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素養 賞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29-01
語文課堂熱熱鬧鬧的背后,學生是否能扎扎實實地積累語言?是否有對課文個性化的解讀?是否能深刻地感受到文本的內涵?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個在文學作品熏陶中長大的孩子,他的見識可能比別人多些,他的心里也可能比別人更堅強,他的情感一定是純真美好的?!边@也正符合了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假如我們的語文課堂能少些熱鬧繁雜,多些平淡致靜;少些花拳繡腿,多些咀嚼品讀;少些厚重的說教味,多些濃濃的語文味;教師致力于培養學生對課文的賞讀能力,相信我們的學生會在這寧靜致遠、返璞歸真的語文課堂中慢慢賞讀語言文字,具有更高的語文素養。
一、創設情境,引領學生走進賞讀的大門
“最好的學習動因是學生對所學材料有內在興趣?!迸d趣是學生學習得以成功的重要條件。在語文課堂上,或是播放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鏡頭,或是教師一番飽含深情的談話,或是欣賞一曲珠圓玉潤的配樂……創設這樣意境深遠的課堂,就能營造濃厚悠遠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賞讀的興趣。
如筆者教《鼎湖山聽泉》一課,一開課就創設這樣的情境:
同學們,祖國山河秀麗,遠有四川的九寨溝,那里色彩斑瀾,猶如置身于童話的世界,近有我們廣西的桂林山水,山清水秀,游人仿佛走進連綿不斷的畫卷。今天,我們又將一起去游覽廣東肇慶的鼎湖山,聆聽那清亮圓潤的泉聲,聽,耳邊傳來淙淙的流水聲(播放配樂),搖鈴擊馨似的,清亮圓潤,仿佛我們已經來到了鼎湖山。(播放課件)
學生欣賞了美麗的鼎湖山風光,不禁紛紛暢談觀后感受:
鼎湖山,你真美!
鼎湖山,你不但草木茂盛,而且泉水清澈。
鼎湖山,真是人間仙境!
……
悅耳的音樂加上優美的畫面,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二、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意境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痹谡Z文教學中讓學生充分想象,對學生進行扎實的語言基本功訓練,引領他們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留下不少空白。這就給讀者提供了想象和創造的余地。而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巧妙地利用課文中的“空白”,引導學生填補這些空白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提升學生思維品質,訓練學生的創造能力。
如筆者教學《黃鶴樓送別》一課,在感悟詩人李白與好友孟浩然告別情景這一內容時,是這樣引導的:
“自古傷情多離別”,可時間終究是無情的,孟浩然還是踏上了船。兩個好朋友就要分別了,從此他們不能再像往日那樣一起吟詩,一起談論國事,一起傾訴衷腸,甚至此生能否再想見也無法預料。此時此刻,他們有太多的話要說,有太多的情要訴。給你們一些時間先傾訴一下。
學生懷著好奇心和想象力再現了詩人惜別的情景,“互相傾訴”這種角色體驗既培養學生學生的想象力,又能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通過品味詞語,讓學生入情入境,把送別的情感推向高潮。
三、聚焦“文眼”
文化是一種習得、積累的過程,是一個由外向內逐漸內化、濡染的過程。有魅力的語文教學,必須聚焦“文眼”,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文本的語言,感悟其中的空白意義,從而進入言語的心靈世界。
如筆者教學《清平樂·村居》一課,讀著讀著,感覺整首詞48個字凝縮成一個“醉”字,所以,整節課引導學生圍繞“詩眼”去品味意境,引領學生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景色迷人令人陶醉;恩愛夫妻逗趣陶醉;孩子活動自得其樂。一家五口醉了,作者辛棄疾也“醉”了,同時也體驗到了我們自己讀著詩詞也都“醉”了。醉在和睦、和諧、和美的村居中,醉在濃郁的語文味之中。
四、誦讀美文
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提倡形式多樣地、生動有趣地進行品詞賞句、感情背讀等。通過感情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悟出語文是有韻味的,語文學習是有韻味的,在讀中升華情感。
書聲瑯瑯的課才是真正的語文課。如在教學《橋》中,筆者設計了形式多樣的讀:自由讀、個別讀、齊讀、引讀等。特別是在感受老漢舍己為人精神這一部分,三次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反復感情朗讀:
在生死攸關之際,老漢心想:他還年輕,還能為群眾多辦事。他吼道:——(學生齊讀)“少廢話,快走!”
水漫上了胸膛,老漢心想:“再推推讓讓,誰都沒有活路?!彼鸬溃骸▽W生齊讀)“少廢話,快走!”
死神獰笑著逼近,老漢心想:“我是老黨員,我在最后?!彼鸬溃骸▽W生齊讀)“少廢話,快走!”
學生在老師高亢的引讀聲中一次比一次讀得大聲,讀得入情,讀得激昂,也讀懂了老漢舍己為人的偉大精神。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