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課堂 體現 數學本質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24-01
數學學科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與很強的系統性。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引發我們思考小學數學課堂應如何體現數學本質。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課堂提問的設計、教學內容的選取、數學活動的開展三個方面體現數學本質。
一、課堂提問要有思考性
課堂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重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該是要有數學思考性的。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開展有意義的數學活動。
1.問題要有廣度,引發數學猜想。有效的提問應該是能夠開闊和活躍學生思維的,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設計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廣度,要能夠引發學生的數學猜想。例如,在教學《平均數的意義》一課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平均數是什么數?平均數會不會是小數?為什么?怎么不對了?這些問題就具有一定的廣度,能夠有效引發學生進行數學猜想。
2.問題要有深度,引發數學探究。數學探究是《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的小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有深度的問題能夠引發學生的數學探究。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邊的關系》一課,我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1)要圍成一個三角形需要幾條線段?現在每人只有一條線段,怎么辦?(2)把一條長16厘米的線段,剪成三段,看是否正好能圍成一個三角形?這兩個問題就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夠有效引發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探究欲望。
二、學習材料要有科學性
學習材料是小學生開展數學學習的主要載體,學習材料選擇得好,學生開展的數學學習活動就會生動活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習材料的選擇要有科學性,要有利于學生開展有意義的數學活動。
1.注重數形結合。給學生選擇數形結合的學習材料,能夠讓學生在數形結合的過程中進行觀察、思考與驗證,從而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例如,在教學《看圖找關系》一課,我給學生提供了有規律擺放的三角形、正方形。這些學習材料不僅能有效引導學生在觀察圖像的過程中找出各量之間的關系,描述圖形所代表的意義,而且讓學生通過圖形刻畫意義,為數形結合思想和以后學習函數知識奠定了基礎。
2.注重前后聯系。數學學科的一大特點是具有嚴密的邏輯性,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往往是存在前后聯系的。例如,在教學《線與角》一課時,我利用運動變化的觀點,利用線段、直線、射線和角這一些學習素材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線與角知識間的學習,最后,通過線與角的不斷變化,讓四個幾何對象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讓線與角的概念更加清晰。
三、數學活動要注重過程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離不開數學活動,在數學活動中,他們能夠獲得豐富的數學體驗,從而促進自己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給學生設計數學活動時,要具有一定的過程性,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經歷數學知識的發生過程。
1.設計數學比較活動。例如,《折線統計圖》一課,學生準確地理解統計圖的重要基礎是讀圖能力,感受折線統計圖特點的主要方法是比較。我特別關注學生的比較活動,將折線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相比較,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折線統計圖能形象直觀地反映數據的增減變化,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再將學生課堂中生成的折線統計圖進行對比。通過比較,學生可以掌握正確的制作折線統計圖的方法。
2.設計數學體驗活動。例如,《平均數的意義》一課,教學“平均數”不僅讓學生會算平均數,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不僅理解其統計意義,更重要的是經歷問題探究過程。課堂上,我設計了“看一眼記多少”活動,以即時生成的真實數據作為教學題材,讓學生真切地理解平均數含義,感受平均數是虛擬數,是“平均”出來,算出來的,而不是數出來的。我結合多樣化練習,讓學生體會到平均數很本分、很公平、很神奇、很中用。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要體現數學教學的本質,要通過富有思考性的提問,引導學生利用具有科學性的數學材料,在數學課堂上開展富有過程性的數學活動,從而呈現數學課堂的精彩。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