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源型城市由于其特殊性,單純依賴市場機制實現經濟轉型難度很大,必須通過政府政策與資金的支持,加強規劃、管理和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引導和調控作用,壯大優勢產業、培育新型產業;積極參與區域分工和資源整合,加強與區域經濟的聯系,進行優勢互補;通過政府手段與市場機制,共同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
【關鍵詞】外向型經濟 資源型城市 轉型
【中圖分類號】F29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12)05-0038-04
資源型城市因資源而立,因資源而興,對資源過分依賴,如果不能及時轉型,隨著資源枯竭,城市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資源型城市轉型以及可持續發展是一個世界性問題,沒有統一的標準模式,本文以克拉瑪依為例,探討我國資源型城市轉變發展方式問題和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1.石油類資源型城市轉型的迫切性。目前我國有118個資源型城市,占全國城市總數的18%。石油類資源型城市有大慶、盤錦、東營、濮陽等城市,在新疆境內比較典型的有克拉瑪依、庫爾勒兩座城市,隨著新疆南疆油氣資源的發掘,石油開采及加工業在許多地方工業結構中的份額逐步增加,并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這些石油類資源城市大都存在支柱產業單一、產業結構不合理、單位GDP能耗較高、經濟粗放型特點明顯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城市如果不提前考慮接續產業以及城市轉型等問題,不僅將增大轉型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更會影響社會穩定。因此,提前考慮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是保證經濟社會穩定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克拉瑪依城市轉型的必要性。克拉瑪依是一座以石油資源開發為主的資源型城市。其經濟基礎基本上是以準噶爾盆地為資源依托的石油石化工業,雖然對準噶爾盆地的石油探明率只有23%,天然氣探明率只有4%,但這種不可再生資源遲早有開發完畢的一天。自覺主動推動克拉瑪依由資源型城市向綜合型城市轉型,經濟結構由工業經濟為主向服務經濟為主轉型,是克拉瑪依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3.克拉瑪依城市轉型的科學性。2011年,克拉瑪依提出打造“世界石油城”,基于三個原因。其一,“克拉瑪依”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黑色的油”,也就是“石油”。在全世界范圍內,克拉瑪依是唯一一座以“石油”命名的城市。其二,世界上的大型油氣富集區只有波斯灣、墨西哥灣、西伯利亞、北海等屈指可數的幾個,克拉瑪依正好處在世界級油氣富集區——新疆與中亞油氣富集區的中心。其三,由于有雄厚的石油工業基礎,又身處世界級油氣富集區,克拉瑪依不僅可以自己生產、加工石油天然氣,而且具有向整個油氣富集區乃至全世界油氣產地提供技術、裝備、產品和管理模式服務的潛力。根據外向型經濟的特點,結合自身優勢,克拉瑪依可以通過發展外向型經濟推動城市轉型。
二、資源型城市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優勢與劣勢
1.區位優勢。克拉瑪依位于歐亞大陸的中心區域——泛中亞地區,全世界有4/5的人口集中在這一地區。這一區域包括中國西部、中亞、西亞、南亞和俄羅斯西伯利亞等地區,是世界石油產業的聚集區,油氣資源非常豐富,已發現資源儲量約占全世界的80%。克拉瑪依是一個以石油工業起家的城市,石油工業的基礎很好,區位優勢非常明顯。
2.工業優勢。克拉瑪依油田在50多年的發展進程中,積累了雄厚的油氣生產加工基礎、系統的工業技術和管理經驗。轄區內的新疆油田公司、西部鉆探公司、獨山子石化公司、克拉瑪依石化公司、CPE新疆設計院、CPE新疆油建公司等多家大型駐市中央石油石化企業,形成了集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油氣儲運、煉油化工、工程設計、工程建設、技術服務、裝備制造、運輸通訊、發電供水等門類齊全的石油化工生產基地,擁有完整的石油石化產業鏈,擁有相關的系統工業技術和管理經驗,經過整合,可以向中亞各國乃至其他油氣富集國家提供一體化的油氣技術和管理服務。
3.油氣生產能力對比優勢。2004~2010年,新疆油田公司原油產量一直占新疆原油總產量的半壁江山,在新疆總產量中所占份額在42%~50%之間,競爭優勢明顯;在此期間,克拉瑪依天然氣生產也從25億立方米增長到38億立方米,年均增長6.4%,占新疆天然氣總量的比重也在40%以上。中石油已確定將克拉瑪依建設成為中石油的“四大基地和一個戰略通道”,要求克拉瑪依油田實現由大油田、大油氣田的歷史性轉移。獨山子千萬噸煉油、百萬噸乙烯的建成投產,即將實施的克拉瑪依石化公司千萬噸煉油裝置改擴建,巨大的中亞國際石油石化市場等條件,為克拉瑪依進入中亞乃至國際市場打下了基礎。
