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陶行知 校長工作 智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40-02
自從筆者所在學校成為廣西陶行知教育思想實驗學校以來,自覺地“讀陶”、“學陶”已經成為全校教師工作的“能量庫”。大家主動從陶行知先生的各種教育名篇中吸取能源,從而找到突破工作瓶頸的好辦法。身為一校之長,筆者從陶行知先生身上獲益良多,受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的教育思想啟發,實施“讓愛的教育成為學校工作主旋律”的學校管理新模式,提升了身為校長的工作智慧。
一、立足學校實際,找準學校發展的突破點,打造“大愛教育”的辦學特色
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給筆者的啟發很大,也給我校的發展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當前,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問題日益突出。我校是南寧市第一批接收農民工子女就讀的學校,結合本校實際,我們以此作為學校發展的突破點。由于農民工的流動性大、工作時間長,我們組織教師盡量多地與農民工子女學生家庭聯系,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等情況,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農民工子女在校學習期間,享受和其他學生一樣的待遇,而且在獲得資助方面享有優先權。我校還利用開家長會的時機,對家長的行為進行文明指導,幫助他們改變自身的形象,為孩子樹立了好的榜樣,樹立文明的新風尚。這樣,能真正地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熔為一爐,為學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2009年,我校以開展“義務教育學校常規管理年”活動為契機,通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將學校近幾年開展的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德育工作模式總結、提升為“大愛教育”。學校成立了“愛心銀行”,號召全校學生節約每一張紙,把廢紙放到“銀行”里去,賣廢紙所得款項統一由學校大隊部管理,用于資助家庭貧困的學生。通過這一活動,既培養了學生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更讓學生學會了感恩,學會了互相關愛。學校成立了由教師、學生、家長組成的“愛心小分隊”,學校領導和教師們經常到進城務工人員家庭進行家訪活動,并慰問貧困家庭。此外,我們還在全體師生中開展“愛心無邊界”活動。自我校張若玫等5位教師自發資助三江民族實驗中學的貧困學子開始,一直發展到全校黨員教師共同參與,大家共為三江的貧困學子捐款一萬多元。關巧巧和趙西寧兩位教師自發到云南省怒江州老姆登小學和南寧市隆安縣丁當鎮定坤村福爾澤小學支教。學校了解到這些情況后,積極組織廣大師生參與支教幫扶工作。學校將這些同學的愛、老師的愛變成集體的、大家的愛,用集體的力量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使“大愛教育”深入全體師生的心中和血液中。
二、讓愛的教育滲透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陶行知先生認為:創造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民主的教師必須虛心、寬容,與學生同甘共苦,跟民眾學習,跟小孩子學習,肅清形式和先生架子、師生的嚴格界限等。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地對待學生。教師應尊重學生,重視在課堂中創設民主、和諧的情境,使師生達到情感交融,對每一個學生都充滿愛,使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意見。
因此,在課堂上,筆者要求教師用微笑、點頭、鼓掌等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去思考,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要求教師不但要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松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把這些閃光點放大,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還要求每一位教師都要全身心地去愛每一個學生,關心學生的成長,用愛的泉水去滋潤、澆灌學生的心田,讓他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中,使他們健康地成長。教師要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對學困生,教師更要傾注滿腔的愛,不能讓他們成為被“遺忘的角落”,要多了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他們的個性特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了解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用“賞識教育”的方法,盡量將他們的缺點縮小,將他們的優點放大。教師應激勵每一個學生上進,賞識每一個學生的才華,期待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
三、讓愛的教育影響學生的一生
“四塊糖果的故事”引人深思: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他看到一個男孩用磚頭砸同學,于是上前制止并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行知先生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里了。陶行知先生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著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行知先生又說道:“據我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別的同學,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采取這種方式。”陶行知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筆者認為,尊重和理解孩子并不是掛在嘴上的話和寫在紙上的總結,而應該銘記在我們心中,體現在教育教學中的每一件小事上。教育是一種智慧,寬容是一把鑰匙。讓我們常懷一顆寬容之心,打開智慧教育的大門,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以適度寬容教育孩子是一門教育藝術。當孩子不慎犯有過失或錯誤時,他的內心會感到內疚、悔恨和痛苦,此時,他最需要的不是批評和訓斥,而是理解和信任。這種理解和信任是一種感化,是以情動情,是為了喚起孩子的良知,是對孩子痛改前非、將功補過的愿望和積極的啟發、鼓勵、促進和強化,而不是無原則的縱容、遷就、放任和姑息。有這樣一名學生,因為家庭的原因,他特別頑皮,并且對成人的教育特別抵觸,他是我辦公室里的常客。剛開始,我也只是針對他違反紀律的情況進行簡單的幾句說教。然而,自從我了解到他的家庭情況以后,再想想自己的簡單教育方法,實在是汗顏。從此,我就特別關注這個孩子。在巡堂時,走過他所在的班級,我都會主動向老師了解他最近的表現,然后走到他的身邊及時地鼓勵他、表揚他。從他看著我的驚詫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他內心的變化:原來還是有人關心、關注我的。他犯了錯誤,我沒有嚴厲地批評他,而是像陶行知先生那樣,遞給他一杯水,拿給他一顆糖,通過耐心地談心溝通,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讓他自己反思、總結,知道自己做錯的地方。慢慢地,他變了,不再是以前那個頑劣的小男孩。
從陶行知先生身上,筆者汲取了不少校長工作的智慧。陶行知先生給教育界留下的寶貴的“財富”,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研究。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