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家園共育 幼兒 德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46-02
一個人可以沒有很高的學識,但一定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品德是社會評價一個人最基本的標準。縱觀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居多,在家庭中他們是“小皇帝”,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家長無論什么事情都依著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爺爺奶奶,明知是自己的孩子不對,不但不批評教育,反而轉移目標去說別人的不是。比如孩子摔了一跤,家長一般不從孩子身上找原因,而是對孩子說:“這個地板真壞,讓我寶寶摔跤了,我踩你踩你!好了,寶寶不哭了,奶奶打它了。”類似現象舉不勝舉。這些行為往往是無意的,但無形中使孩子養成了自私霸道、無禮、任性的性格,表現為在幼兒園中爭搶玩具,不懂分享,自己喜歡的玩具誰也不給玩,別人玩著的玩具去搶來自己玩;有時動手打架,做錯事不承認、不道歉等。
國民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將直接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從某種意義上說,幼兒道德水平是整個社會道德文明的基礎,我們應該把德育觀念的發展趨勢,結合社會發展特點與兒童發展特點,不斷地認識學前兒童德育的地位與作用,不斷地探尋學前兒童德育的新方法。筆者認為家園共育是一種促進幼兒良好品德的形成與發展的好方法。
一、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經說:“如果在兒童期的早年,不能給予合理的教育,致使兒童養成不良意識和習慣,那就會給以后的再教育帶來幾倍、幾十倍的困難。”可以說,家庭氛圍、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幼兒的德育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家庭成員要和睦相處,不能隔三差五就爭吵,家庭成員之間如有不同意見都要避開孩子進行商量,絕對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家中如有老人,身為孩子的家長,一定要做好榜樣,孝敬老人,關愛老人,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在幼兒園里,常常遇到這樣的家長,在孩子入園之前就對孩子說:“寶寶不要怕,要是在幼兒園里有哪個小朋友打你了,你就還手打他!”家長們之所以有這種思想,就是怕自己的孩子吃虧。斤斤計較的家長只會養出斤斤計較的孩子,所以,教師要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觀念,正確對待孩子的行為,糾正錯誤的教養方法。在園里,教師要引導孩子分辨是非,友好相處。告訴孩子有玩具大家一起玩、有好看的書本大家一起看,有開心的事情說出來讓大家一起分享,這樣才會更開心。
二、家園互動,讓孩子在健康和諧的環境下成長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當孩子入園后,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少了,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取最大的教育效果?筆者認為家園互動非常必要。首先,我們通過家長會、家長園地、家長版報等途徑,組織相關的專題講座,向家長宣講幼兒早期德育的重要性。如,我們每個月都在家長專欄里更新內容,開學時出版“如何正確對待新生入園時的焦慮心情”“家長如何配合老師做好幼兒入園的思想工作”等專題;三八節時會張貼“我的好老師”“紅花送給好媽媽”等關于教育孩子尊老愛幼、尊敬師長的文章;五一勞動節會換上“勞動最光榮”“我是媽媽的好幫手”等內容。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我們組織家教專題講座,每次家長參會率都高達90%以上。同時教師利用每天孩子入園和離園這段時間和家長進行交流,相互之間了解孩子的情況。總之,幼兒園的做法是盡量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在園情況,使家庭教育和校園教育協調同步,共同分享彼此之間教育孩子的經驗,從而形成合力。
三、在一日活動中滲透德育
生活常規中滲透德育。入園、離園時的禮貌用語是滲透的首要內容,即幼兒來園會主動地和老師同伴打招呼相互問好,離園時主動和老師同伴說“再見”。孩子剛入園還沒有養成這個良好的禮貌習慣時,家長要和幼兒園同步教育,正確引導孩子,不能以粗暴的方式,單純地嚴厲訓斥。常常看到有些家長大聲呵斥孩子:“你怎么回事?為什么不向老師問好,真沒用!明天不送你來幼兒園了!”遇到這種情況,家園的共識顯得特別重要,這時教師有必要和家長好好地溝通,讓家長明白,要想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不是靠罵出來的,需要榜樣的力量以及家長和老師耐心的教育。其次,在生活細節中教育孩子相互禮讓。比如盥洗時,先來先洗,后來的要學會等待;上下樓梯不能推擠,遵守規則右邊上左邊下,一個跟一個。在游戲時,教育孩子互相謙讓,大哥哥大姐姐要關心愛護小班幼兒,這樣可以促進幼兒新的社會性行為的發展。對大班的孩子來說,能擴大交往的技能,形成責任心;對年幼的小弟弟小妹妹來說,能從大哥哥大姐姐那里學會與人交往的技能,無形之中,兩者均得到了德育發展的互補。
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面對孩子出現無理取鬧、粗暴打人的現象時,教師應適時適度介入指導,及時調整幼兒的行為。而采用一些游戲活動、音樂活動、語言活動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是最為恰當的方法,因為這些活動內容豐富,新穎活潑,寓教于樂,如“網小魚”“老狼老狼幾點了”“開火車”等游戲就很受孩子歡迎。在游戲中,幼兒間增進了情感。還有一些接力游戲,比如“拍球比賽”,需要同伴之間的合作來完成。在共同的游戲中,孩子感受到同伴之間要友好相處,明白不是什么事情都是由自己一個人就能完成的。除了玩游戲,還可結合寓言故事和音樂教學,滲透德育。如《三只蝴蝶》的故事,滲透了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良好品德教育;《三只羊》使孩子懂得了同伴之間要團結友愛;《狼來了》教育孩子做人要誠實;《好朋友》明白同伴之間要互相幫助,感受幫助別人的快樂;《大饅頭》告訴孩子們要愛惜糧食,尊敬勞動人民,熱愛勞動;歌曲《小烏鴉愛媽媽》讓孩子懂得了媽媽養育自己不容易。這些生動有趣及寓意深刻的故事及歌曲往往能打動幼兒的心,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活動中滲透德育。園里的玩具大家一起玩,圖書一起看,游戲一起做,那自己家里的玩具是否也可以和同伴一起分享呢?為了培養幼兒的分享意識,我們把每周五定為分享日。這天,小朋友們可以將家里的玩具帶到園里和同伴一起玩。這個創意很受孩子們的歡迎。每每到周四晚上,孩子們就會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和圖書裝進書包里,第二天帶到幼兒園來。這樣的活動讓孩子體驗了分享的快樂。除了分享日以外的時間,只要發現孩子有分享行為時,教師應及時投去信任的目光,給予更多的贊許和肯定,刺激和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孩子會感到愉快、自尊、滿足,從而加強和維持自己的行為,逐步內化為幼兒自身的意識。
總之,我們要站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高度來審視幼兒的德育,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主動滲透,在課外活動時能加以延伸補充強化,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責編 黃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