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 學習材料 數學價值 選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12-01
自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老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等理念已逐漸被老師接受。但縱觀眼下的數學課堂,不難發現一些矯枉過正的現象。比如學習材料的選擇,現在一要上公開課,老師就開始絞盡腦汁思考,用什么材料揭示新知呢?用什么材料貫穿整節課呢?課本被閑置一邊,難道非得用課本以外的材料才行嗎?因此,合理選擇數學學習材料很重要。
一、追求數學味,體現數學的價值
數學是一門訓練學生思維的學科。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智慧的大腦思考問題,用數學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簡單地說就是追求數學味。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選擇合理的學習材料很重要,選擇的材料必須真實、貼近生活,有數學研究價值。
案例1:《百分數的應用》
在學習了百分數的應用后,教師出示材料:六一兒童節到了,學校打算買240本作業本作為活動的獎品,“文峰超市”的優惠政策是買10本送2本,“好又多”超市的優惠政策是打八折,學校該到哪家超市購買呢?
購物中的折扣問題,是生活中常見的數學問題,學生用所學的百分數知識解決這一問題并不難,如果僅限于解題,這樣的數學課堂索然無味。在解完題后,老師可以簡單的小結一句:“百分數知識給了我們一雙慧眼,貨比三家,可以更實惠地購物。”這樣的一句小結,可以讓學生明白數學的應用價值,數學也不僅僅是紙上談兵,更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問題,節約用錢。
二、具備選擇性,發揮學生的主體
新課程標準一直強調學生是數學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是為學生服務的。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給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材料,給學生選擇的機會,根據自身的能力開展不同層次的探究活動。
案例2:《圓錐的體積》
教師出示多個圓柱或圓錐(有等底等高的,也有一般的)容器、水、沙子等材料。學生自由地選擇一組容器,借助沙子或水等材料探究圓柱和圓錐體積的關系。經過動手操作,有的小組發現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但更多的小組認為不存在三分之一的關系。老師追問:為什么呢?然后請符合條件的小組將容器展示給全班同學觀察,學生很快發現這些圓柱和圓錐都是等底等高。這樣的探究完全是學生自己選擇材料,雖然出現了多種不同的答案,但這些“不同”為最終的科學答案奠定了基礎。只有比較之后得出的結論,學生才會印象深刻。
三、充滿挑戰性,推動學生的探究
小學生大多比較感性,喜歡挑戰。對于直接告之的答案不感興趣,因而記得也不牢,但是新課程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們的課堂才會精彩。
案例3:《年、月、日》
師:同學們今年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小華今年9歲,過了9個生日,他的媽媽今年36歲,竟然也只過了9個生日。你們覺得可能嗎?
生(肯定地齊說):肯定不可能。
師:這樣的不可思議卻真的存在,怎么回事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師:那就翻開事先準備好的年歷,我們一探究竟吧!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討論。
師:你們有什么發現嗎?
生1:一年有12個月。每個月的天數不一樣。
生2:是的。一般的月份不是31天就是30天,只有2月最奇怪,有時是28天,有時是29天。
師:2月份的天數不相同,有規律嗎?
學生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2月份,研究2月份的天數。在觀察交流的基礎上發現每四年就有1年的2月是29天。教師及時點破2月29日四年才出現一次,所以小華的媽媽36歲只過了9個生日也就有可能了。
這個案例中,教師有意創設一個學生認為不可能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喚醒學生的探究欲望。在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時,教師出示學習材料年歷,小組合作中的你一言我一語直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
四、融合教育性,追求教育的無痕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孩子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所以,我們的數學課在注重思維訓練的同時也要兼顧思想品德教育。
案例4:《圓柱的體積》
在學習了圓柱的體積之后,教師出示:自來水管的直徑是2厘米,每分鐘大約流出50厘米,如果一個人刷牙2分鐘,一直打開水龍頭,會浪費多少毫升的水?一天刷兩次牙,一年一共會浪費多少噸水?(1立方米水重1噸)
學生計算后都發出驚嘆的聲音,數字比教師的語言更有說服力,一次的浪費可能毫不起眼,但累計一年的數字真的驚人。還可以進一步延伸一家三口一年浪費的水,甚至全中國13億人浪費的水。通過這樣的一次計算,學生會自覺感受到浪費是可恥的,也更愿意在以后的生活中節約用水。這樣的教育如春風化雨般“潤物細無聲”。(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