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 仁 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23-01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天下歸仁”是孔子的社會理想。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又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仁慧”即指一個人具有仁愛思想,能夠德才兼備、德藝雙馨,既有仁德又聰明有才智。教育,是傳承優秀文化的主渠道,學校課堂則是傳承優秀文化的主陣地。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傳承文明,寓孔子的“仁德”于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德才兼備“仁慧”起來呢?
一、挖掘教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積極滲透“仁”思想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從學科教學的角度來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仁德”教育所產生的效果要遠遠好于其他學科,這是由語文學科的特點所決定的。小學語文教材所編選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膾炙人口、具有教育意義的好作品。語文課本中這些文質兼美的文章為語文教學中進行“仁德”滲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無論從學科性質還是從教學目的看,語文教育就應當是素質教育,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語文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為了更好地利用這個有利條件,語文教師既要有意識地發展學生的道德,又要保持學科自身的特點,遵循學科教學自身的邏輯。語文課堂教學要結合知識、能力教學,對學生進行自我發展意識的引導。
語文教材中飽含著豐富的個性因素,有的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有的可磨練學生堅強的意志,有的可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豐富的個性教育資源,使學生在閱讀中受到熏陶。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個性的課文,如《和時間賽跑》、《我不能失信》、《玩出了名堂》等,都可以從小培養學生學會誠信,磨礪學生堅強的意志,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如《白楊》、《挑山工》、《古井》、《她是我的好朋友》這些課文,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可以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的情懷、無私奉獻的品格、堅強的意志。
二、因人施教,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滲透“仁”思想
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小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就要掌握小學兒童的心理特征,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教師應對他們給予充分的表揚和鼓勵,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而對于犯錯誤的兒童,一般采用課文中的一些例子進行對照,使其自發向好榜樣學習。“仁德”教育在語文學科中要運用潛移默化、熏陶感染、點滴滲透的方法去進行。只有掌握自己所教育的對象的心理性格的特征,根據他們的心理結構、年齡等特點去進行教學,把“仁德”融入教學之中,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如教學《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一課時,因為是四年級的學生,對于一些道理還不明白。為了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與教育,組織學生向家長了解父母小時候所生活的狀況,之后討論如果自己當時生活在那個時代會怎么樣,如果在沒有水喝的地方你會怎么做。先讓學生自己發言,然后教學文中深層的含義,讓學生能對軍人以及革命領導人產生敬佩之情,借此來培養學生要為他人著想的情操。這樣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明白了要盡自己的力量,做一些對他人有幫助的事情,讓自己成為樂于助人且無私奉獻的人。
三、在課外閱讀中滲透“仁”思想,促學生知禮好學
課外閱讀是語文實施“仁慧”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當然,書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選擇地讓學生去讀。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
例如,根據學生年齡知識層次分別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一二年級誦讀《弟子規》《百家姓》;三四年級誦讀《三字經》《千字文》;五六年級誦讀《二十四孝》《增廣賢文》;這樣可以充分發揮歷史文化經典的育人功能,浸潤孩子的心田。學生在仁愛的教育氛圍中熏陶,在勵志的環境中求知,對將來的人生發展會大有裨益。
四、在作文教學中滲透“仁”思想
此外,作文教學也是對學生進行仁德教育的有效途徑,語文教師要利用寫作教學,調動學生的情感進行仁德教育。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多留意生活,判斷生活中的是非,分清好壞,區別榮辱,把自己聽到的、想到的、見到的、親身經歷過的事情,準確地表達出來,讓他們的認識逐步靠近真理,感情逐步走向健康。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