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寓言教學 壞心術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04-02
一、寓言教學中的困惑
寓言,顧名思義就是有所寄托之義,其以寓意明確、比喻形象、故事短小等特點,比較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現行人教版、蘇教版小語教科書都收錄了多篇寓言作為課文,許多家長甚至把寓言當作教育孩子的啟蒙讀物。
但長期以來,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孩子們在學習寓言之后的表現卻偏離了我們的初衷。如部分學生學習了《狐貍和烏鴉》之后,他們不會同情烏鴉,反而在日常生活中模仿狐貍去騙取他人的東西;他們一方面嘲笑烏鴉,而另一方面又非常喜歡狐貍。有人稱這真是“良好的初衷帶來的不良后果”。
早在十八世紀,法國大教育家盧梭就在《愛彌兒》一文中警示了這一怪現象,他反對教孩子學寓言,認為寓言會把淳樸的孩子教得復雜了,有“壞心術” 。錢鐘書也在《寫在人生邊上—讀伊索寓言》中以“蝙蝠的故事”等多則伊索寓言為例,加以分析,反對孩子學寓言,“因為它把純樸的孩子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
二、原因分析
歸結起來,寓言給孩子們帶來“壞心術”的影響主要由以下幾方面原因造成:
(一)少年兒童的年齡特征
孩子們年齡小,他們“心之未有所主”,可塑性很強,他們各方面都不成熟,缺乏足夠的價值判斷能力;他們喜愛模仿,正面教育能接受,反面影響對他們的作用往往也很大,容易受故事中表面情節的影響。如他們在學習或聽了一些寓言之后,發現狼在寓言中雖然是個不光彩的角色,但常常能取得勝利,于是他們在生活中就想學狼的本領,在欺負弱小者的同時還要把人罵一頓。而當他們發現獅子在寓言中通常是一個最重要的角色時,就開始想做獅子了,當別人分東西給他們的時候,就會學獅子千方百計地把所有的東西都據為己有,久而久之,孩子的心靈就受到了毒害。
(二)教師對價值觀引導的偏向
這方面突出的表現是,只進行“一半的教育”。所謂“一半”,就是說不是全體,“一半的教育”即不是全面的教育。這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道德啟發的偏向,寓言教學中,往往在道理(寓意)的揭示上不周全。以《狐貍和烏鴉》為例,原本寓言要揭示的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道理,但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只引導學生不要像烏鴉那樣受人騙,而不教導孩子不學狐貍的狡猾。二是放任學生認知上的偏向,學生由于年齡小,對寓言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字面上,有時甚至是因為故事的有趣而被吸引,他們很難做到聯系實際生活作深層的思考。
“一半的教育”會使孩子養成不良的品德和習慣,教育方向上的“偏之毫厘”,將會造成孩子生活中“差以千里”的后果。
(三)社會環境對兒童價值觀的沖擊
在科學高度發達、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兒童被淹沒在光怪陸離的各色文化里。富裕的家庭生活,使孩子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多,愛惜東西的意識越來越淡薄,有的家長還以金錢作為孩子學習、勞動的“等價交換籌碼”。這樣一來,孩子不但無法得到只有在學習、勞動中才能增長的智慧和才干,反而形成了懶惰、霸道的惡習。另外,灰色的不健康信息泛濫,信息爆炸的今天,以網絡、電視、報紙、雜志為中心的宣傳媒介制造的信息沖擊著孩子的心靈,負面的文化讓孩子深受毒害。
三、實踐和思考
(一)把握寓言故事,領悟寓言含義
寓言從結構上看,大多分為故事和寓意兩部分,而學生對寓意的領悟,既是難點,也是關鍵。在寓言教學中,教師不能直接把寓意告訴學生,而應引導學生首先把寓言當作故事來讀,通過分析故事,分析人物形象去體會、歸納。如《狐貍和烏鴉》這則寓言,講了狐貍為了得到烏鴉嘴里的那塊肉,一次次地向烏鴉獻媚討好,最后騙得烏鴉口中的肉,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教師不要事先告訴學生,要引導學生一步步去領悟:狐貍說了幾次好話?每次是怎么說的?目的是什么?烏鴉又有什么表現?讀了之后你覺得狐貍是怎樣的一種動物?烏鴉又是怎樣的一種動物?學習之后,你有什么啟發?這樣一步步地設問置疑,循循善誘,學生就不難理解寓意了。
另外,學習寓言故事,在寓意的理解上,教師要敢于說“不”。不管學生的理解是否正確,教師都一味叫好,這并不是尊重學生個性的表現。比如學生在學習了《狐貍和烏鴉》之后,有一種比較明顯的思想傾向,就是很多學生反倒認為是狐貍比較聰明,顯然,這樣的理解是違背道德標準的。我們教師在類似的問題上,評價要明確,不能含糊或肯定學生扭曲了的道德觀。我們必須認識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
(二)兼顧認知水平,探索創新之路
任何形式的學習和訓練都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征。寓言教學中,對“道”的歸納揭示,更要密切聯系不同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還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做到深入淺出,讓學生潛移默化中受到“道”的熏陶。
1.借助課文懸念教學。借助課文懸念展開教學活動,可以發揮兒童創造性的思維,把兒童認知引向正確的方向,從而強化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狼和小羊》為例,課文最后沒有明確說出小羊是否被吃掉,教師可提出“小羊的命運如何”的問題,讓孩子們想象不同的故事結局。如有的孩子會說當老狼要吃小羊時,獵人拿槍打死了狼,小羊得救了;有的說小羊找了個借口把狼引到沙地上,用后蹄踢起沙石把狼的眼睛弄得看不清了,自己也脫離了危險。這些創造性的結尾,表現出孩子們對真善美的肯定和追求。
2.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學生發自內心的對自己思想行為反思和調整,對他們自身的影響也是最深遠的。如筆者在引導學生閱讀《盲人打燈》這則寓言后,曾讓學生各自對這位“盲人”評價一番,有一位學生講得最精彩:“盲人點燈雖然沒給自己帶來光明,但他卻幫助了其他人,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嘛!”這遠比出自教師之口有效多了。
3.讓寓言帶上童話的色彩。雖然寓言故事也生動形象,但與童話相比,還是抽象概括了許多。在教學中不妨試著讓寓言帶上童話的魅力。把神奇的幻想和真實的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滲透著深刻的思想教育,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如講《狐貍和烏鴉》一文時,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如何幫助烏鴉把狐貍嘴里的肉搶回來?”這樣一來,學生就能馳騁在想象的空間,編織五彩繽紛的情節。孩子們在塑造情節的同時,也塑造了自己。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