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幼兒 有效學習 指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48-0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幼兒的學習活動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的巧妙指導能讓幼兒學習更加積極主動,學習效率更高。在幼兒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如何指導呢?這就需要教師大練內功,耳聰目明,要有放與幫的智慧,正確把握放與幫的時機,拿捏放與幫的尺度,掌握放與幫的方法。
一、放——給兒童自主學習空間
1.適時隱退。在教學中,教師往往難以克制“教”孩子的沖動,牽著孩子鼻子走,束縛了孩子的手腳。我們應改變這種方式,打破這種狀態。因為孩子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更愿意自己動手去探索、嘗試、驗證這些想法。比如在科學活動《讓小棍豎起來》中,孩子想急于借助物體把小棍豎起來,他們不加思考地選擇了桌上的簍子、大藥盒、小碗等材料,把它們攏在一起想讓小棍豎起來。教師明知孩子不會成功,但沒有阻止,而是給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間。即使孩子走了彎路,遭遇挫折,最終沒有解決問題,但孩子仍從這一親歷過程中學到了不少東西。
2.適度留白。傳統教學中,教師總把課前準備工作做得很充分,上課講解總是非常詳細,這種滴水不漏的完滿讓孩子無需思考,只要照著做就行了。其實,每個孩子身上都潛藏著自主學習的智慧和能量,只是缺少體驗的機會。科學活動《讓小棍豎起來》中,當幼兒明白了小棍穩穩地、直直地豎起來的秘密時,接下來教師就讓幼兒進一步試驗,看是否能成功。在這里,教師沒有提供小口瓶子、挖好洞眼的牙膏盒、長條中空的積塑等一試就成功的材料,而是適度留白,讓孩子對各種各樣的材料進行各式各樣的試驗。教師的適度留白讓孩子按自己的思路去嘗試探索,他們更愿意主動去學習。
3.適當等待。教師應當學會等待。我們要學會用“無為而無不為”的心態看待教學中的一切。等待讓教師不再急躁,而是心平氣和地看待孩子,給孩子更多學習的時間。他們不再手忙腳亂,不再粗制濫造,不再急于表現,讓孩子有時間去思考、去觀察、去試驗自己的新想法,同伴間也能互相討論,引發思維碰撞,讓靈光得以閃現,從而觸類旁通。小棍怎樣才能豎得穩?有人將穿線板一片一片壘高,把小棍放入小洞洞中,成功了;有人把小棍插入花店里用做花壇的沙子里,成功了;有人嘗試用小棍插入有插口的積塑,試了幾次后,正好有一塊的插口讓小棍卡在其中,也成功了……還有人仍在繼續探索,教師不必催促,也不必提示幼兒去模仿別人,應給孩子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自行思考問題,并一一實驗,這樣他們定會帶給大家一個與眾不同的結果,孩子最終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二、幫——促兒童學習更加有效
1.準確介入。教師要把握介入的時機。孩子在自主學習時,教師要認真觀察,對他們在學習中產生的疑慮、遇到的困難進行分析與判斷,當孩子無法解決問題時,教師必須介入。教師介入過早會妨礙孩子一步一步走向縱深的探究,介入過晚又會導致孩子過久地處于無所適從的狀態。介入的方法要靈活,無論是言語啟發、動作演示等應引發幼兒探究的欲望,激活幼兒思維。科學活動《讓小棍豎起來》中,教師發現最初幼兒都是采用手的握、夾、按等方法把小棍豎了起來,當嘗試的這幾種方法成功后,他們并沒有停下,仍然用手拿著小棍探索著,然而幾番下來并沒有發現新的方法。正當他們茫然時,教師提醒道:“你們都是用手幫忙的呀!也許其他東西也能幫忙!”教師的及時介入讓孩子思維不再囿于手的幫助,眼前頓覺明亮。孩子的天性和探索的精神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到最大發展。
2.精巧點撥。孩子在探索活動中,進入一個誤區或出現思維障礙是很正常的事。這時,教師要給予精巧點撥,要在孩子思維的堵塞處予以梳理,讓其思維逐漸明晰。在《讓小棍豎起來》的活動中,當教師觀察到孩子對如何能讓小棍豎直并穩固這個問題產生困惑又不知如何解決時,自己加入到孩子的探索中:用積塑搭了一個小槽口,將小棍插入其中,小棍穩穩直直地豎起來了。接著讓幼兒用豎直的小棍與自己的操作去比較,孩子終于明白了其中的奧秘:小棍和依靠的東西緊緊貼在一起,沒有空隙或空隙很小,就豎得穩,豎得直。孩子們在驚喜的同時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實踐、探索。點撥貴在精巧,教師的對癥下藥、點到為止,使孩子的自主探究更有效。
3.必要引領。兒童由于認識的主觀性和邏輯局限性,在探索的過程中,常會有許多的錯誤,以致探究無法繼續,亦或盲目地走進一個死胡同,兜兜轉轉走不出來,這就需要成人的引領。教師的適時提醒與及時支持,能把孩子偏離活動目的的探索拉回正軌,讓孩子少走彎路。如在孩子把小棍放入簍子、大藥盒、小碗等材料后,發現小棍豎不穩時,幼兒以為是角度不對就一遍一遍地擺放想尋找到正確的角度,顯然孩子已經被絆住了,這時教師用動作示范和語言指導引導孩子走出誤區,讓孩子最終走向成功。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在他們的學習活動中,教師應靈活采用“放”與“幫”的策略。放使“學為主體”,不是“放任不管”;幫要“到位”,不能“越位”。只有這樣,幼兒的學習才更加優質、高效,我們的孩子才能更好地發展,更健康地成長!
(責編 黃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