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 活動經驗 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53-02
華東師范大學張奠宙教授指出:“所謂基本數學活動經驗,意指在數學目標的指引下,通過對具體事物進行實際的操作、考察和思考,從感性向理性飛躍所積淀下來的認識。”基于對這一理念的理解,我在自己的數學教學中做了以下嘗試。
【案例一】《認識圖形》教學片段
師:觀察七巧板,有哪幾種圖形?
(生回答,教師出示: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組合成的長方形。)
師:后面三個圖形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有4條邊。
師:邊是什么?
生:橫斜的線。(用手勢比劃)
師:(未置可否)用小棒擺一擺,擺了之后就知道什么是邊了。
生1:擺正方形。
生2:擺長方形。
生3:擺平行四邊形。
師:擺這些圖形的時候分別用了幾根小棒?
生:四根。
師:四根小棒就是這幾個圖形的邊。一起數一數。
師:圍成這三個圖形的小棒,我們就可以說是這三個圖形的邊。
師:拿出正方形紙片抹一抹、數一數。
……
這些圖形都是4條邊,你能給它們取一個共同的名字嗎?
生:四邊形。
師:你知道哪些圖形都是四邊形呢?
生:四邊形、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
師:(出示一個圓形紙片。)你能折出一個四邊形嗎?
(把學生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師:好像老師沒你們那么費事,(老師很快就折了一個貼到黑板上)還有很多很多。
……
【思考】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蘇教版國標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圖形》。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四邊形的四條邊,我安排學生用小棒擺出了許多不同的四邊形。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并觀察、思考、歸納出圍成四邊形的四根小棒就是四邊形的四條邊,只要是四條邊圍成的圖形都是四邊形。這樣還不夠,我又讓學生用圓形紙片折四邊形,在創造中進一步感知四邊形的特征。孩子們正是在這樣一種“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積累起對客觀事物的感性認識的。學生通過數學實踐,積累了數學本質的數學活動經驗,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
【案例二】《認識分數》教學片段
【思考】
《認識分數:幾分之一》是蘇教版國標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10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本節課中,在學生初步認識[1
2] 后,我讓學生用長方形紙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1
2] 。學生通過折紙活動創造分數,在動手又動腦的過程中充分感知分數的意義。接著我引導學生繼續活動,把一張長方形紙對折1次、2次、3次、4次……分別能得到它的幾分之一呢?進行深入研究,得出“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份就越小”的規律。這樣的數學學習活動,既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又能讓學生在充滿樂趣的數學課堂上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石。尤其是小學生數感的形成、基本概念的歸納,都必須建立在活動經驗的基礎上。沒有學生參與的數學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失敗的教學行為。正如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東西,最有效的途徑是自己去發現。”作為一線數學教師的我們,應該站在為學生終身發展的高度,努力與學生一同實踐,在教學中開展一切有現實意義的數學活動,增加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為學生的數學素養向多元發展作出不懈的努力。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