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教材 小說課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59-02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的一種文學體裁。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致地展現人物性格和命運,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及其社會生活環境。小說按篇幅可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小小說。選入小學語文教材的一般都是小小說,即微型小說。本文研究的就是蘇教版教材中的小小說教學。
一、“小說課型”的教學目標
(一)把握小說的主題
小說的主題是作品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和藝術形象的塑造所表現出來的中心,是小說的主旨和思想內容的集中體現。小說的主題是小說的靈魂,是作者的寫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價值意義之所在,主題的深淺往往決定著作品價值的高低。小說的主題或塑造一位人物形象,或揭示一種生活現象,或表達一種思想觀點等。因此在教小說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小說的主題,并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究小說的主題。教師應借助小說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小說的背景,去理解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制度、社會的本質、社會中某階層的人的精神風貌,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感悟作品的教育意義。
(二)了解小說的三要素
教學小說,要讓學生了解小說的三大要素,即: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環境描寫。小說中的人物成為典型人物,是小說的核心,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既可以通過正面描寫,即對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的描寫;也可以通過側面描寫,即以他人的言行來反襯人物。故事情節是小說的骨架,是指作品所描寫的事件發展、演變的全過程,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有時也包括序幕和尾聲。環境描寫是小說的依托,是指對人物活動的環境和事情發生的背景作描寫。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及花草鳥蟲的描寫。社會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具體背景、處所、氛圍以及人際關系等作描寫。
(三)初步了解小說的寫作特點
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它有自己獨特的寫作特點:①視角獨到,以小見大。小說往往選擇一個很小的視角去細致刻畫、描繪,但作者通過這個小小的視角反映的卻是廣闊的社會生活現象。②人物形象,個性鮮明。鮮明的人物形象是小說的核心所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感悟人物的特點,更要關注作者是運用哪些寫作方法去刻畫人物形象的。③情節安排,匠心獨運。閱讀小說,學生往往會被完整而曲折的故事情節所吸引,的確,為了讓小說精彩,作者對小說的情節進行了巧妙的構思,一波三折、設置懸念、矛盾沖突……而這一切都是為了突出小說的主題而服務的,不能因為引人入勝的情節而忽視主題。④環境描寫,烘云托月。學生閱讀小說,一般關注的是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而對環境描寫則往往會忽略,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環境描寫,體會環境描繪對刻畫人物形象和表達主題的烘托作用。
二、“小說課型”系列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我們對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進行了梳理和分析,發現選入教材的小說分為兩類:一類是改編自中國古典名著,如改編自《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改編自《水滸傳》的《林沖棒打洪教頭》、改編自《西游記》的《三打白骨精》;另一類就是單獨成篇的小小說,如《愛之鏈》、《船長》、《半截蠟燭》。
因為閱讀小說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所以從四年級下學期開始才陸續出現改編自古典名著的小說。通過對課后習題的分析,我們發現各年級對閱讀小說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對于四年級的孩子來說,閱讀小說最主要是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到了五年級,則要求復述課文,可見此時要引導學生關注完整的故事情節;而到了六年級,不僅要求復述課文,而且要求體會詞語對表達人物形象的作用,以及和同學交流名著中其他的故事內容,可見,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除了要了解小說完整的情節外,還要體會表達人物形象的方法,并閱讀整本名著。
直到六年級,教材中才出現完整獨立的小小說。六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能力和對社會生活的初步體驗,所以他們在學習小小說時,不僅要結合自己對生活的體驗,理解小說所要表達的主題、感悟人物的形象、了解故事完整的情節,而且要分析作者是通過哪些寫作方法來刻畫人物形象、表現小說主題的。學生在閱讀時要關注小說的內容和形式,把小說的內容和表達方法有機融合。
三 “小說課型”的教學過程
(一)生活積累,奠定情感基礎
每篇小說作者都要表達一個明確的觀點,這觀點也就是小說的主題。小說的主題是通過具體的事情所體現出來的,而這樣的事情一般都是來自學生熟悉的生活,所以應該在課文內容和學生生活之間找到一個鏈接點。上課伊始,教師就可以從學生的生活、感受入手,拋出與課文內容、主題相關的話題,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一是緩和上課氣氛,放松心情;二是讓學生從交流中找到學習課文的情感基調,奠定基礎。
(二)揭示課題,了解預習情況
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揭示課文題目。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都有了一定的預習基礎,所以他們進入課堂時對課文不是一無所知,而是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應該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通過反饋,了解哪些內容他們理解了,哪些內容他們不理解,而這些不理解的內容恰恰就應該成為我們課堂教學的重點。這既為我們教學明確了方向,也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高,學習的效果也將更好。
(三)體悟細節,感受人物形象
鮮明的人物形象是小說的核心所在,所以要緊緊圍繞人物形象來組織教學。抓住課文中的細節描寫,走進人物內心,感悟人物的特點,同時也要關注作者是運用哪些寫作方法去刻畫人物形象的。一般作者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方法分為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正面描寫是通過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來刻畫人物形象,側面描寫則是通過對周圍人物和環境的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
(四)總結提升,把握小說主旨
在將人物形象分析得深入透徹后,進行總結提升,從而把握小說的主題,主題是小說的靈魂,也是文本的價值所在。理解評價主題時,要從作品的實際出發,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恰如其分,不能隨意拔高或主觀臆斷。而任何對小說的再創造或是續寫,都要圍繞小說的主題去進行,而不能違背主題,隨意創作。
四、“小說課型”的教學建議
(一)正確理解“虛構”在小說中的作用
沒有虛構就沒有小說。一說到虛構,學生很容易片面地理解為編造,虛構和編造有本質的區別。小說的故事情節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是現實生活的提煉,但它比現實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任何一部優秀的小說,總有使人難忘的典型人物。人們可以通過這些藝術典型的鏡子,看到、理解許多人的面目。所以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正確理解虛構,它是一種文學藝術的表現形式,而非編造。
(二)提倡速讀
因為小說的篇幅都比較長,而課堂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這就決定了學生讀小說不能像平時讀其他文章那樣一個字一個字地細讀,而必須快速地閱讀,從整體上了解小說的大概內容。速讀要求學生默讀,不出聲地讀,俗話說:“默讀便于理解,朗讀便于記憶?!币3肿⒁饬Φ募?,快速閱讀不只是求速度,還要求達到理解的程度,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難保證在極短的時間內理解內容,更談不上對內容的記憶和掌握。
(三)重視賞讀
閱讀理解小說,光速讀是不夠的,還要把速讀和賞讀結合起來。速讀是從整體上把握小說的主要內容,而對人物形象的感悟、寫作方法的體會則需要賞讀,需要仔細閱讀、認真揣摩。如:對于那些描寫人物的關鍵句子,要細細閱讀,從中讀出人物的性格,還要讀出作者是通過什么方法刻畫人物的;對于那些描寫環境的重要句子,也要細細閱讀,了解它對表達主旨的烘托作用。