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跨班活動 幼兒 交往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47-0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應引導幼兒參加各種集體活動,體驗與成人、同伴共同生活的樂趣,幫助他們正確認知自己和他人,養成對他人、社會親近與合作的態度,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因此,教師應積極為幼兒創設人際交往的機會,教給幼兒初步的社會交往技能,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及提高。
一、創設交往平臺,拓展幼兒交往面
教師在開展跨班性活動中,鼓勵幼兒大膽與不同班級、不同年齡的幼兒交往,擴大他們的交往范圍。如在跨班性區域活動中,雖然是按年齡班的教育目標創設的活動區,但不同的班在材料投放、區域設置上都有其獨特性,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由選擇不同班級的活動區進行活動。在與新伙伴的交往互動中,不僅豐富了感性認識,還充分體驗到新的信息刺激帶給他們的樂趣。在其他班的表演區里,由于投放的頭飾、道具與幼兒自己所在的班不同,幼兒會表現出極大的探究欲望。在活動中,幼兒要與新朋友協商角色的分配,如何合作進行表演,從而學會協調和主動配合協助他人,促進了幼兒社會交往的能力提高。而在“娃娃家”、“醫院”、“超市”、“餐廳”、“繽紛舞臺”等跨班性角色游戲中,因角色扮演、游戲情節的需要,產生了人與人交往的現象,如借玩具和工具、給娃娃過生日、看病、導購物品、借打電話、請求幫助等。這些游戲,端正了孩子對他人、社會親近與合作的態度,幼兒的交往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教師還可適時添加一些游戲材料,設置一些游戲障礙,使幼兒的游戲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不斷擴大交往范圍。如“娃娃家”,開始由“家”內的“爸爸”、“媽媽”、“寶寶”三人之間的交往,發展到“家”中來客人,到“家”與“家”之間的來往,到帶“寶寶”出去進行交往,讓幼兒在交往中學習合作、學習解決沖突的方法。
二、教給幼兒交往的技能
由于受“自我中心”的影響,幼兒的行為大多從“利己”出發,所以幼兒在與同伴的交往中經常產生矛盾。在跨班活動中,老師應給予適當的引導和指導,教給幼兒一些簡單的交往技能。
1.幫助幼兒克服“自我中心”,發展利他行為。受“自我中心”的影響,幼兒在跨班活動中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表現出利己行為,教師可通過鼓勵、贊許、獎勵等方法,強化孩子的利他行為,克服自我中心。如在跨班性角色游戲中,利用角色的表演,幫助幼兒發展利他行為。幼兒通過扮演的角色,探究角色的情感,模仿角色的行為表現,從而脫離自我中心,提高自我認知水平,贏得更多的新朋友及合作伙伴。
2.教給幼兒簡單的交往技能。如主動邀請小朋友一起游戲,小朋友見面熱情拉拉手,抱一抱,禮貌問好,游戲時互相協商玩法等;教給幼兒一些交往的禮貌用語:“我請你……”“我們一起……好嗎?”“這樣可以嗎?”“好的”等。
3.培養幼兒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跨班活動中,針對孩子在交往中出現的矛盾,向孩子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提問幼兒:只有一個玩具,兩個小朋友都想玩,怎么玩才能讓大家都快樂?從而引導幼兒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兩個人輪流玩,或兩人一起玩等。同時在活動中給予及時地引導和幫助,幫助幼兒直觀獲得交往的方法技能,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強弱結合,學會協調配合
開展跨班活動時,讓能力強的幼兒帶動能力弱的幼兒,使他們在交往中學習取長補短,互相協調配合的策略。幼兒一起活動時,能力強的幼兒可成為活動的帶頭人,其自信心和愛心得到強化;能力弱的幼兒可通過直觀學習,樹立自信心,增強交往能力。如在玩“娃娃家”時,明明扮哥哥,趁這個機會,教師讓小雪也加入到游戲中去,并告訴明明:“你這么能干,再給你一個小妹妹吧!”于是,明明帶著小雪妹妹去“餐廳”,他對服務員說:“請給我妹妹拿份早餐。”服務員問小雪:“你要什么早餐?”小雪用手指指:“要這些。”明明就在旁邊告訴她:“你要和姐姐說要什么,要多少。”就這樣,小雪在明明的幫助下,說了許多平時很少說清楚、說完整的話,語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四、體會合作的愉快,學會與人合作
在跨班游戲中,幼兒可通過體會合作的愉快,學會與人合作。無論區域游戲、表演游戲還是角色游戲,都需要合作。在游戲中,幼兒往往感受不到合作的快樂,教師應注意引導幼兒感受合作的成果,讓幼兒體會到合作的愉快。教師看到幼兒能與同伴友好地玩耍或協商時,要及時地給予肯定、鼓勵,如“你們能合作,真好!”“你們倆配合得真棒!”教師的贊許、肯定,能使幼兒受到極大的鼓勵,使合作行為更加穩定、自覺。這對鞏固、強化幼兒的交往行為是極為重要的。
教師應充分利用跨班性的活動,積極為幼兒的交往創設平臺,滿足幼兒交往的愿望,并對幼兒的交往行為給予積極的引導,使幼兒的交往能力不斷發展及提高。 (責編 黃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