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11-02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定教,以讀為本,讓語文回歸本色,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教學有效性。
一、以學定教,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語文教學,只有以學定教,使教師的“教”為學生的“學”服務,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才能對語文產生興趣,主動學習。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征,精心設計導入環節,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新知的學習,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孕育激情、張揚個性、學會表達的平臺。
(一)創設情境,使學生融入語文課堂
情境教學法是遵循反映論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創造生動的場景,激起學生的情緒,從而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運用語言的一種教學法。教學中,可以多種方法創設情境,并憑借情境使兒童進入情緒的內心感受,從而感悟真情,真正融入語文課堂。如教學《我要的是葫蘆》,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讓學生直觀感受葫蘆的生長過程,深刻領會種葫蘆的人的錯誤行為,加深理解文本內涵。
(二)因地制宜,讓學生選擇學習方法
選擇學習方法是學生自主的權利。根據文本特點,從學生學習的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不僅可以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學生各自的學習特長,而且學習變得生動活潑,充滿趣味。如《晏子使楚》一文,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均被晏子巧妙應對,最后不得不尊重晏子。一位老師執教這篇文章時,引導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學生有的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學習,有的通過表演的方式來學習,有的通過畫畫的方式,有的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有的通過邊讀邊想象的方式,還有的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學得生動活潑,惟妙惟肖,生機盎然,真正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體現出教為學服務的思想。
(三)善用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的態度、語言、表情、動作等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關注的焦點。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榜樣的特點,及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使學生產生樂學情緒,增強學習自信心。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整個課堂活動中會被不斷地激發,主動融入課堂中。如在教學生字新詞時,教師適時的一句“你真棒!”“真聰明!”“好極了!”都能讓學生產生愉悅情緒,進而更好地學習。
(四)引領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優秀的課外作品是課內知識的鞏固延伸。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應有意識地穿插一些與課文作者、寫作背景、課文內容有關的歷史和故事,會極大地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搜索、聆聽、閱讀古今優秀文學作品中,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
二、以讀為本,引導學生有效讀書
讀書是最主要的“語文實踐”。教師要把學生自主讀書作為閱讀教學最主要、最經常的活動,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讀中增加學生的獨特體驗,在讀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課堂上要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讀書,對學生暫時不懂的問題不要急于解答,但也不要輕易放過,而是適時地要求學生再讀課文解決。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語文實踐目的,設計不同形式的讀,默讀,是潛心“走進”文本;朗讀:是“活化”文本;邊讀邊思考,邊讀邊想象,在讀中做筆記,讀后練習等,是“跳出”文本,融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豐富文本,以達到熟讀成誦、積累語言、發展語感的目的。
從時間上說,每節課至少都有兩次集中讀書的時間,一是自由初讀課文,讀得朗朗上口。二是靜靜地默讀或美美地品讀,讀出問題,讀出想象等。從目的上說,初讀旨在讀正確、讀通順,精讀重在理解、品味。分角色讀、個別讀、齊讀、比賽讀、教師引讀等,不管是哪種形式的讀,主要的目的都是讓學生有效讀書。所以,教師首先可以抓住重點,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其次,可以抓住趣點,引導學生在讀中怡情。此外,還可以抓住訓練點,引導學生在讀中學文,在讀中提升語文能力。
三、珍視言語,讓語文回歸本色
“平平淡淡教語文,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教語文,輕輕松松教語文。”只有教師認識到這點,才能有效開展課堂教學,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結合。因此,教師要努力落實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求發展的教學理念,體現樸實、扎實、真實的教學風格,必須珍視學生的言語生命,重視語言文字的作用,上原汁原味的語文課。
(一)珍視學生言語的生命
保持學生言語的天性、個性、靈性,讓語文課堂成為充滿激情,真實而又貼近學生實際的課堂。教師要從學生的視角出發,才能在教學中快速地從學生的言語中分析出他們的思維過程,并采用恰當的引導策略促進學生言語生命的可持續發展,彰顯學生的個性。
(二)重視語言文字的作用
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語言文字的作用,讓語文課充滿“語文味”。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全都具體地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工具”也就無法成為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只能是虛無飄緲的空中樓閣。所以,語文課一定要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文字,突出語文教學的“語文味”。而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去發現、體驗和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要領悟語言美,必須引領學生從語言入手,從品味語言達到超越語言,獲得感受,體驗情感,轉化為智慧,最終積淀為文化,豐盈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上出“語文味”?
首先,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引領學生對語文作品反復涵泳體味。“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興味長。”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創造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進行心靈對話,在情思共振中領會語言文字之美,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領悟作者高尚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其次,要圍繞“語文本體”引導學生在廣闊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乃至有創意性地理解、欣賞作品,對文本的情感美、語言美、形象美、構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表示認同與贊賞,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創作欲,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總之,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沒有固定的模式,而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回憶語文本色,教師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多思考,多準備,多實踐。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