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件人 : 陳功 安邦集團首席研究員
收件人 : 趙曉 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趙曉你好:
現在有關民生的調門是非常高的,從學界到政界再到商界,很多人在談論這個問題,媒體上也是談民生話題的人,聲音最大,最受歡迎和追捧。各地政府也一而再、不顧一切并且沒有任何道理解釋地提升最低工資水平,北京最新的最低工資水平是1200多元。問題是,這種觀點是負責任的嗎?
我們都知道民生應該逐步得到發展,這是經濟增長必然的結果,否則財富增長本身就制造出了貧富差距等問題,財富的增長和財富積累就出現了脫節和背道而馳,而不是令人心悅誠服的財富效應。但問題是,民生究竟應該如何發展?究竟應該以多快的速度發展?這是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嚴重問題。在這方面,烏克蘭就是一個現成的例子。
烏克蘭是2004年“橙色革命”的故鄉,受歐盟的影響很大,很多社會發展措施都是源自歐盟的政策,這可能也是發展中國家的通病,總是認為別人的比我們的好,拿過來就用,很少真的動腦子去想想。
在烏克蘭,如果一個企業雇傭一名員工,企業需要額外支付相當于工資30%-50%的費用用于社會保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保障費用,與此同時,個人還需要用工資的15%-17%支付所得稅。這一措施看似很合理,甚至與我們的很相似,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是根據差不多的原理實施社會保障措施。但實際上,在烏克蘭絕大多數企業中,員工的工資只有20%會體現在賬面工資數額中,大量企業與員工私下協議,簽訂非雇傭式的勞務關系,以便盡量節省社保費用支出。據不完整估計,在烏克蘭,每年有大約1200億格里夫納是裝在“信封”里發放的。全國約有400萬人從報表上反映出的工資只有500格里夫納,還有700萬名企業員工干脆就沒有進行過勞動注冊。
可能有人要問,社會保障的作用和價值大家都知道,為什么老百姓不愿意配合呢?其實,這是個書呆子式的問題,只要認真看看幾十年來一直令人嚴重失望的醫院系統的效率,醫療水平的低劣,以及管理的混亂程度,再想想哪怕是每年溫和的通貨膨脹水平,立即就可知道,要在幾十年后維持你現在的生活水平,維持可信賴的健康水平,依靠國家管理的社保幾乎是完全沒有指望的。
很多人知道北歐,了解甚至羨慕那里的高福利環境,所以一提社會保障,動不動就談北歐。但沒有人認真研究過那里的社會發展環境,以及人文教育和素質,沒有這些東西的配合,北歐的福利環境根本不會出現,也不會得到社會大眾長期的支持和擁護。中國公共政策的研究者、政策的頂層設計者必須知道,制度總是與制度環境息息相關的。有什么樣的老百姓,就會有什么樣的政策。中國如果效法北歐,采取嚴厲措施要求企業支付高額的社會保障費用,不但不會解決社會保障問題,只會在極大程度上限制生產力的發展,讓社會經濟增長陷入萬劫不復的災難之中,這是一個死循環。
我們應該看到,大家都期待民生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如果沒有政府改革的配合,政府部門依然作為中國最大的社會資源消耗者,必不可避免地以競爭性的方式吸納掉最大量的社會資源,那么企業支付的越多,政府部門就越膨脹,政府“要管理的事情”就越多,“考公熱”就越熱,官員隊伍就越龐大。其結果是,社保導致政府與企業處于嚴重的對抗狀態,而老百姓也并沒有因為企業承擔了巨額的費用而在未來的遠期受益。最終企業和老百姓都會發現,其實政府官員隊伍恰恰就是社會保障的真正障礙。
現實就是現實,中國在發展民生的問題上,不能采取激進的態度,只能采取溫和的態度。我們是一個大國,我們要防止烏克蘭化,我們必須明白,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做成一切我們想做的事情。
發件人 : 趙曉 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收件人 : 陳功 安邦集團首席研究員
陳功你好:
久未促膝,今聞高論,非常高興。正值佳節,一并問安!
中國民生問題可謂當下中國社會最受關注話題,但也是最容易用來“作秀”的問題。看得出來,先生并非反對民生,而是持論主張不能操之過急,并引烏克蘭為例,證明超越現實的做法將適得其反,必然帶來一系列規避性的反應。
2008年,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民生大躍進的反思”,許多觀點可以說與陳兄所見略同。
所謂“民生大躍進”,是指這幾年, 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某些承諾和做法大大超越了中國的發展階段。2008年實行的《新勞動合同法》就是“民生大躍進”的標志性工程。這個法的內容是好的,從長遠來看肯定也是大勢所趨,但在中國至少超前了10年。其所導致的結果是企業的人工負擔急劇上升30%-70%,由此資方傾向于做出激進選擇,就是盡可能減少勞動力的使用,實在承受不了人工負擔上升的企業則紛紛選擇關門和外遷。筆者通過對一些企業的調查發現,許多企業在2008年不僅不再招收新的員工,而且選擇了大量裁員。
過去幾年,民企日益邊緣化。由于無數的管制和沉重的稅負,民企更是奄奄一息,許多民企開始撤出實業。最近,重慶企業家尹明善的“國內就交給國企”論和史玉柱的“民企從事實業可以休矣”論已經敲響民企在中國國內發展的警鐘!其中,以民生為由,加大民企負擔也成為一根導火索。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有兩點最關鍵。一是堅持“發展論”,即一切以發展為原則、目的、衡量標準,凡是有利于中國發展的,就采納,凡是不利于發展的,就放棄,終使中國擺脫僵硬的意識形態的束縛,在全球一飛沖天。二是堅持“階段論”,即發展不脫離階段,不脫離國情。這一條著實暗合了制度經濟學之制度變遷的精髓,暗合“欲速則不達”的中華文化智慧,終使中國務實地走在堅實的發展道路上。
當中國經濟進入2012年,將迎來10年內最低的增長,并且一個下滑的周期將不可避免。許多人判斷,這一輪的困難將超過2008年,2008年經濟列車停下來時,車里還有油,現在已經沒有油了。為應付挑戰,中國當前顯然不僅需要凱恩斯,更需要鄧小平。以政府減稅和打破壟斷為主旨的新一輪改革將不可避免,而增強中國民營企業創業和創新的活力是改革關鍵。我們需要再次回到鄧小平的“發展論”與“階段論”,而政策方向也非常簡單,在民生的問題上量力而行,同時民生的提速要與國內“打破壟斷”、賦予企業更公平、更寬松的創業與創新環境同步。
祝你有更多更好的思想出來!
趙曉
北京科技大學經管學院
海淀區北四環中路251號 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