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學 練習設計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55-01
小學數學學習的過程離不開有效的練習。高效的練習設計能讓學生在鞏固知識、發展技能、啟迪思維的同時,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習興趣,通過一個問題的解決獲得最為普遍的認識和方法。
一、源于現實,浸染生活的氣息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如購物問題:三個超市對一種飲料開展促銷活動。甲超市:買900毫升送100毫升。乙超市:一律九折。丙超市:滿20元一律八折。六一班共有35人參加活動,班長讓小明給每位同學準備200毫升的飲料。如果你是小明,你準備怎么買?
剛開始,有的同學認為這道題要知道每升的單價才好算,這一想法立即遭到其他同學反對。大部分同學認為解答這道題,首先要對已知條件進行分析,先算出甲超市的折數是900÷(900+100)=0.9。綜合比較三個超市的折數,當然是丙最便宜。這時,有學生提出,有沒有可能比20元低?大家一致認為,全班同學買飲料的錢數一般不會低于20元。
荷蘭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數學來源于生活,也必須植根于生活。”由此可見,數學問題一旦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就變得富有靈性,就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已經積累的各種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方法,他們就會從各個不同的側面去思考、探索。
二、多元發散,磨礪思維的品質
發散思維是指大腦在思維時呈現的一種擴散狀態的思維模式,它表現為思維的廣闊性和解題過程的深刻性。數學教學可以通過“一題多解”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數學問題常有多種不同的解,或有多種可能的解答方案。我們把這樣的問題稱為結論開放或策略開放。這對于學生的思想解放及創造性才能的開發是十分有利的。我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設計了這樣的練習:要把40千克10%的鹽水兌成20%的鹽水,請提供幾種不同的方案。學生在解答這一題時出現了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的場面:
方法一:加鹽,水不變。40×(1-10%)=36(千克),36÷(1-20%)=45(千克),45-40=5(千克)
方法二:蒸發水,鹽不變。40×10%=4(千克),4÷20%=20(千克),40-20=20(千克)
方法三:加鹽蒸發水。加4千克鹽,蒸發掉4千克水,鹽水總量不變,還是40千克,濃度變成了20%。
還有的學生提出,可以加入濃度高于20%的鹽水進行混合。
實踐表明,這樣的練習設計問題的指向性很明確,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瞄準問題的本質,從不同的側面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對提高學生的思維的靈活性品質大有裨益。
三、延伸發展,彰顯成長的力量
數學問題的教學功能并不僅僅局限在師生一起尋求到滿意答案上,要通過練習的過程,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所收獲。一位老師在和學生復習整數、分數、小數時,設計了如下練習:
仔細觀察每組算式,發現有什么特點?你能再舉出有這樣特點的算式嗎?
3+1.5 6+1.2 11+1.1
3×1.5 6×1.2 11×1.1
學生通過計算發現:3+1.5=3×1.5,6+1.2=6×1.2,11+1.1=11×1.1,非常巧合,兩個數的和與這兩個數的積相等。學生感到好奇,產生了強烈的進一步探索的欲望,很想再創造出這樣的算式。于是有的學生提議用字母表示這樣的關系即:a+b=a×b,當a=1的時候,b沒有結果;當a=2的時候,b=2;當a=3的時候,b=1.5等等。經過幾個回合的賦值計算,有學生發現b=a÷(a-1)。在這個問題的教學中,所有學生都主動地參與進來,通過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增強了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學生在追求數學美感的過程中,提高了抽象概括的數學技能。
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針對“題海”練習的弊端,提出“不要進行盲目的、互不聯系的大量機械練習,給學生布置的習題要精心挑選和編排,讓學生通過練習進行思考、推理、獨立地探索問題的答案。”小學數學練習的設計要著眼于學生的需要和愛好,從生活實際出發,多一些厚重感和層次性,讓練習既生動又深刻,而非簡單的、封閉的重復。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