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 反思 重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05-02
新課標的頒布與實施,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深刻的變化,讓我們重新審視原有的課堂價值觀,開始真正認識到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人”,是處在“發展中的人”。同樣,教者也是一個有多種需要和能力、具有發展可能的人。只有教師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這里面,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反思與重建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它使教師變得睿智,改變內在的固有觀念,改進原本的教學方法,讓課堂教學有質的飛躍。
【案例一】教學北師大版第四冊《楊樹之歌》
在理解完詩歌的二、三小節后,執教者馬上讓學生說說大葉楊會對學步的小寶寶、聊家常的老奶奶、下棋的老爺爺唱些什么歌。學生聽后,一臉茫然,只有一兩個思維比較敏捷的學生舉起了手。
【反思與重建】研究表明,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加深對文本理解和體驗,甚至達到創造性的感悟和思考,只有讓其處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才能實現,而這必須借助于教學情境的創設。特別是對于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像案例一中所設計的拓展性訓練是有著相當難度的。教學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巧妙利用文中插圖,由文入手,創設情境,調動起學生的思維、情感活動,有層次地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性訓練。
因此,該教學環節完善后改為: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上學步的小寶寶,說一說、演一演小寶寶學步的樣子,再引導學生說說“要是你就是旁邊的那棵大葉楊,看著那可愛的小寶寶正搖搖晃晃地在草地上追逐著那幾只美麗的蝴蝶,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呢?”等學生充分說完以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談談大葉楊想對老爺爺、老奶奶說的話。這時,學生的思維的閘門已被打開,精彩發言層出不窮,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案例二】教學北師大版第二冊《插秧》
教師原本計劃在學生理解完詩句意思后讓他們以“水田是鏡子,映照著 ,
在插秧,插在 ?!钡男问竭M行創編歌詞訓練,再把學生所填的句子連成一首小詩。有一個學生就說了這么一句:水田是鏡子,映照著太陽,農民在插秧,插在太陽上。可老師還沒來得及肯定,一名學生馬上站起來說:“老師,他說的不對。應該是太陽映照著水田,不是水田映照著太陽!”真是半路殺出個程咬金!老師十分客氣地對他說:“剛才你看過錄像嗎?如果沒看清楚,下課后老師再放一遍讓你看,水田確實是映照著太陽,沒錯。接下來……”那位同學還想說些什么,卻被老師示意坐下了。
【反思與重建】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真實的課堂是動態生成的,是師生之間及多種因素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預定的軌道行進,總會產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維或新方法。當這一些意外在課堂上出現的時候,教師應充分發揮教學過程“重組者”和動態生成“推進者”的重要作用,收集處理這些信息,形成新的又具有連續性的興奮點和教學步驟,使教學過程真正呈現出動態生成的性質。
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我們首先應給予學生高度肯定,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說得好,真是一位愛動腦筋的孩子!但老師覺得你們兩個說的都沒錯,想想這又是為什么呢?”讓學生通過思考、議論來進一步領會詞語意思的多樣性,為學生以后的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案例三】教學人教版第十冊《月光曲》
課末,老師讓學生說說為什么《月光曲》的曲調會有這么明顯的變化,說明了什么?一位學生馬上站起來說:“因為開始時貝多芬看見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顯得格外清幽,所以,他彈的曲子也就比較輕柔;接著,他又想起窮兄妹倆的遭遇,心情越來越不平靜,因此,曲調也就越來越輕快直至變得激昂。也就是說,從曲調的變化說明了貝多芬心理的變化?!崩蠋熉牶箢H覺有理,給予充分的肯定后便接著進行下一個教學環節——欣賞樂曲,感情朗讀。
【反思與重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不能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學生的理解和感受。當然也不能以偏概全,特別是遇到有多樣性答案的問題時,更不能以個別學生的見解代替所有學生的思考。因此,我們對這個教學環節作了適當的調整,讓學生通過讀書、思考,再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于是,也就有了這異彩紛呈的答案:
“我認為,曲調的變化跟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是分不開的。因為他先是在萊茵河畔悠閑地散步,接著走近茅屋,聽到窮兄妹倆的談話,深受感動,在為盲姑娘彈奏曲子的時候,發現她不但愛音樂,而且懂音樂,不禁為自己遇到了這樣一位特殊的知音而激動萬分,而《月光曲》曲調的變化正是反映了貝多芬這種心境的逐漸演變?!?/p>
“我估計貝多芬在彈奏《月光曲》的時候可能把自己一生的遭遇聯系在一起了,因為,我從課前查閱的資料中知道……”
……
課堂是復雜多變的,盡管教師課前進行了多方面的預設,可實際的教學過程遠遠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要生動、活潑、豐富得多,這就需要我們每位老師具有較高的教學機智。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