4.石油加工優勢。2010年獨山子石化公司年加工能力為1000萬噸/年,全國排名17,西部地區排名第二,僅次于蘭州石化,是新疆規模最大的煉油企業。獨山子千萬噸煉油、百萬噸乙烯項目,每年可為社會提供617萬噸煉油產品和295萬噸化工產品,部分產品為新疆石化產業鏈的基礎原料,帶動了周邊區域形成精細化工、新型材料等石化下游產品產業集群,促進了新疆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
可見,克拉瑪依發展外向型經濟優勢明顯,但也存在一些劣勢。
1.生態環境脆弱。克拉瑪依地處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109毫米,年均蒸發量2958毫米。克拉瑪依是在戈壁灘上因石油建起的城市,自然環境惡劣,人工生態環境建設的成本高昂。隨著一批大型石油石化、煤電聯產、石化產能擴展項目的實施,工業用水量將大幅增加,全市用水量將達到3.91億立方米;剩余水資源將只有1.127億立方米。用水將是城市建設面臨的一個問題。引水工程上游地區的工業、生活廢棄物可能影響克拉瑪依水質;據監測,農業開發區內地下水位有明顯抬升趨勢,土壤可能逐漸鹽漬化;油田開采和煉化作業將對地下水、地表水資源水質構成污染威脅。
2.資源型城市經濟特征明顯,先天產業結構單一。克拉瑪依屬于以第二產業為主體的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單一,從第二、三產業內部結構分析,可以看出其產業結構具有非常明顯的“石油經濟”特點。2010年克拉瑪依市國內生產總值(GDP)為710.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由2001年的0.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5億元,占GDP的比重僅為0.5%。第二產業增加值為638.7億元,占GDP比重高達89.9%,在第二產業中石油天然氣采掘業又占到GDP的52.67%。這表明,克拉瑪依產業結構是一個典型的石油采掘業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產業結構,其石油采掘、加工以及服務(如石油運輸等)的產值占GDP的比重合計在90%以上。與之相適應,克拉瑪依勞動力就業總量中,80%以上與石油產業有關。201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68億元,占GDP比重為9.6%,最突出的行業部門是以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為主的物流業,主要是為石油主業服務,帶有濃厚的“石油”色彩。
3.油氣相關服務產業發展規模小,缺乏競爭力。克拉瑪依提出了建立油氣生產、煉油化工、技術服務、機械制造、石油儲備、工程教育六大基地,以信息、金融、旅游三大產業為支撐,打造中亞區域“世界石油城”。從目前的發展來說,油氣生產、煉油化工在同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其它諸如技術服務、機械制造、石油儲備和工程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從三大產業的實際情況看,信息產業依托“數字油田”和“數字城市”建設的成果,金融產業依托以中國石油昆侖銀行、中國石油自保公司等為主體快速發展的金融機構,旅游產業除了依托魔鬼城、黑油山等自然資源外,還將依托石油工業旅游資源和與石油石化工業有直接聯系的人文旅游資源。這三大產業相對發展規模小,與打造世界石油城戰略目標的需要尚有很大的差距。
4.發展所需人才總量不足,結構失衡,創新型領軍人才尤其短缺。克拉瑪依是一座以石油資源開發為導向的城市,大部分人才從事油氣開發與加工。隨著城市的轉型,金融、信息、旅游、物流、外經貿等新興多元產業發展和高品質城市建設,缺乏大量的人才作為支撐,尤其是缺乏高層次領軍人才。突破石油類人才結構的制約,培育多元化的產業人才隊伍,引領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帶動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是城市轉型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三、資源型城市轉型著力點
1.積極爭取相關政策支持。雖然克拉瑪依不在對口援疆工作受援范圍,但是市場的流動性使援疆進程中帶來的市場和資源乃至技術可以被克拉瑪依利用。2010年中央19號文件提出在新疆的喀什、霍爾果斯設立經濟開發區,努力把新疆打造成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和基地。克拉瑪依長期與哈薩克斯坦互有業務往來,可充分利用特殊經濟區的設立,暢通克拉瑪依同中亞各方的經貿往來。201 1年國家出臺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有關稅收政策,為克拉瑪依吸引投資提供了便利條件。針對新疆石油、天然氣蘊藏量豐富,2012年《關于支持新疆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國家支持新疆自產原油就地加工,并利用進口過境原油適當擴大原油加工能力;而按照新疆自治區政府相關規劃,石油石化行業發展不再僅惠及央企。“十二五”期間,新疆將大力推動疆內企業參與石油天然氣下游產品開發,克拉瑪依應據此最大限度地延伸產業鏈,形成一批石化產業集群。
