務,于是一些地痞流氓成為蘇軍親密的伙伴,他們經常充當兩面間諜。由于對當地地形和局勢非常了解,他們先向蘇軍透露“圣戰者”的基地在什么地方,蘇軍馬上進行突襲或者定點轟炸,但卻撲個空。原因就在于,告密者隨后又跑到“圣戰者”那里去報信,說蘇軍馬上要來進攻,這樣他們又得到“圣戰者”的獎賞。
經過長期較量,阿富汗“圣戰者”發現一個規律:趾高氣揚的米-8直升機飛行員經常一看到機頭前方有對空射擊的高射機槍陣地,就會迅速予以還擊。久而久之,“圣戰者”學會了從直升機后方射擊的戰術,使蘇聯人一度防不勝防。敵人的變化迫使蘇軍開始在米-8編隊中設定一架作為“后方偵察員”,而且為了不妨礙觀察員的視野,直升機甚至拆掉了后艙門。這些觀察員為前方承擔攻擊任務的米-8提供預警信息,并為其指示所偵察到的敵方火力點位置。
米-8在阿富汗的處境隨著1985年“圣戰者”陸續將走私來的SA-7、“毒刺”便攜式防空導彈投入戰場而變得糟糕。不久,為減少紅外特征,所有米-8都安裝了干擾絲撒布器、主動紅外干擾儀等裝備,一些新型的米-8MT還裝備了更高級的排氣抑制器,避免發動機排氣口產生過于明顯的熱源信號。
為防范敵人的高射機槍,米-8直升機采取了在夜間或在較高空域飛行的方式。在對方投入便攜式防空導彈后,蘇聯飛行員曾想當然地將米-8直升機盡可能飛得更高,結果卻正中“毒刺”導彈的下懷。在遭受了血的教訓后,從1986年起,米-8直升機又開始頻繁采用超低空貼地飛行,以躲避“毒刺”的追殺。
盡管蘇軍變換了一系列的戰術,但還是有333架米-8和米-24直升機毀于侵阿戰爭中,不過從作戰角度上分析,這些損失絲毫不影響到直升機的價值。與結構復雜的殲擊機相比,米8直升機沒有太多精密儀器,一點小病小災沒有太大影響。1980年春,兩架從坎大哈起飛的米-8直升機不小心在空中互相擦了一下,槳葉相撞后嚴重變形。兩架直升機降落在戈壁后,機械師用錘子把槳葉砸平后,直升機照常起飛。有時當米8返回到基地時,會發現3個槳葉都被敵人打壞了,槳葉上空布滿槍眼,油箱被擊穿,大梁被擊中,輸油管和控制線被擊斷也都是常事。不過戰爭也有意外,曾經有一架米-8直升機在護送地面部隊時,不慎被反坦克地雷破片擊中要害而墜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