2.加快做大做強優勢產業。以六大基地為基礎,進一步做大做強優勢產業。煉油化工基地方面要依托兩大石化公司,適時啟動獨山子老區煉油升級改造項目,推進石化公司千萬噸煉油擴能工程,把克拉瑪依石化園區建設成為功能布局合理、聚集效應突出、產業特征明顯、輻射帶動力強的現代化工業園區。在技術服務基地方面,依托駐市中央企業和地方企業,不斷開拓國內和國際油氣技術服務市場,提高企業競爭力,全力打造面向中國西部和中亞地區的外向型石油技術服務基地。在現有700萬噸石油儲備能力的基礎上,積極爭取國家及中央石油石化企業的支持,不斷擴大石油儲備規模,將克拉瑪依建設成為中國重要的石油儲備基地。在培育新型產業方面,一是依托昆侖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開發金融產品,發展金融產業。二是依托智能化油田和數字城市建設,發展軟件研發產業、內容數字化產業和信息服務業。
3.加強區域融合經濟發展。克拉瑪依要抓住新疆作為中國向西開放橋頭堡這一機遇,發揮優勢,積極融入新疆向西開放的進程中,并在新疆西北部起到引領作用。要打破地域限制,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向縱深發展,形成大克拉瑪依產業聚集區,在區域內逐步推行基礎設施的共享,同時注重城市、地區之間產業互補、協同發展,尤其是水、礦產、油氣等資源的合作。在利用優勢發展外向型經濟方面,克拉瑪依市要進一步發展壯大以石化下游產品、機械加工制造、境外油田工程技術服務為主的外向型地方企業;利用好塔城地區巴克圖口岸,與各區域融合發展,使北疆西部區域在新疆成為新的增長極,成為我國重要的向西開放橋頭堡。
4.改善城市軟、硬件環境。打造高端城市,改善民生,為百姓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發展環境,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資源向克拉瑪依聚集。加強同其他城市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加強同友好城市之間的民間互訪,進一步開拓同其他石油國家的友好關系,通過建立政府間的交流渠道,為今后雙方企業的合作,產品以及技術等方面的市場提供方便快捷的條件。基于自身優勢,著力推進由單一資源型城市向綜合型城市邁進,由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邁進,不斷提高克拉瑪依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并促進和帶動區域共同進步,以打造世界石油城這一戰略目標促進城市的成功轉型,進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四、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幾點啟示
1.資源型城市的轉型,需要資金與政策的強力支持。政策保障、資金扶持是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強力支撐。由于石油類資源城市的特殊性,單純依賴市場機制實現經濟轉型難度很大,政府應加強規劃、管理和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引導和調控作用,增強政府在推進經濟轉型中的統一組織和協調能力。中央政府應制定適合促進石油城市接替產業發展實際要求的特殊政策,諸如差別化產業扶植政策等,逐步引導城市產業發展方向,避免“休克式”的被動型經濟轉型。同時,在資源開采補貼、接續產業培育等方面加大對資金的支持力度。通過政策、財力、物力支持,擇優安排重點產業項目,以點帶面,逐步帶動城市的轉型升級。
2.充分利用外部市場和資源,強化經濟發展的一體化。通過區域之間的分工和資源整合,融入外部經濟的發展,既能有效推進石油類城市的結構優化,同時又能降低石油類資源型城市“孤島”發展的風險。大慶、東營、克拉瑪依等這些石油類資源型城市,要把優勢與市場相結合,通過要素的自由流動,采取“走出去”提供服務與“引進來”資源加工相結合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方式,參與石油城市的接替產業發展和經濟結構轉型。這些資源城市最終通過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空間的重組和流動,提高資源配置的整體效益,促進城市的經濟轉型。
3.因地制宜制定發展戰略,引導產業導向,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美國休斯頓曾是因石油開采而興起的城市,現在則成功轉型為具備現代綜合產業體系的城市,主要由于其充分利用作為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對城市現有資源進行產業縱深發展,最終形成科技、金融、貿易、通訊、物流、服務等多行業的產業集群,成為面向全球的石油商務、科技、金融、貿易中心。我國石油類資源型城市的轉型,首先要根據城市在區域發展戰略中的作用對其明確定位,充分利用地緣優勢、資源優勢,基于城市在區域經濟中的分工,壯大優勢產業,培育新型產業,推動產業結構轉型。
(收稿日期:2012--09-21責任編輯:廖令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